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粒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梅铭凤
姚国旗
+1 位作者
江玉梅
马正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了从野生一粒小麦中发掘有用基因,随机选取33个普通小麦EST-SSR标记和定位于小麦A基因组的41个普通小麦基因组DNA-SSR标记,对35份一粒小麦、3份四倍体小麦和1份普通小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扩增这些标记位点的引物中有4...
为了从野生一粒小麦中发掘有用基因,随机选取33个普通小麦EST-SSR标记和定位于小麦A基因组的41个普通小麦基因组DNA-SSR标记,对35份一粒小麦、3份四倍体小麦和1份普通小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扩增这些标记位点的引物中有45对在一粒小麦上有扩增产物,其中33对检测出位点多态性,而且基因组DNA-SSR标记的多态检测率明显高于EST-SSR标记多态检测率。这些多态位点包括21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有6.03个等位变异。利用PHYLIP分析软件按UPGMA方法对这些一粒小麦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5为界,可以将其分为7种类型。这种聚类关系与对应种质的白粉病抗性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相关种质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的起源和变异。对一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种质的遗传距离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二粒小麦的A基因组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粒小麦
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属间杂种F_1及BC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和赤霉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杨艳萍
陈佩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通过胚拯救,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2n=6x=42,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鹅观...
通过胚拯救,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2n=6x=42,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鹅观草×中国春)F1和(中国春×鹅观草)F1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40.33I+0.78II+0.03III和40.40I+0.79II。杂种F1高度雄性不育,用中国春花粉与其回交可获得BC1代种子。(鹅观草×中国春)F1×中国春BC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单价体较多,植株高度不育;(中国春×鹅观草)F1×中国春BC1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但其中部分植株拥有整套小麦染色体且能正常配对、分离,可形成部分可育花粉粒,能收到少量自交结实种子。在(鹅观草×中国春)F1中有1株穗型趋向中国春,其染色体数目为2n=63,经染色体分子原位杂交(GISH)检测,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1条鹅观草染色体。该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26.40I+18.30II,但植株高度雄性不育,用中国春花粉回交能收到BC1种子。(鹅观草×中国春)F1(2n=63)×中国春BC1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40~59之间,其中的外源染色体已经逐渐减少,虽然该BC1的穗型已接近中国春,但仍然高度不育。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所有杂种F1及大部分BC1对赤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鹅观草
远缘杂交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赤霉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际凤
陆作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7-492,共6页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育基因
三系杂交稻
遗传背景
基因表达
恢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倍体和四倍体扬花萝卜的品质特性及抗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
21
4
作者
颜志明
张蜀宁
+2 位作者
汤伟华
张丽丽
王开冻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05-1410,共6页
对二倍体扬花萝卜及其同源四倍体萝卜的生长和品质特性及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二倍体萝卜相比,四倍体萝卜叶片极显著增厚、增宽、增重、叶色加深,叶片中的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对二倍体扬花萝卜及其同源四倍体萝卜的生长和品质特性及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二倍体萝卜相比,四倍体萝卜叶片极显著增厚、增宽、增重、叶色加深,叶片中的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质根的长、直径、重量和小区产量均极显著增加,其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而硝酸盐含量则极显著降低(P<0.01)。(2)经过2℃、10 d低温胁迫后,四倍体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大于二倍体,SOD、POD活性大幅度提高且高于二倍体,MDA含量低于二倍体。研究发现,四倍体较二倍体萝卜在叶片和肉质根形态上表现出巨大性,优质高产,且耐寒能力强于二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
四倍体
萝卜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恢复基因的渗入对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纯度的影响
被引量:
4
5
作者
王际凤
陆作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06,共7页
通过模拟生物学混杂试验,于2004-2006年在江苏南京和海南陵水调查粤泰A的纯度并分析其杂株类型及成因。结果表明,粤泰A不育性稳定,生物学混杂导致恢复基因的渗入是粤泰A纯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常用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温敏核不育系等...
