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砥砺前行,精进不息,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访我国农业工程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原院长潘君拯教授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娅 章乔 +1 位作者 马文静 李群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5-118,共4页
潘君拯是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30、40年代,潘先生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1944年在跋涉4 000km抵达重庆,他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志愿从军抗日。1950年潘先生任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讲师,直到... 潘君拯是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30、40年代,潘先生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1944年在跋涉4 000km抵达重庆,他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志愿从军抗日。1950年潘先生任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讲师,直到1992年退休,中国的历次运动导致他的工作曲折多舛,但是他不忘初心,努力于农机教育事业,为基层农机站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他坚持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最早研究水田土壤流变学的学者,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工程 潘君拯 土壤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现状综论——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1—2015)及其学术成果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孟凯 王东波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4,共12页
为探究我国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文章以1991—2015年期间立项的5308项马克思主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29221篇成果论文为研究对象,从项目信息、成果信息、研究热点、相关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较全面地展现... 为探究我国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文章以1991—2015年期间立项的5308项马克思主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29221篇成果论文为研究对象,从项目信息、成果信息、研究热点、相关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较全面地展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25年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为研究热点;《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探讨》、《理论与改革》等是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期刊;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研究论文最受关注被引频次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国家社科基金 信息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4,共7页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实存与本质、理论与实践。贯穿其中的红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地体现了于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矛盾的普遍性...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实存与本质、理论与实践。贯穿其中的红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地体现了于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把握新发展理念,正确回答时代问题。这个时代问题就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发展理念建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是对时代问题的正确解答,是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社会主要矛盾 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著作引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于CSSCI(1998—2016)引文数据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孟凯 王东波 白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7,共10页
为深入分析马克思著作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影响力,并探究相关研究现状和热点,特以CSSCI(1998—2016)收录的、直接引用马克思著作的、2 773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进行分... 为深入分析马克思著作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影响力,并探究相关研究现状和热点,特以CSSCI(1998—2016)收录的、直接引用马克思著作的、2 773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的被引频次较高,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影响较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及其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最后通过CiteSpace构建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直观地呈现了马克思著作影响下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热点及其变化。图谱显示:毛泽东、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等高频关键词是近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著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 CSSCI 数字人文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自由视域下的自由时间异化研究——基于马克思大学时期及之前思想的考察
5
作者 朱玉霞 王建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59-66,共8页
"异化"在时间领域表现为自由与必然、实然与应然、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由此,自由时间异化是相对于必然而言的,表现为非时间存在的自由和时间非自由。马克思自由时间异化蕴含于他的自由观之中,自由是自由时间异化的理论基础和... "异化"在时间领域表现为自由与必然、实然与应然、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由此,自由时间异化是相对于必然而言的,表现为非时间存在的自由和时间非自由。马克思自由时间异化蕴含于他的自由观之中,自由是自由时间异化的理论基础和评判标准,而作为自由之实现条件的时间是自由时间异化的范围限定。在自由思想的熏陶下,受非现实存在的永恒时间和感性时间的影响,青年马克思精神自由视域下的自由时间异化表现为非时间存在的精神自由,即理想主义博大情怀的人类自由、如诗歌般的自由和理论上定在的自我意识自由。由于青年马克思精神自由视域下的自由时间异化思想存在于时间观之外,带有明显的思辨性和唯心性,因而无法直面现实生活,无法关照现实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 时间 精神自由 自由时间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形式主义?——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建国 徐艳 刘传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 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地方生态环境治理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资本协同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与西方资本理论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创 吴国清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79,共9页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和深度贫困问题,成为反贫困的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的支农体系相对薄弱,脱贫攻坚缺少稳定的资本来源;另一方面,当前物质资本扶贫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弱,一些地区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转...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和深度贫困问题,成为反贫困的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的支农体系相对薄弱,脱贫攻坚缺少稳定的资本来源;另一方面,当前物质资本扶贫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弱,一些地区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转移就业困难、贫富差距拉大等现实问题。鉴于此,资本扶贫要依托理论研究,把马克思资本学说与西方资本理论相结合;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三重维度,对农村的财政金融、土地政策、劳动力素质、教育医疗、社会关系等现状展开分析;探索三维资本协同反贫困的实践路径,引导各类资本要素更加有效地投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金融扶贫 深度贫困 贫困治理 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 社会资本 农村资本投入 产业化扶贫 农业产业投资 金融支农 农村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12
