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生态性状在铁岭地区的表现及育种潜势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树宇 宗春美 +9 位作者 刘德恒 傅连舜 朱海荣 孙国伟 王燕平 任海祥 傅蒙蒙 赵团结 杜维广 盖钧镒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为深入发掘和有效利用东北大豆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12-2014年对铁岭市种植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361份,利用重复内分组设计试验方法,采用频次分布和描述统计及方差分析对4类13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 为深入发掘和有效利用东北大豆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12-2014年对铁岭市种植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361份,利用重复内分组设计试验方法,采用频次分布和描述统计及方差分析对4类13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揭示其育种潜势。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铁岭市平均表现值为:全生育期104 d(83.6~136 d)、蛋白质含量40.9%(37.7%~45.9%)、脂肪含量22.4%(18.9%~23.8%)、蛋脂总量63.3%(60.4%~66.5%)、百粒重18.8 g(11.0~34.7 g)、株高72.0 cm(42.4~121 cm)、主茎17.1节(11.5~23.1)、分枝1.59个(0.27~5.09)和倒伏1.8级(0.88~4)。(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Ⅱ和MGⅢ,该熟期组品种的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值相近,其他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与之不同。而品质性状表现则略优于当地品种水平。(3)群体各生态遗传性状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空间,部分优异亲本品种,可供育种工作者在改良各生态、品质性状时参考利用。(4)追溯第4亚区品种祖先来源及贡献率表明:该地区育成/搜集品种平均含有祖先亲本7.8个,其中前20个祖先亲本对当地育成品种的贡献率为70.6%,而前10个祖先亲本对群体的贡献率为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豆 种质资源 熟期组 生态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群体农艺加工性状与SSR关联分析和特异材料的遗传构成 被引量:24
2
作者 范虎 文自翔 +4 位作者 王春娥 王芳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5-788,共14页
选用204对SSR标记对全国野生大豆群体(174份代表性样本)的基因组扫描,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百粒重、开花期、成熟期、干豆腐得率、干豆乳得率和耐淹性性状值关联分析,解析与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鉴... 选用204对SSR标记对全国野生大豆群体(174份代表性样本)的基因组扫描,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百粒重、开花期、成熟期、干豆腐得率、干豆乳得率和耐淹性性状值关联分析,解析与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鉴别出一批与农艺、加工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进一步分析极值表型材料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1)累计51个位点(次)与性状关联,有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关联位点中累计16位点(次)与连锁分析定位的QTL一致;(2)与地方品种群体和育成品种群体的关联位点比较,发现野生群体关联位点只有少数与之相同,群体间育种性状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3)与多性状关联的位点其等位变异对不同性状的效应方向可相同可不同,如GMES5532a-A332对百粒重和耐淹性的相对死苗率都是增效效应,而GMES5532a-A344对百粒重是减效效应,对相对死苗率是增效效应;(4)极值表型材料间的遗传构成有很大差异。表型值大的材料携带较多增效效应大的位点等位变异,例如N23349的百粒重是9.08g,含有4个增效效应较大的位点等位变异;表型值小的材料携带较多减效效应大的位点等位变异,如N23387的百粒重是0.75g,含有4个减效效应较大的位点等位变异。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连锁定位信息的不足,尤其是全基因组位点上复等位变异的信息为育种提供了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 SSR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凯 任锐 +5 位作者 王涛 高乐 落金艳 刘士超 智海剑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_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_1均抗病,F_2表现3∶1(抗∶感)分离比,F_(2∶3)表现1∶2∶1(抗∶分离∶感)的分离比,表明5个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和RN-9)对SC1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东大2号"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F_2出现15∶1(抗∶感)的分离比,表明中作00-683与东大2号可能各携带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的抗性,且独立遗传;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滨豆95-20"的F_1、F_2和F_(2∶3)在接种SC18后均未检测出感病株,表明中作00-683与滨豆95-20所携带的对SC18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利用RN-9×7605重组自交家系将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Rsc18定位到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遗传距离为6.12和4.6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SMV)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长春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程延喜 