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55
1
作者 王鹏 甯佐苹 +4 位作者 张帅 蒋田田 谭利蓉 董嵩 高聪芬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为11.3~23.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江西上高2个褐飞虱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5.3~19.7倍)外,其他80%监测种群均已达高水平抗性(40.7~119.7倍),抗性明显上升;两年19个褐飞虱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均为高到极高水平抗性(82.3~1935.8倍),与2006-2009年相比,吡虫啉抗性有再次升高趋势;2010年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6.1~14.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外,其他8个种群均为中到高水平抗性(12.8~62.3倍),较前一年明显上升;两年18个监测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敏感到低水平抗性阶段;对吡蚜酮的抗性2010年7个监测种群为敏感-低水平抗性(1.9~5.1倍),2011年全部褐飞虱监测种群均已达中等水平抗性(15.7~25.4倍),暗示随着吡蚜酮的大量广泛使用,褐飞虱对其抗性较高,需要引起生产上的密切关注。为科学治理水稻褐飞虱,应严格执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虫啉 噻嗪酮 吡蚜酮 抗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34
2
作者 胡君 陈文明 +5 位作者 张真真 郑雪松 靳建超 苏建亚 高聪芬 沈晋良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9-515,共7页
2008-2009年期间,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浙、苏、皖、湘、鄂、川、豫等7省17个种群二化螟4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高抗区浙江南部的苍南、瑞安、江山二化螟种群对2... 2008-2009年期间,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浙、苏、皖、湘、鄂、川、豫等7省17个种群二化螟4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高抗区浙江南部的苍南、瑞安、江山二化螟种群对20世纪70-90年代广泛使用的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抗性倍数43.2~177.0倍)和有机磷类的三唑磷(238.7~728.1倍)、毒死蜱(31.7~57.8倍)均产生了高-极高水平抗性,且对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的氟虫腈(11.2~24.7倍)和阿维菌素(5.9~7.1倍)也产生了中等或低水平抗性;中抗区的安徽庐江、湖南攸县、江苏高淳种群对三唑磷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03.2~379.0倍),对杀虫单(18.3~48.8倍)和毒死蜱(29.8倍)产生了中等-高水平抗性,对氟虫腈(4.4倍)和阿维菌素(4.1~4.7倍)为敏感性降低;低抗区除江苏仪征种群对毒死蜱(45.2倍)、安徽和县种群对三唑磷(50.0倍)开始产生高水平抗性外,对其他杀虫剂为敏感-中等水平抗性,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为敏感;敏感区的河南信阳、江苏连云港、四川武胜种群除对个别杀虫剂(如杀虫单)为低水平抗性外,对其他大多数杀虫剂为敏感-敏感性降低。还讨论了按抗性分布的区域性来制定相应的抗性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 杀虫剂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叙杆 赵兴华 +6 位作者 王彦华 韦锦捷 沈晋良 孔健 曹明章 周威君 罗才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80,共8页
于2006-2008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大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嗪酮)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水平随其迁飞途径而出现急剧上升态... 于2006-2008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大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嗪酮)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水平随其迁飞途径而出现急剧上升态势,其中,从我国南方稻区迁入长江中下游流域等6省10地种群和回迁至广东韶山、深圳两种群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上升至中等水平抗性(15.0~32.5倍)和高水平抗性(66.9~73.7倍),明显高于2006年5省6地(2.6~5.8倍)和2007年9省11地(3.2~8.4倍)大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水平。上述结果预示2009年、2010年两年在全国稻区可能暴发褐飞虱对氟虫腈更高水平的抗性。自从2005年10-11月褐飞虱对新烟碱类的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77~811倍)以来,近3年来抗性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其中,2008年我国8省13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仍高达210.1~381.7倍。褐飞虱对其他的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抗性水平分别为2.0~15.8、0.7~4.8和0.6~2.8倍。褐飞虱对噻嗪酮为敏感到中等水平抗性(3.0~11.9倍)。近几年来大量、广泛使用氟虫腈防治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类迁飞性害虫是褐飞虱对其暴发抗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及时制定全国范围防治两类迁飞性害虫的交替轮换用药抗性治理对策方案,才能延缓褐飞虱抗性的再次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杀虫剂 抗药性监测 抗药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唑酰草胺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分析方法 被引量:19
4
作者 罗婧 施海燕 +1 位作者 彭文涛 王鸣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1,共5页
