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及其在土壤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娟 凌婉婷 +2 位作者 盛月慧 顾玉骏 高彦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12-2117,共6页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从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威胁人群健康。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很多根际细菌可通过成膜作用在植物根表形成细菌生物膜,协助植物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或促进植物生长。有机...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从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威胁人群健康。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很多根际细菌可通过成膜作用在植物根表形成细菌生物膜,协助植物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或促进植物生长。有机污染物在被植物根系吸收的过程中,多需经过根表细菌生物膜这一特殊界面。综述了根际细菌在植物根表的成膜作用,以及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对污染物根际环境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了利用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调控植物吸收有机污染物的可行性,试图为防治土壤有机污染、降低作物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表 功能细菌 细菌生物膜 植物吸收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菌剂对PAEs-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2
作者 王凡 李文杰 +1 位作者 毛鹏飞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94-3401,共8页
针对广西农田土壤中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镉(Cd)复合污染问题,提出了固定化功能菌剂修复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思路.由Gordonia sp.、Rhodococcus sp.、Bacillus sp.等3种功能菌株构建出具备耐Cd和降解PAEs性能的复合菌群,以巯基改... 针对广西农田土壤中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镉(Cd)复合污染问题,提出了固定化功能菌剂修复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思路.由Gordonia sp.、Rhodococcus sp.、Bacillus sp.等3种功能菌株构建出具备耐Cd和降解PAEs性能的复合菌群,以巯基改性蒙脱石-生物炭复合材料为固定化载体,制备了固定化菌剂,优化了其制备条件,揭示了菌剂施用对PAEs-Cd复合污染土壤的协同修复效能,探究功能菌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5d内复合菌群对6种优控PAEs的总降解率达92.7%,载体材料对Cd饱和吸附量达15.2mg/kg;菌剂最优固定化条件为30℃、菌料比1:20(V/M)下固定1d.制备的固定化菌剂5d内对ΣPAEs降解率达95.4%;以1%施用量投加固定化菌剂至PAEs-Cd复合污染土壤中,50d后土壤中PAEs消减率达54.14%,可交换态Cd减少37.06%,菌剂对PAEs-Cd复合污染有良好的协同修复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菌剂 邻苯二甲酸酯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泽楷 韩淼 +2 位作者 秦超 胡小婕 高彦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2,共12页
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引起广泛关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文献资料为数据源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年发文量变化、不同国家贡献及研究主题演变(基于关键词)等方面对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相关研究... 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引起广泛关注。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文献资料为数据源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年发文量变化、不同国家贡献及研究主题演变(基于关键词)等方面对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相关研究进行剖析,以此探讨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结果表明,土壤中ARGs污染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快速增长。我国文献在发文数量、论文被引频次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表明我国在该领域有较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土壤中携带ARGs的微生物及其环境行为;(2)土壤环境中ARGs的来源和持久性;(3)土壤环境中ARGs的传播和消减方法;(4)土壤中共存物质对ARGs丰度和迁移行为的影响;(5)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的影响。同时,在介绍ARGs常用检测方法以及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来源和分布的基础上,剖析影响ARGs在土壤中传播的多种因素,探讨土壤环境中ARGs的消减方法,并指出当前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该文可为未来土壤环境中ARGs污染领域的研究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生素抗性基因 水平基因转移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消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朊病毒的传播与控制
4
作者 许欣怡 孙浩 +6 位作者 吴桐 胡小婕 王建 王贺飞 周贤 秦超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11-3419,共9页
