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技术与大豆品质改良 被引量:20
1
作者 程浩 金杭霞 +1 位作者 盖钧镒 喻德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1-436,共6页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食用蛋白和饲用蛋白原料。应用转基因技术对调节大豆品质形成的关键基因进行定向操作,可大大加速优质大豆品种的选育进程,培育出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大豆品种。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品质...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食用蛋白和饲用蛋白原料。应用转基因技术对调节大豆品质形成的关键基因进行定向操作,可大大加速优质大豆品种的选育进程,培育出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大豆品种。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品质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也简要介绍了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安全转基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质改良 安全转基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毒性鉴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武晓玲 赵晋铭 +6 位作者 王永林 孙石 郭娜 唐庆华 王源超 盖钧镒 邢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64,共4页
对2005、2006年夏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试验田发生的大豆根腐病,采用特异性PCR检测到发病组织中有大豆疫霉,经室内诱捕和分离,从发病田块的土壤和发病植株上共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菌株PNJ1、PNJ2、PNJ3和PNJ4。用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14... 对2005、2006年夏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试验田发生的大豆根腐病,采用特异性PCR检测到发病组织中有大豆疫霉,经室内诱捕和分离,从发病田块的土壤和发病植株上共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菌株PNJ1、PNJ2、PNJ3和PNJ4。用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14个鉴别寄主测定这4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公式,PNJ1和PNJ2为1d,2,3b,3 c,4,6,7;PNJ3为1 a,1b,1 c,1d,1k,2,3b,3 c,5,7;PNJ4为1 a,1b,1 c,1d,1k,2,3b,3 c,4,6,与国际上已经报道的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公式不同,为新的生理小种。该研究可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大豆疫霉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产量改良中生物量、收获指数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1
3
作者 崔世友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2,共6页
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是作物产量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状,本文对大豆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与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光合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和光合时间)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对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大豆 生物量 收获指数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我国大豆遗传改良事业解决国内大豆供给问题 被引量:33
4
作者 盖钧镒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5期1-6,共6页
文章从近年我国大豆生产状况及进口大豆增长速率提出我国面临的大豆供给问题 ,从大豆在国人营养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加工利用地位论证了保障供给的必要性 ,指出只有立足本国生产适当进口调济 ,才能真正保障供给。提出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五... 文章从近年我国大豆生产状况及进口大豆增长速率提出我国面临的大豆供给问题 ,从大豆在国人营养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加工利用地位论证了保障供给的必要性 ,指出只有立足本国生产适当进口调济 ,才能真正保障供给。提出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五方面措施 ,并就发展我国大豆遗传改良这个最重要的技术方面 ,提出了建立并完善我国大豆育种研究体系 ;围绕大豆遗传改良建设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氛围 ;对高产材料与高产理想型的塑造、杂种种子生产与杂种优势利用、重要品质性状指标的突破等关键问题组织协同攻关 ,突破一点带动全面 ;发展我国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促进大豆育种技术革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生产 保障供给 进口调控 发展措施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聚落的神农氏驯化大豆探源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燕 林美静 盖钧镒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7,共9页
神农氏文化聚落是指居住在大中华地理空间内,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类群体及其精神世界,反映了历史时期风土民情千丝万缕的生态性、相关性和传承性,显示出凝聚力与归属感强的吉祥文化表征。追溯神农氏文化聚落的精神源流,对于深... 神农氏文化聚落是指居住在大中华地理空间内,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类群体及其精神世界,反映了历史时期风土民情千丝万缕的生态性、相关性和传承性,显示出凝聚力与归属感强的吉祥文化表征。追溯神农氏文化聚落的精神源流,对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至关重要。通过分子生物学起源验证、考古遗址遗存双证合一、文献记载的连续叙事,共同揭示了神农氏文化聚落于长江中游驯化大豆。神农氏文化聚落对大豆的驯化积淀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持之以恒、团结奋斗、以农为本、和谐共生等中华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吉祥文化表征传扬后世。神农氏文化聚落驯化大豆的探源,对于追溯豆作文化源头、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聚落 神农氏 大豆驯化 吉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1
