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唐婷 李超 +2 位作者 吕坤 孟亚利 周治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2-276,共5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1995年、2005年、2008年江苏省徐连、沿江、沿海、宁镇扬和太湖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5个经...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1995年、2005年、2008年江苏省徐连、沿江、沿海、宁镇扬和太湖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5个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北向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以徐连经济区最高,沿江、沿海和宁镇扬经济区次之,太湖经济区最低。随时间的推移,各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最大的徐连、太湖经济区,分别选取代表性县(市)区域(前者选取邳州和新沂,后者选取张家港和江阴),分析2个经济区及其代表县市1999-2008年间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发现在1999-2008年期间,徐连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好于太湖经济区,但2个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个县(市)中,新沂市1999-2003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处于良好水平;邳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降低速度最快,从最初的良好状况逐渐降低到一般状况,并且一直处于恶化发展的态势;江阴和张家港两市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劣于邳州和新沂,且长期维持在一般水平,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即使是位于同一经济区的县(市),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也会因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关注各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同时还需考虑不同县(市)的具体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插水稻适宜基本苗定量参数的获取与验证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刚华 于林惠 +5 位作者 侯朋福 王绍华 刘正辉 王强盛 凌启鸿 丁艳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8-104,共7页
在水稻基本苗计算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机插不同单穴苗数试验,对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的定量参数进行了获取研究,并将所得参数输入机插水稻设计栽培系统设计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机插常... 在水稻基本苗计算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机插不同单穴苗数试验,对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的定量参数进行了获取研究,并将所得参数输入机插水稻设计栽培系统设计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机插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的分蘖缺位叶龄数有所不同,机插常规粳稻分蘖缺位叶龄数为1.5叶,机插杂交粳稻分蘖缺位叶龄数为0.5叶;单穴移栽苗数对校正系数有显著影响,其中常规粳稻单穴3苗处理、杂交粳稻单穴2苗处理产量较高,因此确定常规粳稻矫正系数为1.5,杂交粳稻为1.0;2种类型水稻的分蘖发生率表现一致,均为0.8左右。验证结果表明,产量、产量构成指标与群体质量指标的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参数的可靠性。该研究为机插稻精确定量基本苗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获取 验证 农学 机插 水稻 基本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赵新华 束红梅 +2 位作者 王友华 陈兵林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07-1714,共8页
试验于2005年在江苏徐州(117°11′E,34°15′N)、2007年在河南安阳(114°13′E,36°04′N)进行,设置正常播期(4月25日)和晚播(5月25日)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结果... 试验于2005年在江苏徐州(117°11′E,34°15′N)、2007年在河南安阳(114°13′E,36°04′N)进行,设置正常播期(4月25日)和晚播(5月25日)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显著影响棉铃(铃壳、棉籽、纤维)生物量和氮的累积与分配,进而影响铃重、棉纤维和棉籽品质形成。与正常播期比较,晚播条件下有以下变化:(1)棉株中部果枝棉铃铃期日均温下降,2005、2007年分别由24.8℃降至20.8℃、24.1℃降至19.4℃。(2)铃壳生物量升高、氮累积量下降;棉籽、棉纤维生物量和氮的快速累积起始时间推迟,累积速率峰值降低且出现时间晚,导致棉籽和棉纤维生物量和氮的累积量降低;棉纤维氮累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早于生物量,棉籽则相反。(3)铃壳生物量和氮的累积量所占整个棉铃中的比率上升,棉籽生物量和氮的分配系数降低;棉纤维生物量的分配系数降低,但棉纤维氮的分配系数变化较小。(4)铃重、棉纤维比强度和棉籽蛋白质、油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中部果枝棉铃在晚播条件下,铃期日均温降低导致光合产物和氮素向纤维和棉籽中的分配及铃壳的再转运过程受阻,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降低,最终铃重降低、棉纤维和棉籽品质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播期 铃期日均温 生物量 氮累积量 棉铃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棉铃干物质和氮累积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新华 束红梅 +2 位作者 王友华 陈兵林 周治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8-897,共10页