通过模拟生物学混杂试验,于2004-2006年在江苏南京和海南陵水调查粤泰A的纯度并分析其杂株类型及成因。结果表明,粤泰A不育性稳定,生物学混杂导致恢复基因的渗入是粤泰A纯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常用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温敏核不育系等的恢复基因可直接渗入粤泰A,或者间接通过对粤泰B的渗入而渗入到粤泰A,产生F1杂株及其"同质恢"后代。粤泰A、B异交结实率高,抽穗扬花期与生产上常用品种同步,是它容易发生生物学混杂的重要因素。排除恢复基因后严格隔离是确保粤泰A、B纯度的主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纯度
恢复基因
不育性稳定性
同质恢后代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稻株型突变体rad-1和rad-2的鉴定与功能基因克隆
被引量:
6
6
作者
牛静
陈赛华
+6 位作者
赵婕妤
曾召琼
蔡茂红
周亮
刘喜
江玲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1-1631,共11页
株型是决定水稻等作物产量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粳稻品种Asominori的辐射诱变中分离出2个稳定的株型突变体,rad-1和rad-2,它们均表现出苗期弯曲生长、成熟期株高矮化、粒长变短、千粒重降低和产量下降等特征...
株型是决定水稻等作物产量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粳稻品种Asominori的辐射诱变中分离出2个稳定的株型突变体,rad-1和rad-2,它们均表现出苗期弯曲生长、成熟期株高矮化、粒长变短、千粒重降低和产量下降等特征。等位性测验结合连锁分析证实rad-1和rad-2等位,且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上约230kb的范围内。对定位区段的序列分析后确定OsFH5为候选基因,该基因呈现组成型表达,编码水稻Ⅱ型成蛋白。突变体rad-1在OsFH5基因第2个外显子上缺失8个碱基,导致移码;而rad-2则在第14内含子上发生单碱基的变异,发生异常剪切。两类突变最终均导致OsFH5基因翻译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相比野生型,rad-1和rad-2在幼苗中OsFH5基因的表达下调。细胞学研究表明,OsFH5基因的功能缺失会导致幼苗叶鞘细胞大小不均,呈现不规则生长,在成熟的颖壳中细胞显著变短。对生长素响应的ARF因子进行表达量检测发现,rad-2中一系列ARF成员表达均显著下调,推测OsFH5极有可能影响了植株对生长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突变体
图位克隆
生长素响应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粒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梅铭凤
姚国旗
江玉梅
马正强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5,共6页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025030)
文摘
为了从野生一粒小麦中发掘有用基因,随机选取33个普通小麦EST-SSR标记和定位于小麦A基因组的41个普通小麦基因组DNA-SSR标记,对35份一粒小麦、3份四倍体小麦和1份普通小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扩增这些标记位点的引物中有45对在一粒小麦上有扩增产物,其中33对检测出位点多态性,而且基因组DNA-SSR标记的多态检测率明显高于EST-SSR标记多态检测率。这些多态位点包括21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有6.03个等位变异。利用PHYLIP分析软件按UPGMA方法对这些一粒小麦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5为界,可以将其分为7种类型。这种聚类关系与对应种质的白粉病抗性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相关种质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的起源和变异。对一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种质的遗传距离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二粒小麦的A基因组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关键词
一粒小麦
SSR
遗传多样性
Keywords
Einkorn wheat
SSR
Genetic diversity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30 [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属间杂种F_1及BC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和赤霉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杨艳萍
陈佩度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0-296,共7页
基金
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BG2005310)资助
文摘
通过胚拯救,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2n=6x=42,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鹅观草×中国春)F1和(中国春×鹅观草)F1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40.33I+0.78II+0.03III和40.40I+0.79II。杂种F1高度雄性不育,用中国春花粉与其回交可获得BC1代种子。(鹅观草×中国春)F1×中国春BC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单价体较多,植株高度不育;(中国春×鹅观草)F1×中国春BC1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但其中部分植株拥有整套小麦染色体且能正常配对、分离,可形成部分可育花粉粒,能收到少量自交结实种子。在(鹅观草×中国春)F1中有1株穗型趋向中国春,其染色体数目为2n=63,经染色体分子原位杂交(GISH)检测,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1条鹅观草染色体。该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26.40I+18.30II,但植株高度雄性不育,用中国春花粉回交能收到BC1种子。(鹅观草×中国春)F1(2n=63)×中国春BC1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40~59之间,其中的外源染色体已经逐渐减少,虽然该BC1的穗型已接近中国春,但仍然高度不育。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所有杂种F1及大部分BC1对赤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鹅观草
远缘杂交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赤霉病抗性
Keywords
Triticum aestivum
Roegneria kamoji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scab resistance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43.9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际凤