孙晓环 +8 位作者 郑朝春 李海波 兰磊 赵宽 王燕平 任海祥 傅蒙蒙 杜维广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3,共9页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态区,长春是东北中部重要产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长春地区的表现,研究其潜在育种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态区,长春是东北中部重要产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长春地区的表现,研究其潜在育种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长春地区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114 d(93.88~137.75)、蛋白质含量41.09%(36.68%~45.85%)、油脂含量21.94%(19.00%~23.94%)、蛋脂总量63.09%(59.49%~66.24%)、百粒重20.53 g(9.47~28.20 g)、株高约83.82 cm(45.8~146.8 cm)、主茎16.7节(10.3~25.3)、分枝2个(0.1~10.1)、倒伏2级左右(1.4~4.0)。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0/MG I,生育天数在120 d左右。MG000、MG00生育天数集中在98~104 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株高、节数均比MG0/MG I低约20~28 cm、3~4节。MGⅡ/MGIII在长春不能稳定成熟,其株高、主茎节数比MG0/MG I高约25~35 cm、2~3节。至于籽粒性状(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不同熟期组间绝对值差异不大,而各熟期组内均含有表现突出的资源。3)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长春表现,油脂和蛋白质含量遗传率高但相对遗传进度较低,需加大选育强度;蛋脂总量的改良应建立在蛋白质、油脂改良的基础上;本群体在倒伏性状上潜力有限,应通过引进新的种质来进行改良。4)长春当地的82个地方/育成品种(共88个,其中6个育成品种未查到系谱资料)共有99个祖先亲本,这些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当地,其次为黑龙江省和国外;其中衍生品种最多的前20个祖先亲本对群体的贡献率约63%,衍生品种最多的前5个祖先亲本衍生品种数及贡献率分别为金元(58,6.35%)、铁荚四粒黄(50,8.16%)、十胜长叶(49,6.61%)、嘟噜豆(44,4.02%)、四粒黄(P340)(41,6.36%);虽然当地育成品种平均含有9.3个祖先亲本,但当地品种的遗传基础仍较为狭窄,需通过其它地区资源扩展当地种质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祖先亲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克山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勇 傅蒙蒙 +9 位作者 杨兴勇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李微微 王燕平 任海祥 赵团结 杜维广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1-890,共10页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态区,克山是东北北部重要产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克山地区的表现,研究其在克山的潜在育种意义。获得...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态区,克山是东北北部重要产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克山地区的表现,研究其在克山的潜在育种意义。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133d(103.8~157.0d)、蛋白质含量39.69%(35.6%-44.38%)、油脂含量20.58%(17.47%-22.84%)、蛋脂总量60.27%(54.00%-63.97%)、百粒重17.61g(6.13~28.17g)、株高约96cm(54.92~146.8cm)、主茎19节(11.23—25.83)、分枝2.75个(0.22~7.63)、倒伏2级左右(1.00~4.oo);(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0和MGI,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相近,其它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与之不同。MG000和MG00的生育天数集中在110~120d,比当地无霜期早约10~20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品质性状表现则略优于MG0和MGI,特别是油脂含量和蛋脂总量分别高约1%、1.5%;株高、节数均低于MG0和MGI,分别低约10~40cm、2~8节。biGII的生育天数在当地高达150d,不能稳定正常成熟,不适合当地种植;品质性状表现低于当地品种水平,特别是蛋白质、蛋脂总量均低约2%,油脂低约0.5%;而株高、节数高于当地品种,分别高约10cm、2节,倒伏程度则高达3级。biGIII在克山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其它性状表达不正常,生长量和倒伏度增加;(3)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克山表现的遗传进度估计,虽然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相对小些,但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克山地区利用东北大豆资源育成了许多适于东北北部的优异品种,体现了东北种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品种的表现,从供试的东北资源中提出了各农艺、品质性状改良可用的亲本品种名单,供育种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的表现及其育种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田中艳 宗春美 +9 位作者 杨柳 李建英 吴耀坤 周长军 王燕平 任海祥 傅蒙蒙 赵团结 杜维广 盖钧镒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4-704,共11页
