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国家和省(市)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白丽 李凯 +5 位作者 陈应志 智海剑 盖钧镒 杨清华 杨华 李海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89,共4页
对2003—2005年参加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域试验的162个品种,在分别接种我国大豆主产区6个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SC-8、SC-11、SC-12、SC-13和SC-17情况下,对其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冀B04-3、潍豆6号、BN101、... 对2003—2005年参加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域试验的162个品种,在分别接种我国大豆主产区6个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SC-8、SC-11、SC-12、SC-13和SC-17情况下,对其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冀B04-3、潍豆6号、BN101、恒盛一号、滨豆95-20、中品02-046、东大2号和东大4号8个品种对6个株系表现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4.94%;油春01-32、贡豆114-1、中豆32、冀G04-85、中作00-683、科02-17和中品661对5个株系表现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4.32%;另外,分别有6个和8个品种对4个株系和3个株系表现抗侵染。中作01-03、蒙89-52、山宁11号、京黄03-5、承豆7号和南豆99对6个株系表现抗扩展。以上品种不仅可直接用于生产,也可用作抗SMV育种的抗源。研究还显示,参试材料中无症状和高抗品种约占37%,高感类型占23.5%,其余为中间型。来自于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品种一般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区域试验 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流行株系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SC-13株系群的抗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东全 王延伟 +3 位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李海朝 李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在接种SC-13株系群的情况下,鉴定了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F2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的抗性,结果显示,科丰1号(P1)与F1全部表现抗病,南农1138-2(P2)全部表现感病,表明抗性为显性;F2群体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出现抗感分... 在接种SC-13株系群的情况下,鉴定了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F2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的抗性,结果显示,科丰1号(P1)与F1全部表现抗病,南农1138-2(P2)全部表现感病,表明抗性为显性;F2群体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出现抗感分离,卡方适合性检测表明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比例,重组自交家系抗、感符合1∶1分离比率。表明对SC-13株系群的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以Rsc-13表示。利用已建立的遗传连锁图对Rsc-13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将抗病基因Rsc-13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并与抗性基因Rn1、Rn3、Rsc-7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短叶柄性状的遗传分析和RAPD标记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黄方 孟庆长 +2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喻德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8-820,共3页
关键词 大豆 短叶柄性状 遗传分析 RAPD标记 集团分离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毒及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SMV株系划分体系,各地分别采用一套不同的鉴别品种对当地SMV进行株系划分。美国已鉴定并命名了对SMV 4个不同位点的抗性基因Rsv1-Rsv4,多数研究认为,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侵染分别...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SMV株系划分体系,各地分别采用一套不同的鉴别品种对当地SMV进行株系划分。美国已鉴定并命名了对SMV 4个不同位点的抗性基因Rsv1-Rsv4,多数研究认为,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侵染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据报道,分别对6个株系的抗性基因Ra、Rsc7、Rsc8、Rsc9、Rn1、Rn3相互连锁,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大豆对SMV的抗病、坏死以及花叶三类症状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大豆不仅存在对SMV的抗侵染,而且存在抗扩展,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国内利用杂交或回交方法,培育出齐黄22、汾豆60等一批抗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 抗性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抗侵染与抗扩展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何小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60-1264,共5页
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研究最早着重于系统病症,后来发现感病材料还存在发病程度上的遗传差异,抗侵染与抗扩展并不相同,从而鉴别出一批具不同类型抗性的抗源。本研究利用抗侵染和抗扩展品种(系)配置10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在分... 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研究最早着重于系统病症,后来发现感病材料还存在发病程度上的遗传差异,抗侵染与抗扩展并不相同,从而鉴别出一批具不同类型抗性的抗源。本研究利用抗侵染和抗扩展品种(系)配置10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在分别接种Sa或SC8株系条件下,研究两类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和抗扩展分属不同遗传体系,抗侵染由1对主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抗扩展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91%~74.97%和18.43%~37.04%,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46%~82.42%和17.42%~39.93%,抗性大小依亲本而异。两类抗性都有育种价值。