建立了能同时测定水稻及环境中恶唑酰草胺及其3种代谢物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乙腈和水的混合液作为提取溶剂,硅胶层析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224nm检测。结果表明:恶唑... 建立了能同时测定水稻及环境中恶唑酰草胺及其3种代谢物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乙腈和水的混合液作为提取溶剂,硅胶层析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224nm检测。结果表明:恶唑酰草胺及其3种代谢物的线性范围为0.5~20.0mg/L,相关系数达0.9993~0.9999;4种化合物在土壤、稻秆、糙米和稻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0mg/kg,在稻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2mg/kg,平均回收率均为78.2%~106.9%,变异系数为2.0%~11.7%,符合农药残留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唑酰草胺 水稻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溴磷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婧 贾娜 +1 位作者 施海燕 王鸣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19,36,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GC-FPD)法建立了丙溴磷在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水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7.18%~103.64%之间,变异系数为4.84%~9.89%;丙溴磷在水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 mg/L,0.05 mg/kg。采用平衡... 采用气相色谱(GC-FPD)法建立了丙溴磷在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水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7.18%~103.64%之间,变异系数为4.84%~9.89%;丙溴磷在水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 mg/L,0.05 mg/kg。采用平衡吸附法和薄层层析法研究了丙溴磷在砂土、壤土和粘土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结果表明:丙溴磷在砂土、壤土和粘土中的吸附常数Kd分别为12.70、33.65和74.92,土壤对丙溴磷的吸附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其移动性分别表现为在砂土、壤土中不易移动,在粘土中不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溴磷 土壤 吸附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遗传分析及杀虫剂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彭永强 高聪芬 +2 位作者 马崇勇 毛玉霞 沈晋良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2,共8页
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了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抗性遗传分析和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于2005年采自无锡麦田的灰飞虱种群在室内饲养43代期间用氟虫腈筛选了41代,结果此灰飞虱种群的抗性从8.4倍上升到230.5倍。根据Tabashnik介... 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了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抗性遗传分析和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于2005年采自无锡麦田的灰飞虱种群在室内饲养43代期间用氟虫腈筛选了41代,结果此灰飞虱种群的抗性从8.4倍上升到230.5倍。根据Tabashnik介绍的方法计算,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0388(1~31代)、0.2636(32~43代)和0.1113(1~43代),表明灰飞虱对氟虫腈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7-2008年江苏无锡和浙江长兴两地灰飞虱种群对1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毒力最高(LC50=0.2~1.7 mg/L),其次为烯啶虫胺、噻虫嗪、毒死蜱、吡蚜酮(LC50=1.7~9.7 mg/L),其余杀虫剂的毒力较低;按照年度间敏感性变化,发现2008年无锡灰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和乙虫腈的敏感性比2007年降低了1.1倍。近年来氟虫腈已广泛用于防治这种害虫,但乙虫腈几乎没有使用。因此,对氟虫腈敏感性降低的大田灰飞虱种群似乎对乙虫腈存在交互抗性。通过抗(R)、感(S)亲本、正反交(F1、F1′)、自交(F2)及回交(BC)后代对氟虫腈的剂量反应研究了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其抗性为常染色体的不完全显性遗传[D(F1)=0.20,D(F1′)=0.38],抗性由2个或2个以上等位基因控制。还对灰飞虱的抗性治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杀虫剂 抗性遗传 杀虫剂敏感性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禾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红春 娄远来 李宜慰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8-140,共3页
为了明确早熟禾(Poa annua1 L.)籽实的萌发特性,研究了环境条件对其籽实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外5cm土层层积、室外5cm土层浸水保存(水层1—2cm)均可完全解除早熟禾籽实的休眠。早熟禾籽实在5—25℃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为80%... 为了明确早熟禾(Poa annua1 L.)籽实的萌发特性,研究了环境条件对其籽实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外5cm土层层积、室外5cm土层浸水保存(水层1—2cm)均可完全解除早熟禾籽实的休眠。早熟禾籽实在5—25℃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为80%以上,对光照不敏感。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在水势为-0.6Mpa时萌发被明显抑制。对盐胁迫和酸碱度具有较高的忍耐力,在pH值5—9之间和90%以上的籽实均能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禾 休眠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在赤眼蜂慢性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欣 赵丹丹 +3 位作者 姚蓉 袁善奎 张燕 高聪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索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作为评价农药慢性毒性影响指标的可行性,为制定农药对赤眼蜂慢性毒性影响试验准则奠定基础。[方法]用药膜法对3种赤眼蜂(稻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索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作为评价农药慢性毒性影响指标的可行性,为制定农药对赤眼蜂慢性毒性影响试验准则奠定基础。