表型评价是鉴别高产、优质和抗逆性优良大豆资源的必要步骤。为更好利用东北大豆种质资源,2012-2014年在大庆农科院将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对4类13个... 表型评价是鉴别高产、优质和抗逆性优良大豆资源的必要步骤。为更好利用东北大豆种质资源,2012-2014年在大庆农科院将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对4类13个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表现为:全生育期121 d(94~134 d)、蛋白质含量40.68%(36.66%~45.33%)、脂肪含量20.68%(15.77%~22.90%)、蛋脂总量61.36%(57.08%~65.45%)、百粒重17.48 g(9.69~28.42 g)、株高66 cm(33.1~96.2 cm)、主茎17节(9.76~24.00)、分枝1.25个(0.0~7.4)、倒伏1.4级(1.0~4.0)。(2)大庆地区适合熟期组(MG)为MG0和MGⅠ,更趋向于MGⅠ,两熟期组内品种的各性状平均值与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的总平均值相近。MG000~MG00组生育期较短,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气候资源,品质性状与MG0~MGⅠ相差不大;而株高、产量性状表现较MG0~MGⅠ偏低(如株高低约20 cm,地上部生物量低约1.2 t/hm2)。MGⅡ~MGⅢ品种则大多未能充分成熟,导致其他性状表达不正常。大庆地区未来大豆改良的主要方向是适合的熟期组(MG0~MGⅠ)、高产、高蛋白兼顾高脂肪含量,应重视耐逆性。从资源群体中优选出一批用以改良大庆大豆性状的不同熟期组亲本,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牡丹江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任海祥 白艳凤 +8 位作者 王燕平 宗春美 孙晓环 齐玉鑫 李文 傅蒙蒙 赵团结 杜维广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东北是我国春大豆的主要生态区,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第2亚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牡丹江地区的表现,研究其在牡丹江的潜在... 东北是我国春大豆的主要生态区,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第2亚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牡丹江地区的表现,研究其在牡丹江的潜在育种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分布在101~147 d(平均为124 d)、蛋白质含量范围为35.36%~45.36%(平均为39.69%)、油脂含量范围为18.93%~23.78%(平均为21.96%)、蛋脂总量范围57.74%~66.67%(平均值61.82%)、百粒重范围在8.49~29.43 g(平均值19.91 g)、株高36.6~115.3 cm(平均值82 cm)、主茎11.2~20.4节(平均为16节)、分枝为0~4.8个(平均2.8)、倒伏在1.2~3.6(平均2级左右)。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 0和MG I,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值相近,其他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与之不同。MG 000和MG 00的生育天数集中在106~113 d,比当地无霜期早10~20 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品质性状表现则略优于MG 0/MGⅠ,特别是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分别高约1.62%、1.59%;株高、节数均低于MG 0/MG I,分别低10~30 cm、2~4节。MGⅡ的生育天数高达136 d,不能稳定成熟;品质性状表现低于当地品种水平,特别是油脂含量、蛋脂总量分别低约1.5%、2%;而株高、节数高于当地品种,分别高约10 cm、1~2节,倒伏程度则高达3级。MG III在牡丹江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其他性状表达不正常,生长量和倒伏度增加。3)本群体中包含第二亚区育成217个品种,查到系谱资料的208个,这208个品种共涉及169个祖先亲本,其中黑龙江来源有77份、吉林省48份、辽宁省8份、国外来源26份,其他来源10份。衍生品种最多的前10个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吉林,对该亚区品种的贡献率约48.9%;衍生品种数在11~20间主要来源于黑龙江,前20个祖先亲本对该亚区品种的贡献率约62.4%。4)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牡丹江表现的遗传进度估计,虽然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相对小些,但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根据当地品种的表现,从供试的东北资源中提出了各农艺、品质性状改良可用的亲本品种名单,供育种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大豆种质和分离群体中对SMV抗性基因的选择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士超 任锐 +5 位作者 王丽群 王涛 落金艳 郑欢芳 智海剑 李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1,共8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最主要的病毒病害之一。本研究用与SMV株系SC15和SC18抗病基因Rsc15和Rsc18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Satt246、Satt286和Satt634、BARCSOYSSR-02-0667和Satt266)对来自国内外的5...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最主要的病毒病害之一。