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查抄地方志农史资料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曾京京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213-224,共12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沐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之时代东风,新成立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中国大陆开展地方志中农业史资料的查抄工作。从1955年到1963年,以十数位研究人员带领一百余位临时工,历时八载,纵横万里,从8500多种方志中摘录出6000万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沐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之时代东风,新成立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中国大陆开展地方志中农业史资料的查抄工作。从1955年到1963年,以十数位研究人员带领一百余位临时工,历时八载,纵横万里,从8500多种方志中摘录出6000万字679册农史资料,分类装订为"方志物产""方志分类""方志综合"三大部分。查抄工作首重全面掌握全国方志书目,编制《全国方志总目》以协调各地查抄工作;以现代农学分类为参照,摘录范围涵盖当时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科门类。为保证资料准确实用,制定看、抄、校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三校规定。在总体查抄结束后,1961至1963年再一次组织研究人员赴全国各地大规模核查资料,校对文字、核对书目、核对作者、核对成书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查抄方志农史资料融近代新学知识门类与中国传统文献整理方法于一炉,不仅为农史学科向纵深挺进打下重要基础,也为传统文献的整理利用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方志查抄 农史资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万国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纪实 被引量:1
2
作者 曾京京 《古今农业》 2020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从学术史上看, 1924至1937年,万国鼎等学者在原金陵大学大规模收集整理中国农业史资料,以及此后万国鼎个人长期坚持的学术积累,为农遗室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文献基础。1954年夏秋,万国鼎先生对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内容、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1955年春夏,南京农学院金善宝院长与农业部就开展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磋商。金善宝院长和万国鼎先生从行政与学术两方面共同促成了这一国家级农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农业遗产 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 金善宝 万国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业伦理挖掘与研究——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卢勇 余加红 《古今农业》 2018年第4期85-95,共11页
中华文明垂万年而不衰,世所罕有,究其根本离不开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支撑。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与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诸多农业伦理的理... 中华文明垂万年而不衰,世所罕有,究其根本离不开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支撑。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与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诸多农业伦理的理念,对当今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三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一些新的灵感与思想,古为今用,能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很好的借鉴与有益之参考,从而推进农村整体发展以及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伦理思想 乡村振兴 龙脊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时代转向及历史方位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加晋 卢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73,共14页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战略思维与目标导向出发,辨析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转向并判断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方位,既正当其时,又...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战略思维与目标导向出发,辨析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转向并判断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方位,既正当其时,又尤为必要。以1920年为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大致经历了从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农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向,从以古鉴今、优先保护到转化利用的原则转向,以及从知识挖掘、战略方案到乡村铸魂的路径转向。由三大时代转向进程中所彰显的基本规律与时代特征可以判断:新时代下,农业文化遗产正处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螯合的历史方位,今后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可能会进一步穿透、聚焦并呈现以“农民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价值及以“乡村社会”为重点领域的基本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时代转向 历史方位 战略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长河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探索——基于内蒙古敖汉旗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红中 白艳莹 《农业考古》 2019年第3期239-246,共8页
粟作文化遗产包括各类考古遗存和农具、传统农作制度与技术及以粟、黍为中心的复合产出和文化活动,内涵丰富而独特,兼具历史、文化、景观、教育等多元价值。近年来,虽然粟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存其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 粟作文化遗产包括各类考古遗存和农具、传统农作制度与技术及以粟、黍为中心的复合产出和文化活动,内涵丰富而独特,兼具历史、文化、景观、教育等多元价值。近年来,虽然粟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存其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与挖掘、保护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传统栽培模式难以为继、缺乏可以聚焦传承人、农民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和挑战。为此,须要做好更加全面的调查与评估工作,进一步研究其历史源流及影响,建立和完善保护利用与监督机制,构筑与农民一体的利益共享与补偿体系,还要扩大在高科技、高增加值和文化领域的投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与综合价值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作 文化遗产 农业历史 敖汉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与重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日本佐渡岛朱鹮—稻田共生系统”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0
6