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2005年在江苏徐州(117°11′E,34°15′N)、2007年在河南安阳(114°13′E,36°04′N)设置施氮量(低氮N 0 kg/hm2,适氮N 240 kg/hm2,高氮N 480 kg/hm2)试验,研究施氮量... 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2005年在江苏徐州(117°11′E,34°15′N)、2007年在河南安阳(114°13′E,36°04′N)设置施氮量(低氮N 0 kg/hm2,适氮N 240 kg/hm2,高氮N 480 kg/hm2)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铃干物质、氮累积分配和棉铃(纤维、棉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改变棉铃各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特征,进而影响棉铃重和棉铃品质。在本试验N 240 kg/hm2水平下,单铃棉子和纤维的干物质累积量最大,棉铃各部分(铃壳、纤维、棉子)氮含量适中、氮累积量最高,最终铃重最大,棉纤维和棉子品质最优;在不施氮(N 0 kg/hm2)时,棉铃干物质和氮快速累积期开始较早、累积速率较低,最终干物质和氮累积量均较低,铃重最低,棉纤维和棉子品质最差。在N 480 kg/hm2水平下,棉铃各部分(铃壳、纤维、棉子)的氮含量和累积量提高,且在成熟棉铃中棉纤维干物质的分配系数下降,棉子中的氮分配系数提高,最终棉子中蛋白质含量上升,铃重和棉纤维比强度、棉子油分含量均降低。综上所述,施氮量过低影响棉铃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而施氮量过高则主要影响棉铃干物质和氮素在铃壳、棉子和纤维间的分配,二者均导致最终的铃重降低、棉纤维和棉子品质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施氮量 干物质 氮累积量 棉铃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花铃期短期渍水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文琦 赵新华 +2 位作者 陈兵林 刘瑞显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8-1085,共8页
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土壤相对含水量始终保持在75%±5%)和棉花花铃期土壤短期渍水处理(将正常灌水的棉花增加灌水至盆内有可见明水,持续8d,然后用导管排除表面水层,使盆内土壤相... 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土壤相对含水量始终保持在75%±5%)和棉花花铃期土壤短期渍水处理(将正常灌水的棉花增加灌水至盆内有可见明水,持续8d,然后用导管排除表面水层,使盆内土壤相对含水量逐渐恢复到75%±5%),每个水分处理设置3个氮素水平(0、3.73、7.46gNpot-1,分别相当于大田0、240、480kgNhm-2),研究氮素对花铃期短期渍水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渍水处理结束时,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根干重和根冠比(R∶S)均降低;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棉花根系活力和单株光合速率(CAP)显著降低。增加施氮可降低渍水棉花根系SOD活性,提高POD和CAT活性,以3.73gNpot-1(240kgNhm-2)施氮水平下的棉花根干物重最大,根系MDA含量最低,根系活力最强,单株光合速率(CAP)最高,相应籽棉产量最高。渍水停止15d后,渍水棉花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与正常灌水处理的差异较小;施氮仍可提高棉花根系POD与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强根系活力,提高C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铃期 土壤渍水 氮素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插粳稻氮磷钾吸收分配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于林惠 李刚华 +6 位作者 徐晶晶 杨娟娟 王绍华 刘正辉 王强盛 凌启鸿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716,共10页
调查研究2008—2009年江苏武进区漕桥(品种为武香粳9号)和前黄(品种为武运粳7号)等2个大于6.7hm2机插粳稻高产示范方,探讨机插粳稻养分吸收分配特征,并对高产精确定量施肥参数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粳稻产量的80%左右来自抽穗后... 调查研究2008—2009年江苏武进区漕桥(品种为武香粳9号)和前黄(品种为武运粳7号)等2个大于6.7hm2机插粳稻高产示范方,探讨机插粳稻养分吸收分配特征,并对高产精确定量施肥参数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粳稻产量的80%左右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抽穗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出,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入;抽穗后氮素的转运贡献率也主要来自叶片。机插粳稻对氮的吸收量随产量升高而增加,增加量主要来自抽穗后;随着产量提高,抽穗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均上升,对磷钾的吸收量上升但吸收比例却有下降的趋势;成熟期氮收获指数在0.51~0.61之间,磷收获指数在0.75左右,钾收获指数接近0.20;高产机插粳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2.0~2.1kg,氮磷钾吸收比例为2.0∶0.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机插 氮磷钾 精确施肥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滨海改良盐土棉花钾累积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邹芳刚 张国伟 +2 位作者 王友华 赵文青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改良盐土上研究施氮量(0、150、300、375、450、600 kg N hm–2)对棉株钾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 以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改良盐土上研究施氮量(0、150、300、375、450、600 kg N hm–2)对棉株钾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不同生育阶段棉株钾的吸收量,以盛花到见絮期的钾积累增量最大,并改变生育期间的钾吸收比例,使出苗到盛花期的钾吸收比例降低,盛花到吐絮期的钾吸收比例升高;同时,增加施氮还降低生育后期中上部果枝钾浓度的下降速率,但对下部果枝影响较小。