6
作者 白丽 李海朝 +3 位作者 马莹 王大刚 刘宁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tt11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 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基因定位 分子遗传连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3 位作者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部分新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鉴定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华 李凯 +4 位作者 杨清华 王大刚 刘宁 马莹 智海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252-255,共4页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占参试品种总数10%;铁豆37、东大4号、铁96001-7、密选2号、东大7号等36个品种对SC-3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晋遗46号、徐9302-186、晋遗39号、石豆412 4个大豆品种对SC-7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2%。除此之外,鲁9594-3、浙4074、中作J4015,汾豆72等品种虽然对2个株系表现为系统感染,但病情指数相对较低,表明这些品种对于大豆花叶病毒的扩展有一定抗性。这些不同类型的抗性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新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籽粒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提取分离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春 王红玲 +3 位作者 崔竹梅 何小玲 王显生 麻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确定提取分离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两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方法,采用凯氏定氮和SDS-PAGE分析,从浸提液种类、提取液pH、浸提次数和温度、料液比、Tris-HCl浓度和还原剂种类等影响提取分离效果的因素着手,对Nagano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 为确定提取分离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两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方法,采用凯氏定氮和SDS-PAGE分析,从浸提液种类、提取液pH、浸提次数和温度、料液比、Tris-HCl浓度和还原剂种类等影响提取分离效果的因素着手,对Nagano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浸提液采用pH8.5、含0.01mol/L亚硫酸氢钠的0.03~0.06mol/L Tris-HCl缓冲液系统,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5,重复浸提两次;分离过程中,在pH6.4沉淀离心分离出11S组分、调pH5.5沉淀离心分离出中间产物后。再调pH至4.8沉淀离心分离出7S组分。优化后的方法与Nagano法相比,可显著提高11S和7S组分的得率、蛋白含量和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贮藏蛋白 11S和7S组分 Nagano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载荷无人机遥感的大豆地上鲜生物量反演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陆国政 杨贵军 +3 位作者 赵晓庆 王艳杰 李长春 张小燕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50,共10页
以多载荷无人机获取数据和地面实测的数据为基础,将大豆生殖生长期分段建模,采用植被指数和光谱参数相结合再加上农学参数株高,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性回规模型的方法,来估算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的鲜生物量,采用高光谱植被指数法估... 以多载荷无人机获取数据和地面实测的数据为基础,将大豆生殖生长期分段建模,采用植被指数和光谱参数相结合再加上农学参数株高,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性回规模型的方法,来估算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的鲜生物量,采用高光谱植被指数法估算大豆鼓粒期和成熟期的鲜生物量。结果表明:在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内,采用混合法构建生物量反演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法,验证结果的R^2和RMSE分别为0.714和0.393;在大豆鼓粒期和成熟期内,采用高光谱植被指数法构建生物量反演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法,验证结果的R^2和RMSE分别为0.697和0.386;大豆开花结荚期构建的模型和鼓粒成熟期构建的模型都有比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这两种模型完成了高光谱影像鲜生物量的遥感空间制图,能反映当地当时大豆的真实长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载荷 生物量 植被指数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豫皖大豆产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大刚 田震 +5 位作者 李凯 李华伟 黄志平 胡国玉 张磊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6-809,共4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对2010年采集的鲁豫皖等大豆产区14个县市的383份病毒病样进行生物纯化及血清学检测,得到64个SMV分离物及部分其他病毒分离物。利用一套...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对2010年采集的鲁豫皖等大豆产区14个县市的383份病毒病样进行生物纯化及血清学检测,得到64个SMV分离物及部分其他病毒分离物。利用一套统一的SMV株系鉴别寄主对64个SMV阳性分离物进行接种鉴定。根据其在10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将其归为13个株系。其中11个株系与以往在该地区鉴定的株系SC3-SC9、SC11、SC13-SC15相同,一个株系是以往在该地区没有发现而在其他地区存在的株系SC17,另外一个是以往从没有发现过的株系,它能侵染广谱抗源科丰1号,为中强毒株系,现定名为SC22。株系SC3、SC7、SC8和SC13目前仍然是鲁豫皖等地区的主要流行株系,其比率分别为23.4%、14.1%、15.6%和10.9%,是抗病育种和品种审定需要考虑的株系。本研究明确了鲁豫皖等地区SMV株系的变化趋势,可为确定当地大豆抗病育种的方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豫皖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生物量与产量组分间的相关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晁毛妮 郝德荣 +6 位作者 印志同 张晋玉 宋海娜 张怀仁 褚姗姗 张国正 喻德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6,共10页
