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漓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蔡德所 王备新 赵湘桂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2,共5页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体系是保护和恢复流域水生态健康的基础。在此分析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与维护流域水生态健康目标的关系,介绍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和评价指标构成的一般原则,即应...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体系是保护和恢复流域水生态健康的基础。在此分析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与维护流域水生态健康目标的关系,介绍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和评价指标构成的一般原则,即应由水文、生境、水化学和生物等4个方面的指标构成,提出了漓江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的初步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评价 漓江 水生态系统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苕溪EPT昆虫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强 杨莲芳 +1 位作者 吴璟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17-3825,共9页
浙江安吉西苕溪43个样点102种EPT昆虫(蜉蝣目Ephemeroptera、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与9个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3种环境因子海拔、总氮、电导率对EPT群落起主要作用。CCA排序图把样点分成3个差异样点组,样点组Ⅰ... 浙江安吉西苕溪43个样点102种EPT昆虫(蜉蝣目Ephemeroptera、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与9个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3种环境因子海拔、总氮、电导率对EPT群落起主要作用。CCA排序图把样点分成3个差异样点组,样点组Ⅰ与海拔高度正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属于上游溪流,撕食者占所采集撕食者总数的68.5%,水质清洁。样点组Ⅱ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属于上游河面较宽的溪流,撕食者仅次于样点组Ⅰ(18.6%),水质较好。样点组Ⅲ与总氮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平均值分别为3.53和0.16,滤食者占所采集滤食者的85.01%,水质差。CCA排序图较好的说明了EPT昆虫群落的分布和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T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水生昆虫 溪流 取食功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不同分类阶元对水生态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东浩 徐兆安 +3 位作者 王备新 张咏 厉以强 沈燕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以江苏苏北地区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探讨底栖动物不同分类阶元对水生态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包括软体动物、摇蚊和寡毛类物种水平和属级水平的nMDS排序图上,样点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未发生变化.与物种水平相比,属级水平丢失的信息(&l... 以江苏苏北地区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探讨底栖动物不同分类阶元对水生态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包括软体动物、摇蚊和寡毛类物种水平和属级水平的nMDS排序图上,样点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未发生变化.与物种水平相比,属级水平丢失的信息(<5%)小于科级水平(7%),且分类单元数与物种水平分类单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P<0.01).鉴定至属级水平较物种级水平不仅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可降低鉴定错误的概率;鉴定水平的统一能提高不同地区生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因此,建议在长三角河网地区开展水生态评价时,采用鉴定至属级水平的软体动物、摇蚊和寡毛类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分类水平 河流 生态评价 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季节性演替对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蕊 李中宇 +5 位作者 赵然 胡显安 王丽娜 王业耀 王备新 金小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91,共8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评价水生态质量最常用的生物类群,鉴于水生昆虫的生活史特点,在一年当中群落结构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如何利用底栖动物数据准确评价水生态质量状况,反映客观实际,值得探讨。将黑龙江省2012—2015年水生生物试点监测47个采... 大型底栖动物是评价水生态质量最常用的生物类群,鉴于水生昆虫的生活史特点,在一年当中群落结构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如何利用底栖动物数据准确评价水生态质量状况,反映客观实际,值得探讨。将黑龙江省2012—2015年水生生物试点监测47个采样点的108组底栖动物数据进行比较,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物种的更替率和BMWP指数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群落的演替及BMWP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采集的样品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评价的结果也存在差异,越是水环境质量好的区域,这种差异越明显。利用底栖动物评价水生态状况,宜选择长时间段的多个采集数据,经统计整理后,利用复合样方(年均值)的特征,评价一段时间内(如以年为单位)的水生态质量状况,使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演替 复合样方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西苕溪土地利用变化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吴璟 杨莲芳 +2 位作者 姜小三 李强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83-1191,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溪流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物完整性是诊断溪流生物学状况和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目的是研究西苕溪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B-IBI)的影响。