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凯 刘志涛 +5 位作者 李海朝 张锴 王成坤 任锐 卢为国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0-675,共6页
人工接种我国黄淮、长江流域及南方大豆产区流行SMV株系SC3、SC7和SC15、SC18及黄淮海流行SCN1号生理小种,对国内主要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参加2010—2012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22个参试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对SC3... 人工接种我国黄淮、长江流域及南方大豆产区流行SMV株系SC3、SC7和SC15、SC18及黄淮海流行SCN1号生理小种,对国内主要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参加2010—2012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22个参试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对SC3表现较好抗性(高抗、抗病)的品种32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32%,对SC7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4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3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22个,占接种2个株系品种总数的22%;对SC15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13.6%,对SC18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13.6%,同时对SC15和SC18表现较好抗性品种的2个,占接种2个株系品种总数的9.09%;近10年SMV抗性鉴定结果分析表明,我国抗SMV育种水平有所提高,新培育的中抗品种比率显著增加,感病品种比率下降。SCN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仅沧豆11为高抗,高感品种34个,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6%和66.67%,其余为中间型(中抗和中感)。近10年SCN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我国抗SCN育种水平没有明显改善。鉴定出鲁98011-14、沧豆11、开豆41、鲁97013-1兼抗SMV和SCN两种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鉴定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被引量:34
2
作者 智海剑 盖钧镒 +5 位作者 陈应志 廖琴 郭东全 王延伟 李凯 李海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4,共6页
在接种东北大豆产区SMV主要株系N1、N3和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株系Sa、SC3条件下,对最新育成的参加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的134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4个株系后,分别有13个品种(东农L13、汾豆56、汾豆60、汾豆61... 在接种东北大豆产区SMV主要株系N1、N3和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株系Sa、SC3条件下,对最新育成的参加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的134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4个株系后,分别有13个品种(东农L13、汾豆56、汾豆60、汾豆61、晋大74、K丰52—1、航天2号、辽03—20、辽95025—5—4、中作2—29、中豆32、科9208、油春32)和5个品种(铁95025 —5—5、铁94037—6、汾豆69、冀99、冀鉴27)分别对4个株系和3个株系表现抗侵染,中黄4、中作016、吉林2001—14等25个品种对1—2个株系表现抗侵染;5个品种(公交03-1212、冀鉴37、秦豆9、淮02-02、滑豆20)对4个株系表现抗扩展。以上品种除可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抗SMV 育种的抗源。该批参试品种中,黄淮地区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最轻,其次是东北地区品种,然后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品种的病情最重。从不同类型品种的病情分析,按黄淮夏大豆、北方春大豆、南方夏大豆、南方春大豆、菜用大豆、热带多熟制大豆的顺序逐步加重。在田间条件下,免疫品种数量不多,占参试品种的7.9%,严重度为1级的高抗品种占47.5%,未发现严重度为4级的高感品种,表明多数品种田间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新大豆区试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 被引量:31
3
作者 熊冬金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3,共9页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种质构成可通过追溯其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来估计。本研究搜集1923—2005年全国育成的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系谱资料,追溯其祖先亲本,计算每一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贡献值,并分析其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种质构成可通过追溯其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来估计。本研究搜集1923—2005年全国育成的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系谱资料,追溯其祖先亲本,计算每一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贡献值,并分析其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年代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全国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来源于670个细胞核、344个细胞质终端祖先亲本,其地理来源按国内I、II、III、IV、V、VI生态区和国外归类,地理来源不详的另归一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5.44(49.77)%、23.23(26.31)%、7.33(9.62)%、4.40(4.62)%、0.87(1.08)%、0.55(0.77)%、17.75(7.00)%和0.45(0.85)%;各生态区育成品种的核(质)种质主要来自本区祖先亲本。近十年(1996—2005)全国育成的592个品种中,国外、VI区和地理来源不详者祖先亲本核(质)贡献率分别增加了11.96(8.85)%、0.89(1.07)%和0.22(0.62)%,I、II、III、IV和V区祖先亲本核(质)贡献率分别下降了7.83(4.22)%、3.66(6.13)%、0.66(0.34)%、0.64(0.41)%和0.27(0.12)%;归纳出了这期间育成品种的46个重要祖先亲本;各生态区间种质交流虽有增加,但所在区种质仍占绝大部分。整体上说,十年来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有所增宽,但仍主要局限在本生态区,为了拓宽未来品种的遗传基础需进一步加强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构成 地理来源 祖先亲本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业到生物医学:大豆育种研究的新方向 被引量:5