随施氮量增加,各部位果枝氮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每增施1 kg氮促进钾的吸收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果枝部位越高,基于最大边际效应的施氮量越高。在300~375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干物质和钾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提高,钾浓度和钾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中部和上部果枝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高,利于高产形成。高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导致皮棉产量增幅下降,氮素对钾吸收的边际效应和钾的皮棉生产效率较低;低于375 kg hm–2的施氮量降低干物质和钾经济系数,不利于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改良盐土 施氮量 钾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插方式对超级粳稻宁粳3号产量及群体均衡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端飞 李刚华 +3 位作者 耿春苗 杜永林 黎泉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7-314,共8页
2009—2010年以超级稻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小苗机插(MT)、手工撒播(BS)、条播(DS)、穴播(HS)、精量手栽(PT)、循环手栽(CT)和等距手栽(ET)7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群体均衡性的影响,并分析水稻群体均衡性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 2009—2010年以超级稻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小苗机插(MT)、手工撒播(BS)、条播(DS)、穴播(HS)、精量手栽(PT)、循环手栽(CT)和等距手栽(ET)7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群体均衡性的影响,并分析水稻群体均衡性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高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宁粳3号穗粒数、一二次枝梗数和穗层分布整齐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群体均衡性差异是造成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群体均衡性越高产量越高。营养生长期的差异是造成宁粳3号机插、手栽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间群体均衡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精量手栽方式分蘖营养生长时间长,穗层分布均匀、群体均衡。直播方式可利用分蘖叶位少,且各叶位发生的分蘖营养生长时间短,穗型小,群体均衡性较差。机插方式群体均衡性介于精量手栽与直播方式之间。2009—2010年以超级稻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小苗机插(MT)、手工撒播(BS)、条播(DS)、穴播(HS)、精量手栽(PT)、循环手栽(CT)和等距手栽(ET)7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群体均衡性的影响,并分析水稻群体均衡性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高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宁粳3号穗粒数、一二次枝梗数和穗层分布整齐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群体均衡性差异是造成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群体均衡性越高产量越高。营养生长期的差异是造成宁粳3号机插、手栽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间群体均衡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精量手栽方式分蘖营养生长时间长,穗层分布均匀、群体均衡。直播方式可利用分蘖叶位少,且各叶位发生的分蘖营养生长时间短,穗型小,群体均衡性较差。机插方式群体均衡性介于精量手栽与直播方式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栽培方式 均衡性 产量超级稻 栽培方式 均衡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外施6-BA和ABA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新华 刘佳杰 +2 位作者 王友华 张国伟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7-553,共7页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日均最低气温条件下6-BA和ABA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晚播造成的低温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外施6-BA、ABA对棉株中部果枝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最大。正常播期下,外施6-BA可增加中部果枝棉铃铃重,外施ABA降低铃重,但二者对其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迟播时,外施6-BA可提高中部果枝棉铃铃重,ABA处理的作用则相反,二者均可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优化麦克隆值。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外施6-BA均提高了单株铃数、单株平均铃重和皮棉产量,外施ABA则降低了棉花单株铃数和产量。外施6-BA和ABA对高强纤维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较中强纤维品种更为明显。