8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业强国 习近平大农业观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土到本土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与话语转向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勇 陈加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3,共11页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不证自明的价值实体。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实质上就是话语实践之路。近代时期,国人遗产意识的觉醒来源于抵御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历...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不证自明的价值实体。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实质上就是话语实践之路。近代时期,国人遗产意识的觉醒来源于抵御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历史学的语境中被建构,表述上指向“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话语迅速成为国内权威,它在掀起我国农遗保护热潮的同时,也削弱了本土的遗产叙事能力、阐释权力乃至文化立场。农业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以本土化为面向的反思和倡导虽切中肯綮,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故要加快构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土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好遗产历史与遗产现实、地方表述与国家表达、创造主体与阐释群体以及本土话语与全球经验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学术进路 话语实践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中地膜应用冲突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明慧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期246-248,共3页
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经济与环境、个人与政府、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三对冲突。文章从借鉴他... 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经济与环境、个人与政府、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三对冲突。文章从借鉴他国成功经验、部门加强管控、明确责任体制及技术防控污染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地膜污染防治的对策,为地膜的合理应用和残膜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地膜应用 冲突 化解对策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中商品作为开端的哲学考察
11
作者 李辉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共12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商品交换已经从时间和空间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因而也形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景观。“商品”作为《资本论》的开端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在理论上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商品交换已经从时间和空间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因而也形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景观。“商品”作为《资本论》的开端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在理论上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超越,也充分展现了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特殊性。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抓住了“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并始终将其放置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去考察,发现了商品的内在张力和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本质。这样的考察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辩证性与历史性相统一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启示,对于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义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商品 拜物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貌”在康德道德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12
作者 马彪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礼貌”是被18世纪欧洲思想界普遍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康德在吸收了该概念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后将其运用于道德人类学的研究。在他看来,相较于激情对道德的阻碍,礼貌虽不必然导致道德,却是促使道德法则落实于感官世界之中的主要经验条... “礼貌”是被18世纪欧洲思想界普遍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康德在吸收了该概念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后将其运用于道德人类学的研究。在他看来,相较于激情对道德的阻碍,礼貌虽不必然导致道德,却是促使道德法则落实于感官世界之中的主要经验条件。为替礼貌作合理辩护,康德区分了“欺骗”与“幻觉”,论证了礼貌是一种诱惑的错觉,而非愚弄的假象。作为一种错觉,欺骗指的是你一旦知道对象的真实面目,就再也无法回到之前状态的一种印象;而幻觉则是一种知道为假却依然无法消除的假象。通过这一区分,康德试图论证作为幻觉的礼貌之于道德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康德在人类学上的这一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将有助于打破世人对其道德哲学之形式主义的刻板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礼貌 道德人类学 欺骗 幻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产阶级的空间性——当代西方空间解放政治学的困境与出路
13
作者 冉璐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1,156,共11页
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是一个空间性概念。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往往侧重阐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而忽视空间性之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正是空间性为无产阶级实现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基础。马克... 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是一个空间性概念。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往往侧重阐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而忽视空间性之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正是空间性为无产阶级实现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无产阶级空间性的双重规定:就消极方面而言,空间性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将集中性、流动性和世界性等规定强加给无产阶级;就积极方面而言,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集中和流动过程中不断重塑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和地理,并为自身解放奠定了空间基础。这一双重规定从根本意义上弥合了当代西方空间解放政治学主体与结构的二元分裂,为当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都市生产超越工业生产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的主要生产形式,都市性已经成为当代无产阶级的根本空间性之一。就此而言,都市不仅是资本规训和控制无产阶级的空间性的结果,更是无产阶级建构自身空间性,实现空间解放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 空间性 大都市 空间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创业群体的乡情文化嬗变
14