4
作者 钱贻崧 程浩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3-688,共6页
大豆富含多种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活性成分,包括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大豆磷脂、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等,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保健食品和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大豆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文章综述... 大豆富含多种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活性成分,包括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大豆磷脂、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等,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保健食品和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大豆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文章综述了大豆活性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大豆生物医学性状改良以及评估方法,以期鼓励农业与生物医学的密切结合和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种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及其保持系的花药蛋白质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曾维英 杨守萍 +1 位作者 喻德跃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37-1643,共7页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是以栽培大豆组合(N8855×N1628)F2不育株为母本,以N1628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选育而成的,N1628(或NJCMS2B)为其同型保持系。对NJCMS2A和NJCMS2B的二胞花粉期花药进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获得重复性好的...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是以栽培大豆组合(N8855×N1628)F2不育株为母本,以N1628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选育而成的,N1628(或NJCMS2B)为其同型保持系。对NJCMS2A和NJCMS2B的二胞花粉期花药进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获得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在分子量18.4~116.0kD、等电点4~7线性范围内,检测到约217个蛋白点,其中差异表达蛋白点25个,包括在NJCMS2A中出现而在NJCMS2B中缺失的蛋白点13个,在NJCMS2A中缺失而在NJCMS2B中出现的蛋白点10个,另有2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在NJCMS2B中比在NJCMS2A中明显增强。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鉴定出14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0个在NJCMS2A中出现而在NJCMS2B中缺失和4个在NJCMS2A中缺失而在NJCMS2B中出现。对热激蛋白22kD、半胱氨酸蛋白酶、V型H+-ATP酶A亚基、MADS盒蛋白和淀粉分支酶等主要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推测不育系NJCMS2A雄性不育性可能与能量代谢紊乱、细胞程序化死亡(PCD)、淀粉合成受抑制和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作用失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花药 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郑永战 盖钧镒 +3 位作者 周瑞宝 田少君 卢为国 李卫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806,共6页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遗传机制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QTL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1 位作者 郑永战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72-1279,共8页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采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3个抗1号小种的QTL;其中rhgR1-1和rhgR1—2位于G连锁群的Sat_210~Sat_168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4%和21.8%;rhgR1-3位于D2连锁群的Satt672~Satt413区间,贡献率6.2%;rhgR1-1和rhgR1—3分别与Sat_210和Satt672共分离。5个QTL与抗4号生理小种有关;其中rhgR4—1和rhgR4—-位于G连锁群的Satt275~Sat_210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8%和28.9%;rhgR4—3和rhgR4—4位于H连锁群Satt442~Sat401和Sat_334~Satt18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2.0%和10.5%;rhgR4—5位于L连锁群Satt652~Sat_301区间,贡献率5.9%;吨职4—2和rhgR4—5分别与Sat_168和Satt652共分离。不同遗传体系控制ZDD2315对1号和4号小种的抗性。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主要QTL位于G连锁群的相近区段,且具有较大贡献率,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育成兼抗两小种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图谱 胞囊线虫(SCN)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苗期耐淹性的遗传与QTL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慧敏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0-595,共6页