低温下,在棉铃发育初期喷施6-BA对改善棉纤维品质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温度 6-BA ABA 产量 纤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滨海盐土棉花产量、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邹芳刚 王友华 +3 位作者 赵文青 陈兵林 孟亚利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滨海盐土花后棉株生物量、生物量累积特征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于2010年和2012年在江苏滨海盐土设置了氮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0-60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越大棉株总生物量累积越多,而皮棉产量2010年和201...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滨海盐土花后棉株生物量、生物量累积特征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于2010年和2012年在江苏滨海盐土设置了氮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0-60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越大棉株总生物量累积越多,而皮棉产量2010年和2012年分别在施氮375 kg·hm-2和300 kg·hm-2时达到最大;成铃数在施氮300-375 kg·hm-2范围内达到最大;铃重和衣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300 kg·hm-2)差异不显著。在300-375 kg·hm-2施氮量范围内纤维比强度最高;高氮有利于上部、顶部果枝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的提高和马克隆值的优化,但显著降低中下部果枝棉纤维比强度,导致中部纤维马克隆值变劣、下部果枝纤维伸长率下降,说明高氮对中下部果枝棉纤维品质的形成利弊各半,适量高氮可提高上部及顶部果枝产量、品质。在滨海盐土条件下,利于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适宜施氮量为3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滨海盐碱地 氮肥用量 生物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发育期棉花源库活性对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相彬 王友华 +2 位作者 陈兵林 李健 周治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8-246,共9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3个铃期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形成的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对棉花花铃期纤维发育源库活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后同一时期,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以及棉纤维蔗糖含量... 采用大田试验,以3个铃期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形成的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对棉花花铃期纤维发育源库活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后同一时期,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以及棉纤维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等均随对位叶氮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5、52 DPA(花后天数Days post anthesis)的纤维蔗糖含量趋势相反),可用抛物线方程Y=ax2+bx+c拟合(P<0.01),通过拟合方程得到各指标所对应的最佳对位叶氮浓度。45 DPA(德夏棉1号38 DPA)前,花后同一时期各指标对应的最佳对位叶氮浓度差异较小,通过幂函数方程建立最佳叶氮浓度随花后天数的拟合方程,得到纤维发育期内源库活性各指标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时的适宜对位叶氮浓度的动态方程。本试验条件下,德夏棉1号、科棉1号和美棉33B的适宜对位叶氮浓度的拟合方程分别为N德1=7.2263DPA-0.276(R2=0.9805**)、N科1=7.23DPA-0.3026(R2=0.9861**)、N美33B=7.0997DPA-0.2814(R2=0.98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铃 棉铃对位叶 叶氮浓度 源活性 库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花铃期干旱再复水后棉花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瑞显 郭文琦 +2 位作者 陈兵林 周治国 孟亚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2-669,共8页
2005~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和棉花花铃期土壤短期干旱处理,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N 0、240、480 kg/hm^2),研究氮素对花铃期短期干旱再复水后棉花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结... 2005~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和棉花花铃期土壤短期干旱处理,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N 0、240、480 kg/hm^2),研究氮素对花铃期短期干旱再复水后棉花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结束时,干旱处理棉花的纤维可溶性蛋白含量较正常灌水处理显著降低,而内源保护酶,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纤维加厚发育相关酶,即: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β-1,3-葡聚糖酶和IAA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在复水后第10 d,干旱处理棉花的纤维内源保护酶活性迅速恢复到正常灌水处理水平,MDA含量降低,但纤维发育相关酶的活性仍低于相应正常灌水处理,纤维比强度亦显著低于正常灌水处理。在棉花的纤维加厚发育期土壤短期干旱再复水条件下,以N 240 kg/hm^2最有利于形成高强纤维。干旱期间该处理棉花的纤维内源保护酶活性高,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其纤维加厚发育相关酶活性均最高;复水后该处理的纤维内源保护酶活性迅速恢复,MDA含量最低,棉花的纤维加厚发育相关酶活性仍处于最高值,有利于纤维素的合成与累积,最终纤维比强度亦最大。施氮不足(N 0 kg/hm^2)或过量施氮(N 480 kg/hm^2)均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素 干旱 复水 纤维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的模拟模型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文峰 周治国 +2 位作者 许乃银 陈兵林 孟亚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90-1298,共9页