陆作楣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
农业
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出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7-492,共6页
基金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文摘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关键词
温敏核不育基因
三系杂交稻
遗传背景
基因表达
恢复基因
Keywords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gene
three-line hybrid rice
genetic background
gene expression
fertility restoring gene
分类号
S51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倍体和四倍体扬花萝卜的品质特性及抗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
21
4
作者
颜志明
张蜀宁
汤伟华
张丽丽
王开冻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园艺学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05-1410,共6页
基金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3AA207120)
文摘
对二倍体扬花萝卜及其同源四倍体萝卜的生长和品质特性及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二倍体萝卜相比,四倍体萝卜叶片极显著增厚、增宽、增重、叶色加深,叶片中的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质根的长、直径、重量和小区产量均极显著增加,其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而硝酸盐含量则极显著降低(P<0.01)。(2)经过2℃、10 d低温胁迫后,四倍体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大于二倍体,SOD、POD活性大幅度提高且高于二倍体,MDA含量低于二倍体。研究发现,四倍体较二倍体萝卜在叶片和肉质根形态上表现出巨大性,优质高产,且耐寒能力强于二倍体。
关键词
二倍体
四倍体
萝卜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特性
Keywords
diploid
tetraploid
radish
cold stres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S567.23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恢复基因的渗入对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纯度的影响
被引量:
4
5
作者
王际凤
陆作楣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06,共7页
基金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IRT0432)
文摘
通过模拟生物学混杂试验,于2004-2006年在江苏南京和海南陵水调查粤泰A的纯度并分析其杂株类型及成因。结果表明,粤泰A不育性稳定,生物学混杂导致恢复基因的渗入是粤泰A纯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常用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温敏核不育系等的恢复基因可直接渗入粤泰A,或者间接通过对粤泰B的渗入而渗入到粤泰A,产生F1杂株及其"同质恢"后代。粤泰A、B异交结实率高,抽穗扬花期与生产上常用品种同步,是它容易发生生物学混杂的重要因素。排除恢复基因后严格隔离是确保粤泰A、B纯度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种子纯度
恢复基因
不育性稳定性
同质恢后代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Keywords
seed purity
restoring gene
sterile stability
iso-cytoplasm restoring-generations
Honglian-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稻株型突变体rad-1和rad-2的鉴定与功能基因克隆
被引量:
6
6
作者
牛静
陈赛华
赵婕妤
曾召琼
蔡茂红
周亮
刘喜
江玲
万建民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1-1631,共11页
基金
高等学校全国优博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6J115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KYY201301)资助
文摘
株型是决定水稻等作物产量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粳稻品种Asominori的辐射诱变中分离出2个稳定的株型突变体,rad-1和rad-2,它们均表现出苗期弯曲生长、成熟期株高矮化、粒长变短、千粒重降低和产量下降等特征。等位性测验结合连锁分析证实rad-1和rad-2等位,且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上约230kb的范围内。对定位区段的序列分析后确定OsFH5为候选基因,该基因呈现组成型表达,编码水稻Ⅱ型成蛋白。突变体rad-1在OsFH5基因第2个外显子上缺失8个碱基,导致移码;而rad-2则在第14内含子上发生单碱基的变异,发生异常剪切。两类突变最终均导致OsFH5基因翻译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相比野生型,rad-1和rad-2在幼苗中OsFH5基因的表达下调。细胞学研究表明,OsFH5基因的功能缺失会导致幼苗叶鞘细胞大小不均,呈现不规则生长,在成熟的颖壳中细胞显著变短。对生长素响应的ARF因子进行表达量检测发现,rad-2中一系列ARF成员表达均显著下调,推测OsFH5极有可能影响了植株对生长素的响应。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突变体
图位克隆
生长素响应因子
Keywords
Rice
Architecture
Mutant
Map-based cloning
Auxin response factor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粒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梅铭凤
姚国旗
江玉梅
马正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属间杂种F_1及BC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和赤霉病抗性研究
杨艳萍
陈佩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王际凤
陆作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二倍体和四倍体扬花萝卜的品质特性及抗寒性比较研究
颜志明
张蜀宁
汤伟华
张丽丽
王开冻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恢复基因的渗入对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纯度的影响
王际凤
陆作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水稻株型突变体rad-1和rad-2的鉴定与功能基因克隆
牛静
陈赛华
赵婕妤
曾召琼
蔡茂红
周亮
刘喜
江玲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