本研究用与SMV株系SC15和SC18抗病基因Rsc15和Rsc18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Satt246、Satt286和Satt634、BARCSOYSSR-02-0667和Satt266)对来自国内外的50份大豆种质以及杂交组合"科丰1号×RN-9"后代进行了针对SC15和SC18株系的抗病性评价和选择。经接种验证后结果表明:Sat-246和Satt286对抗病基因Rsc15的选择平均符合率分别为63.89%和66.67%;Satt634、BARCSOYSSR-02-0667和Satt266对Rsc18选择的平均符合率分别为67.92%、68.09%和63.10%;共选出抗SC15的材料34份,抗SC18的材料27份,对SC15和SC18均抗病的材料25份。通过对杂交组合"科丰1号×RN-9"衍生的F_2、F_3和F_4代分离群体进行标记选择和接种SMV的表型验证,发现标记Sat-246和Satt286在3个分离世代对SC15抗性基因筛选的符合率分别为72.13%、68.83%和84.25%。用与Rsc15和Rsc18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对F_2、F_3和F_4代分离群体进行抗性基因的选择,在F4就筛选到18个对SC15和SC18均为抗病且标记带型完全纯合的抗病家系。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分子标记可有效用于种质资源和杂交后代群体对SMV抗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病基因 选择符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抗胞囊线虫大豆的分子遗传和相关基因挖掘(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崃 王伟威 +5 位作者 于志远 李云辉 王家军 喻德跃 盖钧镒 刘丽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3-853,875,共12页
大豆胞囊线虫是世界大豆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原,为解析抗胞囊线虫大豆种质的分子遗传特征,挖掘相关基因,采用田间试验、接种鉴定和SLAF-seg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主推的抗线虫品种的遗传性状和基因组遗传特性进行解析,并应用关联... 大豆胞囊线虫是世界大豆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原,为解析抗胞囊线虫大豆种质的分子遗传特征,挖掘相关基因,采用田间试验、接种鉴定和SLAF-seg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主推的抗线虫品种的遗传性状和基因组遗传特性进行解析,并应用关联分析方法确立抗胞囊线虫3号小种的相关基因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抗线品种的抗原来源于Franklin和Peking小黑豆;抗线2、抗线6、抗线10的遗传距离较近,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 24和0. 213,抗线2与丰豆3的遗传距离为0. 799,亲缘关系较远.抗线2号及其抗线品种的进化SNP位点有105 563个,而品种间遗传保守位点4 352个,占进化标记位点的4. 12%;品种间相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染色体上存在差异;相同等位变异为56%~96. 3%;抗线2对抗线4和抗线6的遗传贡献表现在不同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在65%以上,在4号染色体上,抗线2与抗线4、抗线6比较的相同等位变异比例达95%以上,在10号染色体上相同等位变异比例超过91%,推测抗线虫大豆在4、10号染色体上有一些特殊与主要农艺性状、胞囊线虫抗性、疫霉菌抗性、抗旱性、病毒病1号抗性、根系形态、脐色、百粒重等相关基因位点的遗传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抗线大豆的生态遗传基础。在11号染色体上找到了抗胞囊线虫3号小种的关联位点4个,其中Glyma11g 35700. 1的增效作用较大,可用于大豆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胞囊线虫大豆 等位变异 遗传贡献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吉林省白城市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江顺 齐玉鑫 +9 位作者 杨君 彭浩 程学良 谭程友 王燕平 任海祥 傅蒙蒙 赵团结 杜维广 盖钧镒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研究于2012-2014年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大豆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共计361份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白城市田间表型,研究其在该地区的潜在育种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白城平均全生育期105 d (80. 4~130... 本研究于2012-2014年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大豆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共计361份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白城市田间表型,研究其在该地区的潜在育种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白城平均全生育期105 d (80. 4~130 d)、株高73. 3 cm (30. 1~131 cm)、主茎节12. 9个(7. 13~18. 9个)、分枝数2. 53个(0. 08~8. 83个)、蛋白质含量41. 0%(36. 8%~46. 1%)、油脂含量21. 4%(18. 0%~23. 7%)、蛋脂总量62. 3%(58. 1%~65. 8%)和百粒重18. 4 g (8. 33~25. 7 g)。(2) MG000和MG00的生育天数比当地无霜期早约50~60 d,集中在83~92 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I、MGⅡ,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相近。MG000和MG00品质性状优于MGI、MGⅡ,蛋脂总量分别高约2%;株高低20~50 cm,节数低3~9节。MGⅢ熟期中的少部分品种,不能正常成熟,不适合当地种植;品质性状表现差于当地品种,蛋脂总量均低约1%,油脂低约1%;而株高高出约16 cm,节数多2节。(3)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遗传进度小。