因中抗×高感组合的遗传率明显低于高感×高抗组合,抗扩展育种应尽量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作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侵染 抗扩展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苗期耐旱性与部分根系性状的遗传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守萍 陈加敏 +2 位作者 何小红 喻德跃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5-280,共6页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联合分析了母本干旱敏感型品种宁海晚黄豆(P1)、父本耐旱型品种晋豆19(P2)及其杂交后代F1和F2四世代群体,研究了大豆苗期耐旱性及大豆苗期根总长、根干重和主根长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它们皆受2对...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联合分析了母本干旱敏感型品种宁海晚黄豆(P1)、父本耐旱型品种晋豆19(P2)及其杂交后代F1和F2四世代群体,研究了大豆苗期耐旱性及大豆苗期根总长、根干重和主根长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它们皆受2对主基因控制,且皆有多基因效应,其主基因效应分别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完全显性效应、等显性效应和等加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16%、45.26%、16.95%和19.1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54%、44.55%、72.20%和51.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苗期 耐旱性 根系性状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14
7
作者 董建生 杨守萍 +1 位作者 喻德跃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5,共5页
利用组合NJCMS2A×中豆5号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为可育株,F1∶2表现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χ2测验符合15∶1,F2∶... 利用组合NJCMS2A×中豆5号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为可育株,F1∶2表现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χ2测验符合15∶1,F2∶3中无育性分离的家系数∶分离比例符合(3∶1)的家系数∶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家系数经χ2测验符合7∶4∶4,说明在组合NJCMS2A×中豆5号中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由两对显性重叠基因控制,验证了Bai和Gai的研究结果。随机选取组合NJCMS2A×中豆5号的一个F1∶2株行群体作为分子标记定位群体,采用903对大豆SSR引物对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定位,结果找到一个SSR标记Satt135与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连锁,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重组率,利用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离,得到Satt135与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1.47cM,参照Song等整合的大豆分子遗传图谱,将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定位于D2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遗传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孙石 赵晋铭 +4 位作者 武晓玲 郭娜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470,共6页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利用7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对黄淮夏大豆产区的96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接种鉴定,96个大豆品...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利用7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对黄淮夏大豆产区的96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接种鉴定,96个大豆品种(系)对7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38种反应型,有4种反应型分别与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一致,有10种反应型与2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有5种反应型与3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其它反应型为新的类型。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有7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a,有4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b,有1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c,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Rps7,有一些品种可能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以相似系数0.691聚类,96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8类。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菌 Rp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耐逆境胁迫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从301份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中按根系类型选取62份,用以研究不同生态区大豆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以及与逆境胁迫的关系。大豆苗期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根干重、总根长和根体... 从301份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中按根系类型选取62份,用以研究不同生态区大豆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以及与逆境胁迫的关系。大豆苗期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根干重、总根长和根体积等性状,在品种间、各苗龄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变异。不同生态区间生长进度不同,长江中下游晚熟品种的根干重、总根长、根体积发育速度较快,而北方早熟品种的根系发育较慢。根系性状与整株干重呈高度相关;根干重、根总长和根体积的相对值与耐旱平均隶属函数值,一级侧根数、主根长、总根长、根体积、根干重的相对值与耐铝毒平均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相关,且根系性状的相对值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变异,可用做耐逆性选择的根系指标。黄淮海区品种的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值高于长江中下游区品种,表明耐旱种质的相关根系性状具有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逆相关根系性状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整合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斌 邢邯 +1 位作者 陈受宜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7-565,573,共10页