基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综合量化品种特性、主要气象条件(温度、太阳辐射)和栽培措施(施氮量)对棉籽蛋白质和油分的影响,基于棉籽氮素积累和油分合成的"库限制"假设,结合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 基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综合量化品种特性、主要气象条件(温度、太阳辐射)和栽培措施(施氮量)对棉籽蛋白质和油分的影响,基于棉籽氮素积累和油分合成的"库限制"假设,结合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型,建立基于过程的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模拟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播期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科棉1号和美棉33B棉籽的蛋白质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05%和2.33%,其油分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2.45%和2.95%。模型以主要气象资料(日平均温度、日太阳辐射量)和栽培措施(施氮量)作为模型输入,以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为基础,实现了较广泛生态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棉花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过程的模拟及其含量的动态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广适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籽 蛋白质 油分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伸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文青 孟亚利 +2 位作者 陈美丽 李文峰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7-1086,共10页
以杂交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设置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使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或相同果枝部位棉铃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杂交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设置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使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或相同果枝部位棉铃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棉株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棉株中部果枝铃的纤维长度虽稍高于其他部位,但纤维伸长动态变化及最终纤维长度在不同果枝部位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棉纤维伸长发育期的累积辐热积PTP可综合温光复合因子的效应,其与棉纤维最大伸长速率Vmax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纤维快速伸长持续期T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棉纤维长度理论最大值Lenm呈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可以作为表征棉纤维伸长发育温光复合因子的指标。当棉纤维伸长发育期内PTP在335MJ m-2左右时,Lenm最大(科棉1号、美棉33B分别为30.94、30.31mm),Vmax在1.3mm d-1左右,T在16d左右。氮素水平与温光复合因子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存在补偿效应,随施氮量的增加,棉纤维长度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PTP减小。当棉纤维伸长发育期内PTP达到240MJ m-2时(科棉1号、美棉33B分别为237.6、241.6MJ m-2),240kg N hm-2施氮量下的棉铃对位叶叶氮浓度(NA)更适宜棉纤维伸长;PTP低于此值时,增加施氮量(480kg N hm-2)可减小因累积辐热积降低而造成的棉纤维长度缩短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长度 果枝部位 温光复合因子 叶氮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丹英 徐春梅 +3 位作者 袁江 赵锋 廖西元 章秀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360,共7页
