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海朝 智海剑 +4 位作者 白丽 杨华 马莹 刘宁 王大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5-368,共4页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春 王显生 麻浩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6-873,共8页
大豆种子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是世界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7S和11S组分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70%。7S组分主要由α'、α、β亚基构成,这三个亚基分别由Cgy1、Cgy2和Cgy3基因控制;11S组分由酸性多肽链和碱性多肽链... 大豆种子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是世界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7S和11S组分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70%。7S组分主要由α'、α、β亚基构成,这三个亚基分别由Cgy1、Cgy2和Cgy3基因控制;11S组分由酸性多肽链和碱性多肽链组成的A1 aB1b、A1bB2、A2B1 a、A3B4和A5A4B3等五个亚基构成。这些亚基分别由Gy1、Gy2、Gy3、Gy4和Gy5基因控制。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亚基变异类型丰富,除对大豆种质进行筛选外,国外研究者已通过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培育出了高11S/7S比值的品系。通过外源基因导入和编码大豆贮藏蛋白基因修饰来提高大豆种子蛋白品质的遗传工程方面已经起步。理化诱变也是改良大豆蛋白品质的一条可行途径。所有这些研究对于改良大豆贮藏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贮藏蛋白 遗传改良 7S和11S 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发芽期异黄酮含量变化的研究及其促进剂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申海进 汪海峰 +3 位作者 袁健 郝小燕 杨晓蓉 贾继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77,81,共4页
本文研究了以不同促进剂浸泡大豆发芽,对异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HPLC测定结果表明以0.05%的硫酸铵为促进剂浸泡发芽的大豆,异黄酮含量提高率的最大,比未发芽大豆的异黄酮的含量提高了53.6%,而且产量也提高了13.2%。本法生产豆芽不但简单... 本文研究了以不同促进剂浸泡大豆发芽,对异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HPLC测定结果表明以0.05%的硫酸铵为促进剂浸泡发芽的大豆,异黄酮含量提高率的最大,比未发芽大豆的异黄酮的含量提高了53.6%,而且产量也提高了13.2%。本法生产豆芽不但简单易行,便于推广,而且提高了营养品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芽 异黄酮含量 促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核不育突变体NJ89-1育性遗传分析及育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4
4
作者 段美萍 杨守萍 +1 位作者 喻德跃 盖钧镒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21,共3页
在大豆核不育突变体NJ89-1分离群体中,采用两种育性鉴定方法鉴别NJ89-1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对NJ89-1不育株和可育株进行人工去雄授粉,结果证明NJ89-1属于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用NJ89-1不育株和恢复材料配置杂交组合,遗传分析表明NJ... 在大豆核不育突变体NJ89-1分离群体中,采用两种育性鉴定方法鉴别NJ89-1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对NJ89-1不育株和可育株进行人工去雄授粉,结果证明NJ89-1属于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用NJ89-1不育株和恢复材料配置杂交组合,遗传分析表明NJ89-1雄性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660对SSR引物对不育池和恢复材料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102对引物表现出多态。进一步利用这102对引物对5株NJ89-1不育株、2个恢复材料和5株NJ89-1可育株进行分析,发现位于O连锁群上的satt153和BE801128两对引物表现多态,因此初步把NJ89-1育性基因定位在O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核不育 育性基因 遗传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春大豆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延伟 智海剑 +4 位作者 郭东全 盖钧镒 陈庆山 李凯 李海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3-268,共6页
从我国北方春大豆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承德以及北京采集典型症状的大豆叶片病样,经Top-Crop离体叶单斑分离以及DAS-ELISA抗血清免疫鉴定,共获得112个SMV阳性反应分离物。根据112个分离物在合丰25、文丰5号、诱变30、810... 从我国北方春大豆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承德以及北京采集典型症状的大豆叶片病样,经Top-Crop离体叶单斑分离以及DAS-ELISA抗血清免疫鉴定,共获得112个SMV阳性反应分离物。根据112个分离物在合丰25、文丰5号、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Buffalo、早熟18、广吉、科丰1号、齐黄22共11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将我国北方春大豆区的SMV分成8个株系群。各株系群所占比例分析表明,北方春大豆区以SC-11株系群为主,其次为SC-8,各占病样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7%和17.9%,SC-11和SC-8分别在黑龙江和辽宁分布最广,占当地株系群的比例分别为67.8%和75.0%。与以往株系划分系统的初步比较表明,SC-11与东北原1号株系群,SC-12和SC-16与东北原2号株系群,SC-4、SC-7、SC-8、SC-13和SC-17与东北原3号株系群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似。SC-16和SC-17为2个新发现的株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鉴别寄主 株系群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大豆新品种(系)的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大刚 李凯 +2 位作者 黄志平 胡国玉 张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149,共6页
