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稞鞘腐病菌产毒培养基的筛选及发酵产物对植物毒性的探究
1
作者 董瑞芳 陈李一凡 +3 位作者 刘燕 郑昊文 张海峰 姚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近年来,青稞鞘腐病在我国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该真菌病害逐渐上升为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给青稞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挑战。本文针对青稞鞘腐病菌(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植物毒性研究。通过比较... 近年来,青稞鞘腐病在我国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该真菌病害逐渐上升为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给青稞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挑战。本文针对青稞鞘腐病菌(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植物毒性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培养基发酵产物的植物毒性,发现寡营养培养液发酵产物植物毒性最强,明显抑制了青稞种子萌发(萌发率为0)及根、芽的生长(根长、芽长抑制率均为100%);借助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具有植物毒性的代谢产物能够明显破坏寄主细胞结构;通过对寄主植物酶活性的监测发现,具有植物毒性的发酵产物能够抑制寄主植物的CAT和P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鞘腐病 次级代谢产物 植物毒性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多次交配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常菊花 高聪芬 +5 位作者 陈进 荆建超 刘凤沂 须志平 张秀安 沈晋良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6-138,共3页
2008年采用改进的F2代法和含毒饲料法监测河北省邱县和山东省无棣县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Bt棉的抗性,结果表明:邱县和无棣县田间棉铃虫雌蛾普遍存在多次交配现象(1次交配率仅占30.0%-38.2%),改进的F2代法估... 2008年采用改进的F2代法和含毒饲料法监测河北省邱县和山东省无棣县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Bt棉的抗性,结果表明:邱县和无棣县田间棉铃虫雌蛾普遍存在多次交配现象(1次交配率仅占30.0%-38.2%),改进的F2代法估测得这2个多次交配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826(0.0311-0.1340)和0.0764(0.0265—0.1263);含毒饲料法测定这2个地区棉铃虫对CrylAc毒蛋白的抗性分别为20.9倍和12.5倍,达到中等水平抗性。说明2个地区棉铃虫的抗性已处于上升阶段,需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BT棉 Cry1Ac毒蛋白 改进的F2代法 含毒饲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阿维菌素和虫酰肼抗性品系对几种新型药剂的交互抗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殷茜 钱路 +1 位作者 曹广春 韩召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4,共5页
以敏感品系为对照,利用室内筛选获得的虫酰肼和阿维菌素高抗品系Teb-R和Aba-R,测定了小菜蛾对几种新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发现:小菜蛾对虫酰肼产生高水平抗性后(抗性倍数185.5倍),对阿维菌素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41.0倍),对茚虫... 以敏感品系为对照,利用室内筛选获得的虫酰肼和阿维菌素高抗品系Teb-R和Aba-R,测定了小菜蛾对几种新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发现:小菜蛾对虫酰肼产生高水平抗性后(抗性倍数185.5倍),对阿维菌素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41.0倍),对茚虫威(11.4倍)和溴虫腈(5.3倍)仅表现出低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1.7倍)和氯虫苯甲酰胺(1.4倍)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用阿维菌素筛选Teb-R品系39代后获得阿维菌素高抗品系Aba-R(593.8倍),该品系对茚虫威(12.3倍)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7.9倍)表现出低水平交互抗性,对溴虫腈(2.7倍)和氯虫苯甲酰胺(0.9倍)的交互抗性不明显;同时该品系对虫酰肼的抗性也由阿维菌素筛选前的185.5倍下降到筛选后的28.0倍,也没有交互抗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认为,使用虫酰肼防治小菜蛾出现抗性后,可以使用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替代防治,但不宜用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进行替代防治;利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产生抗性后,可以用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和虫酰肼进行替代防治,但不宜用多杀菌素和茚虫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虫酰肼 阿维菌素 溴虫腈 多杀菌素 茚虫威 氯虫苯甲酰胺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hpa1_(Xoo)基因棉花活性氧产生及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0
4
作者 缪卫国 宋从凤 +1 位作者 乔子辰 王金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6,共6页
采用H2O2和酶活性检测、DAB染色、定量实时PCR等方法研究转hpa1Xoo基因棉花T-34叶组织中的活性氧。结果显示:无病原菌侵染时,T-34和出发品种Z35均未产生活性氧。在接种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后,与Z35相比,在T-34叶组织中接菌0~8 h H2O... 采用H2O2和酶活性检测、DAB染色、定量实时PCR等方法研究转hpa1Xoo基因棉花T-34叶组织中的活性氧。结果显示:无病原菌侵染时,T-34和出发品种Z35均未产生活性氧。在接种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后,与Z35相比,在T-34叶组织中接菌0~8 h H2O2含量变化呈现2个峰值;接菌8 h时PAL和POD酶活性显著增强;DAB染色显示褐红色斑产生;2个防卫基因ghAOX1和hsr203J超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转hpa1Xoo基因棉花为某些防卫基因超水平表达提供了分子基础,使受到病原菌侵染时才诱导产生的高水平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并且组成型表达的HarpinXoo赋予转基因棉花对黄萎病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pinXoo 转基因棉花 活性氧 PAL POD 防卫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魏娜 钱国良 +3 位作者 李晓霞 张志峰 刘凤权 胡白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4,共7页
