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聚集信息素诱芯及诱捕器对大豆田间点蜂缘蝽诱捕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壮壮 师毅 +5 位作者 李拥虎 薛建光 王吴彬 钱海涛 邢光南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8-296,共9页
随着大豆"症青"发生面积的逐步扩大,点蜂缘蝽已引起了大豆科研工作者与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为探讨高效的点蜂缘蝽诱捕技术,本研究于2019年8月份在安徽省当涂县用不同诱芯、诱捕器及其组合评价聚集信息素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 随着大豆"症青"发生面积的逐步扩大,点蜂缘蝽已引起了大豆科研工作者与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为探讨高效的点蜂缘蝽诱捕技术,本研究于2019年8月份在安徽省当涂县用不同诱芯、诱捕器及其组合评价聚集信息素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方差分析表明:诱芯、诱捕器及其互作间诱捕效果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缓释包诱芯1-2和PVC诱芯2-2显著高于橡胶塞诱芯3-x和空白对照。小船型诱捕器和双向倒漏斗型诱捕器显著高于通用桶型诱捕器和绿色粘虫板。PVC诱芯2-2、缓释包诱芯1-2和小船型诱捕器的组合效果最佳,但小船型诱捕器底部组件粘虫板会粘住点蜂缘蝽导致点蜂缘蝽死亡。缓释包诱芯1-2、PVC诱芯2-2和双向倒漏斗型诱捕器的组合效果次之,且其能诱捕到点蜂缘蝽完整活体,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试虫。对诱捕到的昆虫种类分析表明:试验期间诱到的蛾类昆虫相对较多,特别是橡胶塞诱芯3-x对蛾类有较强的引诱效果;不同诱芯、诱捕器都只诱到少量蜂类昆虫;绿色粘虫板较其它诱捕器粘到显著更多的瓢虫类昆虫。PVC诱芯2-2、缓释包诱芯1-2和小船型诱捕器、双向倒漏斗型诱捕器组成的4种组合能引诱到较多点蜂缘蝽,且其它昆虫较少,说明有较高的专一性,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点蜂缘蝽 诱芯 诱捕器 聚集信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波状卷叶新种质NWL1特性鉴定与基因定位
2
作者 简朴 王亚琪 +2 位作者 李亚蔚 孔杰杰 赵团结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0-696,共7页
为给大豆叶发育研究及株型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及相关信息,通过对大豆波状卷叶新材料NWL1的性状评价与基因定位,比较NWL1与野生型之间形态农艺性状、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并对波状卷叶控制基因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NWL1植株自... 为给大豆叶发育研究及株型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及相关信息,通过对大豆波状卷叶新材料NWL1的性状评价与基因定位,比较NWL1与野生型之间形态农艺性状、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并对波状卷叶控制基因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NWL1植株自第3片复叶起叶缘呈波浪状,切片观测发现其叶脉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农艺性状调查发现杂交后代波状卷叶植株的株高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值均低于野生型,但也存在单株荚、粒数较多的波状卷叶单株可供选择。2个杂交组合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波状卷叶性状受两对隐性基因wl1、wl2控制,还发现所有波状卷叶植株均为灰毛,表明茸毛色与波状卷叶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利用W82×NWL1群体F2群体77个隐性单株,将wl1基因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上SSR标记BARCSOYSSR_06_0971和BARCSOYSSR_06_1008之间约1. 0 Mb区间。从定位区间的56个候选基因中选出调控黄酮醇苷表达的茸毛色基因Glyma. 06G202300,测序发现NWL1等突变材料中该基因第三个外显子中第79个碱基A缺失,致其后氨基酸序列改变。wl2被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SSR标记AF186183和BARCSOYSSR_07_1143之间,二者遗传距离为25. 1 c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波状叶 基因定位 黄酮醇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mAMS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金玲 张浩 +3 位作者 王松明 李强 丁先龙 杨守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897,共9页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雄配子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bHLH转录因子在大豆花发育中的作用,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5A的花芽cDNA和叶片DNA为模板,通过RT-PCR克隆得到具有典型bHLH结构域的GmAMS基因...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雄配子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bHLH转录因子在大豆花发育中的作用,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5A的花芽cDNA和叶片DNA为模板,通过RT-PCR克隆得到具有典型bHLH结构域的GmAMS基因及其启动子区域,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时空表达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GmAMS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全长为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GmAMS位于细胞核中。