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人红细胞ALADH表型及基因频率研究
1
作者 达建 王建文 +1 位作者 陈巧风 杨增言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191-193,共3页
报道了应用混合淀粉凝胶电泳对南京人红细胞ALADH表型及基因频率研究结果。在电泳方法上做了某些改进,酶谱清晰。基因频率分别是ALADH^1=0.359;ALADH^2=0.641,与国外有关资料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红细胞 ALADH 表型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健康人群Tf亚型基因频率分布及血痕可测性研究
2
作者 陈巧凤 达建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40-242,共3页
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进行Tf亚型测定,其基因频率分别为TfCl=0.7586,TfC2=0.2299,TfD=0.0115,非父排除率为0.1439,个体识别率为0.5341,属于高鉴别类多态系统,和欧洲及美洲黑人人群有显著性差异。本文还对血痕中Tf亚... 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进行Tf亚型测定,其基因频率分别为TfCl=0.7586,TfC2=0.2299,TfD=0.0115,非父排除率为0.1439,个体识别率为0.5341,属于高鉴别类多态系统,和欧洲及美洲黑人人群有显著性差异。本文还对血痕中Tf亚型的可测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铁蛋白 基因频率 血痕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志韶 李祥周 +1 位作者 周雪良 严小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0-202,T006,共4页
研究81例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HHH)发现:(1)81例切片达到HHH标准者:骨髓为37/47例,淋巴结(LN)58/63例,脾49/65例,肝39/66例,肺14例;(2)伴发HHH的疾病,以严重感染为多,占54.3%,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和原虫,尤以细菌感染为多占47%其... 研究81例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HHH)发现:(1)81例切片达到HHH标准者:骨髓为37/47例,淋巴结(LN)58/63例,脾49/65例,肝39/66例,肺14例;(2)伴发HHH的疾病,以严重感染为多,占54.3%,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和原虫,尤以细菌感染为多占47%其次为晚期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3)多因素影响(本组占38.3%)更易伴发HHH;(4)HHH并非罕见,亦非限于严重的全身病,局限的非严重性病亦可伴发,且可能为机体正常的清除反应;而全身性病的HHH反应,则可能为免疫调节失控所致。不能将HHH误认为预后不良疾病或恶性病,而为一种伴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性 组织细胞增生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后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形成附1例尸检报告
4
作者 顾晓生 姚纪光 杨增言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39-140,共2页
本文报道一例死后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尸检案例,结合文献复习,提出了诊断依据,并分析死后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原因,应引为教训。
关键词 血肿形成 硬膜下 硬膜外 尸检报告 死后 文献复习 诊断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电泳同步检测红细胞EsD和GLOI表型
5
作者 达建 王建文 陈巧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7-9,共3页
1973年 Hopkinson 等采用淀粉凝胶电泳发现 EsD(Esterase,酯酶 D)有三种表型即1—1;2—1;2—2型。1975年 K(?)mpf 等也发现了 GLOI(Glyoxala-se Ⅰ,乙二醛酶Ⅰ)同样具有1—1;2—1;2—2三种表型。由于它们都具有遗传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 1973年 Hopkinson 等采用淀粉凝胶电泳发现 EsD(Esterase,酯酶 D)有三种表型即1—1;2—1;2—2型。1975年 K(?)mpf 等也发现了 GLOI(Glyoxala-se Ⅰ,乙二醛酶Ⅰ)同样具有1—1;2—1;2—2三种表型。由于它们都具有遗传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受到人类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凝胶电泳 ESD GLOI 遗传标记 同步检测 遗传多态性 琼脂糖 Hopkinson 基因频率 乙二醛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标记藻类对溺死动物的示踪研究
6
作者 王建文 周雪良 周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1期4-5,共2页
长期以来,法医学研究认为:溺死者因呼吸或呛咳而吸入的水中浮游藻类,经大循环到达各内脏,可作为生前入水的诊断依据,但亦有报导抛尸入水者,当水压很高时藻类也能进入呼吸道,甚至在肝、肾等脏器中被检见,故对前者提出了疑问。50... 长期以来,法医学研究认为:溺死者因呼吸或呛咳而吸入的水中浮游藻类,经大循环到达各内脏,可作为生前入水的诊断依据,但亦有报导抛尸入水者,当水压很高时藻类也能进入呼吸道,甚至在肝、肾等脏器中被检见,故对前者提出了疑问。50年代Swann等人用氚标记淡水,进行了溺死机制的动物实验,蔡仁达等(1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标记 藻类 溺死动物 示踪研究 动物实验 法医鉴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