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氨基酸序列,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全基因组中发现并克隆了tvrR... 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氨基酸序列,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全基因组中发现并克隆了tvrR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tvrR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且经过PCR及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突变体和野生型一样可以激发烟草过敏反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的病程延长,但最终致病情况与野生型无差异。接种的寄主组织中菌体生长能力检测发现,突变体的繁殖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其菌体数量也能达到野生型菌株的最大值。在营养丰富的LB培养基和营养贫乏的MMX基本培养基中生长测定均发现,突变体生长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也能达到野生型的最大生长量。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突变体致病性的改变与其生长能力变化的一致性表明,其致病性的变化是由于其生长能力的改变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tvrR基因 突变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孢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聪 徐建强 +3 位作者 于俊杰 陈长军 王建新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分别扩增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多菌灵(MBC)敏感菌株(MBCS)的β1-微管蛋白基因(β1-S)和β2-微管蛋白基因(β2-S),及多菌灵中抗菌株(MBCMR)和高抗菌株(MBCHR)的β2-微管蛋白基因(β2-MR和β2-HR),测序正确后连接到pET32a... 分别扩增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多菌灵(MBC)敏感菌株(MBCS)的β1-微管蛋白基因(β1-S)和β2-微管蛋白基因(β2-S),及多菌灵中抗菌株(MBCMR)和高抗菌株(MBCHR)的β2-微管蛋白基因(β2-MR和β2-HR),测序正确后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pta感受态中,经IPTG(1 mmol.L-1)诱导,得到了N末端融合6×His纯化标签的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68×103的蛋白,和预测蛋白大小一致,表达的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表达的蛋白经HisTrapTM HP Columns纯化并做了Western-blot验证,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抗His标签的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 β-微管蛋白基因 原核表达 纯化 WESTERN-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浩 孟玲 李保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为评估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对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的寄生作用,在室内研究了斑痣悬茧蜂对2、3和4龄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率。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 为评估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对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的寄生作用,在室内研究了斑痣悬茧蜂对2、3和4龄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率。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的预测,对3龄寄主幼虫的攻击率大于对2龄寄主,对后者的攻击率又大于对4龄寄主幼虫的攻击;寄主处理时间随寄主龄期增大而延长。此外,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效率随寄主密度增加逐渐降低,相同寄主密度下,斑痣悬茧蜂对2、3龄寄主幼虫的搜寻效率均高于对4龄寄主幼虫的搜寻。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大于对高龄幼虫的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痣悬茧蜂 斜纹夜蛾 功能反应 寄主龄期 搜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7Ze3环二肽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海峰 叶永浩 郭坚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从江苏省句容市水稻植株叶片表面分离到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7Ze3,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菌素iturin A等抗菌活性物质,表现出较好的平板拮抗效果,同时还具有产生纤维素酶、葡聚糖酶、蛋白酶和嗜铁素的活性,显示其具有较出色... 从江苏省句容市水稻植株叶片表面分离到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7Ze3,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菌素iturin A等抗菌活性物质,表现出较好的平板拮抗效果,同时还具有产生纤维素酶、葡聚糖酶、蛋白酶和嗜铁素的活性,显示其具有较出色的生物防治利用潜力。对其脂肽类抗生素以外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经多批次(总体积40 L)发酵、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得到约46 g粗提物,用硅胶吸附柱层析和右旋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并结合反相HPLC,从中分离到5种化合物。通过电喷雾质谱(ESI-MS)和质子核磁共振(1H-NMR)分析,鉴定它们均为环二肽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环亮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环缬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本研究首次从陆地生境的枯草芽孢杆菌中分离到环二肽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环二肽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其寿命和产卵量的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长青 李元喜 +2 位作者 刘同先 张帆 罗晨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前的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预蛹期和蛹期。一龄和二龄的发育历期均为1d左右,卵和三龄的发育历期约需2d,预蛹期0.8d,蛹期5d。在每天更换寄主的情况下,雌蜂平均寿命21.9d,最长29d,最短8d;产卵量为79.1粒,最多124粒,最少51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黄恩蚜小蜂 雌蜂 烟粉虱 个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柄腐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4