朊病毒的传播可导致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迅速蔓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土壤是朊病毒的天然储存库.朊病毒通过动物排泄、尸体分解等途径进入土壤,与土壤组分结合.不同组分与朊病毒的结合差异明显,作用效应是同时且相互的,共同... 朊病毒的传播可导致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迅速蔓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土壤是朊病毒的天然储存库.朊病毒通过动物排泄、尸体分解等途径进入土壤,与土壤组分结合.不同组分与朊病毒的结合差异明显,作用效应是同时且相互的,共同影响着朊病毒在土壤中的传播.一方面,土壤颗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增强了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降低了生物可利用度,进而抑制了朊病毒传播.另一方面,蒙脱石和锰离子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活性和感染性,从而有助于朊病毒的传播.土壤中朊病毒的控制需在提升其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环境防治、酶处理以及堆肥等生物技术实现.未来对朊病毒在土壤环境中的研究应更多考虑土壤化合物和原生微生物的特性对朊病毒的影响,从而推动原位朊病毒降解方法的开发,以控制其传播.本研究将为土壤朊病毒防治新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病毒 土壤 传播 矿物质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非饱和条件下土壤矿物界面有毒有机物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鹏飞 赵旭强 +1 位作者 秦超 高彦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4-606,共13页
土壤矿物作为土壤重要活性组分,可驱动土壤有毒有机物化学转化,降低污染风险。以往土壤矿物与有毒有机物界面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环境或矿物悬浊液体系,然而实际环境中土壤及其矿物常处于干燥、湿润等水分非饱和状态。近年来,水分非饱... 土壤矿物作为土壤重要活性组分,可驱动土壤有毒有机物化学转化,降低污染风险。以往土壤矿物与有毒有机物界面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环境或矿物悬浊液体系,然而实际环境中土壤及其矿物常处于干燥、湿润等水分非饱和状态。近年来,水分非饱和条件下土壤矿物界面有毒有机物转化及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获得一系列新发现。低含水量铁锰矿物、黏土矿物和金属离子饱和黏土矿物能驱动多环芳烃、抗生素等疏水性有毒有机物化学转化。水分非饱和环境会减弱矿物界面水分子与有毒有机物竞争活性位点,并使矿物发生脱水、向高活性结构转变。此外,土壤矿物水分状态也会影响有毒有机物转化产物,水分非饱和环境更有利于持久性自由基和卤代二英等中间产物的形成和稳定。以往研究认为,电子转移反应是土壤矿物界面有毒有机物转化机制,随着检测技术与理论计算的发展,自由基催化和水解作用机制逐渐被发现,相关机制研究精准至矿物晶型和晶面层面。虽然水分非饱和条件下土壤矿物界面有毒有机物转化及机制已逐渐清晰,但其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建议未来在实际水分非饱和土壤和矿物中开展有毒有机物转化研究,深入探究还原转化过程,研发原位反应装置及检测方法,尝试从微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解析有毒有机物在矿物界面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非饱和条件 有毒有机物 黏土矿物 铁锰矿物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作物的危害
6
作者 汪彤馨 宋伟杰 +2 位作者 周娈 陈旭文 高彦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4-604,共11页
在蓝藻水华发生过程中常伴随着微囊藻毒素(MCs)的产生。MCs经灌溉、溢流、藻肥施用等方式进入土壤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分析了土壤中MCs的来源和污染特征,发现灌溉是MCs进入土壤的... 在蓝藻水华发生过程中常伴随着微囊藻毒素(MCs)的产生。MCs经灌溉、溢流、藻肥施用等方式进入土壤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分析了土壤中MCs的来源和污染特征,发现灌溉是MCs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土壤中MCs的累积量高达276μg·kg^(-1),而且土壤中MCs污染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以及难去除等特点。本文探究了MCs在农田土壤与粮食、蔬菜作物中的累积、迁移及危害,发现土壤中MCs在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被吸收累积,其在青菜、油菜中的累积量较高,尤其在成熟作物的可食用部位。MCs在作物体内的累积呈现根>叶>茎的规律。MCs会降低作物种子的发芽率,抑制个体生长,使个体形态发生改变,以及通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酶的活性使生理生化性质发生改变。此外,MCs对作物幼苗的影响大于成熟植株。文章提出了根际效应可能是影响MCs从土壤到作物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该研究为探索MCs的污染问题以及减少其环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土壤污染 蔬菜 根际效应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中雌激素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俊跃 桑煜龙 +1 位作者 王贺飞 凌婉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2-1612,共11页
本文对国内外报道过的畜禽粪便中常见雌激素的结构与性质、种类与含量、迁移特点和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对比不同种类、生长阶段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的含量,发现动物类型、粪便特性、生理状态等因素导致雌激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 本文对国内外报道过的畜禽粪便中常见雌激素的结构与性质、种类与含量、迁移特点和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对比不同种类、生长阶段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的含量,发现动物类型、粪便特性、生理状态等因素导致雌激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不同雌激素的污染特征进行针对性治理.大量文献报道畜禽养殖场周围环境中检测出不同种类的雌激素,表明雌激素存在环境迁移风险,亟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的控制技术有好氧堆肥、高级氧化和微生物降解,大量雌激素降解菌株已从不同环境中被分离并应用,而雌激素降解功能菌群和固定化菌剂在应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抵御污染物胁迫方面更具备应用潜力,菌群间的互作机制和雌激素的降解机制未来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雌激素 污染特征 控制技术 雌激素降解功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中硝基苯热脱附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攀 高彦征 孔火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06,共6页
