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与降落机制 被引量:40
1
作者 沈慧梅 吕建平 +3 位作者 周金玉 张孝羲 程遐年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350-4364,共15页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虫源地 轨迹模拟 降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的降落机制 被引量:44
2
作者 胡高 包云轩 +1 位作者 王建强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068-5075,共8页
应用MM5中尺度数值模拟模式和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1999年6月22日~7月2日一次褐飞虱迁飞降落过程及其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并侧重对灵川、东至、徽州3个站点的降虫机制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迁飞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降虫区:天柱... 应用MM5中尺度数值模拟模式和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1999年6月22日~7月2日一次褐飞虱迁飞降落过程及其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并侧重对灵川、东至、徽州3个站点的降虫机制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迁飞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降虫区:天柱-灵川-贺县一线范围内(降虫区Ⅰ)和三都-天柱-黔阳-修水-东至-徽州-奉贤一线(降虫区Ⅱ);(2)低空急流为褐飞虱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虫区位于降水区边缘;(3)地形降水胁迫害虫降落是降虫区Ⅰ褐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梅雨锋降水导致了褐飞虱集中降落在降虫区Ⅱ;(4)虫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和不同的天气条件导致了东至、徽州地区不同的降虫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降落 梅雨锋 地形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的飞行和再迁飞能力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凤英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65-1272,共8页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可以通过连续几夜的飞行实现远距离迁移,这种变幻莫测的再迁飞能力给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明确其迁飞行为参数是灾变预警的前提。为此,利用飞行磨装置测定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的...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可以通过连续几夜的飞行实现远距离迁移,这种变幻莫测的再迁飞能力给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明确其迁飞行为参数是灾变预警的前提。为此,利用飞行磨装置测定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结果表明:在生殖隔离条件下,稻纵卷叶螟不同日龄和不同性别的成虫的飞行能力间没有显著差异,雌雄虫的平均飞行时间分别为156.94±103.19min和147.71±111.38min。根据吊飞的累计飞行时间(accumulative flight duration,AFD)可将稻纵卷叶螟种群划分为居留型(AFD<40min)、迁飞型(40min≤AFD≤130min)和强迁飞型(AFD>130min)3种类型;且3种类型的个体比率分别为46.1%,27.3%和26.6%,其中居留型平均累计飞行时间为11min,迁飞型为82min,强迁飞型为232min。稻纵卷叶螟具有很强的再迁飞能力,其种群作一次迁飞的个体比率都大于90%,2次(夜)再迁飞的比率达70%以上,一般可进行4~5次(夜)再迁飞,最多可达9次(夜)。成虫的补充营养对再迁飞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蜜水可增强成虫的飞行能力。这些研究结果为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分析和迁入区预测提供了基本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飞行能力 再迁飞能力 吊飞 食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疆马铃薯甲虫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萍 姜卫华 +1 位作者 卢伟平 李国清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5,共5页
采用点滴法于2009和2010年监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9个田间种群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敏感性变化,发现其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逐年降低。2009年监测的6个... 采用点滴法于2009和2010年监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9个田间种群成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敏感性变化,发现其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逐年降低。2009年监测的6个种群中有3个对啶虫脒和噻虫嗪低抗(抗性倍数5.0~10.0);2010年监测的6个种群全部对噻虫嗪产生了抗性,其中中抗(抗性倍数10.1~40.0)和低抗种群各3个。噻虫嗪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可能存在交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新烟碱类杀虫剂 毒力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毒力测定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旭 郭文超 +3 位作者 付开赟 李国清 吐尔逊 何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4,共9页
【目的】测定已验证的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各龄期幼虫的毒力,为RNA干扰在马铃薯甲虫防治中的具体应用条件。【方法】采用饲喂法,将不同剂量马铃薯甲虫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dsRNA(ds SAHase)导入马铃薯甲虫... 【目的】测定已验证的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各龄期幼虫的毒力,为RNA干扰在马铃薯甲虫防治中的具体应用条件。【方法】采用饲喂法,将不同剂量马铃薯甲虫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dsRNA(ds SAHase)导入马铃薯甲虫体内,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测算各龄期LC50;观测饲喂后成虫的产卵数,解剖观察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结果】ds SAHase对马铃薯甲虫各龄期幼虫1龄,2龄,3龄和4龄的LC50分别为2.341、2.552、3.450和4.968μg/m L。【结论】ds SAHase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具有显著致死作用、拒食作用以及抑制生长发育作用,各龄期幼虫的毒力随龄期增长而降低,其中对1、2龄幼虫毒力与对3、4龄幼虫毒力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 DSRNA RNA干扰 L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甲虫体液对dsRNA的降解及聚乙烯亚胺(PEI)对dsRNA的保护作用
6
作者 李晓旭 付开赟 +3 位作者 李国清 吐尔逊 何江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3-678,共6页
【目的】明确马铃薯甲虫中肠液和淋巴液对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SAHase)dsRNA(dsSAHase)的降解,探寻dsRNA稳定剂,提高dsRNA导入效率。【方法】马铃薯甲虫中肠液及淋巴液与dsSAHase在不同温度条件... 【目的】明确马铃薯甲虫中肠液和淋巴液对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SAHase)dsRNA(dsSAHase)的降解,探寻dsRNA稳定剂,提高dsRNA导入效率。【方法】马铃薯甲虫中肠液及淋巴液与dsSAHase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体外孵育,观测其作用结果;构建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PEI-dsSAHase复合物,饲喂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观测PEI对dsSAHase的增效作用。【结果】马铃薯甲虫中肠液与淋巴液都降解dsSAHase,该降解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小。单体dsSAHase菌液饲喂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死亡率为55%,而PEI-dsSAHase复合物饲喂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死亡率达到75%。【结论】dsRNA会被马铃薯甲虫体液部分降解,而PEI与dsRNA结合形成复合物,提高了dsRNA的稳定性,抑制了dsRNA在虫体内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中肠液和淋巴液 RNA干扰 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 PE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