10
作者 窦剑 李敏 +3 位作者 田艳丽 陈玉林 汤诗杰 胡白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5-166,共2页
通过对朗伍德王莲腐霉叶腐病菌——旋柄腐霉(Pythium helicoide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旋柄腐霉生长适宜温度为20~37℃,最适温度为28℃。同时,选择了4种对防治卵菌具有较高活性的杀菌剂(97.5%嘧菌酯悬浮剂、98%甲霜灵可湿性... 通过对朗伍德王莲腐霉叶腐病菌——旋柄腐霉(Pythium helicoide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旋柄腐霉生长适宜温度为20~37℃,最适温度为28℃。同时,选择了4种对防治卵菌具有较高活性的杀菌剂(97.5%嘧菌酯悬浮剂、9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6%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96%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旋柄腐霉进行抑菌活性试验。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旋柄腐霉都具有抑制作用,其中97.5%嘧菌酯悬浮剂和96%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4504、0.6398μg/mL。进一步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6%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97.5%嘧菌酯悬浮剂对旋柄腐霉引起的叶腐病的离体试验防效分别为80%和86.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伍德王莲 腐霉叶腐病 旋柄腐霉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痣悬茧蜂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林芳 孟玲 李保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4,共4页
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扫描抽样"观察法,在大透明罩内观察了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和未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活动、取食和栖境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到寄主幼虫生长后期,被寄生幼虫的取食行为比例(3.74%)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15.71%),... 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扫描抽样"观察法,在大透明罩内观察了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和未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活动、取食和栖境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到寄主幼虫生长后期,被寄生幼虫的取食行为比例(3.74%)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15.71%),空间位移比例(8.19%)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32.04%),在植物叶正面的比例(47.00%)极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24.27%),但在叶背面与未被寄生的寄主幼虫无显著差异。在植株的上部、中部和外部,两类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直到幼虫生长后期才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植株上部和外部,被寄生的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6.09%、5.89%)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38.88%、17.50%),在植株中部则相反,被寄生幼虫出现的比例(63.57%)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35.74%);然而在植株的下部,两类寄主幼虫只在幼虫生长前期表现出差异,被寄生的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5.50%)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2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 适应性 行为 寄生性昆虫 寄主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蝇硫化氢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虫态的转录水平 被引量:3
12
作者 仲建锋 师晓琴 李国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100,共6页
构建了23个物种的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胱硫醚β合成酶和胱硫醚γ裂解酶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进化分析表明这4类蛋白均具有基本一致的系统进化关系,并且均被归为昆虫和哺乳动物两大类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构建了23个物种的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胱硫醚β合成酶和胱硫醚γ裂解酶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进化分析表明这4类蛋白均具有基本一致的系统进化关系,并且均被归为昆虫和哺乳动物两大类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黑腹果蝇不同发育阶段编码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胱硫醚β合成酶和胱硫醚γ裂解酶的M(2)21AB、CG6188、CG1753和Eip55E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M(2)21AB基因mRNA水平在各发育阶段间无显著差异;CG6188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卵期较低,到了幼虫期显著升高,尤其在2龄幼虫期达到最高,而在蛹期和成虫期明显下降;CG1753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幼虫期明显上升,至蛹期达到最高水平,而在成虫期又显著降低;Eip55E基因mRNA水平在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均比卵期显著提高。以上结果表明,内源性H2S在黑腹果蝇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 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 胱硫醚Β合成酶 胱硫醚γ裂解酶 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地区大豆疫霉群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庆华 崔林开 +4 位作者 苗苗 李德龙 阴伟晓 郑小波 王源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77,共5页