以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为实验土样,通过实验室批量热脱附试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热脱附时间、土壤含水率、初始浓度以及土壤类型等对污染土壤中硝基苯热脱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2%,硝基苯初始浓度165.54mg/kg,脱附温度... 以南京黄棕壤和江西红壤为实验土样,通过实验室批量热脱附试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热脱附时间、土壤含水率、初始浓度以及土壤类型等对污染土壤中硝基苯热脱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2%,硝基苯初始浓度165.54mg/kg,脱附温度300℃,脱附时间30 min时,硝基苯的热脱附效率为85.88%,处理后土壤中硝基苯残留浓度为23.37 mg/kg,远低于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50-2007)(暂行)中的B级标准限值(100 mg/kg)。土壤含水率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硝基苯的脱附,当含水率为15%时,达到了最佳的热脱附效果。硝基苯初始浓度对其脱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随初始浓度的增加,硝基苯脱附效率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土壤类型对硝基苯热脱附效率的影响较小,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可以忽略。研究结果可为热脱附法修复硝基苯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 热脱附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对新污染物污染土壤的固碳消污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徐燕星 程浩 +3 位作者 胡小婕 汤磊 周贤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53-6463,共11页
炭基材料既可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可作为功能微生物的固定化载体.然而,目前炭基材料研究多聚焦于消污或固碳单一方向,而对其固碳消污的协同效应缺乏系统了解.为了全面地认识炭基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炭基材... 炭基材料既可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可作为功能微生物的固定化载体.然而,目前炭基材料研究多聚焦于消污或固碳单一方向,而对其固碳消污的协同效应缺乏系统了解.为了全面地认识炭基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炭基材料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整理了生物炭、活性炭、碳纳米管、碳基纳米材料等常用于固定化功能微生物的炭基材料,分析了炭基材料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效能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炭基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在治理新污染物污染土壤方面的“消污”作用及其原理.分别从协同耦合固碳消污、提升炭基材料资源利用率、创新复合菌群固定以及固定化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发方向,以期为利用炭基材料来协同实现土壤固碳消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材料 固定化 新污染物 固碳减排 消污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友爱 王婷婷 +2 位作者 胡小婕 秦超 高彦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618,共12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产生和传播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土壤作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和介质,已引起众多学者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土壤ARGs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本研究利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和...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产生和传播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土壤作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和介质,已引起众多学者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土壤ARGs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本研究利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13—2022年发表的土壤ARGs领域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ARGs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逐年上升。我国在土壤ARGs领域的发文量最高,占总发文量的61.40%,且与澳大利亚、美国等27个国家合作紧密。四环素和磺胺嘧啶为该领域重点关注的抗生素类型;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一直是土壤ARGs领域备受关注的微生物类型。不同时期土壤ARGs研究热点存在明显差异:初期关注的重点方向为ARGs的认识和定量,随后引起较多关注的是ARGs源解析及其与微生物的内在联系,而对ARGs传播扩散和归趋相关研究已成为现今科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生素抗性基因 文献计量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多环芳烃衍生物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鹏飞 王泽铭 +1 位作者 赵旭强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2-1574,共13页
