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纪实 被引量:1
1
作者 曾京京 《古今农业》 2020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从学术史上看, 1924至1937年,万国鼎等学者在原金陵大学大规模收集整理中国农业史资料,以及此后万国鼎个人长期坚持的学术积累,为农遗室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文献基础。1954年夏秋,万国鼎先生对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内容、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1955年春夏,南京农学院金善宝院长与农业部就开展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磋商。金善宝院长和万国鼎先生从行政与学术两方面共同促成了这一国家级农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农业遗产 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 金善宝 万国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业伦理挖掘与研究——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卢勇 余加红 《古今农业》 2018年第4期85-95,共11页
中华文明垂万年而不衰,世所罕有,究其根本离不开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支撑。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与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诸多农业伦理的理... 中华文明垂万年而不衰,世所罕有,究其根本离不开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支撑。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与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诸多农业伦理的理念,对当今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三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一些新的灵感与思想,古为今用,能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很好的借鉴与有益之参考,从而推进农村整体发展以及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伦理思想 乡村振兴 龙脊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世纪至十六世纪中西农业典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缪启愉 《古今农业》 1998年第3期50-57,共8页
农业的一大支柱是植物。人们要利用植物,必须先认识植物,鉴别植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代人民积累了识别植物的丰富经验,逐步上升到理论思维,形成了古代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地理学等。植物生长发育的根本是土壤,土壤... 农业的一大支柱是植物。人们要利用植物,必须先认识植物,鉴别植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代人民积累了识别植物的丰富经验,逐步上升到理论思维,形成了古代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地理学等。植物生长发育的根本是土壤,土壤的肥瘠,决定着植物的荣枯美恶。研究和认识土壤,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相应地产生了土壤分类、土壤性状和结构以及“地力常新壮”的学说,伴随着也产生了广辟肥源和怎样合理施肥的论说。在我国古代农业典籍中,这些有关农学、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植物学 植物生长发育 现代植物 欧洲中世纪 《齐民要术》 农业古籍 植物地理学 比较研究 《本草纲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十多年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楷 《古今农业》 2003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对距今七十多年前民国政府对本部开发活动的进行了回顾,指出当时的开发主要局限于农业开发。但是由于政府忙于内战,开发仅仅限于在今天的关中一带,作用较小。回顾这一过程,对于今天的西部开发也许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政府 西部地区 农业开发 农业教育 粮食生产 蚕业 经验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编年 被引量:3
5
作者 章楷 《古今农业》 1998年第2期71-84,共14页
八、土壤肥料之部1905年 洋商在上海等地推销化肥。 1906年济南的济农公司经销进口的化学肥料;1907年德商礼和洋行在上 海印发《格致肥料改良农务种植全书》,这是一本向华人推销化肥的宣传品。 1910年或稍前,广州市内已有两三家商店出... 八、土壤肥料之部1905年 洋商在上海等地推销化肥。 1906年济南的济农公司经销进口的化学肥料;1907年德商礼和洋行在上 海印发《格致肥料改良农务种植全书》,这是一本向华人推销化肥的宣传品。 1910年或稍前,广州市内已有两三家商店出售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植物病虫害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中央农业实验所 农田水利工程 农业史 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金陵大学 农林部 拖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编年
6
作者 章楷 《古今农业》 1998年第3期82-100,共19页
1843年 我国的“九斤黄鸡”运往伦敦,为英国女王加冕献礼。 “九斤黄鸡”体大内美,国外用来作为育种的材料。1870年 上海辟为租界后渐有西洋奶牛运来上海。“爱夏”奶牛就在这年引入上海。1872年 我国“狼山鸡”传往英国。
关键词 江苏省 中国近代 农业史 农林部 制种场 改良蚕种 蚕业 中央农业实验所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职业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江东农业开发述略 被引量:3
7
作者 秦冬梅 《古今农业》 1998年第3期1-9,共9页
六朝时期,人们将今安徽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的广大地区称为江东,其具体的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和浙江省的全境。六朝时期,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大量水利工程得以兴修,加上这里是王畿所在... 六朝时期,人们将今安徽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的广大地区称为江东,其具体的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和浙江省的全境。六朝时期,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大量水利工程得以兴修,加上这里是王畿所在,人口密集,政府的许多劝农措施和调控政策首先在这一带加以施行。因此,土地得以大片地开发,荒凉的原野成为肥沃的良田,其开发的速度和规模也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东地区 农业开发 农业生产 水利工程 土地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 谢灵运 《宋书》 宁镇丘陵 《三国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豆豉的加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坚 《古今农业》 1999年第1期80-86,共7页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豆的加工利用富有成效,豆鼓是重要的一种大豆制品。本文对我国古代豆鼓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豆鼓的起源 豆鼓的起源较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到底起源于何时,尚存在分岐。目前主要有两种意...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豆的加工利用富有成效,豆鼓是重要的一种大豆制品。本文对我国古代豆鼓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豆鼓的起源 豆鼓的起源较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到底起源于何时,尚存在分岐。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起源于战国,另一种是认为起源于秦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我国古代 制作方法 豆豉生产 大豆制品 《说文解字》 原料 曲霉型 李时珍《本草纲目》 毛霉型豆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大豆作为主食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坚 《古今农业》 2000年第2期16-22,共7页
