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学科视角下的博物馆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以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凡 郭文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0-64,共5页
目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丰富,但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博物馆研学课程稀缺。本文从跨学科视角出发,以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案例,充分挖掘农史专题博物馆所蕴含的地理教学资源,围绕“探秘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目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丰富,但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博物馆研学课程稀缺。本文从跨学科视角出发,以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案例,充分挖掘农史专题博物馆所蕴含的地理教学资源,围绕“探秘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中国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助推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传承优秀农业文化”四大主题,设计融合地理和历史学科的项目式研学课程,实现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创新评价体系,助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博物馆地理研学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地理研学 核心素养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与中华农业文明发祥 被引量:3
2
作者 惠富平 《农业考古》 2003年第3期59-65,共7页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中华 农业文明 文明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合作及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木子 夏如兵 《古今农业》 2022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成立于1930年的金陵大学农学院是中国近代最有成效的农业高等教育基地之一。1932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是国民政府实业部主办的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的中央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双方在中国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 成立于1930年的金陵大学农学院是中国近代最有成效的农业高等教育基地之一。1932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是国民政府实业部主办的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的中央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双方在中国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外交流、经济调查、农业推广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提供了近代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范本,开创了校所合作进行农学研究的新方式,共同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和农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大学农学院 中央农业实验所 校所合作 近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期传统农业科技和农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红 游衣明 衣保中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19,128,共5页
早在绳文时代末期日本原住民就开始了烧荒陆耕的原始农耕生活。弥生时代由于集团性渡来人的到来,水稻、高粱、荞麦、大豆、胡麻等食用植物物种也一并从大陆传入,使日本原始农业生产迅速进入了高级阶段——水稻种植阶段,并出现了专事农... 早在绳文时代末期日本原住民就开始了烧荒陆耕的原始农耕生活。弥生时代由于集团性渡来人的到来,水稻、高粱、荞麦、大豆、胡麻等食用植物物种也一并从大陆传入,使日本原始农业生产迅速进入了高级阶段——水稻种植阶段,并出现了专事农业生产的阶层———农民。八世纪,政府承认垦荒私有化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思想 农业科技 日本 传统 水稻种植 农业生产 弥生时代 植物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农业交流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思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传统文明的本质乃农业文明。中国是世界农业重要起源地,有着上万年农耕文化的历史。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根基,对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对外的传播大多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传播... 传统文明的本质乃农业文明。中国是世界农业重要起源地,有着上万年农耕文化的历史。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根基,对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对外的传播大多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传播不仅包括中国"农业四大发明",即以稻、豆、丝、茶为代表的农业种质资源,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书和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作物生产的内容,供养了世界众多的人口,其重农思想及生态农业的理念与实践对近代西欧农业革命和今天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播是世界农业文明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农业交流 世界农业文明 农业革命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技术供给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18-724,共7页
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技术供给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它为农业技术发明提供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一种是农业研究机构,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从事农业应用研究。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期刊、科研机构的... 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技术供给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它为农业技术发明提供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一种是农业研究机构,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从事农业应用研究。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期刊、科研机构的工作报告以及科研领导者的文集等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这两种技术供给源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对于宣传、引进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和改造中国传统农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技术供给源 科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识教材《世界农业文明史》编撰的缘起、内容和展望
7
作者 李昕升 沈志忠 王思明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259-264,共6页
中国通识教育方兴未艾,通识教材百家争鸣,科学史理应扛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世界农业文明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教材是农史在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次实践,是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尝试。该教材纲举目张,共分十章... 中国通识教育方兴未艾,通识教材百家争鸣,科学史理应扛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世界农业文明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教材是农史在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次实践,是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尝试。该教材纲举目张,共分十章,以全球性为经、以专题化为纬,不仅全面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瞄准学科前沿有所建树,同时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研究世界农业文明的特点、传播、演进、动因、影响机制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旨趣,开该领域教材编写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识教材 《世界农业文明史》 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沙塘“农都”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兼论特殊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模式