根据育种潜势分析,提出了在农艺和品质性状上可用于改良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育种潜势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凯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530,共6页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不同学者曾将江苏、东北、湖北及山东等地的SMV株系做过局部划分。为促进大豆抗病育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种质的交...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不同学者曾将江苏、东北、湖北及山东等地的SMV株系做过局部划分。为促进大豆抗病育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种质的交换,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从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和国内外鉴别系统中筛选出10个鉴别能力强、反应稳定的鉴别寄主,将我国大豆产区25个省(市)的SMV划分为22个株系;通过不同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大豆花叶病毒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组重组形成的SMV新类型;从种质资源中发掘出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等优异抗源;发现其对15个株系的抗侵染作用分别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将15个抗侵染基因定位在大豆2、6、13和14号染色体上,完成Rsc3、Rsc4、Rsc6、Rsc7、Rsc8、Rsc13、Rsc14、Rsc15、Rsc17、Rsc18等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发现抗性基因成簇存在;证明抗病、系统坏死、系统花叶3类症状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发现大豆对SMV存在数量抗性(抗扩展),它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3个抗源品种、3条染色体上的多个抗性基因,创造了兼抗20个株系的新种质;利用基因干扰原理,完成了SMV基因HC-Pro和CP及隐性大豆抗病基因eIF4E的遗传转化,在阳性后代中获得一批优异抗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划分 抗病基因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傅蒙蒙 王燕平 +11 位作者 任海祥 王德亮 包荣军 杨兴勇 田中艳 傅连舜 程延喜 苏江顺 孙宾成 杜维广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1-549,共9页
生育期是大豆重要的生态性状,为明确东北大豆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性,搜集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生育期试验。结果表明:(1)将东北地区按熟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4个亚区。第一亚区包括以北安... 生育期是大豆重要的生态性状,为明确东北大豆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性,搜集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生育期试验。结果表明:(1)将东北地区按熟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4个亚区。第一亚区包括以北安、扎兰屯为代表的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该地区积温偏低,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00、MG 00熟期组;第二亚区包括以克山、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为代表的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等地,该地区气候适宜,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三亚区包括以白城、大庆为代表的黑龙江省西南部、吉林省东北部降水量低的地区,播种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四亚区包括以铁岭为代表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Ⅱ和MGⅢ熟期组。(2)明确了各熟期组大豆的生态特征。MG 000和MG00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一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其他亚区生育前期、后期略有缩短、提前成熟,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生长季节。MG 0和MGⅠ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第一亚区比当地品种晚20~30 d、前期晚7~10 d,在第四生态亚区比当地品种早10~20 d、前期早3~5 d,不适合在这些地区种植。MGⅡ、MGⅢ熟期组仅在第四生态亚区正常成熟,部分品种可以在第二、三生态亚区成熟,生育前期在第二、三亚区比当地品种晚约10 d、在第一亚区晚约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生育期性状 遗传变异 生态特征 生态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株型和产量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傅蒙蒙 王燕平 +11 位作者 任海祥 王德亮 包荣军 杨兴勇 田忠艳 傅连舜 程延喜 苏江顺 孙宾成 杜维广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明确东北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目、倒伏程度)生态特性及各亚区改良方向,本研究采用1916-2012年间搜集或育成的东北地区代表性资源361份,于2012-2014... 为明确东北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目、倒伏程度)生态特性及各亚区改良方向,本研究采用1916-2012年间搜集或育成的东北地区代表性资源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4个生态亚区的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试验研究(Ⅰ亚区:北安、扎兰屯,Ⅱ亚区:克山、牡丹江、佳木斯、长春,Ⅲ亚区:大庆、白城,Ⅳ亚区:铁岭)。