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溪流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物完整性是诊断溪流生物学状况和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目的是研究西苕溪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B-IBI)的影响。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模型计算了62个样点上游3种空间尺度下(亚流域、沿岸和局部)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耕地,民居和竹园在流域中的百分比与B-IBI负相关,耕地百分比对B-IBI的影响在亚流域(r=-0.527,p<0.001),河岸(r=-0.665,p<0.001)和局部(r=-0.696,p<0.001)尺度上均显著。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百分比与B-IBI正相关。阔叶林百分比在亚流域(r=0.333,p<0.001),河岸(r=0.589,p<0.001)和局部尺度(r=0.618,p<0.001)与B-IBI显著相关。而针叶林百分比仅在亚流域尺度(r=0.366,p<0.001)与B-IBI显著相关。在研究流域内耕地百分比小于50%的情况下,B-IBI并非随着耕地百分比的增长而线性下降,而是在达到一定阀值后(亚流域尺度,27%;河岸尺度,57%;局部尺度,59%)耕地的影响逐渐趋缓。在耕地百分比小于阀值前,B-IBI在局部尺度上与耕地百分比的增长的关系最强(r=-0.808,p<0.001,n=46)。建议在沿岸区增加阔叶林,针叶林与混交林的占有率,或者建立耕地与溪流间的林地缓冲带,有助于保护和恢复西苕溪生态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土地利用 流域 西苕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太湖生态健康 被引量:62
6
作者 蔡琨 张杰 +3 位作者 徐兆安 吴东浩 张咏 王备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82,共9页
依据2010年春季至2012年秋季,太湖32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环境变量共11次的季节性调查结果,采用干扰程度最小系统法定义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参照系统,提出了确定参照系统的4个基本条件,进而按非湖心区和湖心区两个生态区分别构... 依据2010年春季至2012年秋季,太湖32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环境变量共11次的季节性调查结果,采用干扰程度最小系统法定义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参照系统,提出了确定参照系统的4个基本条件,进而按非湖心区和湖心区两个生态区分别构建太湖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LTB-IBI).通过对候选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筛选、判别能力分析、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和参数间的冗余分析,获得了非湖心区LTB-IBI的4个构成指数:总分类单元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前3位优势单元%和BMWP指数,以及湖心区LTB-IBI的5个构成指数:总分类单元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甲壳+软体分类单元数、前3位优势单元%和BMWP指数.采用比值法统一构成指数量纲,分别构建了非湖心区和湖心区LTBIBI指数,评价太湖水生态健康的等级.2010-2012年,太湖生态健康总体上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影响太湖底栖动物完整性的重要环境变量是水体中的氮含量.研究表明,连续观察数据可较大程度上提高太湖LTB-IBI指数的可靠性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完整性指数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义乌市城镇化对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朔孺 邵卫伟 +2 位作者 刘东晓 周斌 王备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7,共7页
于2010年4月调查了浙江省义乌地区5个参照和9个城镇溪流样点的理化性状、底栖硅藻群落及所在流域土地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流域城镇化强度指标——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与电导率、总氮和磷酸盐等理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也与喜富营... 于2010年4月调查了浙江省义乌地区5个参照和9个城镇溪流样点的理化性状、底栖硅藻群落及所在流域土地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流域城镇化强度指标——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与电导率、总氮和磷酸盐等理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也与喜富营养型硅藻与耐污型硅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与相似性检验(ANOSIM)分析表明,参照溪流与城镇溪流的底栖硅藻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参照溪流底栖硅藻平均密度(5.67×105cell.cm-2)低于城镇溪流(6.11×106cell.cm-2),并且参照溪流运动型、富营养型和耐污型硅藻比例也显著低于城镇溪流。城镇溪流优势种是Na-vicula minima(50.75%),参照溪流为Rhoicosphenia abbreviate(55.71%)。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森林面积比、底质组成、二氧化硅、电导率、钙离子和镁离子是影响研究样点底栖硅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证实,城镇化会显著改变城市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底栖硅藻可作为评价溪流生态质量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硅藻 群落结构 不透水地表面积比 城镇化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溪流中径流式低坝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韩鸣花 于海燕 +2 位作者 周斌 张勇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0-385,共6页
调查了浙江省安吉县内具径流式低坝的城市溪流(6个样点)和参照溪流(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目的是了解城市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退化规律和径流式低坝(2—3 m)对城市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参照样点的底质组成以... 调查了浙江省安吉县内具径流式低坝的城市溪流(6个样点)和参照溪流(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目的是了解城市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退化规律和径流式低坝(2—3 m)对城市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参照样点的底质组成以大石块(35.92%)和卵石(33.66%)为主,城市溪流以砾石为主(57.97%)。城市溪流水温和电导率显著高于参照溪流,TN和TP高于参照溪流。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和EPT分类单元数显著低于参照溪流。城市溪流河道内水坝上下游之间的流速(P=0.273)和宽深比(P=3.92)无显著差异。坝下游水体中的TP高于坝上游,电导率、溶解氧、pH值和水温在坝上下游之间几乎一致。除BI指数坝下游高于坝上游外,坝上下游间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坝下游的耐污类群比例显著高于坝上游,敏感类群比例则显著低于坝上游。与坝上游相比,坝下游捕食者比例上升和集食者比例下降。NMDS结果进一步表明,城市溪流内水坝的建设导致坝上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式低坝 城市溪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地区太湖流域上游水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备新 徐东炯 +2 位作者 杨莲芳 沈丽娟 虞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51,共5页