[方法]用药膜法对3种赤眼蜂(稻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卵卡浸渍法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探索5种农药(25~400 mg·L^(-1)乐果、10~160 mg·L^(-1)吡虫啉、5 000mg·L^(-1)氟铃脲、4 000 mg·L^(-1)毒氟磷及2 000 mg·L^(-1)恶唑砜)对药剂敏感性较强的不同虫态赤眼蜂羽化率、寄生率及成蜂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乐果和吡虫啉的NOEC分别为200和20 mg·L^(-1),高于二者防治水稻飞虱和螟虫田间最高推荐剂量,在应用时应避开赤眼蜂生防时期。5 000 mg·L^(-1)氟铃脲对松毛虫赤眼蜂、4 000 mg·L^(-1)毒氟磷和2 000 mg·L^(-1)恶唑砜对稻螟赤眼蜂卵期、幼虫期、预蛹期和蛹期是安全的。[结论]NOEC作为评价慢性毒性影响指标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农药对赤眼蜂慢性毒性影响的重要考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赤眼蜂 慢性毒性测试 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噻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方松 张斌 +1 位作者 施海燕 王鸣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92,共6页
建立了基于多克隆抗体的氯噻啉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ic-ELISA)方法。设计合成了氯噻啉半抗原,将其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用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为2.56×106。... 建立了基于多克隆抗体的氯噻啉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ic-ELISA)方法。设计合成了氯噻啉半抗原,将其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用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为2.56×106。通过对有机溶剂含量、离子强度和pH等影响因素的优化,确定了氯噻啉ic-ELISA的最佳检测条件(含体积分数10%甲醇的磷酸盐缓冲液、Na+浓度为0.14 mol/L、pH 7.4),并建立了氯噻啉标准竞争曲线,该方法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0.18 mg/L,最低检测限(IC10)为0.001 8 mg/L。所得多克隆抗体除与吡虫啉有较大的交叉反应外,与其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无明显交叉反应。在水、土壤和甘蓝中分别添加0.05~1 mg/kg的氯噻啉标准溶液,平均回收率为91.42%~113.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2%~8.68%,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该ELISA方法可用于环境及农产品中氯噻啉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噻啉 半抗原 多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帮红 施海燕 王鸣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1-268,共8页
建立了定量测定溴氰菊酯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合成了半抗原1-羧基-(3′-苯氧基苯基)甲基-3-(2′,2′-二溴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基羧酸酯(Med)和N-2-(羧基丙基)氨基甲酰基-(3′-苯氧基苯基)甲基-3-(2′,2′-二溴... 建立了定量测定溴氰菊酯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合成了半抗原1-羧基-(3′-苯氧基苯基)甲基-3-(2′,2′-二溴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基羧酸酯(Med)和N-2-(羧基丙基)氨基甲酰基-(3′-苯氧基苯基)甲基-3-(2′,2′-二溴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基羧酸酯(Di)。分别采用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将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了免疫原Di-BSA和包被原Di-OVA、Med-OVA。将制得的溴氰菊酯免疫原免疫动物获得多克隆抗体,经间接非竞争ELISA法测得其效价为2.5×105。通过对甲醇含量、离子强度、pH值等影响因素进行异源分析条件的优化,确立了溴氰菊酯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最佳检测条件(30%甲醇、氯化钠0.4mol/L、pH7.5),并建立了标准竞争曲线。该方法的IC50值为0.55±0.05mg/L,检测限(IC10)为3.76±0.35μg/L,对大多数拟除虫菊酯无交叉反应。分别在自来水、河水和土壤样品中添加0.05~5.0mg/L(或mg/kg)的溴氰菊酯,回收率分别为89.7%~106.8%、82.4%~101.7%、75.6%~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小雪 张昭 +2 位作者 武霓 施海燕 王鸣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680,共4页
合成了半抗原烯效唑琥珀酸半酯,分别将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了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并成功建立了水和土壤中烯效唑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用免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体,抗体的效价达到1.02&#... 合成了半抗原烯效唑琥珀酸半酯,分别将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了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并成功建立了水和土壤中烯效唑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用免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体,抗体的效价达到1.02×106。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10mg/L,检出限为1.82±0.83μg/L。除烯唑醇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外,与大部分三唑类杀菌剂都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在水和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回收率分别在82.40%~105.92%和92.42%~100.0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半抗原 多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草胺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鹏敏 施海燕 王鸣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0-425,共6页