生物量与后期的籽粒产量存在紧密联系,是决定作物经济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自然群体中的1142 SNP在2年环境下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大豆基因组中与生物量及产量组分显著关联的SNP。结果表明:(1)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 生物量与后期的籽粒产量存在紧密联系,是决定作物经济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自然群体中的1142 SNP在2年环境下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大豆基因组中与生物量及产量组分显著关联的SNP。结果表明:(1)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自然群体中存在广泛的表型及遗传变异,并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生物量与单株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略高于与百粒重;(2)两年环境下共检测到41、56和29个SNP分别与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显著关联,其中仅有6、19和1个SNP在2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3)共检测到15个SNP同时控制2个或2个以上性状,其中位于第19染色体上的BARC-029051-06057位点被检测到同时与生物量、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3个性状显著关联,表明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同时也解释了性状间相关的遗传原因;(4)鉴定到的多个SNP与先前我们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多个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的定位结果共位。这些显著关联SNP位点的鉴定,有助于理解生物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从而促进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有利基因,实现未来大豆高产育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SNP) 光合作用 产量 大豆 自然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苗期耐低磷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武兆云 郭娜 +3 位作者 赵晋铭 李丽红 盖钧镒 邢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应用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国内20种大豆基因型的耐低磷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个差异显著的耐低磷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归纳为地上部分生物量因子、磷因子、根系因子3个主成分;供试基因型耐低磷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赶泰、五河齐黄豆... 应用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国内20种大豆基因型的耐低磷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个差异显著的耐低磷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归纳为地上部分生物量因子、磷因子、根系因子3个主成分;供试基因型耐低磷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赶泰、五河齐黄豆、7650、湘豆4号、先进2号、苏88M-21、Peking、高作选1号、科丰一号、新沂小黑豆、南农1138-2、94-156、87-23、菏84-5、波高、RN-9、通山薄皮甲、皖82-178、湘秋豆2号、垫江早黄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低磷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豆核心种质南方材料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珊宇 郑桂杰 +2 位作者 杨中路 刘若淼 智海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核心种质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QTL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印志同 宋海娜 +2 位作者 孟凡凡 许晓明 喻德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100,共9页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是用来表示植物光合能力的常用指标。利用来自大豆品种科丰1号和南农1138-2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184个家系)及其分子遗传图谱,通过两年盆栽试验定位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有关的QTL。结果表...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是用来表示植物光合能力的常用指标。利用来自大豆品种科丰1号和南农1138-2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184个家系)及其分子遗传图谱,通过两年盆栽试验定位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有关的QTL。结果表明,4个参数的遗传力中等偏低,在0.48~0.60之间;两两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192~0.686之间;两年共检测到15个QTL,分别位于C1、C2、D2、E、H、I和O连锁群上,LOD值在2.25~6.31之间,贡献率为4.80%~12.30%;有6个QTL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它们分别是控制光合速率的qPnC1.1、控制气孔导度的qSCD2.1和qSCI.1、控制胞间CO2浓度的qCiI.1和qCiO.1,以及控制蒸腾速率的qTrO.1;检测到4个同时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参数的标记区间,它们分别是C1连锁群上控制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sat_311~sct_191区间,E连锁群上控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sat_172~satt268区间,I连锁群上控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satt726~satt330区间,以及D2连锁群上控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sat_296~sat_277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作用 气体交换参数 RIL群体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菜用大豆生产、贸易和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13
16