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保持系NJCMS5B,在不育系NJCMS5A的花芽中GmAMS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GmAMS启动子驱动的GUS蛋白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拟南芥的幼小花药中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GmAMS在大豆花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AMS基因 启动子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的生理生化特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龙树 李佳佳 +5 位作者 贺亭亭 丁先龙 张浩 韩少怀 盖钧镒 杨守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1-398,共8页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的花芽为试验材料,利用试剂盒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分析了糖分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和总ATP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抗坏血酸氧化酶(AO)、过氧...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的花芽为试验材料,利用试剂盒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分析了糖分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和总ATP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抗坏血酸氧化酶(A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等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保持系NJCMS1B,总ATPase、PEPCK、AO和CAT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显著下降;糖分含量、SPS和SOD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下降水平不显著;POD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显著上升。根据结果分析推测,与能量代谢或胁迫响应等相关的物质或酶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的亏损现象可能是NJCMS1A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开花期和株高QTL定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雅娟 曹永策 +4 位作者 李曙光 常芳国 孔杰杰 盖钧镒 赵团结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0-865,共6页
大豆开花期和株高是存在相关性的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但江淮夏大豆该性状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解析这2个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为试验材料,利用QTLNetwok 2. 1软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 大豆开花期和株高是存在相关性的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但江淮夏大豆该性状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解析这2个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MN为试验材料,利用QTLNetwok 2. 1软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和Win QTLCart 2. 5软件的多性状复合区间作图法(MT-CIM),对该供试材料5个环境下开花期和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CIM法定位到8个开花期加性QTL,其中q FT-6-2和q FT-11-1存在显著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还定位到11对开花期上位性QTL,其与环境的互作均不显著。加性效应共解释了71. 30%的开花期表型变异,而上位性效应只占8. 88%。定位到6个株高加性QTL,其中qPH-6-1、qPH-12-1和qPH-19-2存在显著的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还定位到4对株高上位性QTL,其中qPH-8-1和qPH-16-1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加性效应共解释了41. 04%的株高表型变异,上位性效应可解释14. 45%的表型变异。共发现4个同时控制开花期和株高的QTL,其中位于6、10和19号染色体上的位点分别与E1、E2和Dt1基因位置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开花期 株高 QTL定位 性状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鉴定及资源遴选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莹 邢光南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8-454,共7页
