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结合股四头肌训练用于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程兆明 王立新 +2 位作者 王子矜 魏入帅 郭开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76-1077,共2页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其中又以膝关节发生率最高。对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是清楚,现在一般认为与机体衰老退变和生物力学的改变有关,其中关节软骨的退变是骨性关...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其中又以膝关节发生率最高。对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是清楚,现在一般认为与机体衰老退变和生物力学的改变有关,其中关节软骨的退变是骨性关节炎的最直接原因[1-2]。目前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疗效亦各不相同。我们通过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结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股四头肌训练 关节腔注射 疗效观察 玻璃酸钠 治疗方法 慢性退行性病变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一种新型有效的胃癌化疗疗效监测标志物 被引量:2
2
作者 端木忠 游奕琳 +2 位作者 白曼 焦文宣 魏晓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7-1374,共8页
胃癌是国际上发病率较高的肿瘤,寻找新型有效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对于胃癌的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帮助。本研究选取经临床确诊的155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在胃癌化疗... 胃癌是国际上发病率较高的肿瘤,寻找新型有效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对于胃癌的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帮助。本研究选取经临床确诊的155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在胃癌化疗后临床获益人群与未获益人群中检测水平的差异,以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显示,未获益组TR阳性率为82益组TR阳性率(48显示,未获益组人群与获益组人群的TR活性诊断阈值为8the curve,AUC)为0瘤特异性抗原(cancer antigen,CA)19?9和CA72?4。同时,TR与常规胃癌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提高阳性检出率至98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胃癌 临床化疗 肿瘤标志物检测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易感蛋白1序列结构特征及致病性突变的分析
3
作者 范燚 郁芸 韩新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序列结构特征,并预测BRCA1功能编码区突变与致病性遗传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Maximum Likelihood、ClustalW、SMART和Selecton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BRCA1进行分子系统发育、...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序列结构特征,并预测BRCA1功能编码区突变与致病性遗传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Maximum Likelihood、ClustalW、SMART和Selecton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BRCA1进行分子系统发育、保守性、选择压力、结构域、三维结构和错义结构的分析。结果:分析获得195个固定残基位点(10.5%)和393个保守位点(21.1%),其分布是非随机性的;发现人BRCA1序列中的保守结构域BRCT的三维结构与其他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明BRCT结构域在不同物种中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关联性分析证实发生在保守位点的突变致病性高。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的BRCA1序列结构分析,能充分利用相关数据的资源,加深对BRCA1基因变异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蛋白1 序列分析 三维同源模型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苏云 张瑜 +1 位作者 章逸 李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88-1390,共3页
目的:改进和完善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胸腔内心脏原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15 min后恢复血流,再灌注2 h,同时检测大鼠心电图的变化。经右... 目的:改进和完善大鼠单次完全可逆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胸腔内心脏原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15 min后恢复血流,再灌注2 h,同时检测大鼠心电图的变化。经右颈总动脉穿刺,灌注固定。结果:实验组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表现为S-T间期延长,T波倒置。大鼠心脏组织学检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光镜下心肌组织无差异,均为正常心肌结构。结论:该模型符合心肌顿抑的特点。对比其他制作方法,本实验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建立在体大鼠单次可逆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顿抑心肌模型 缺血/再灌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