作者 姜姝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的文化时空中,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变动与适应异步、心与物发生背反、家乡变迁与群体重组的乡情文化变迁,因而寻求制度变迁的解释性理论就更加重要。本文从返乡创业群体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出发,分析返乡创业群体的...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的文化时空中,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变动与适应异步、心与物发生背反、家乡变迁与群体重组的乡情文化变迁,因而寻求制度变迁的解释性理论就更加重要。本文从返乡创业群体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出发,分析返乡创业群体的道德期待和俗理逻辑,探讨行动逻辑背后的时代价值和政策意义,进而揭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的乡情文化变迁逻辑,指出正是这样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家乡福利为己任、以“克里斯马”式魅力为动力的乡情文化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通过在大城市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和资本,在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政策利好下,返乡创业群体凭借独特的“亦城亦乡”的两栖性,以及“漂泊于城、归根于乡”的感悟性,在新时代的乡村社会中培植出新型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群体 乡情 文化变迁 “克里斯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发现与价值重塑: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加晋 卢勇 李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 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乡村审美活动兴起并确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大美所在。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于传统审美对象的美学特性,其独特性的根本来源是功利性和群体性的农民生产实践,这也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无法脱域,须介入式审美以引发审美经验。美学价值的重塑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审美 美学价值 审美经验 美丽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时代转向及历史方位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加晋 卢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73,共14页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战略思维与目标导向出发,辨析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转向并判断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方位,既正当其时,又...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战略思维与目标导向出发,辨析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转向并判断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方位,既正当其时,又尤为必要。以1920年为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大致经历了从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农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向,从以古鉴今、优先保护到转化利用的原则转向,以及从知识挖掘、战略方案到乡村铸魂的路径转向。由三大时代转向进程中所彰显的基本规律与时代特征可以判断:新时代下,农业文化遗产正处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螯合的历史方位,今后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可能会进一步穿透、聚焦并呈现以“农民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价值及以“乡村社会”为重点领域的基本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时代转向 历史方位 战略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种养结合农业经营传统的社会根源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宝丰 严火其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52-57,共6页
我国农业从发生之初就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并存的经营结构,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传统,这个传统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农家庭种养结合的农业传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主要... 我国农业从发生之初就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并存的经营结构,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传统,这个传统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农家庭种养结合的农业传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主要包括了生存需求、文化需求、饮食需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养殖业 种养结合 农业经营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责任创新实现的概念前提、思想条件与现实基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战雄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1,79,共7页
本文研究了负责任创新实现的现实性依据,结果发现,共担责任与合作责任等为负责任创新的实现提供了概念前提,历史合力论和关系理性等为其提供了思想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孕生及现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 负责任创新 概念前提 思想条件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葛笑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发轫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益破产的农民和日益凋敝的农村。以农立国论、工业立国论、农工协调论和文教兴农论对农业、工业...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发轫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益破产的农民和日益凋敝的农村。以农立国论、工业立国论、农工协调论和文教兴农论对农业、工业、工业化之于农业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并且形成了五种不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观点和发展道路的梳理、比较和评析,我们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在农民和农村;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要重视现代科技力量;要有统一的领导力量和科学的战略规划;要独立自主地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回望并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论争,对于今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思想论争 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医疗家长主义的伦理意蕴及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小川 王建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医疗家长主义主要分为强弱两种类型,强家长主义侵犯了患者的自主权利,因而难以在建构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弱家长主义实质上并不是反对自主,而是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是家长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医疗领域的现实演绎。在... 医疗家长主义主要分为强弱两种类型,强家长主义侵犯了患者的自主权利,因而难以在建构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弱家长主义实质上并不是反对自主,而是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是家长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医疗领域的现实演绎。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对“重生”思想的理解以及古代医家对生命的态度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医患关系是家长主义的模式。中国传统医德中,医者对患者的仁爱、医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对道德的忠诚是医疗家长主义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中国传统社会医者与患者之间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表明了中国传统医疗家长主义能够容纳患者自主。中国传统的医疗家长主义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医疗家长主义 重生 医德 医患互信 尊重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