为探究我国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使用13对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引物对来自部分地区的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了DNA指纹分析。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0%。SSR指纹聚类分析表... 为探究我国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使用13对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引物对来自部分地区的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了DNA指纹分析。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0%。SSR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79为阈值时,可将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划分为13个遗传聚类组。多数大豆疫霉菌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我国大豆疫霉在DNA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变异,从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说明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与大豆栽培品种之间的互作很可能是引起大豆疫霉菌发生广泛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 群体遗传结构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子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调控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卫 豆献英 +1 位作者 李德青 张正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60,共6页
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cDNA文库中筛选受3种不同激发子(Nep1、harpin和INF1)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基因。以农杆菌Gv3101为宿主、利用PVX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了含有7 000个单克隆的本氏烟cDNA文库... 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cDNA文库中筛选受3种不同激发子(Nep1、harpin和INF1)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基因。以农杆菌Gv3101为宿主、利用PVX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了含有7 000个单克隆的本氏烟cDNA文库,采用牙签刺伤法和注射接种法,从6 000个克隆中筛选到了34个能使激发子诱发的过敏性细胞死亡表型发生改变的克隆。对上述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其中13个与已知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克隆Nb14-4编码1个特异的ALY蛋白;克隆Nb3-9和Nb4-26分别编码1个苹果酸脱氢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Nb4-28编码普通烟草中的14-3-3 d-2蛋白。还有21个克隆在公共数据库中没有同源基因。上述结果表明:利用病毒表达载体建立cDNA文库,并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可从烟草全基因组内筛选受不同激发子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基因,为揭示植物过敏性细胞死亡分子机制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子 过敏性细胞死亡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红春 娄远来 +1 位作者 李宜慰 储西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0-191,共2页
杂草稻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它具有生长势强、种子产生量大、稻粒有色而硬度大等特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探讨了杂草稻的起源、危害及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 杂草稻 起源 危害 分布 生物学 防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检测
16
作者 武淑文 蒲鑫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44,共5页
害虫解毒代谢增强是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此,本研究建立了Bt棉田重要害虫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成虫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种解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不能检测到棉盲蝽... 害虫解毒代谢增强是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此,本研究建立了Bt棉田重要害虫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成虫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种解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不能检测到棉盲蝽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棉盲蝽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也不宜选用动力学法进行测定。同时2种棉盲蝽成虫的日龄对解毒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对由不同日龄成虫组成的棉盲蝽田间种群可以直接进行解毒酶活性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中黑盲蝽 多功能氧化酶 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毒素毒杀昆虫中肠细胞的机制:穿孔细胞膜还是启动细胞死亡信号途径?