(1)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的综合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群体及各熟期组在各生态区产量和株型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绝对差异并不大。第Ⅰ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高大主茎荚数偏低(仅为其它亚区值的一半左右);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株型高大但倒伏问题突出;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主茎节数降低,但产量、主茎荚数和表观收获指数均较好;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表观收获指数偏低、产量略低的特点。(2)通过将大豆按照产量高低分为3组(低产、中产、高产),讨论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改良的方向及该亚区改良进展及理想的高产株型。结果表明:产量改良应通过改良地上部生物量来实现,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改良的方向略有不同。第Ⅰ亚区将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视主茎节数的增加,本地区高产品种应注意改良地上部生物量和主茎荚数,本群体在这两个性状优势有限;第Ⅱ亚区各产量类型改良均应注重主茎节数和株高的改良,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点关注主茎节数;第Ⅲ亚区改良与地上部生物量相关的株高、主茎、分枝性状均能改良各产量类型;第Ⅳ亚区应注意改良当地品种表观收获指数。根据各亚区内群体高产品种及当地适宜熟期组高产品种的株型特点,提出了不同亚区的高产株型,同时筛选出一批各生态亚区内高产品种供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产量性状 株型性状 生态特征 理想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份广西春大豆种质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和SC18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唐向民 杨守臻 +5 位作者 陈怀珠 孙祖东 蔡昭艳 智海剑 李凯 赖振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188,197,共9页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大豆花叶病(SMV) 抗性评价 抗源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耐胁迫相关蛋白编码基因GmSAMDC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锐 杨凤玺 +3 位作者 王涛 高乐 智海剑 李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2-680,共9页
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denosine methionine decarboxylase,SAMDC)是亚精胺和精胺合成的关键酶,更是多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在植物耐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研究大豆SAMDC编码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本研究从抗病大豆品种... 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denosine methionine decarboxylase,SAMDC)是亚精胺和精胺合成的关键酶,更是多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在植物耐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研究大豆SAMDC编码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本研究从抗病大豆品种科丰1号中克隆了位于大豆基因组2号染色体上的GmSAMDC1(Glyma. 02G128000)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其完整ORF长度为1 068 bp,编码一个由355个氨基酸组成的包含1个SAM_decarbox结构域的蛋白; GmSAMDC1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4. 86,相对分子质量为38 987. 13 Da,为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区;大豆中共有8个GmSAMDC1的同源基因,GmSAMDC1与红车轴草(PNY09439. 1,82. 64%)和拟南芥(At SAMDC3,67. 22%)中的SAMDC蛋白编码基因亲缘关系最近; GmSAMDC1启动子序列包含防卫和胁迫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应答元件、光应答元件等许多顺式作用元件; GmSAMDC1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与其大豆同源基因Glyma. 01G071300(序列相似性为94. 6%)、Glyma. 18G278800(66. 8%)和Glyma. 08G25580(66. 5%)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比较相似; Glyma. 02G128000-GFP融合蛋白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大豆GmSAMDC1基因在大豆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SAMDC1 耐胁迫 顺式作用元件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高纬度地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43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小燕 耿丙峰 +5 位作者 印文汇 李芳芳 曹基秋 李春燕 赵晋铭 史建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164,共2页