8
作者 石慧 《农业考古》 2016年第1期238-243,共6页
广西柳州的沙塘是近代广西乃至全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地方,被誉为"农都"。通过对沙塘农都历史风貌的回顾,以及沙塘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展现,以期在把握时代机遇、合理选址布局、谋划发展结构、寻... 广西柳州的沙塘是近代广西乃至全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地方,被誉为"农都"。通过对沙塘农都历史风貌的回顾,以及沙塘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展现,以期在把握时代机遇、合理选址布局、谋划发展结构、寻求政策支持和建设科研队伍等方面为特殊时期乃至当代农业发展提供意见和借鉴,同时努力唤起人们尊重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发展模式 广西沙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农业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研究——以山西长治地区为例
9
作者 李建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8期176-180,共5页
随着国家对于农业研究、“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鉴于此,政府部门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掘和认定。2012年,住房部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开展了传统村落的摸底调查,将具有重... 随着国家对于农业研究、“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鉴于此,政府部门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掘和认定。2012年,住房部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开展了传统村落的摸底调查,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农业部确定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对于农业农村文化的弘扬和保护有积极的意义。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太行山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所蕴含的农业遗产具有鲜明的特色,对长治地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开发保护进行研究,对于太行山区甚至周边省份的农业遗产及遗产的挖掘和利用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开发保护 长治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农业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黎海明 郑铎 +1 位作者 刘真 贾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07-1817,共11页
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6000—5300 a B.P.)是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稻作农业经济社会是否已建立及其影响机制依然不清楚。通过对常州地区青城墩遗... 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6000—5300 a B.P.)是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稻作农业经济社会是否已建立及其影响机制依然不清楚。通过对常州地区青城墩遗址的植物大遗存研究,在24份浮选样品中共发现了131粒炭化水稻(Oryza sativa)种子和2262粒炭化水稻基盘,该结果表明青城墩遗址先民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结合前人研究工作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业经济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经济,辅之以采集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芡实(Euryale ferox)、桃(Prunus persica)、甜瓜(Cucumis melo)等野生植物资源为主的采集经济。7000 a B.P.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和海岸线的东撤为开展水稻农业生产的古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栖居环境,该时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水稻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6000 a B.P.后的人口压力是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选择以稳定和高产的稻作农业为主体生业经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崧泽文化 生业经济 稻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农学会报》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建新 惠富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中华农学会报》1918年12月创办,1948年11月停刊,坚持刊行30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在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媒介引领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各农学分支学... 《中华农学会报》1918年12月创办,1948年11月停刊,坚持刊行30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在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媒介引领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各农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中找到依据;它代表当时中国农学期刊的最高水平,成为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引进的重要桥梁及对外介绍中国农业的窗口;它及时刊载中外农学研究成果,不但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知识营养,而且为其科研创新及学术成长创造了条件;它介绍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销农用物资及农业书刊,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学会报 农业科技传播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多学科力量 探寻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规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12
作者 余兆姚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农村发展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学术研讨会 农业发展 发展规律 农村社会 农业区域开发 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以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路赛博 李明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9期166-169,共4页
夏津古桑树群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供利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桑树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古桑树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前,夏津政府对夏津古桑树群的保护与利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夏津古桑树群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供利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桑树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古桑树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前,夏津政府对夏津古桑树群的保护与利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保护工作进行得较晚且不够深入,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延长产业链,实现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助推产业振兴;培育优秀的古桑树群保护队伍,推动人才振兴;加强古桑树群的生态保护,助力生态振兴;传承优良农桑文化,实现文化振兴;强化组织、政策、科技支撑,促进组织振兴,以推动夏津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古桑树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夏津古桑树群 保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天国政权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措施研究--以1853-1864年苏浙皖水、旱、蝗灾为中心考察
