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的研发与示范 被引量:54
1
作者 丁艳锋 李刚华 +7 位作者 李伟玮 高深 汪瑜辉 刘正辉 陈琳 丁承强 唐设 江瑜 《中国稻米》 2020年第5期11-15,共5页
针对机插水稻凸显的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数多、稻田氮肥损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高产水稻氮肥阶段吸肥规律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 针对机插水稻凸显的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数多、稻田氮肥损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高产水稻氮肥阶段吸肥规律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创新了一次施肥满足水稻一生优质高产所需的"缓混肥";将缓混肥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实现机插水稻"一次施肥、一生供肥"的效果。多年多点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减少机插水稻施氮量20%左右、增产6%以上、节省施肥用工3~4次、稻米食味值增加5%以上,并能有效减少氨挥发和径流氮排放,氮肥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5%~60%,是一项经济、环保、高效可行的先进实用技术,适合有机插条件的水稻产区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一次性施肥 缓混肥 侧深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长青 李伟玮 +5 位作者 朱相成 刘菁 李刚华 许轲 江瑜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0-2257,共8页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1)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增温特征 物候特征 积温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种植模式下甜高粱间套大豆的光合性能与产量 被引量:3
3
作者 潘宗瑾 刘兴华 +6 位作者 张大勇 王海洋 杨华 高进 施洋 葛汉勤 王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第6期31-34,共4页
构建立体种植模式,配置4行甜高粱套种2行大豆、1行马齿苋,侧重研究甜高粱和大豆的光合性能与产量。结果表明,甜高粱与大豆的净同化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在立体种植模式与单种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但甜高粱... 构建立体种植模式,配置4行甜高粱套种2行大豆、1行马齿苋,侧重研究甜高粱和大豆的光合性能与产量。结果表明,甜高粱与大豆的净同化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在立体种植模式与单种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但甜高粱的净同化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大豆,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大豆(P<0.05),体现了C4与C3作物的差异。立体种植模式下土壤的CO2释放速率、水分蒸发速率与单独种植的差异均不显著。立体种植模式所得的作物生物质产量虽与单独种植的无显著差异,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立体种植模式 光合作用 土地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均衡高质量健康群体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协同的关键
4
作者 钱浩宇 李伟玮 +7 位作者 陈琳 唐设 丁承强 王松寒 江瑜 刘正辉 李刚华 丁艳锋 《中国稻米》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鉴于耕地和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提高单产成为我国提升粮食产能的主要途径。现代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普遍具有穗大粒多的特征,但若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易引发群...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鉴于耕地和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提高单产成为我国提升粮食产能的主要途径。现代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普遍具有穗大粒多的特征,但若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易引发群体发育不均衡、弱势粒灌浆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制约水稻品种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作者团队在20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水稻均衡高质量健康群体理论”,并构建了以“匀起点、调碳氮、强弱粒”为核心的水稻均衡群体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缓混肥一次施肥技术为核心,同时配套精播壮苗微喷旱育技术、增氧促根匀插早发技术以及强弱势粒差异化调控技术等。通过提高水稻单穴穗数均匀度、穗粒数均匀度以及强弱势籽粒灌浆均匀度,有效提升了水稻单产和品质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产优质协同 栽培技术体系 均衡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