圣豆43是黑龙江圣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北疆九1号为母本,以垦鉴豆27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简要介绍了该品种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目前推广形势。
关键词 高蛋白 大豆新品种 圣豆43 选育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大豆熟期组的划分与地理分布 被引量:28
17
作者 傅蒙蒙 王燕平 +12 位作者 任海祥 王德亮 包荣军 杨兴勇 田忠艳 曹景举 傅连舜 程延喜 苏江顺 孙宾成 杜维广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东北春大豆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特性是最主要的生态特性。美国建立的大豆熟期组制度已为全世界采纳。熟期组归类表述了品种最主要的地理生态特性,有利于全世界不同地区间的引种、交流和育种方案设计。本研究搜集了我国东... 东北春大豆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特性是最主要的生态特性。美国建立的大豆熟期组制度已为全世界采纳。熟期组归类表述了品种最主要的地理生态特性,有利于全世界不同地区间的引种、交流和育种方案设计。本研究搜集了我国东北地区数十年来育种或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地方和育成的共计361份品种,于2012-2014年在东北大豆不同气候生态区的9个试验点,以美国和国内已明确MG000~MGⅢ熟期组的品种为标准,进行东北地区品种熟期划分的研究。鉴定方法为先根据标准品种相邻熟期组生育日数平均值的1/2为界,划定不同熟期组在该环境的范围,初步划定各品种的熟期组归属,然后统计各品种在不同环境的熟期组归属次数,结合考虑该品种适应的生态条件,最终确定其熟期组归属。本研究认为东北地区早春土壤墒情较好,播种后种子开始吸水萌动,而完全成熟则在完熟期(R8时期),大豆的全生育期应为从播种到R8时期的生育日数。获得结果如下:(1)确定了不同试验点/生态亚区各熟期组划分的生育期天数范围和各熟期组鉴定的最佳试验点/生态亚区,具体的说以北安和扎兰屯作为MG000和MG00熟期租适宜的鉴定地点,克山和牡丹江作为MG0和MGⅠ适宜的鉴定地点,铁岭作为MGⅡ和MGⅢ适宜的鉴定地点;(2)361份东北春大豆归入MG000~MGⅢ共6个熟期组;(3)揭示了不同熟期组在东北地区的地域分布,大致上MG000和MG00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北部,MG 0和MG I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南部,MGⅡ主要分布在吉林省,MGⅢ主要分布在辽宁省;(4)提出了一批东北地区各熟期组鉴定的本地区标准品种;(5)提出我国东北地区熟期组鉴定的方法,即先在当地将待鉴定的品种生育期天数与标准品种的表现或者本文所给出的各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进行初步划分,然后按照其熟期组划分结果安排在适宜的鉴定点进行统一鉴定,经比对后确定其熟期组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全生育期 熟期组 熟期组标准品种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傅蒙蒙 王燕平 +11 位作者 任海祥 王德亮 包荣军 杨兴勇 田中艳 傅连舜 程延喜 苏江顺 孙宾成 杜维广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5-716,共12页
为明确东北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采用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北安、扎兰屯、克山、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长春、白城、铁岭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在... 为明确东北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采用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北安、扎兰屯、克山、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长春、白城、铁岭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在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获得的常规值,常规值的大小代表了品种的基因型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总量为40.47%、21.35%和61.82%,百粒重总平均值为19.06g。不同试点间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总量最大相差约2—3个百分点,百粒重最大相差约3g;而品种间相对应性状则分别相差约8,4,6个百分点和20g,品种问差异远大于试点间表达的平均差异。(2)品种按育成年代归类,不同育成年代品种平均值呈现一定的变异趋势,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随育成年代呈现下降趋势、油脂含量和百粒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蛋白质含量从41.23%降至40.28%,蛋脂总量从62.16%降至61.74%,油脂含量从20.92%升至21.46%,百粒重从18.70g升至19.29g。但同一育成年代内品种的差异大于不同育成年代间平均值间的差异。(3)品种按熟期组归类,平均值呈现一定的变异趋势,蛋白质含量(39.97%~41.31%)呈现以MGI组为底端,向早向晚均上升;油脂含量(20.42%-21.83%)与蛋脂总量(61.23%-62.92%)随熟期组变晚呈下降的趋势;百粒重在MGIII组(20.32g)达到最大,在其它熟期组间(18.86—19.18g)差异不显著。熟期组内品种籽粒性状的差异远大于熟期组间育成品种籽粒性状平均值间的差异。(4)各熟期组品种在各生态区籽粒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差异并不大。第1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各熟期组在该地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含量、百粒重平均值分别低于相应的全试验平均值约0.1—0.4、0.6~1.3和1—1.5个百分点。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MG000-MGI油脂含量在该地比相应的全试验平均约高0.1~0.2个百分点,百粒重高约0.45~1.1g。