2003年8月采用半定量采样法调查了常州地区太湖流域上游南河、运南、运北和洮滆水系29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共获得113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其中,腹足纲18种,瓣鳃纲10种,寡毛纲8种,蛭纲4种,甲壳纲6种,昆虫纲67种。优... 2003年8月采用半定量采样法调查了常州地区太湖流域上游南河、运南、运北和洮滆水系29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共获得113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其中,腹足纲18种,瓣鳃纲10种,寡毛纲8种,蛭纲4种,甲壳纲6种,昆虫纲67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该群落平均密度为658 m-2,其中,霍甫水丝蚓密度最高,达400 m-2。观山桥样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54,4.36,0.76和0.08。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河水系、洮滆水系、运南水系、运北水系.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24个物种与6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对该地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多样性 太湖流域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邵卫伟 张勇 +2 位作者 于海燕 韩明春 王备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年第3期18-23,共6页
2010年4月调查了钱塘江中游区域29个样点的水环境特征和底栖动物。聚类排序将样点分为参照、农业和城镇3组,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组间底栖动物群落有显著差异(r=0.863,P=0.001)。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的环境胁迫是农业... 2010年4月调查了钱塘江中游区域29个样点的水环境特征和底栖动物。聚类排序将样点分为参照、农业和城镇3组,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组间底栖动物群落有显著差异(r=0.863,P=0.001)。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的环境胁迫是农业和城镇用地及其引起的水质变化,并能较好解释组间物种差异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为农业用地比例、城镇用地比例、溶解氧、总氮和平均底质得分(Rho=0.568,P=0.001)。底栖动物参数(总分类单元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BI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和k-优势度曲线显示农业和城镇组的生物完整性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且农业组较城镇组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完整性 溪流 钱塘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源头溪流中毛竹、石栎和山胡椒落叶分解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东琪 张勇 +1 位作者 刘东晓 王备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1-377,共7页
比较了毛竹、石栎和山胡椒叶片的理化属性,采用粗网叶袋法研究了三种落叶在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中的分解过程,探讨了毛竹叶成为溪流优势外来能源后对溪流生态过程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三种落叶的氮、磷含量及叶片厚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比较了毛竹、石栎和山胡椒叶片的理化属性,采用粗网叶袋法研究了三种落叶在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中的分解过程,探讨了毛竹叶成为溪流优势外来能源后对溪流生态过程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三种落叶的氮、磷含量及叶片厚度都存在显著差异,毛竹叶的氮含量(30.23 g/kg)远高于石栎(20.98 g/kg)和山胡椒(9.69 g/kg),其中毛竹叶的分解速率最快(k=0.00592 d-1),山胡椒(0.00297 d-1)和石栎叶(0.00212 d-1)较慢.三种落叶叶袋间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各取食功能团的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4次采样间的差异很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的取食功能团中,撕食者的数量比例最高(40.3%),生物量比例为41.6%,是落叶分解的重要功能类群.撕食者中,利用阔叶筑巢的鳞石蛾Lepi-dostoma数量最多,占全部底栖动物的14%,是该溪流中主要的撕食者类群.因此,由于毛竹叶具有氮、磷含量较高、叶形较窄,以及两年进行一次换叶的特点,当毛竹叶替代其他阔叶秋季落叶的树种成为源头溪流优势外来能源后,可能会改变源头溪流中的氮磷含量、溪流外来能源的量和滞留时间以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分解 大型底栖动物 毛竹 石栎 山胡椒 西苕溪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水系底栖硅藻的水质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景 刘朔孺 +2 位作者 蔡德所 张永祥 王备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以漓江中上游为示范流域,研究硅藻的Shannon、Simpson、Marglef、TDI和PTI指数与我国现有河流物化监测的相关性,并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从种群结构上分析,有5个位点以Achnanthes minutissima为优势种,指示较为清洁的水体。理化... 以漓江中上游为示范流域,研究硅藻的Shannon、Simpson、Marglef、TDI和PTI指数与我国现有河流物化监测的相关性,并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从种群结构上分析,有5个位点以Achnanthes minutissima为优势种,指示较为清洁的水体。理化指标(TP、NH4-N)显示所调查的漓江区域基本为Ⅲ级及Ⅲ级以上水体,与Simpson指数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物种数(r=0.677,p=0.032)、Margalef(r=0.733,p=0.016)、TDI指数(r=0.687,p=0.028)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TI指数(r=-0.685,p=0.029)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样点硅藻数量(r=-0.839,p=0.002)与Mg2+显著负相关。Margalef指数(r=0.638,p=0.047)与Ca2+显著相关。TDI指数与亚硝酸(r=0.670,p=0.034)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TDI和PTI指数是潜在的评价漓江水体生物学质量的硅藻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硅藻 生物指数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2