图谱整合是弥补单个作图群体因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局限性而难以构建高密度图谱的有效方法。利用具明显农艺性状差异的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科丰1号×南农1138-2、南农87-23×NG94-156、苏88-M21×新沂小黑豆和皖82-178×... 图谱整合是弥补单个作图群体因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局限性而难以构建高密度图谱的有效方法。利用具明显农艺性状差异的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科丰1号×南农1138-2、南农87-23×NG94-156、苏88-M21×新沂小黑豆和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所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构建了含有560,223,195,13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以各图谱共有SSR标记作为锚定标记,使用JoinMap3.0进行图谱整合,得到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795个分子标记,总遗传距离2772.9cM,平均间距3.49cM的整合图谱。各连锁群的标记个数在24~69之间,遗传距离在77.1~224.7cM之间。与Song等的公共图谱比较,标记在连锁群上的分布和位置高度吻合,并增加了5个公共图谱上没有的SSR标记,另有6个SSR标记定位在不同的连锁群上。通过整合图谱可将关联分析所获基因/QTL定位到连锁群区间;便于不同群体定位结果间的比较;并找寻与之连锁更紧密的邻近标记。鉴于本图谱所用作图群体的亲本与国内育种常用材料的遗传来源相近,将更便于国内育种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 整合图谱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药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1-227,共7页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1)骨质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更年期妇女的骨丢失和骨质疏松,这可能与骨质保护素的mRNA表达水平有关。(2)血管和肠道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改...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1)骨质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更年期妇女的骨丢失和骨质疏松,这可能与骨质保护素的mRNA表达水平有关。(2)血管和肠道方面,大豆异黄酮可以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改善肠道内菌群构成。(3)肿瘤和肾脏等细胞方面,大豆异黄酮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治疗作用,对肾脏等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未来将会把更多的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类的临床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大豆异黄酮的药性作用机理,开发出新的药物和保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药性作用 机理 骨质 血管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11S和7S蛋白质凝胶特性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11,共5页
按照大豆蛋白质的构成,可以把11S和7S蛋白质凝胶特性的研究相对划分为3种类型:①蛋白质组分类型,研究11S和7S蛋白质热致凝胶的形成条件和部分特性;②分离蛋白类型,研究以11S和7S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特性;③蛋白质... 按照大豆蛋白质的构成,可以把11S和7S蛋白质凝胶特性的研究相对划分为3种类型:①蛋白质组分类型,研究11S和7S蛋白质热致凝胶的形成条件和部分特性;②分离蛋白类型,研究以11S和7S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特性;③蛋白质亚基类型,研究11S和7S蛋白质亚基的结构与凝胶形成机理的关系。对3种类型的研究具有相对的先后顺序,即在蛋白质组分类型基础上进行SPI类型的研究,在组分和SPI类型基础上进行亚基类型的初步研究,今后将对蛋白质亚基类型做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11S 7S 11S/7S 亚基 SPI 热致凝胶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清华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0-263,共4页
利用2个株系的4份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在低温冰箱(-40℃)、超低温冰箱(-80℃)和液氮(-196℃)3种保存方法下,保存3个月、8个月和15个月,接种感病品种南农1138-2,测定感病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寻求适合SMV长期低温保存的方法方差分析结... 利用2个株系的4份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在低温冰箱(-40℃)、超低温冰箱(-80℃)和液氮(-196℃)3种保存方法下,保存3个月、8个月和15个月,接种感病品种南农1138-2,测定感病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寻求适合SMV长期低温保存的方法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指标在保存方法、保存时间、分离物及各种交互作用上均表现显著差异。保存3个月时,3种保存方法均可保持SMV的高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保存8个月和15个月时,低温下SMV分离物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因来源株系不同而不同,超低温和液氮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高,分别可达90.0%和75.0%以上。因此,-80℃超低温和-196℃液氮可以作为SMV较长时期保存的方法,-40℃低温保存通用性差,不适宜长期稳定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病毒保存 超低温 液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大豆耐旱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14
作者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5,共5页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质量和茎叶干质量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旱型材料。比根干质量、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质量和茎叶干质量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旱型材料。比根干质量、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旱性的根系性状指标。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对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亲本间比根干质量、比总根长、比根体积的遗传均为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模型,后两者主基因间有连锁(重组率4.30%,1.9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6%~91.81%,多基因遗传率为2.99%~24.75%;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各主要由1对主基因控制,另1对效应较小,三性状的改良均着重在主基因加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旱性 根系性状 遗传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对大豆疫霉菌株Pm8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龙翬 张宝强 +4 位作者 武晓玲 赵晋铭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79,共3页