作者 韩天富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8-284,共7页
关键词 毛豆生产 毛豆贸易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保藏 加工 基础性研究 世界 菜用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苗期耐低磷性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崔世友 耿雷跃 +1 位作者 孟庆长 喻德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8-383,共6页
利用来自波高和南农94-156(耐低磷种质)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SP)BN(151个家系),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与耐低磷有关的性状,并进行耐低磷性状的QTL定位。初步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的总干重主要由单株磷吸收量决定,而与磷利用效率无关;而单株磷... 利用来自波高和南农94-156(耐低磷种质)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SP)BN(151个家系),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与耐低磷有关的性状,并进行耐低磷性状的QTL定位。初步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的总干重主要由单株磷吸收量决定,而与磷利用效率无关;而单株磷吸收量与根干重、根效率均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磷吸收量变异的76.2%由根效率决定。不施磷处理的根冠比(R/S)显著增加主要是茎干重无显著变化而根干重显著增加所致。在D1b+W、F、G、N和O等5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7个QTL与耐低磷有关。分别可解释所对应性状表型变异的4.8%-17.0%,其中5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亲本波高,2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亲本南农94-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RIL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耐低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像高光谱仪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陆国政 李长春 +3 位作者 杨贵军 于海洋 赵晓庆 张晓燕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9-608,共10页
高光谱遥感能连续获取地物光谱图像,这一技术能大大提高估算叶面积指数的水平。利用无人机搭载成像高光谱仪获取作物光谱信息反演叶面积指数对精准农业生产与管理意义重大。通过灰色关联度排序、赤池信息量准则和偏最小二乘法(GRA-PLS-A... 高光谱遥感能连续获取地物光谱图像,这一技术能大大提高估算叶面积指数的水平。利用无人机搭载成像高光谱仪获取作物光谱信息反演叶面积指数对精准农业生产与管理意义重大。通过灰色关联度排序、赤池信息量准则和偏最小二乘法(GRA-PLS-AIC)选择了三角植被指数(TVI)、比值植被指数(RVI)、红边植被指数(NDVI705)、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5种植被指数,结合田间实测的叶面积指数数据,采用经验模型构建多指数反演模型。通过无人机为平台同步搭载数码相机和成像高光谱仪,在山东省嘉祥县一带获取了大豆生殖生长期内的遥感影像,同时利用LAI-2200C植物冠层分析仪进行叶面积指数测定,将获取到的遥感影像和地面实测数据进行叶面积指数的反演。结果表明:在大豆生殖生长期内建多指数模型,建模结果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R^2和RMSE分别为0.701和0.672,验证结果的R^2和RMSE分别为0.695和0.534,预测模型有比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该模型来反演LAI是准确的,生成的大豆LAI分布图能反映当地当时大豆的真实长势情况。因此,以多旋翼无人机为平台同步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和成像高光谱仪组成的无人机农情监测系统对研究大豆叶面积指数反演是可行性,构建的多指数模型适用于大豆生殖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 遥感 数码 成像高光谱仪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曲茎性状的遗传分析和RAPD标记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方 赵团结 +3 位作者 孟庆长 章元明 盖钧镒 喻德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6,共7页
曲茎遗传材料NG94-156与遗传背景不同的3个正常茎品种杂交,获得1个F2群体和2个重组自交家系(F7∶8)。后代分离分析的结果表明,NG94-156的曲茎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利用4个亲本和1个重组自交家系筛选260个RAPD随机引物,其中有1... 曲茎遗传材料NG94-156与遗传背景不同的3个正常茎品种杂交,获得1个F2群体和2个重组自交家系(F7∶8)。后代分离分析的结果表明,NG94-156的曲茎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利用4个亲本和1个重组自交家系筛选260个RAPD随机引物,其中有1个引物S-506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有较好的重复性。经过连锁分析,RAPD标记S-5061600与控制曲茎的基因的遗传距离为6.9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曲茎 F2群体 重组自交家系 遗传分析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资源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印志同 孟凡凡 +2 位作者 宋海娜 刘春英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1-805,共5页
光合作用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则是表示植物光合能力的常用指标。在盆栽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162份大豆品种(系)R6时期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参数间的相关... 光合作用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则是表示植物光合能力的常用指标。在盆栽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162份大豆品种(系)R6时期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参数间的相关分析表明4个光合参数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参数的变异特点分析表明,4个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在品种(系)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变幅较大,且呈现典型的数量性状分布特点,育种潜力较大。以光合速率作为选择指标,筛选了15份优异种质,为今后高光效育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作用 气体交换参数 变异 高光效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