作者 卢勇 王思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日本的本土朱鹮虽然在21世纪初灭绝,但是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和人工培育成功,给了日本人重构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希望。他们分批次从中国引进朱鹮培育繁殖,在佐渡岛再现了朱鹮与人类共生的和谐状态,并借此于2011年申报成为联... 日本的本土朱鹮虽然在21世纪初灭绝,但是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和人工培育成功,给了日本人重构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希望。他们分批次从中国引进朱鹮培育繁殖,在佐渡岛再现了朱鹮与人类共生的和谐状态,并借此于2011年申报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日本通过对中国朱鹮鸟的引进与组织重构,重新补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这些都给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很大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日本 引进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滔 《农业考古》 1999年第3期285-288,308,共5页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效益 明清时期 水旱灾害 生态系统 经济开发 人口压力 生态平衡 社会经济效益 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三) 被引量:3
8
作者 闵宗殿 《农业考古》 1985年第1期387-397,385,共12页
关键词 公元前 吕氏春秋 周礼 春秋战国 编者按 左传 孟子 郑玄注 植物生长 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的转化:西欧经历与中国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家炎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26,共26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 十九世纪 现代农业 西欧 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 农产品 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 十八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五)
10
作者 闵宗殿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424-430,438,共8页
(续前)【植保】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粘虫见于记载,时称虸蚄《氾胜之书》:“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氾胜之书辑释》35页)
关键词 公元前 齐民要术 四民月令 郭璞 说文解字 辑释 西京杂记 论衡 记载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发现与价值重塑: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加晋 卢勇 李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 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乡村审美活动兴起并确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大美所在。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于传统审美对象的美学特性,其独特性的根本来源是功利性和群体性的农民生产实践,这也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无法脱域,须介入式审美以引发审美经验。美学价值的重塑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审美 美学价值 审美经验 美丽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洪灾走廊到水乡天堂:明清治淮与里下河湿地农业系统的形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卢勇 陈加晋 陈晓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湿地农业系统是一种非常罕见、独特的遗产类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理念有机契合。目前继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又有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入选中国第四批重要农业文... 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湿地农业系统是一种非常罕见、独特的遗产类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理念有机契合。目前继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又有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入选中国第四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湿地农业正成为全球农业遗产关注、研究和保护的热点。经考证,里下河地区湿地农业的产生与明清时期治淮密不可分。明清两朝的治淮策略虽各有侧重,但均是以牺牲里下河地区为代价,使当地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河湖变迁、洪涝频发,高邮湖湿地的急剧扩大与兴化河湖的沼泽化是本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有赖里下河百姓的不屈不挠与积极应对,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多种模式的湿地农业,主要包括兴化垛田的开发、水陆交错地的稻鸭共作、湖区的鱼虾蟹混养等。研究、保护和传承好里下河湿地型农业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治淮 里下河 湿地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代农业的萌芽 被引量:3
13
作者 闵宗殿 王达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于何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近代农业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研究我国近代农业史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近来,我们对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些资料(详见附表),作了初步整理,现在根据这些资料,谈... 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于何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近代农业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研究我国近代农业史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近来,我们对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些资料(详见附表),作了初步整理,现在根据这些资料,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谨就教于有关同志。一、近代农业在我国出现的标志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什么叫近代农业。根据现在一般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农业 九十年代 十九世纪 传统农业 农业技术 西方近代 农业教育 技术改良 农业公司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知本提纲》中的传统农业哲学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文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3-62,共10页
《知本提纲》是清代农书中应用传统农业哲学原理阐释农学理论和原理的代表作。其中的“天人合一论”、“三才论”是阐述“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思想的 ,也就是诠释农业生产系统理论的。“元气论”是用朴素的唯物论阐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知本提纲》是清代农书中应用传统农业哲学原理阐释农学理论和原理的代表作。其中的“天人合一论”、“三才论”是阐述“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思想的 ,也就是诠释农业生产系统理论的。“元气论”是用朴素的唯物论阐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是“元气”的理论 ,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天地人物”的本原物质都是“元气”。阴阳说 ,应用阴阳对待统一的原理阐释了天地、水火、在阴阳相济、均调和平中化生万物的道理 ;用阴阳对待统一的原理诠释了风、日、水、土的阴阳属性 ,以及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使其均调和平的问题。五行说 ,用“天、地、水、火、气”的新五行说 ,取代了“金、木、水、火、土”的旧五行说 ,以便更适于解释农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本提纲》 传统农业哲学 中国 杨山山 元气论 阴阳说 五行说 天人合一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述评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7-63,共7页
