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溶液导热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敏 张军 +3 位作者 吴石山 郑昌仁 刘青 李洪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9-162,共4页
采用热针法测定了嵌段共聚物 SBS14 0 1,SBS4 40 2及无规共聚物 SBR环己烷溶液的导热系数 (λ)。测量温度范围从 15℃到 4 0℃ ,浓度范围从 0 .0 0 38g/m L到 0 .10 75 g/m L。并研究了温度、浓度、密度、分子结构及自然对流等因素对导... 采用热针法测定了嵌段共聚物 SBS14 0 1,SBS4 40 2及无规共聚物 SBR环己烷溶液的导热系数 (λ)。测量温度范围从 15℃到 4 0℃ ,浓度范围从 0 .0 0 38g/m L到 0 .10 75 g/m L。并研究了温度、浓度、密度、分子结构及自然对流等因素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测定 研究 SBS SBR 高分子溶液 导热系数 热针法 有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HPVC合金体系界面化学共交联的判断
2
作者 金晨旭 张军 郑昌仁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0-82,共3页
针对本研究体系 ,提出了一种判断合金体系界面发生交联的新方法 ,并用此方法证明了本合金体系经过化学交联后 。
关键词 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合金界面 化学交联 共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溶液粘度的测定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郑昌仁 徐敏 +2 位作者 吴石山 李洪泊 刘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82,共5页
采用 NEX- 1型锥板粘度计和 HAAK- 10 0型锥板粘度计测定了丁二烯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BS)两种型号 SBS140 1和 SBS4 4 0 2的环己烷溶液和甲苯溶液的粘度 ,温度范围为 2 0℃~ 60℃ ,浓度范围为1%~ 2 5 %。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溶液粘度... 采用 NEX- 1型锥板粘度计和 HAAK- 10 0型锥板粘度计测定了丁二烯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BS)两种型号 SBS140 1和 SBS4 4 0 2的环己烷溶液和甲苯溶液的粘度 ,温度范围为 2 0℃~ 60℃ ,浓度范围为1%~ 2 5 %。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并计算出了运动粘度。 8%以下溶液呈现牛顿流体的性质 ,粘度基本不随剪切速率改变。浓度从 10 %起 ,溶液呈现出非牛顿性 ,粘度随剪切速率呈幂率变化 ,粘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高。在本文的测量范围内 ,绝对粘度与浓度呈三次多项式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高分子溶液 粘度 测定 锥板粘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聚合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熊家文 韦亚兵 +1 位作者 郑昌仁 张瑜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1-64,共4页
概括了有关微乳液的一般特征及形成的基本条件。系统阐述了近年来对微乳聚合的成核机理 ,反应动力学和聚合物的粒径及其分布的新研究。归纳了用不同的表征方法对微乳聚合物结构和特征的研究。同时也简要总结了当前对微乳聚合研究的几大... 概括了有关微乳液的一般特征及形成的基本条件。系统阐述了近年来对微乳聚合的成核机理 ,反应动力学和聚合物的粒径及其分布的新研究。归纳了用不同的表征方法对微乳聚合物结构和特征的研究。同时也简要总结了当前对微乳聚合研究的几大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聚合 研究进展 表面活性剂 成核机理 反应动力学 粒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HPVC合金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昌仁 金晨旭 +1 位作者 张军 冯今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2-115,共4页
研究了采用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树脂 (ABS)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HPVC)为主体材料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改性剂 (ACR)为增容剂 ,并配以其它助剂制备 ABS/ HPVC合金。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 ABS75 ,HPVC2 5 ,ACR2 ,重质 Ca CO3<10及适量助... 研究了采用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树脂 (ABS)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HPVC)为主体材料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改性剂 (ACR)为增容剂 ,并配以其它助剂制备 ABS/ HPVC合金。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 ABS75 ,HPVC2 5 ,ACR2 ,重质 Ca CO3<10及适量助剂 ,可以制备性能较好的 ABS/ HPVC合金。以 ACR为增容剂 ,同时加入 NBR,能够大大提高 ABS/ HPVC合金的冲击强度。 ACR对 ABS/ HPVC合金的增容效果同 PVC(S- 70 0 )相近 ,但优于 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丙烯酸酯共聚物 ABS/HPVC合金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聚甲醛/丁腈橡胶三元共混弹性体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军 吴石山 林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1-134,共4页