大豆原产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的先秦文献中,就有栽培大豆的记载。《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后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荏菽”即大豆。后稷是周族的始祖,受到周人的歌颂,这应是史实的反映,据此大豆的栽培距今至少... 大豆原产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的先秦文献中,就有栽培大豆的记载。《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后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荏菽”即大豆。后稷是周族的始祖,受到周人的歌颂,这应是史实的反映,据此大豆的栽培距今至少已有四千余年。大豆作为一种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大田作物,自古以来就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古代大豆作为主食利用的时间、形式以及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诗经》 栽培大豆 大田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 主食 黄河流域 中国农业 五口之家 野生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的稻作图研究
10
作者 卢勇 曲静 《古今农业》 2022年第2期74-85,共12页
外销画产生于清代一口通商后的广州,以彼时的岭南社会风情为绘制对象。其中稻作图在绘制时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耕织图,还增添了岭南特色稻作技术和环节。与传统耕织图不同的是,外销画中稻作图的绘制是为了迎合在华西方人的购买需要,观者... 外销画产生于清代一口通商后的广州,以彼时的岭南社会风情为绘制对象。其中稻作图在绘制时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耕织图,还增添了岭南特色稻作技术和环节。与传统耕织图不同的是,外销画中稻作图的绘制是为了迎合在华西方人的购买需要,观者也以西方人为主。外销画是一种图像史料,在对外销画中的稻作图进行研究时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以其为主,采用多重史料进行考证,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其所呈现的“信度等级”。外销画中稻作图在彼时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发挥了正向作用,是传承农耕文明、探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广州 外销画 稻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牧草资源研究刍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加晋 卢勇 李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8-218,共11页
中华民国西北地区的牧草资源研究代表了当时中国牧草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但目前相关考证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文献考证和历史分析法,以现存的近代报刊为主要资料来源,开展文献整理、甄别和考察分析,并结合现代牧草科技成果总结归纳。结... 中华民国西北地区的牧草资源研究代表了当时中国牧草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但目前相关考证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文献考证和历史分析法,以现存的近代报刊为主要资料来源,开展文献整理、甄别和考察分析,并结合现代牧草科技成果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学界及少数政府人士开展的西北地区牧草资源的调查研究大致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始,其中植物学学者调查区域集中在陕西省,主要方法为牧草的植物学分类和植物特性研究,水土保持学学者的调查区域包括陕甘青等沿黄省份,目的为搜集到利于水土保持的优质草种,畜牧学学者的调查关注点则是牧草的分布、品种、品质、贮藏等方面。牧草引进是西北地区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和成就,以王栋和叶培忠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西方试验科学的理论方法持续开展了牧草试种或栽培试验。同时,西北地区还在牧草资源的育种、保藏、营养及配合饲喂等试验研究上有所开拓,其中很多研究为当时国内唯一。此外,西北地区的牧草科技推广也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以资源调查和栽培、育种、保藏等实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牧草资源 民国时期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及经验的考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阚云 卢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0期379-382,共4页
以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为例,介绍了南京市在由"培训"到"培育"的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扶持、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等手段,以及由"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之路,最后梳理了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以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为例,介绍了南京市在由"培训"到"培育"的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扶持、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等手段,以及由"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之路,最后梳理了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完整体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 实践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伪存真:我国茶文化研究三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穆祥桐 卢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50-58,共9页
茶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史学和茶学两个学科,既包括历史考证,又需以史实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但当前该领域研究者缺乏对这两个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认识,致使研究出现诸多讹误。本文选取茶文化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从史学和茶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茶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史学和茶学两个学科,既包括历史考证,又需以史实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但当前该领域研究者缺乏对这两个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认识,致使研究出现诸多讹误。本文选取茶文化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从史学和茶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证饮茶的起源时间、六大茶类的形成时间以及茶具的演变,为茶文化研究去伪存真,提供客观而科学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茶起源 茶类生产 茶史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史观下的食物史研究——评《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14
作者 张凤岐 盛邦跃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100,共3页