本文综述了氯代多环芳烃(Cl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NPAH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的污染水平和赋存形态,采用EPISuite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了ClPAHs和NPAHs的极性、土壤吸附系数、快速生物降解性、轨道能级等性质,并分析了... 本文综述了氯代多环芳烃(Cl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NPAH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的污染水平和赋存形态,采用EPISuite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了ClPAHs和NPAHs的极性、土壤吸附系数、快速生物降解性、轨道能级等性质,并分析了取代基种类、数量以及位置对PAHs衍生物性质和环境归趋的影响.重点总结了ClPAHs和N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光降解、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行为.最后,基于现有研究现状,希望未来能够优化检测方法、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丰富迁移转化数据和机理,为土壤PAHs污染特征和迁移转化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多环芳烃 硝基多环芳烃 土壤 污染特征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数据的PAHs生态安全土壤环境基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继宝 项大洲 +3 位作者 林伯正 胡小婕 王贺飞 高彦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7-769,共13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三致”效应,其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然而我国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壤风险筛选值和管控标准仍未确立,致使当前土壤生态安全风险评估仍无...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三致”效应,其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然而我国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壤风险筛选值和管控标准仍未确立,致使当前土壤生态安全风险评估仍无据可依。通过系统调研国内外土壤中PAHs的生态毒性研究结果,针对16种优先控制PAHs,筛选获得248组毒性数据(Effect concentration10,EC10和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NOEC),并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出不同用地方式下各PAH的生态安全土壤环境基准。不同用地方式下各PAH的生态安全土壤环境基准分别为1.00~10.60 mg·kg^(–1)(自然保护地和农用地)、1.03~25.44 mg·kg^(–1)(公园用地)、1.12~51.00 mg·kg^(–1)(住宅用地)、1.20~68.41 mg·kg^(–1)(商服及工业用地)。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壤生态安全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PAHs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多环芳烃 物种敏感性分布法 生态安全土壤环境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蔬菜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迁移与消减
13
作者 吴静 刘翔宇 +1 位作者 胡小婕 凌婉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传播会威胁生态环境和蔬菜质量安全,同时食用含有ARGs的蔬菜会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重点综述了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机制,迁移过程涉及微生物菌...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传播会威胁生态环境和蔬菜质量安全,同时食用含有ARGs的蔬菜会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重点综述了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机制,迁移过程涉及微生物菌群间的交互作用,解析了影响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传播和扩散的因素,包括抗生素的选择压力、非抗生素污染物、土壤类型、蔬菜种类等,系统总结了现有的土壤ARGs的消减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堆肥从源头消减ARGs输入、生物消减、物理化学消减(如添加土壤改良剂等)。最后,基于当下研究的不足,提出了ARGs在迁移机制、影响因素、消减方法3个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蔬菜系统中ARGs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性菌 水平基因转移 消减方法 土壤-蔬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消减作用
14
作者 陈健琴 刘翔宇 +2 位作者 吴静 丁佳妍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70-3380,共11页