选择三元共聚尼龙 (PA)、聚甲醛 (POM)、丁腈橡胶 (NBR)为主体材料 ,采用高温机械共混、化学交联工艺制备 PA/ POM/ NBR三元共混弹性体。探讨了主体材料并用比、树脂品种和胶料型号、硫化剂、补强剂、加料顺序等因素对三元共混弹性体性... 选择三元共聚尼龙 (PA)、聚甲醛 (POM)、丁腈橡胶 (NBR)为主体材料 ,采用高温机械共混、化学交联工艺制备 PA/ POM/ NBR三元共混弹性体。探讨了主体材料并用比、树脂品种和胶料型号、硫化剂、补强剂、加料顺序等因素对三元共混弹性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并用比 PA/ POM/ NBR=15 / 15 / 70、半补强炭黑 30~ 45份、过氧化二异丙苯 (DCP) 3份、防老剂 D1份及其它适量助剂 ,采用先在 12 0~ 130℃条件下将 PA与 NBR共混均匀 ,再在 16 5~ 170℃与 POM共混的工艺 ,可制得力学性能、耐油、耐溶剂性能以及加工工艺性能均较好的三元共混弹性体。扫描电镜和动态粘弹谱仪实验结果还证实 PA/ POM/ NB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醚 丁腈橡胶 三元共混弹性体 橡胶 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硅铝氧烷溶胶为种子的VAc无皂乳液聚合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朱爱萍 周永科 韦亚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5-37,共3页
研究了以硅铝氧烷溶胶为种子进行醋酸乙烯酯 (VAc)的无皂乳液聚合 ,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VAc的聚合速率随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稳定性而提高 ,IR测试结果表明硅铝氧烷溶胶中的双键参与了共聚反应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照片表明有机... 研究了以硅铝氧烷溶胶为种子进行醋酸乙烯酯 (VAc)的无皂乳液聚合 ,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VAc的聚合速率随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稳定性而提高 ,IR测试结果表明硅铝氧烷溶胶中的双键参与了共聚反应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照片表明有机和无机物得以较好的复合。 DSC结果表明 ,硅铝氧烷溶胶的浓度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铝氧烷溶胶 聚醋酸乙烯酯 无皂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酐接枝EPDM、POE改性尼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庭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9-31,共3页
研究了用马来酸酐接枝EPDM和POE等聚烯烃增韧尼龙的方法 ,通过改变聚烯烃与尼龙的用量找出较佳的配比范围及实验方案。从两相界面、橡胶含量。
关键词 增韧尼龙 马来酸酐 接枝改性 EPDM POE 超韧尼龙 高抗冲尼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表征冷却收缩应力对聚合物结晶影响的动力学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云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9-152,156,共5页
从 Avrami等关于结晶相转变的严格微分公式和准静态假设条件出发 ,导得了一种可表征体系冷却收缩应力对聚合物结晶影响的动力学处理方法。采用该方法对 PP及 3种不同分子量的 HDPE的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熔体冷却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具有... 从 Avrami等关于结晶相转变的严格微分公式和准静态假设条件出发 ,导得了一种可表征体系冷却收缩应力对聚合物结晶影响的动力学处理方法。采用该方法对 PP及 3种不同分子量的 HDPE的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熔体冷却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具有促进结晶的作用 ,可引起体系晶体生长指数 n、生长速率常数 k和结晶度的显著增大 ;试样 k值随冷却速率 a的变化率 (Δk/ Δ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动力学方法 冷却收缩应力 聚丙烯 高密度聚乙烯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MA合金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文 潘恩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124,共4页
对 PC/SMA共混体系的 DSC、DMA研究结果表明 ,该体系是一部分相容体系 ,随着 MA含量的增大 ,体系的相容性提高 ,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大幅度下降 ,拉伸及弯曲强度变化幅度不大。在共混体系中 SMA树脂的加入量以 2 0~ 30份为宜。流变学实... 对 PC/SMA共混体系的 DSC、DMA研究结果表明 ,该体系是一部分相容体系 ,随着 MA含量的增大 ,体系的相容性提高 ,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大幅度下降 ,拉伸及弯曲强度变化幅度不大。在共混体系中 SMA树脂的加入量以 2 0~ 30份为宜。流变学实验表明 ,共混体系的流动行为指数 n值小于 1 ,PC树脂的加工性得到改善 ,而且 SMA树脂与 PC在熔融共混时有接枝共聚反应发生 ;SEM观察表明 SMA树脂的加入量及其中 MA含量的提高都可以使得合金中粒子尺寸减小 ,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 SMA 共混体系 相容 力学性能 加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