14
作者 蒋静 李祥凝 《古今农业》 2020年第4期79-92,共14页
太平天国时期,苏浙皖地区频繁出现水旱蝗等农业自然灾害,夏季特别是六七月是灾害的高发期,浙江北部和最南部是水灾的多发区,江苏和安徽的中北部是旱灾和蝗灾的多发区。这一时期的农业自然灾害具有连发性、群发性,蝗灾与水旱灾害相伴而生... 太平天国时期,苏浙皖地区频繁出现水旱蝗等农业自然灾害,夏季特别是六七月是灾害的高发期,浙江北部和最南部是水灾的多发区,江苏和安徽的中北部是旱灾和蝗灾的多发区。这一时期的农业自然灾害具有连发性、群发性,蝗灾与水旱灾害相伴而生,灾害波及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太平军一边忙于与清廷的作战,一边又要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初建的农民政权虽然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在灾难面前,太平天国政权仍积极采取了丰荒相通、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设立难民机构,动员广大群众等一系列措施,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救灾体系,但其救灾措施中蕴含的许多先进救灾观念和方案堪称中国近代救灾史首例,为后世的灾害治理和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江浙皖 水灾 旱灾 蝗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及发展思路探索——基于江苏2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馨秋 王思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农业产业培育 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李明 王思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5-33,共9页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因面临诸多困境和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社会普遍缺乏保护意识、保护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对保护对象认识存在较大...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因面临诸多困境和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社会普遍缺乏保护意识、保护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对保护对象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保护利用与农村发展矛盾日渐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不断侵蚀其生存空间等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识偏差、管理体制不合理、学术共同体未形成、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和战略规划。要解决这些困境,应该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构建学术共同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制定战略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农业领域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海珠 李树青 +1 位作者 汪圣忠 包平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7,共9页
收集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农业论文索引》中粮食作物专题研究论文作者合作情况,构建了有向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一科研合作网络进行实证分析,包括:整体网络分析、作者中心性分析、合作频次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最大合作... 收集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农业论文索引》中粮食作物专题研究论文作者合作情况,构建了有向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一科研合作网络进行实证分析,包括:整体网络分析、作者中心性分析、合作频次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最大合作子群分析;并且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对粮食作物研究专题所有高产作者发文量与其在合作网络中的度数、入度作了相关性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近代科学学者合作网络的整体状况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就该研究意义提出了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著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科研合作网络 信息可视化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保护中应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 被引量:65
18
作者 王思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110,共9页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如何保护,学者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及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的区别。将农业文化遗...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如何保护,学者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及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的区别。将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十个大类,界定了各类农业遗产的特征与特点。在结合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即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的关系、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关系、保护主体与多方协调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关系、现实保护与记忆留存的关系、政策导向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及保护主体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物质遗产 非物质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农业历史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发明创造对世界的影响——在2011年“农业考古与农业现代化”论坛上的演讲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思明 沈志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2,共7页
中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水稻和大豆等都是首先在我国驯化栽培的作物;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 中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水稻和大豆等都是首先在我国驯化栽培的作物;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这些作物资源和生产技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中国传统农学对世界农业革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洲农学家普遍认为,欧洲在18世纪从中国引进了曲面犁壁和耧车以后,改变了中世纪的二圃、三圃休闲地耕作制度,乃是近代欧洲农业革命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发明创造 2011年 "农业考古与农业现代化" 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路农业交流发展的阶段、路径和形式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馨秋 王思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0-205,共6页
丝绸之路是中外农业交流与世界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随着丝绸之路不同线路的历史变迁,丝路上的农业交流经历了汉唐间陆上丝路促进中西农业交流和宋清间海上丝路加快中外农业互通两个阶段。中外农业通过使臣派遣、商旅往来、征伐战... 丝绸之路是中外农业交流与世界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随着丝绸之路不同线路的历史变迁,丝路上的农业交流经历了汉唐间陆上丝路促进中西农业交流和宋清间海上丝路加快中外农业互通两个阶段。中外农业通过使臣派遣、商旅往来、征伐战争、民族迁徙以及宗教传播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促进了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农业交流 阶段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