作为一类常见有机新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塑化剂进入土壤后会降低其环境质量,干扰作物生长,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群健康.微生物修复技术具备经济、高效、安全的优点.借助基因组学等手段,国内外已从不同基质中分离并鉴定出多种具有P... 作为一类常见有机新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塑化剂进入土壤后会降低其环境质量,干扰作物生长,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群健康.微生物修复技术具备经济、高效、安全的优点.借助基因组学等手段,国内外已从不同基质中分离并鉴定出多种具有PAEs降解性能的功能菌株.然而针对多种PAEs共存的复杂土壤环境,仍需通过装配功能菌株、构建复合菌群、研制固定化菌剂,来实现不同PAEs协同降解.本文综合比较了多种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和途径,分析了传质环境、底物浓度、固定条件和菌株复配等因素对PAEs消减的影响,解析了由功能微生物酶促反应驱动发生的PAEs代谢路径,揭示了菌群协同降解PAEs的生物学机制.相较于游离态单菌,经固定化后PAEs降解功能菌剂不仅可以抵御外界复杂环境的干扰,而且能够靶向消减PAEs、提高降解效率,并对作物生长产生正向反馈.指出微生物复合菌群构建、固定化载体优化、菌剂产品创制等本领域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功能微生物 固定化 消减作用 降解机制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废弃物定向转化为高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杜祥瑞 丁恒 高彦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1-653,共13页
近年来,全球塑料产量持续增长,然而,大量塑料废弃物散落在环境中,不仅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也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采用化学回收方法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油品,是实现低值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 近年来,全球塑料产量持续增长,然而,大量塑料废弃物散落在环境中,不仅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也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采用化学回收方法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油品,是实现低值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降油增化”已经成为炼油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方向。因此,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既践行了“变废为宝”的废物处理理念,又助力了“双碳”目标。本文总结了热裂解、催化裂解、溶剂解聚法、电化学、光催化和生物转化等塑料废弃物新型高值化利用技术及其特征,并介绍了利用这些技术通过裂解与聚合、催化转化及生物转化等方式,将高分子塑料制品解聚与重组生成低碳烯烃、芳香烃、酸类、醇类、醛类及塑料单体等高值化学品的最新研究进展,转化路径主要有“塑料废弃物-单体、低聚物等中间体-高值化学品”和“塑料废弃物-高值化学品”。最后,本文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废弃物 高值化学品 低碳烯烃 芳香烃 塑料单体 升级再造 低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污染物在水土食物链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16
作者 李曦彤 盛优莹 +2 位作者 张玲玉 徐燕星 胡小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629,共13页
水土环境中的新污染物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食物链是其引发风险的关键途径。本文对水土环境食物链中新污染物迁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水环境中微塑料、抗生素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呈现显著差异:微塑料因水生生物... 水土环境中的新污染物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食物链是其引发风险的关键途径。本文对水土环境食物链中新污染物迁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水环境中微塑料、抗生素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呈现显著差异:微塑料因水生生物的吸收、选择性摄食与排泄行为的动态平衡,在食物链中表现出富集与消减并存的双向趋势;抗生素则因生物代谢活动的逐级强化,其浓度沿营养级呈现衰减特征;与之相反,高疏水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脂质分配机制在生物体内持续积累,表现出典型的生物放大效应;低脂溶性的内分泌干扰物依赖蛋白质结合在高营养级蓄积,高脂溶性的内分泌干扰物则通过脂质介导的生物放大沿食物链富集。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迁移更具复杂性,其通过植物水分吸收、动物摄食、空气沉降等多途径传递,并借助水平基因转移在土壤-蔬菜-昆虫食物链中跨物种扩散,显著增加了健康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新污染物的迁移机制,深化了对新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理解,并为新污染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水土食物链 积累与排出 迁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内生细菌对植物体内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安萍 刘娟 +1 位作者 凌婉婷 陈则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8-674,共7页
土壤有机污染危及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筛选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并将其定殖于植物体,有望调控植物体内有机污染物的代谢过程,从而有效地规避植物有机污染的风险,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综述近年来有... 土壤有机污染危及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筛选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并将其定殖于植物体,有望调控植物体内有机污染物的代谢过程,从而有效地规避植物有机污染的风险,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综述近年来有关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分离、筛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功能内生细菌对植物体内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影响,揭示了功能内生细菌调控植物体内有机污染物代谢的机理,为进一步利用内生细菌调控植物有机污染的风险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有机污染物 植物代谢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菲污染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振亚 阙弘 +3 位作者 朱雪竹 周紫艳 陈爽 凌婉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8-1343,共6页