为检测环境和农产品中乙草胺的含量,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以乙草胺和3-巯基丙酸为原料合成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制备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多克隆抗体;以间接竞争性ELISA法(ic-ELISA)考察了多克隆抗体的... 为检测环境和农产品中乙草胺的含量,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以乙草胺和3-巯基丙酸为原料合成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制备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多克隆抗体;以间接竞争性ELISA法(ic-ELISA)考察了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优化了影响该方法的3种因素(甲醇浓度、离子强度和pH值);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乙草胺在多种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强的特异性,最低检测限为0.024 4 mg/L,与结构相似的农药无明显交叉反应;在自来水、田水、土壤、玉米和大豆样品中的添加浓度为0.5~10.0 mg/L或0.1~1.0 mg/kg,回收率为73.2%~117.6%,变异系数为1.7%~9.2%,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优化的ELISA检测方法适合环境和农产品中乙草胺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半抗原 多克隆抗体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吡氟禾草灵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鲍华军 武霓 +1 位作者 施海燕 王鸣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5-668,共4页
建立了定量测定精吡氟禾草灵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将精吡氟禾草灵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得半抗原,再将半抗原与蛋白质偶联形成抗原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对其进行条件优化后,得到了精吡氟禾草灵的ic-E... 建立了定量测定精吡氟禾草灵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将精吡氟禾草灵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得半抗原,再将半抗原与蛋白质偶联形成抗原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对其进行条件优化后,得到了精吡氟禾草灵的ic-ELISA方法的标准曲线。该方法的Ic50为0.553mg/L。检出限为0.0062mg/L。方法对其他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没有明显交叉反应。精吡氟禾草灵在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6.80%~103.41%,变异系数为3.96%~12.32%。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精吡氟禾草灵的ELISA方法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吡氟禾草灵 半抗原 多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药性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欣 高聪芬 +3 位作者 何翠娟 杨银娟 黄俭 李雅珍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6期41-45,共5页
通过浸叶法监测了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及浦东新区4个地区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药性,并在室内抗性筛选的基础上,研究了甜菜夜蛾上海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上述4个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虫螨腈均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 通过浸叶法监测了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及浦东新区4个地区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药性,并在室内抗性筛选的基础上,研究了甜菜夜蛾上海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上述4个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虫螨腈均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9~5.2倍)。田间药效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趋势一致。虫螨腈连续筛选10代后,与起始种群相比,抗性下降30%,甜菜夜蛾对虫螨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041 4。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虫螨腈产生抗性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虫螨腈 抗药性 抗性现实遗传力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的生物学特性
15
作者 包增涛 王欣 +1 位作者 王玺 高聪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6期179-180,205,共3页
[目的]研究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探讨草间钻头蛛在室内饲养的可行性。[方法]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下草间钻头蛛F1代的发育历期,2龄蜘蛛耐饥、耐旱能力,喂食不同食物的亚成蛛的捕食量和体重增长,F1代产卵数量、... [目的]研究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探讨草间钻头蛛在室内饲养的可行性。[方法]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下草间钻头蛛F1代的发育历期,2龄蜘蛛耐饥、耐旱能力,喂食不同食物的亚成蛛的捕食量和体重增长,F1代产卵数量、孵化率等指标。[结果]草间钻头蛛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增加而缩短;2龄草间钻头蛛的饥饿历期平均为(8.94±2.79)d,耐旱历期平均为(1.30±0.57)d,耐饥、耐旱能力较亚成蛛、成蛛弱;喂食不同食物的的捕食量在2头左右,体重增长不同,饲喂果蝇和棉铃虫的亚成蛛较饲喂人工饲料增长快;草间钻头蛛F1代平均产卵4.85次,第1次产卵间隔平均为(6.62±1.56)d,以后产卵间隔缩短;F1代室内饲养孵化率为96.9%,较室外蜘蛛的自然孵化率高。[结论]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间钻头蛛 生物学特性 人工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