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锦达
刘沛菡
王以一
王康
李保平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64,共4页
-
基金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编号:GJ0707)
-
文摘
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是控制害虫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潜在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针对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寄生性天敌的潜在影响,对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为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转抗虫基因作物
寄生蜂
非靶标效应
风险评估
-
分类号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蚕豆蚜日龄、翅型和寄生对其共生菌胞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李献辉
孟玲
李保平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金华出入境检疫检验局
-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5,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37
3087167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32)
-
文摘
初生内共生菌与宿主蚜虫的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本文观察了蚕豆蚜Aphis fabae不同翅型的共生菌胞随宿主蚜虫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以及饥饿和混合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confusus寄生对共生菌胞的影响。菌胞数量和体积随发育进程和翅型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随若蚜发育而逐渐增大,然后随胎生蚜产生而逐渐减少;无翅蚜的菌胞数量和体积均显著大于有翅蚜。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菌胞数量和体积迅速直线下降,而重新取食后又可迅速恢复。蚕豆蚜被混合柄瘤蚜茧蜂寄生后的第3d,菌胞数量显著多于未寄生蚜虫,此后则明显少于未寄生蚜虫,从第4d的119个.头-1降至第6d的46个.头-1。研究结果说明,蚜虫共生菌胞的变化与宿主蚜虫翅型、发育、外源营养以及蚜茧蜂寄生等密切关联。
-
关键词
共生
蚜虫
蚜茧蜂
菌胞数量
菌胞体积
-
Keywords
symbiosis
aphids
Aphidiidae
number of mycetocytes
volume of mycetocytes
-
分类号
S433.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Q939.121
[生物学—微生物学]
-
-
题名斑痣悬茧蜂对受药寄主幼虫的选择性及其后代表现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师振华
李保平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9-294,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0310
30871670)
-
文摘
为探究受到杀虫剂亚致死影响的寄主幼虫对寄生蜂的寄主选择及其子代蜂的影响,以容性寄生蜂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为研究对象,以氯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4龄幼虫为寄主幼虫,进行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非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成功寄生(完成化蛹)的概率随受药寄主的体重增大而提高,而且受药寄主有效存活的概率亦随其体重增大而提高;与对照寄主相比,寄生蜂对受药寄主的寄生率降低60.2%、子代蜂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子代蜂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显著增大。与来自对照寄主的子代蜂相比,来自受药寄主的子代蜂的寄生能力(用寄生率表示)未受影响,但其后代的结茧率降低10%、发育历期显著缩短、体型显著增大,说明羽化蜂的发育适合度得到了提高。选择性试验结果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根据对寄生蜂攻击次数的分析,未发现其在对照与受药寄主之间存在显著偏好;但根据第2次攻击的寄主识别期变量进行的风险分析,受药寄主被寄生风险显著低于对照寄主(低59.7%),说明寄生蜂偏好攻击对照寄主幼虫。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通过偏好体型较大的寄主幼虫,而减轻了受到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间接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具有鉴别出接受亚致死杀虫剂不久的寄主幼虫的能力。
-
关键词
斑痣悬茧蜂
甜菜夜蛾
寄主选择
亚致死效应
寄生风险
生物防治
-
Keywords
Meteorus pulchricornis
Spodoptera exigua
sublethal effects
host selection
parasitization hazard
biological control
-
分类号
S47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81.1
[农业科学—农药学]
-
-
题名褐飞虱危害在水稻植株光谱反射率上的表现
被引量:7
- 4
-
-
作者
孙启花
刘向东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
出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209,共7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农业)资助项目(BG2007341)
-
文摘
利用手持式光谱仪测定了褐飞虱为害后稻株的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随褐飞虱虫量和虫龄的增加稻株光谱反射率呈下降趋势,近红外光区的光谱反射率可很好地表征褐飞虱不同龄期、不同虫量及成虫产卵对稻株的危害程度。各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与褐飞虱虫量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并且在520~570nm和700~1000nm波长范围内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褐飞虱为害后稻株光谱的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也分别与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利用虫害后稻株在可见光波长550nm处的反射率(R550)和近红外光区波长760nm处的反射率(R760)、红边参数值与未受害稻株相应值的比值建立了褐飞虱虫量的预测模型,发现在19次预测中,各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53%~79%,且R760因子对褐飞虱虫量有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
-
关键词
褐飞虱
危害程度
高光谱遥感
光谱反射率
红边参数
预测模型
-
Keywords
brown planthopper
damage degre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spectral reflectance
red edge index
forecast model
-
分类号
S435.112.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