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孢囊线虫(SCN)和大豆根腐病(SRR)是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大豆生产的3种主要病害。为了评价黄淮海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系)对这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采用温网室接种鉴定及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的方法,对72份大豆新品种(系)进... 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孢囊线虫(SCN)和大豆根腐病(SRR)是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大豆生产的3种主要病害。为了评价黄淮海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系)对这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采用温网室接种鉴定及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的方法,对72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J8012’、‘蒙01-38’、‘汾豆86’、‘中作X96328’、‘阜08-190’等9个品系对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表现高抗或抗病,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2.5%;‘周01015-1’、‘远育8号’和‘冀豆17’3个品系对SCN 1号生理小种表现中抗;自然条件下,抗SRR病情指数在15以下的大豆材料有31份,占鉴定总数的43.06%;对SMV和SRR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及以上的有‘阜08-325’、‘HD0113’、‘太丰6号’等8个品系,占参试品种数的11.11%,而对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以上的材料仅有‘冀豆17’1份。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培育多抗性的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病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永庆 侯文焕 +7 位作者 边全楽 闫龙 张梅申 孟小莽 刘丽娟 林静 智海剑 张孟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0,共4页
2012年对河北大豆产区13个县(区)市28个采样点采集的273份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样进行了生物纯化,最终共获得67个分离物,经ELISA和RT-PCR检测确认其中56个为SMV分离物。利用全国统一的SMV鉴别体系将这些分离物归为9个株系。与以往的研究... 2012年对河北大豆产区13个县(区)市28个采样点采集的273份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样进行了生物纯化,最终共获得67个分离物,经ELISA和RT-PCR检测确认其中56个为SMV分离物。利用全国统一的SMV鉴别体系将这些分离物归为9个株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河北地区SMV株系组成和分布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SC7和SC11仍为流行株系;SC8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未检测到SC12、SC13和SC15;发现SC1、SC3和SC18共3个新株系。今后应对SC3株系的发展动态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大豆花叶病毒 分离物 株系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大豆开花期QTL定位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涛 杨春燕 +4 位作者 赵青松 闫龙 肖付明 智海剑 张孟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9,共7页
以冀豆12为母本,冀nf 58为父本通过杂交构建包含175个家系的F9:11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134个SSR标记,利用Kosambi函数绘制了一张包含117个标记,长度为1 373.6 cM的遗传图谱。运用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以冀豆12为母本,冀nf 58为父本通过杂交构建包含175个家系的F9:11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134个SSR标记,利用Kosambi函数绘制了一张包含117个标记,长度为1 373.6 cM的遗传图谱。运用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QTL Network 2.0软件的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区间作图法(NWIM)同时检测到2个控制开花期性状的QTL。其中,qFTO-1定位在O连锁群标记区间Satt581~Sat_190内,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49和2.02,增效基因来自nf 58,贡献率最高为27.2%;qFTC2-1定位在C2连锁群标记区间Satt557~Sat_251内,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0和-3.84,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贡献率最高为55.6%。2个连锁群上QTL间存在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效应值为-0.672 8,重组型大于亲本型。2个QTL对产量相关性状有显著影响,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的趋势一致。其中,qFTO-1平均提高单株产量2.62 g,qFTC2-1平均提高单株产量2.26 g。这些研究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分子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开花期 相关分析 QTL 上位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GsAP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文雅 崔艳梅 +1 位作者 喻德跃 黄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9-927,共9页
AP1转录因子在控制花器官的诱导与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成花诱导,促进植物提前开花有重要的意义。从野生大豆中分离克隆得到1个AP1-like基因,并命名GsAP1,该基因全长711 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利用实时荧... AP1转录因子在控制花器官的诱导与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成花诱导,促进植物提前开花有重要的意义。从野生大豆中分离克隆得到1个AP1-like基因,并命名GsAP1,该基因全长711 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sAP1在野生大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sAP1只在花中表达,在四轮不同花器官中的表达显示GsAP1在花萼中表达量比较高,在花瓣中表达量较低,在雄蕊和心皮中不表达。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系统表明GsAP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酵母转录激活试验显示GsAP1具有明显的转录激活活性。在转基因烟草植株中GsAP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并且使转基因植株的开花期比对照大幅度提前。本文探讨GsAP1在大豆成花中的作用机理,为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了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花发育 AP1 转录因子 功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