农民间作物良种和耕作方法等方面的交流 ,起着农业推广的作用 ,我们可称之为“交流式的农业推广”。古代的农业推广以这种交流式的推广为主。 19世纪后期起 ,我国运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自此以后 ,农业推广大多由农业机关、学校、社会... 农民间作物良种和耕作方法等方面的交流 ,起着农业推广的作用 ,我们可称之为“交流式的农业推广”。古代的农业推广以这种交流式的推广为主。 19世纪后期起 ,我国运用近代科学改进农业。自此以后 ,农业推广大多由农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等进行。近代最早推广的是美棉 ,同时也推广稻麦等良种 ,但以推广棉作为主。 192 9年政府颁布《农业推广规程》 ,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随着又设置省县等级的农业推广机构 ,建立了各级农业推广工作的架构。抗战期间成立农产促进委员会 ,为加强农业推工作 ,采取了多种措施。当时以推广粮食作物良种为主 ,战时军糈民食无虞匮乏 ,农业推广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推广 民间交流 劝农制度 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农产促进委员会 中国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畜牧科研机构的建立及畜禽养殖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4-70,共7页
18 4 0年以来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战争频仍 ,我国畜牧科技现代化发展遭遇极大困难 ;在全国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 ,克服重重困难 ,不仅建立了许多畜牧科技机构 ,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 ,如畜禽饲养研究... 18 4 0年以来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战争频仍 ,我国畜牧科技现代化发展遭遇极大困难 ;在全国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 ,克服重重困难 ,不仅建立了许多畜牧科技机构 ,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 ,如畜禽饲养研究、繁殖研究、畜种改良试验等 ,为我国现代畜牧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顾我国近代畜牧科技发展历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科研机构 畜禽养殖研究 牧草研究 中国 近代 研究进展 畜禽饲养 繁殖 畜种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自振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4-10,共7页
近年,我国农业界,在谈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常常提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样一对名词。如“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等,大家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以农业的现代化为界,相互对称,分别指代现代... 近年,我国农业界,在谈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常常提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样一对名词。如“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等,大家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以农业的现代化为界,相互对称,分别指代现代化以前和以后的农业。查诸历史,这种把“传统”和“现代”对称的提法,不见我国史籍,主要是解放后由国外引进流传开来的。对此,前几年,我国有些学者,如陈文华、佟屏亚等同志,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种对称的提法,实际是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意见提出以后,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反响,对称的提法,照样流行不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对称 农业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道路 农业传统 历史形态 历史阶段 农业现代化问题 历史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多种经营及其历史经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达 《农业考古》 1985年第1期241-252,261,共13页
多种经营是与单一性生产相对而言的,它的发生是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历史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因此,我国传统农业实... 多种经营是与单一性生产相对而言的,它的发生是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历史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因此,我国传统农业实行以某种生产为主,兼管其它业务,诸如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及其它副业为辅的一种农业综合结构,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食为民天,强调多种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经营 历史经验 传统农业 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古代 农业资源 形成与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 小城镇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经济与小农生产——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导论
19
作者 曹幸穗 《农业考古》 1991年第1期238-244,共7页
一、旧中国苏南农村土地占有的演变型式鸦片战争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世界经济系统”,苏南平原的农业商品化因此而高速发展起来。农产商业化伴随而来的是土地商品化。农村的土地占... 一、旧中国苏南农村土地占有的演变型式鸦片战争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世界经济系统”,苏南平原的农业商品化因此而高速发展起来。农产商业化伴随而来的是土地商品化。农村的土地占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比以往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小农生产 苏南农家经济 土地占有演变型式 家庭农场 家庭副业经营 生活资料商品化 农村租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江东农业开发述略 被引量:3
20
作者 秦冬梅 《古今农业》 1998年第3期1-9,共9页
六朝时期,人们将今安徽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的广大地区称为江东,其具体的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和浙江省的全境。六朝时期,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大量水利工程得以兴修,加上这里是王畿所在... 六朝时期,人们将今安徽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的广大地区称为江东,其具体的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和浙江省的全境。六朝时期,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大量水利工程得以兴修,加上这里是王畿所在,人口密集,政府的许多劝农措施和调控政策首先在这一带加以施行。因此,土地得以大片地开发,荒凉的原野成为肥沃的良田,其开发的速度和规模也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东地区 农业开发 农业生产 水利工程 土地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 谢灵运 《宋书》 宁镇丘陵 《三国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