13
作者 吴东浩 王备新 +1 位作者 张咏 杨莲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介绍了基于底栖动物的3类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评价参数:Saprobic指数、BI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并结合它们在水质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各指数的优缺点。Saprobic指数和BI指数已是欧盟成员国及美国等国重要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 介绍了基于底栖动物的3类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评价参数:Saprobic指数、BI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并结合它们在水质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各指数的优缺点。Saprobic指数和BI指数已是欧盟成员国及美国等国重要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技术规范中尚缺乏类似的生物指数。分析了中国开展BI指数水质生物评价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中国建立BI指数评价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基础、不足、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建议。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底栖动物耐污值计算和BI指数水质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指数 生物监测 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浙江西苕溪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指示种的筛选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东浩 张勇 +2 位作者 于海燕 杨莲芳 王备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3-699,共7页
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模型计算了55个样点上游3种空间尺度下(亚流域、河岸带和局部)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冗余分析筛选出能够在显著水平上最大程度解释西苕溪流域底栖动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氨氮、荫蔽度、电导率、亚流域农... 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模型计算了55个样点上游3种空间尺度下(亚流域、河岸带和局部)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冗余分析筛选出能够在显著水平上最大程度解释西苕溪流域底栖动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氨氮、荫蔽度、电导率、亚流域农田百分比以及栖境复杂度.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氨氮是研究区域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变量,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变量.在50%-100%适合度范围内最终筛选得到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1和Cheumatopsyche sp.2作为关键环境变量指示种.在一定范围内短脉纹石蛾的数量随着水体氨氮浓度和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的上升而增加.短脉纹石蛾分布广泛、采集容易、具备一定的耐污能力和主动漂流能力、幼虫个体较大且在水中的生活史较长以及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等优点决定了短脉纹石蛾可以作为西苕溪流域的受干扰水体氨氮和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的指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苕溪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冗余分析 氨氮 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 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中游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勇 刘朔孺 +2 位作者 于海燕 刘东晓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09-4317,共9页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 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基于2010年钱塘江中游流域6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变量数据,寻找与研究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环境变量,解析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影响。PCA分析表明该区域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引起的溪流物理生境退化程度和水体营养状态。CCA分析发现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流域尺度的关键环境变量是纬度、海拔、样点所在流域大小、森林用地百分比,河段尺度是总氮、总磷、钙浓度、二氧化硅浓度和平均底质得分。偏CCA分析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变异的总解释量为26.4%,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变量分别为总解释量的50%和31%;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受到两种尺度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且流域尺度环境因子较河段尺度环境因子更为重要,体现了其在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监测和评价中的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尺度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关键变量 相对影响 钱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42
16