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MG000-MGII的蛋白质含量在该亚区比相对应的常规值高约0.3~0.5个百分点,MG000.MGI的蛋脂总量在该亚区均高于相应的常规值,其中MG000高约0.5个百分点,其余各组高0.1—0.2个百分点。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MG000-MGU的蛋白质含量在该亚区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0.2—0.6个百分点,油脂含量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0.7—1.64个百分点,蛋脂总量则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1个百分点。第1亚区综合生态条件并不利于大豆高品质的表达,第Ⅱ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油脂含量、百粒重的表达,第Ⅲ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蛋白质含量、蛋脂总量的表达,第Ⅳ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各品质性状的表达。东北各亚区生态环境对籽粒品质性状的表达有一定作用,但各亚区内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更大。根据品种在各生态亚区的表现筛选出一批籽粒性状有特色的品种供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品质性状 品种变异 育成年代 熟期组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SC3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向文扬 杨永庆 +4 位作者 任秋燕 晋彤彤 王丽群 王大刚 智海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22-1831,共10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在前期对大豆抗SMV株系SC3基因精细定...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在前期对大豆抗SMV株系SC3基因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因(GmR47和GmR5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mR47和GmR51基因均在抗感品种中存在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而且突变位点都位于保守结构域内,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预测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N蛋白;物种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GmR47和GmR51基因与野生大豆亲缘较近。qRT-PCR结果表明,GmR47和GmR51能够响应SMV的侵染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2个基因存在IN1、IN2和IN3不同的剪接体,所有的剪接体都能够响应病毒的诱导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IN1和IN2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明显,IN3的表达量则相对稳定,说明这些剪接体可能参与大豆对SMV的抗病过程。本研究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抗病基因 诱导表达 可变剪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类受体激酶基因GmNIK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方飞 杨云华 +3 位作者 王丽群 晋彤彤 向文扬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4-711,共8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SC18是南方地区SMV流行株系。发掘对SC18株系的抗性基因对改良大豆品种的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将科丰一号对SC18的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到大豆2号染色体80...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SC18是南方地区SMV流行株系。发掘对SC18株系的抗性基因对改良大豆品种的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将科丰一号对SC18的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到大豆2号染色体80 kb的区间,发现该区间存在1个含亮氨酸重复结构的类受体激酶(LRR-RLK)基因GmNIK。为研究大豆GmNIK编码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从抗病品种科丰一号中克隆了GmNIK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分析GmNIK在大豆不同组织和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以及SMV诱导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GmNIK完整ORF为1 866 bp,编码1个由621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典型LRR-RLK结构的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已克隆的R基因的共受体具有高度同源性,与同属豆科植物的苜蓿和花生的NIK基因亲缘关系较近;GmNIK启动子区包含防御和逆境应答元件、水杨酸应答元件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能够响应大豆花叶病毒SC18的侵染,在大豆营养生长时期,根毛、根、茎以及叶中均有表达。SC18侵染后抗病和感病品种叶片中GmNIK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初步预测该基因与大豆对SC18株系的抗性有关。该研究可为大豆中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发掘以及明确抗性机制奠定部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NIK SMV 生物信息学 LRR-RLK 表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