洪涝灾害是大豆生产的主要逆境之一,培育耐涝品种是抗灾保收的重要措施。大豆耐涝性育种方案的设计必须以耐涝性遗传为前提。以苏88-M21(淹水不敏感)×新沂小黑豆(淹水敏感)衍生的175个重组自交系(NJRISX)为材料,在盆栽V2期土壤表... 洪涝灾害是大豆生产的主要逆境之一,培育耐涝品种是抗灾保收的重要措施。大豆耐涝性育种方案的设计必须以耐涝性遗传为前提。以苏88-M21(淹水不敏感)×新沂小黑豆(淹水敏感)衍生的175个重组自交系(NJRISX)为材料,在盆栽V2期土壤表层保持5~7cm水层20d的淹水条件下,研究大豆苗期耐淹性的遗传和QTL定位。通过对8个耐淹性有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确定以处理前后株高变化量、处理终叶龄和成熟期株高3个性状的平均耐淹指数为评价指标。NJRISX家系间耐淹性差异极显著,存在超亲分离。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表明该群体的耐淹性为2对连锁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62.83%,多基因的遗传率为8.90%。WinQTLCart2.5复合区间及多区间QTL定位分析均检测到2个QTL,位于连锁群L2上的Satt229~Satt527和Satt527~Sat_286区间,对表型的解释率分别为11.76%~25.20%和10.10%~12.34%。大豆NJRISX群体苗期耐淹性遗传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结果相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淹性 RIL群体 分离分析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抗性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 SC-7株系群的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8
10
作者 战勇 喻德跃 +1 位作者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6-938,共3页
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和180个重组自交家系接种SC-7株系群的鉴定表明,P1与F1全抗,P2全感,说明抗性为显性;重组自交家系抗、感按1∶1分离,说明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利用王永军等的遗传连锁图对SC-7株系群的抗性基因进行... 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和180个重组自交家系接种SC-7株系群的鉴定表明,P1与F1全抗,P2全感,说明抗性为显性;重组自交家系抗、感按1∶1分离,说明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利用王永军等的遗传连锁图对SC-7株系群的抗性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将抗病基因Rsc-7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并与已定位的5个抗性基因中的3个连锁,还有一个与之相连锁的标记LC5T,其排列顺序和遗传距离为Rsa(30.6 cM)Rsc-7(22.1 cM)Rn3(10.3 cM)Rn1(15.8 cM)LC5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SMV) SC-7株系群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Fabricius)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6,共9页
豆卷叶螟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危害严重。本文在观察豆卷叶螟田间发生情况及其在大豆上特殊的卷叶危害特征基础上,以虫包数、卷叶率、子粒产量为抗性(危害)指标,应用3个抗感杂交组合[科丰1号×南农1138-2(NJRIKY)、... 豆卷叶螟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危害严重。本文在观察豆卷叶螟田间发生情况及其在大豆上特殊的卷叶危害特征基础上,以虫包数、卷叶率、子粒产量为抗性(危害)指标,应用3个抗感杂交组合[科丰1号×南农1138-2(NJRIKY)、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NJRIWT)和苏88-M21×新沂小黑豆(NJRISX)]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于2004—2006年对大豆抗豆卷叶螟的植株反应进行了抗性鉴定。各类指标在各群体均表现有相当大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率,其中卷叶率指标比其他2类指标遗传变异和遗传率相对较大,年度间更稳定且与产量的负相关更明显,因而提出9月上旬卷叶率为鉴定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最佳指标。对NJRIKY、NJRIWT和NJRISX3个群体抗性遗传分离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0%、80.5%和5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1%、11.4%和29.1%。2对主基因的作用方式表现组合间有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群体各家系的主基因基因型作了归类,可供家系抗性选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豆卷叶螟 抗虫性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有关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58-1966,共9页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自动索氏(Soxtec)抽提仪测定油脂含量。结果表明:(1)两群体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组有关性状以及油脂与蛋油总量等均有不同程度超亲分离,双亲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点互补。(2)蛋白质含量遗传,两群体均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3%~40.9%和37.2%~53.7%。