作者 范清华 黎刚 +2 位作者 王备新 陈媛 魏房忠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介绍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并根据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4个饮用水源地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4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年风险多数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 介绍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并根据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4个饮用水源地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4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年风险多数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风险因子为化学致癌物六价铬和砷;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个人年风险度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呈波动降低变化,非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饮用水源地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石油生产对东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生物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凯 肖能文 +1 位作者 王备新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70-1978,共9页
为了解石油开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09年10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湿地34个样点的水体物理化学属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3门6纲12目41科70属84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r=-0.446,P=... 为了解石油开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09年10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湿地34个样点的水体物理化学属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3门6纲12目41科70属84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r=-0.446,P=0.02)和TN显著负相关,BI指数与理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与盐度(r=-0.422,P=0.028)显著负相关,与pH值(r=0.435,P=0.023)显著正相关;软体动物个体百分数同样与盐度(r=-0.395,P=0.041)呈显著负相关,与pH值(r=0.565,P=0.002)呈极显著正相关;寡毛类分类单元数与TN(r=0.524,P=0.005)极显著正相关。水体石油含量与生物指数无显著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TN、pH、盐度是影响东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变量,水体石油污染并不是主要的胁迫因子。寡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地区对环境变化的主要指示生物类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溢洪河支流、广利河上游、挑河上游、东张水库属于清洁;轻污点位有9个,其余点位为中污或重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石油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凯 张永祥 +3 位作者 蔡德所 张杰 徐盛 王备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22,共8页
2008年3月、10月和2011年3月采用D型网调查漓江水系7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评价3次采样时段内漓江水体的生物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3次采样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169、120和... 2008年3月、10月和2011年3月采用D型网调查漓江水系7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评价3次采样时段内漓江水体的生物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3次采样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169、120和215个;昆虫纲无论种类数还是个体数都最高。Shannon指数和总磷(r=-0.510,p=0.000)、总氮(r=-0.390,p=0.003)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BI指数与总磷(r=0.384,p=0.003)和总氮(r=0.333,p=0.012)均呈显著相关。Shannon指数和BI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漓江水系的生态质量总体上为优良,清洁河段的比例在60%以上,重污染河段的比例不到10%,且仅在2011年出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是适合评价漓江水体生物质量的、可单独使用的生物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SHANNON-WIENER指数 生物指数 水质生物评价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表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状况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咏 厉以强 +4 位作者 沈燕飞 徐东炯 王备新 兰策介 郑毅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82,共5页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其受外界干扰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性质和程度。2008年,对江苏省主要饮用水源地,长江、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河流及太湖等重点湖泊开展底栖动物调...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其受外界干扰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性质和程度。2008年,对江苏省主要饮用水源地,长江、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河流及太湖等重点湖泊开展底栖动物调查与评价研究,共设置调查点位154个。江苏主要饮用水源地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为78种,主要河流发现底栖动物96种,主要湖泊底栖动物发现65种。从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看,主要湖泊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优于地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达58%;主要河流的评价结果最差,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仅达30.7%,存在11.3%物种多样性极贫乏的点位,且大部分水体底栖动物组成以耐污种为主,优势种为极耐污的霍甫水丝蚓,水质状况劣于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体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