17
作者 崔金杰 李国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Cry毒素毒杀昆虫中肠细胞的机制有两种假说。传统假说认为Cry毒素插入细胞膜后形成孔洞,改变中肠细胞渗透压而杀死细胞。最近提出了另一种假说,认为Cry毒素与膜上受体钙黏蛋白结合后,激活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而合成环腺苷酸,高浓度环腺... Cry毒素毒杀昆虫中肠细胞的机制有两种假说。传统假说认为Cry毒素插入细胞膜后形成孔洞,改变中肠细胞渗透压而杀死细胞。最近提出了另一种假说,认为Cry毒素与膜上受体钙黏蛋白结合后,激活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而合成环腺苷酸,高浓度环腺苷酸顺次激活蛋白激酶A,促进胞内钙黏蛋白外移至细胞膜,从而招募和结合更多的毒素单体,正反馈放大细胞死亡信号途径,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毒素 毒杀机制 孔洞 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3基因的分子鉴定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芳 贺鹏 董双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0,共6页
信息素结合蛋白(PBP)是大量存在于昆虫触角感器中的一类小分子蛋白,它特异性结合并运输性信息素组分到神经树突膜上的气味受体。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并利用RT-PCR技术,从斜纹夜蛾雄虫触角扩增到1个长171bp的预期cDNA片段,测序后经比对表明... 信息素结合蛋白(PBP)是大量存在于昆虫触角感器中的一类小分子蛋白,它特异性结合并运输性信息素组分到神经树突膜上的气味受体。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并利用RT-PCR技术,从斜纹夜蛾雄虫触角扩增到1个长171bp的预期cDNA片段,测序后经比对表明是PBP3基因片段,将该基因命名为SlitPBP3。利用RACE技术进一步得到SlitPBP3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GU082321),长568bp,编码164个氨基酸,具有PBP的典型序列特征。对基因组DNA的研究显示,该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构成。2个内含子的位置和斜纹夜蛾的另2个PBP基因相同,具有保守性;其长度分别为124bp和73bp。进化分析显示,夜蛾科昆虫的PBP分为3个组,其中斜纹夜蛾的3个PBP被分在不同的3个组,因而可能具有不同的气味结合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信息素结合蛋白3 基因克隆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灰飞虱抗药性相关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酯酶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林林 徐鹿 韩召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4,共6页
利用毒死蜱、吡虫啉和溴氰菊酯等3类不同药剂,通过毒力生测首先确定了田间灰飞虱对杀虫剂的低水平多重抗性特性;其次通过解毒酶活力测定,发现抗性品系的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和酯酶明显升高;进而根据灰飞虱转录组数据进行引物设计,通过PC... 利用毒死蜱、吡虫啉和溴氰菊酯等3类不同药剂,通过毒力生测首先确定了田间灰飞虱对杀虫剂的低水平多重抗性特性;其次通过解毒酶活力测定,发现抗性品系的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和酯酶明显升高;进而根据灰飞虱转录组数据进行引物设计,通过PCR克隆对转录组中的细胞色素P450及酯酶基因进行验证,在得到53条细胞色素P450基因序列及72条酯酶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半定量PCR比较这些基因在灰飞虱田间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细胞色素P450的CYP6家族中有10条,CYP4家族中有6条,这16条基因序列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酯酶中也有12条基因系列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它们中3条来自羧酸酯酶家族,8条来自磷酸酯酶家族,1条来自其他酯酶家族。提示:解毒酶基因的过量表达是灰飞虱田间低水平多重抗性的主要机制,也是抗药性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田间监测,有利于了解田间灰飞虱的抗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酯酶 半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N因子在HrpN_(Ea)诱导拟南芥蚜虫抗性机制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书萍 张春玲 +1 位作者 王秋霞 董汉松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明确蚜虫对不同拟南芥品系经HrpNEa蛋白诱导后的寄主选择机制,利用刺吸电波技术(EPG)记录了桃蚜在EVP(Empty Vector Preparation)与HrpNEa处理的拟南芥野生型Col-0和乙烯通路突变体ein2-1、ein5-1上的刺吸取食波形,比较了桃蚜在拟南... 为明确蚜虫对不同拟南芥品系经HrpNEa蛋白诱导后的寄主选择机制,利用刺吸电波技术(EPG)记录了桃蚜在EVP(Empty Vector Preparation)与HrpNEa处理的拟南芥野生型Col-0和乙烯通路突变体ein2-1、ein5-1上的刺吸取食波形,比较了桃蚜在拟南芥不同处理材料上的驱避行为。研究结果显示:EVP与HrpNEa处理拟南芥后,桃蚜在ein2-1上取食时,反映被动取食行为的E波比例和平均周期没有明显差别,而在Col-0和ein5-1上取食时,EVP处理与HrpNEa处理均有明显差别,且驱避数据与EPG结果一致。表明HrpNEa可以通过激活乙烯信号通路重要因子EIN2诱导植物抗虫性。EVP与HrpNEa处理后3种拟南芥材料叶片的胼胝质染色测定结果也支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pNEa EIN因子 拟南芥 桃蚜 抗性诱导 取食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