试验在前期对栽培大豆进行抗生性鉴定的基础上,2014和2015年在养虫室喂养斜纹夜蛾初孵幼虫,以喂养第6,9和12天幼虫重的隶属函数值为抗生性指标评价了来自我国各大豆生态区的200份代表性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虫性。两年第6天结果的联合... 试验在前期对栽培大豆进行抗生性鉴定的基础上,2014和2015年在养虫室喂养斜纹夜蛾初孵幼虫,以喂养第6,9和12天幼虫重的隶属函数值为抗生性指标评价了来自我国各大豆生态区的200份代表性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虫性。两年第6天结果的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年份间、材料与年份互作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不同喂养期幼虫重的隶属函数值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喂养期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材料与喂养期间无明显互作。按标准品种分级法对供试材料进行分级,发现野生大豆抗生性与地理来源有关,长江中下游生态区(III)及西南-中南生态区(IV)的高抗材料较多,而北方生态区(I)的高感材料较多。从供试的野生大豆资源中筛选出高抗和高感材料各10份,高抗材料的抗性高于国际常用的栽培大豆抗源PI227687和Lamar,可用于后续的野生大豆抗虫鉴定、抗虫机理及抗虫育种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野生大豆 隶属函数 抗虫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抗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壮壮 徐先超 +5 位作者 潘霖 李蒙 曾健 Muhammad Khuram Razzaq 邢光南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2-939,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性,本研究选用不同抗性大豆品种R2、R4和R6期叶片,R4和R6期荚皮及R6期籽粒强迫喂食3龄斜纹夜蛾幼虫,评价不同生殖生长期不同抗虫性大豆品种的器官对斜纹夜蛾幼虫抗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喂... 为探究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性,本研究选用不同抗性大豆品种R2、R4和R6期叶片,R4和R6期荚皮及R6期籽粒强迫喂食3龄斜纹夜蛾幼虫,评价不同生殖生长期不同抗虫性大豆品种的器官对斜纹夜蛾幼虫抗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喂食R2期叶片,3个品种平均的幼虫取食量、虫增重及粪便量均显著高于R4和R6期,即R2期为叶片对斜纹夜蛾的易感期。喂食R4期荚皮,幼虫的取食量、虫增重及粪便量均显著高于R6期,从而认为R4期为荚皮对斜纹夜蛾的易感期。取食R4期叶片虫增重高于荚皮,但取食量和粪便量低于荚皮,特别粪便量达显著水平,说明叶片因利用率高而对幼虫抗生性低。取食量、虫增重和粪便量在R6期器官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取食量和虫增重均表现为喂食籽粒>叶片>荚皮,且存在显著差异。R4和R6期的取食选择性试验也表明3种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为:荚皮>叶片>籽粒。R4期荚皮抗生性和叶片抗生性在品种间表现较为一致。R6期叶片抗生性在品种间差异明显,而荚皮和籽粒抗生性在品种间差异较小,荚皮的抗生性都偏高,籽粒抗生性相反都偏低。取食量、虫增重及粪便量3个指标相对一致,而虫增重具有易称量等优点,可作为抗虫鉴定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器官 生育期 斜纹夜蛾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阶段剪叶量对大豆品种南农99-6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剑桥 张逢凯 +1 位作者 邢光南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5-722,共8页
筛选大豆对叶片机械损失敏感的指标和时期,为评价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耐虫性及制定虫害防治指标等提供参考。在大豆品种南农99-6不同生育阶段(V5、R1、R3、R5)进行不同程度(0%、16. 7%、33. 3%、50. 0%、66. 7%、83. 3%和100%)的剪叶处理... 筛选大豆对叶片机械损失敏感的指标和时期,为评价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耐虫性及制定虫害防治指标等提供参考。在大豆品种南农99-6不同生育阶段(V5、R1、R3、R5)进行不同程度(0%、16. 7%、33. 3%、50. 0%、66. 7%、83. 3%和100%)的剪叶处理,测定农艺和品质性状,以探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片损失程度对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剪叶量处理间,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四粒荚数、三粒荚数、二粒荚数和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主茎节数、一粒荚数和百粒重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分枝数、每荚粒数及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和四粒荚的数量都有随剪叶量增加逐步减少的趋势。(2)平均单次33. 3%及以上的叶片损失可导致单株荚数显著减少; 50%及以上的叶片损失可导致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而100%叶片损失可导致百粒重显著降低。(3)不同生育期剪叶处理间百粒重、三粒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差异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而其它性状无显著差异。始荚期的叶片损失对单株荚数影响最大,而鼓粒始期的叶片损失对百粒重影响最大且同时影响单株荚数,因而R3和R5是叶片损失的敏感时期。(4)不同生育阶段与不同剪叶量间的互作对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小,都未达到显著水平。(5)该试验结果模拟了大豆受咀嚼式食叶性害虫危害的机械损伤影响,但不涉及取食时分泌唾液毒害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吸食的影响。(6)建议用虫害关键时期(R3) 33. 3%的剪叶量模拟咀嚼式食叶性害虫危害,以单株荚数损失率、百粒重损失率及单株产量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鉴定大豆的耐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叶性害虫 剪叶量 生育阶段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