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选用密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culata,A.s)、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和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 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选用密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culata,A.s)、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和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G.c),宿主植物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菲污染土壤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以下简称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供试时间(30~90 d)内,5种AMF均能对宿主植物根良好侵染,与紫花苜蓿建立共生关系,促进菲污染土壤中植物茎叶部和根部的生长;紫花苜蓿对5种AMF的菌根依赖性为108%~249%;接种AMF提高了土壤中GRSP的含量。90 d后接种G.i、G.e、G.m、G.c和A.s处理的土壤中总球囊霉素(T-GR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RSP)含量分别达2.90~4.61、0.87~1.33 mg·g^-1,比不接种对照组(CK)分别高26.1%~100.0%和10.1%~68.4%;随着培养时间(30~90 d)延长,接种G.i的处理土壤中T-GRSP和EE-GRSP含量显著增大。接种同一AMF菌种(G.i)处理的土壤中T-GRSP和EE-GRSP含量与菲残留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球囊霉素 多环芳烃 菌根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畜禽粪便的有机肥中雌激素污染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进 程鹏飞 +2 位作者 周贤 王建 凌婉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3-678,共6页
为了解基于畜禽粪便的有机肥中残留雌激素的污染特征,防控有机肥生产中的污染风险。采集了市面上基于鸡粪、猪粪、牛粪制备的17种有机肥,测定了其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采用SPE-HPLC/FLD法检测了样品中雌三醇(E3)、17β-雌二醇(17β-... 为了解基于畜禽粪便的有机肥中残留雌激素的污染特征,防控有机肥生产中的污染风险。采集了市面上基于鸡粪、猪粪、牛粪制备的17种有机肥,测定了其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采用SPE-HPLC/FLD法检测了样品中雌三醇(E3)、17β-雌二醇(17β-E2)、双酚A(BPA)、炔雌醇(EE2)四种雌激素的含量,并将结果与新鲜鸡粪、猪粪、牛粪中四种雌激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鸡粪、猪粪和牛粪有机肥中均存在有机质含量偏低的样品;鸡粪有机肥中E3、17β-E2、BPA均值(干质量计)分别为270.22、2.71、87.93μg·kg^-1;猪粪有机肥中E3、17β-E2、BPA、EE2均值为609.71、41.84、32.69、46.74μg·kg^-1;牛粪有机肥中E3均值为50.96μg·kg^-1。畜禽粪便有机肥存在雌激素污染风险,且E3风险最大。所检测的三种畜禽粪便制备的有机肥中,牛粪有机肥雌激素含量、检出率均最低。有机肥中E3、17β-E2、BPA、EE2检出率分别为47.06%、11.76%、17.65%、5.88%,四种雌激素在新鲜粪便中检出率则为67.74%、70.97%、70.97%、58.06%,有机肥中雌激素检出率低于新鲜畜禽粪便。综上可见,基于畜禽粪便的有机肥中仍会有雌激素残留,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鸡粪 猪粪 牛粪 有机肥 雌激素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及形态 被引量:3
20
作者 党红交 孙瑞 +1 位作者 刘娟 高彦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9-506,共8页
采用微宇宙试验方法,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研究了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黄棕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和形态。结果表明,老化60 d后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含量明显减少;不施加有机酸的对照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含量为10.13和29.18 mg ... 采用微宇宙试验方法,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研究了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黄棕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和形态。结果表明,老化60 d后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含量明显减少;不施加有机酸的对照土壤中,菲和芘的残留含量为10.13和29.18 mg kg-1,去除率为87.33%和63.50%。与对照相比,供试浓度(0~64 mg kg-1)范围内,柠檬酸、草酸、酒石酸等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PAHs残留含量提高,去除率减小,表明供试条件下有机酸抑制土壤中菲和芘的降解;进一步分析发现,少量(≤4 mg kg-1)的有机酸即可对PAHs降解产生高的抑制效果。微生物降解在PAHs的去除中起重要作用,且芘比菲更抗微生物降解。供试条件下,可脱附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是土壤中菲和芘存在的主要形态,而结合态残留占总残留的比例很小(<8.5%)。3种有机酸均提高了土壤中可脱附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菲和芘的残留含量,施加有机酸使土壤中菲和芘的可脱附态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6.67%~749.1%和1.83%~80.20%,有机溶剂提取态则提高了8.73%~375.2%和22.63%~114.3%;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结合态的菲和芘含量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形态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