蛋油总量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9%~66.6%和23.2%~27.9%。油脂含量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48.6%~71.7%和4.2%~29.7%。(3)11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14.3%~60.7%和17.0%~50.7%。7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34.5%~44.1%和21.5%~45.1%。11S/7S比值遗传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56.6%~74.8%和10.1%~20.1%。(4)11S的4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5)7S的6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1~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3对主基因+多基因、1~2对主基因+多基因和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所有16个性状都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中有10个性状两群体具相同的主基因数,其他6个性状两群体间相差1对主基因,两群体间遗传模型大同小异。这些相关性状的育种既要利用主基因还必须利用微效多基因,要考虑兼用两者的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蛋油总量 11S 7S 11S/7S 亚基组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翟锐 高乐 +4 位作者 丁雪妮 廖文林 郑明洁 陆智文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8-775,共8页
利用农杆菌菌株EHAl05,对17个栽培大豆品种的大豆子叶节进行了侵染,从大豆基因型、氯气灭菌时间、外植体状态、菌株活力、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氯气灭菌14~18h,可在不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同... 利用农杆菌菌株EHAl05,对17个栽培大豆品种的大豆子叶节进行了侵染,从大豆基因型、氯气灭菌时间、外植体状态、菌株活力、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氯气灭菌14~18h,可在不影响大豆种子活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暗处理1d的外植体活力高于光照处理5~7d的外植体;菌液浓度(OD600nm)在0.8~1.0且侵染浓度OD600nm)为0.6~0.8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适宜的侵染时间和共培养天数分圳为30min和4d。在上述优化研究基础上,形成一套综合的转基因体系,该体系的最高转化率可达3.33%。不同处理下的GUS瞬时表达率以及17个大豆品种的丛生芽诱导率综合评价显示,适宜转化的基因型为TL-1、HC-3、HC-6、Wil-liams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 农杆菌中文 转基因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遗传图谱的加密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斌 邢邯 +1 位作者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6,共11页
作物基因组研究,包括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图位克隆以及物理图谱构建等,首先必须建立具有丰富标记信息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由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已经构建了4张大豆遗传连锁图谱,但由于... 作物基因组研究,包括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图位克隆以及物理图谱构建等,首先必须建立具有丰富标记信息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由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已经构建了4张大豆遗传连锁图谱,但由于遗传信息和标记数目不够充分,在基因和QTL作图时仍然存在精确度和准确度问题。为增加NJRIKY图谱密度,本研究在967对SSR引物中获得了401个多态性SSR标记。结合其他分子数据,使用作图软件Mapmaker/Exp3.0b,获得一张含有553个遗传标记,25个连锁群,总长2071.6cM,平均图距3.70cM的新遗传连锁图谱,其中SSR标记316个,RFLP标记197个,EST标记39个,形态标记1个。连锁群上大于20cM的标记间隔由原来42个减少到2个。原图谱的3个SMV抗性基因定位于D1b连锁群末端的开放区间上且仅与一个RFLP标记连锁,利用加密图谱对Rsc-3、Rsc-7、Rsc-9、Rsc-13、Rsa、Rn1和Rn3等7个SMV抗性基因重定位,全部位于D1b连锁群,与相邻分子标记距离均小于6cM,其中Rsc-9、Rn1、Rsa的距离小于1cM,Rsc-13与EST标记GMKF168a共分离。对本群体农艺性状进行QTL重定位,获得8个性状相关的42个主效QTL,其中20个QTL遗传贡献率大于10%,与原图谱比较,新定位的各QTL的标记区间明显缩短,与相邻标记的连锁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连锁图谱 SSR标记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对江苏淮北地区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国正 吴洪颜 +3 位作者 何小红 王伟丽 濮梅娟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研究利用1992-2013年江苏省酸雨观测资料和大豆产量资料,分析酸雨对淮北地区大豆产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了酸雨年的大豆期望产量,得到酸雨致灾损失率;然后通过对大... 研究利用1992-2013年江苏省酸雨观测资料和大豆产量资料,分析酸雨对淮北地区大豆产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了酸雨年的大豆期望产量,得到酸雨致灾损失率;然后通过对大豆酸雨灾损率与生育期降水p H做相关分析,筛选大豆生长受酸雨影响最敏感的生育阶段,构建基于生育期降水p H的产量损失模型;最后,依据酸雨灾害损失率和酸雨发生频率确定风险指数模型,根据风险指数大小对淮北地区大豆生长开展酸雨影响风险区划。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淮北地区大豆生育期内酸雨发生频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且有逐年下降趋势;生育时期内降水p H除淮安外皆小于5.6,2000年以后徐州、淮安大豆生育期降水pH持续下降,至2009年开始回升;大豆受酸雨影响平均灾损率为8%~20%,徐州的平均灾损率高于淮安;大豆成熟前各生育期的降水p H与产量灾损率呈非线性显著负相关,即灾损率随着生育期降水pH的增加而呈曲线下降,以开花~结荚期和播种~出苗期最显著;酸雨对大豆生长影响的风险分区以灌云、灌南以及睢宁县为风险高值区,徐州、泗洪和淮安为风险低值区,其它地区为中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酸雨 淮北地区 期望产量 灾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春娥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28-1934,共7页