自20世纪70年代食物史的概念在日本学界出现以来,食物史研究逐渐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热点。日本学者篠田统《中国食物史の研究》出版以后,被高桂林等翻译介绍到国内,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食物史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多个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 自20世纪70年代食物史的概念在日本学界出现以来,食物史研究逐渐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热点。日本学者篠田统《中国食物史の研究》出版以后,被高桂林等翻译介绍到国内,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食物史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多个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多位学者对食物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时段、分区域、多专题的研究。但各国学者对世界食物史的整体研究,仍然是付之阙如。2000年牛津大学出版了肯尼斯·F·基普尔(Kenneth F.Kiple)等主编的《剑桥世界食物史》(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以全球史的视角介绍世界食物发展演变的历程,世界食物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付之阙如 全球史 肯尼斯 牛津大学 日本学界 多时段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农田水利研究》出版
15
《古今农业》 1999年第1期65-65,共1页
《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一书,最近已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张芳先生撰著,是其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该书分华北、长江中下游、南方山区、边疆地区四个地区,专题研究、论述了明... 《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一书,最近已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张芳先生撰著,是其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该书分华北、长江中下游、南方山区、边疆地区四个地区,专题研究、论述了明清时期各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剖析科学技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 中国农业科学院 长江中下游 明清时期 科学技术成就 南京农业大学 水利发展 南方山区 边疆地区 专题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茶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
16
作者 高慧 郭梦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131-133,共3页
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茶叶产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与岛内复杂的环形层状地貌使其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所难以比拟的自然禀赋。作为我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海南黎族茶药之俗与汉人移民的饮茶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与碰撞后,衍生了别具一格的海南... 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茶叶产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与岛内复杂的环形层状地貌使其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所难以比拟的自然禀赋。作为我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海南黎族茶药之俗与汉人移民的饮茶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与碰撞后,衍生了别具一格的海南茶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与演替,内涵也随之丰富。今日,海南茶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内涵历久弥新,回顾海南茶叶的千年发展史,提炼其独特精神文化内核,可以为海南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持,进而服务国家需求,为当今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茶叶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令》中的生态农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文韬 《古今农业》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月令》是商周以来各门自然科学、农林牧渔生产实践以及国家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哲学概括,内容相当丰富。 最具有代表性的《月令》专文,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的首章和《礼记·月令》。两者既有渊源关系,又有一定差异。就其... 《月令》是商周以来各门自然科学、农林牧渔生产实践以及国家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哲学概括,内容相当丰富。 最具有代表性的《月令》专文,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的首章和《礼记·月令》。两者既有渊源关系,又有一定差异。就其渊源关系来说,许多学者都认为《礼记·月令》抄自《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章;就其差别来说,前者被分别置于《十二纪》的纪首,而《礼记·月令》则将其贯通为一个整体。并且两者也有部分文字上的差别。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就以这两者为依据来研究和探讨其中的生态农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令》 生态农学 土地资源 季节节律 生态学 《吕氏春秋·十二纪》 农业生产 《礼记·月令》 季节变化 农业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百年间江苏的棉产改进和发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章楷 《古今农业》 2000年第1期55-62,共8页
长江三角洲种植棉花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在这七八百年中,江苏植棉业缓缓发展,始终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19世纪末,由于机器棉纺工业在上海、无锡等地兴起,又推动着江苏植棉业进一步的扩大。
关键词 植棉业 20世纪 江苏省 棉花栽培 棉花生产 沿海棉区 棉花品种 美棉 沿江棉区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大型的系统工程——都江堰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芳 《古今农业》 2000年第2期47-54,46,共9页
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有序性。就是说系统工程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系统的各元素之间及与整体之间达到有机相连,配合协调;系统在人为控制下按着预定的目标运动变化,始终经久运行。因此,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有序性。就是说系统工程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系统的各元素之间及与整体之间达到有机相连,配合协调;系统在人为控制下按着预定的目标运动变化,始终经久运行。因此,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可堪称是我国最早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成的系统工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渠首工程 系统工程 江流量 成都平原 推移质 工程系统 鱼嘴 内江 飞沙 维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苏杭的园林与花卉栽培 被引量:1
20
作者 舒迎澜 《古今农业》 1989年第1期62-69,共8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均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河流密布,湖泊罗列,既有平原沃土,又有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富于变化,植物资源丰富,花卉栽培与园林建设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两国所属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均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河流密布,湖泊罗列,既有平原沃土,又有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富于变化,植物资源丰富,花卉栽培与园林建设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两国所属的苏杭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苏州则尤为繁华。2500年以前,阖闾筑吴城,建长乐宫于城中。接着夫差筑姑苏台,建馆娃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栽培 花卉生产 代苏 姑苏台 长乐宫 经济文化发达 蜡梅 馆娃 春秋战国时代 菊花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