采用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m8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5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疫霉根腐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类型,占鉴定总数的27%,106份表现为中间类型,占总数的30%。在所鉴定的品种(系)中,北京、浙江等省(... 采用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m8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5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疫霉根腐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类型,占鉴定总数的27%,106份表现为中间类型,占总数的30%。在所鉴定的品种(系)中,北京、浙江等省(市)抗大豆疫霉菌株Pm8的资源比较丰富;吉林、四川等省的抗性资源较贫乏。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产量的遗传基础和实现产量突破的途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绍祥 杨映环 何庆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3期7665-7668,共4页
综述了作物碳、氮积累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阐述了不同作物,特别是水稻、大豆和棉花上不同产量构成因子的QTL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高产育种应该从矮秆、理想株型、高光效和高转运效率方面着手,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
关键词 产量 遗传基础 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份含量QTL的定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鹏 王慧 +2 位作者 李群 盖钧镒 喻德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6,共5页
以大豆杂交组合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以该群体所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以2004和2005年油份含量为指标,利用软件Cartgrapher(V.2.0)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两年资... 以大豆杂交组合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以该群体所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以2004和2005年油份含量为指标,利用软件Cartgrapher(V.2.0)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两年资料对油份含量QTL的定位结果基本一致。两年资料所检测到的QTL均位于wt-11连锁群的satt331附近,分别可以解释13.95%和15.01%遗传变异。此外,利用软件QTLMapper1.6,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直接对两年的油份含量进行QTL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油份的QTL也位于wt-11连锁群的satt331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油份 QTL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中北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被引量:35
18
作者 郭东全 智海剑 +5 位作者 王延伟 盖钧镒 周新安 杨崇良 李凯 李海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8,共5页
2002-2003年采集了黄淮中北部地区为主的32个县市的大豆SMV病样98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DAS-ELISA血清学检测,得到95个SMV分离物,根据95个分离物在27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最终确定南农1138-2、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 2002-2003年采集了黄淮中北部地区为主的32个县市的大豆SMV病样98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DAS-ELISA血清学检测,得到95个SMV分离物,根据95个分离物在27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最终确定南农1138-2、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Bull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和科丰1号10个品种作为该地区SMV株系的鉴别寄主.利用它们可将95个SMV分离物划分成10个株系群,其中5个与以往鉴定株系群相同,另5个为新发现的株系群,分别将5个新株系群定名为SC-11~SC-15.研究还发现,SC-11株系群所占比例最大,是本地区优势株系;其次为SC-8株系群;SC-11和SC-13株系群分布最广,在黄淮北部各省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鉴定 株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豆腐和豆乳得率的QTL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红梅 周斌 +3 位作者 赵团结 邢邯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5,共9页
以176个家系组成的苏88-M21×新沂小黑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为材料,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131个SSR标记、2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044.6cM,标记平均间距15.6cM;经2005和2006两年试验,所获数据按主基因... 以176个家系组成的苏88-M21×新沂小黑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为材料,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131个SSR标记、2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044.6cM,标记平均间距15.6cM;经2005和2006两年试验,所获数据按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遗传机制;应用软件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QTL。结果显示,在A2连锁群的Satt424-Sat_162区间检测到控制干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主效QTL各1个,qODT-A2-1可以解释15.7%-28.2%的表型变异,qODS-A2-1可以解释30.0%-34.8%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湿豆腐得率2个主效QTL,qOWT-A2-1位于A2连锁群的Satt424-Sat_162区间,可以解释20.7%-30.7%的表型变异,qOWT-L位于L连锁群的Satt481-Sat_397区间,可以解释19.0%-27.4%的表型变异。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干豆腐和干豆乳得率均属于1对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湿豆腐得率属于2对非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上述QTL定位结果与分离分析所获的主基因数、贡献率及其和多基因的相对贡献可以相互验证,建议育种中要兼顾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RIL) 豆腐 豆乳 得率 分离分析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6-573,共8页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etZucc.) 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 蛋白质含量 油脂含量 遗传变异 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