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来自各生态区的564份地方品种、101份育成品种、193份野生大豆加上88份国外品种,合计946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小样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干豆腐与干豆乳得... 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来自各生态区的564份地方品种、101份育成品种、193份野生大豆加上88份国外品种,合计946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小样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研究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全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均存在很大变异,干豆腐得率变幅分别为25.32~69.59、25.52~85.89g100g^-1,干豆乳得率变幅分别为40.75~82.86、39.05-91.86g100g^-1,栽培大豆两者的得率在野生豆基础上均有较大幅度改进;各生态区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情况,区内变异大于区间变异,但南方一些生态区栽培种豆腐(乳)得率变异程度相对较大,高得率材料相对较多,因本底(野生种)得率与地理纬度无关,推测与各地区栽培大豆利用方向的不同有关而形成了栽培种微弱的地理相关性;栽培材料中2.75%干豆腐得率超过75g100g^-1,5.50%干豆乳得率超过85g100g^-1,从中优选出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的双高种质14份,可供各地区豆腐(乳)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 豆腐 豆乳 得率 遗传变异 品种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大豆耐旱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9-674,共6页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重和茎叶干重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鏊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早型材料。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重和茎叶干重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鏊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早型材料。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旱性的根系性状指标。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对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亲本间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的遗传均为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模型,后两者主基因间有连锁(重组率4.30%,1.9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6%~91.81%%,多基因遗传率为2.99%~24.75%;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各主要由1对主基因控制,另1对效应较小,3个性状的改良均着重在主基因加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旱性 根系性状 遗传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柱头外露突变体PSA-1的发现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8,共4页
从栽培大豆地方品种黄山七月黄与辽宁野生大豆N23460杂交后代中发现柱头外露突变体PSA-1,其花形态正常,但开花时花丝伸长受阻,使部分花柱和柱头伸出花药。不同播期的PSA-1植株生长正常,其花器柱头外露性状表现稳定。遗传分析表明,此柱... 从栽培大豆地方品种黄山七月黄与辽宁野生大豆N23460杂交后代中发现柱头外露突变体PSA-1,其花形态正常,但开花时花丝伸长受阻,使部分花柱和柱头伸出花药。不同播期的PSA-1植株生长正常,其花器柱头外露性状表现稳定。遗传分析表明,此柱头外露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因此,该性状可用于大豆异交结实性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柱头外露 突变体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期分子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维广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5-547,共3页
综述了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团队关于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期分子机理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并评述了其所获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豆光周期 开花 分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相关QTL与基因网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慧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3-870,共8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食叶性害虫的严重影响。总结归纳了近10年来大豆抗虫分子遗传研究的成果,包括抗虫QTL定位、优异等位基因及载体材料发掘、优异杂交组合预测、抗虫相关基因鉴定及大豆与食叶性害虫交互调控基因...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食叶性害虫的严重影响。总结归纳了近10年来大豆抗虫分子遗传研究的成果,包括抗虫QTL定位、优异等位基因及载体材料发掘、优异杂交组合预测、抗虫相关基因鉴定及大豆与食叶性害虫交互调控基因网络分析等,并讨论了大豆抗虫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叶性害虫 抗虫性 基因网络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