以16个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籼稻主栽品种(育成时间1976—2006)为材料,通过0kghm-2(CK)、135kghm-2(N1)、255kghm-2(N2)3种氮素水平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1983年前育成)和中期(1983—1993... 以16个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籼稻主栽品种(育成时间1976—2006)为材料,通过0kghm-2(CK)、135kghm-2(N1)、255kghm-2(N2)3种氮素水平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1983年前育成)和中期(1983—1993年育成)品种对氮肥反应比近期(1993年后育成)品种敏感。增施135kghm-2(N1)氮肥使早期品种产量大幅提高,而近期育成品种在施氮量255kghm-2(N2)时产量才明显增加。(2)施用氮肥增加水稻植株的氮积累量,增施135kghm-2(N1)氮肥时各品种植株各部分含氮量的增幅相近;增施255kghm-2(N2)氮肥时,早期品种氮同化量的增加主要在开花前,而近期品种主要在花后至成熟期间,施氮量对早期品种茎叶的氮转运率无影响,却显著降低近期品种的氮转运效率。(3)当施氮量由135kghm-2(N1)上升到255kghm-2(N2)时,早期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下降,而近期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上升,生理利用率基本保持不变。(4)相关分析表明,氮的农学利用率、氮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均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和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为135kghm-2(N1)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而在施氮量255kghm-2(N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氮肥的吸收效率、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稻 品种育成时期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粳稻籽粒腹白和心白发生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习敏 林赵淼 +6 位作者 赵艳岭 张新城 杨小雨 刘正辉 李刚华 王绍华 丁艳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垩白水稻对氮肥的响应差异,以武育粳3号的高腹白突变体(WBRK)和高心白突变体(WCRK)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对照)和两个不同的基肥与穗肥比例处理(N5-5和N10-0)共3个处理,分析施氮对腹白米和心白米的发生及籽粒生化组分的影... 为探讨不同类型垩白水稻对氮肥的响应差异,以武育粳3号的高腹白突变体(WBRK)和高心白突变体(WCRK)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对照)和两个不同的基肥与穗肥比例处理(N5-5和N10-0)共3个处理,分析施氮对腹白米和心白米的发生及籽粒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腹白米率和心白米率,且腹白较心白更易受氮肥影响。施氮对WBRK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增加了WCRK籽粒淀粉组分的含量,改善了WBRK和WCRK的碾磨品质。与对照相比,N5-5处理显著增加了WBRK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中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以及WCRK籽粒蛋白质含量。N10-0处理显著降低了WBRK和WCRK籽粒中的蛋白质和谷蛋白含量。N5-5处理下,WBRK和WCRK籽粒中大多数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但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有所降低,WCRK表现得更明显。研究表明,氮素对不同类型垩白水稻品种腹白和心白发生及籽粒贮藏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差异,显示出生产中采用不同调优栽培措施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腹白籽粒 心白籽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还田对常规红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学海 周维佳 +7 位作者 李敏 周彩霞 罗德强 姬广梅 李立江 丁艳锋 王绍华 李刚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37,共4页
为探明紫云英作绿肥对常规红米水稻品种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以常规地方品种小白占和高原红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贵州盘县进行紫云英还田4个不同肥料处理(T1,紫云英全量还田;T2,全化学氮肥;T3,紫云英全量作底肥、追施40%化学氮肥... 为探明紫云英作绿肥对常规红米水稻品种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以常规地方品种小白占和高原红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贵州盘县进行紫云英还田4个不同肥料处理(T1,紫云英全量还田;T2,全化学氮肥;T3,紫云英全量作底肥、追施40%化学氮肥;CK,不施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全量还田的处理比未施肥对照显著增产,2个品种T1、T2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7.5%、45.5%、41.4%和12.6%、28.4%、23.7%,增产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加。紫云英全量还田能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高成穗率,改善收获指数,降低株高而减小倒伏风险;紫云英全量还田能减少化肥的使用,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可减少60%的化学氮肥;紫云英全量还田还能显著增加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提高胶稠度。紫云英全量还田技术在贵州山区常规稻优质安全种植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常规水稻 红米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丽欣 田一丹 +5 位作者 吴园园 邢兴华 江洪强 周琴 邢邯 江海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5,57,共6页
以南农1138-2和科丰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pH酸雨处理对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酸雨(pH≥3.5)处理,除对南农1138-2的POD活性影响显著外,对2个品种的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非酶系统和MDA含量影响均不显著... 以南农1138-2和科丰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pH酸雨处理对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酸雨(pH≥3.5)处理,除对南农1138-2的POD活性影响显著外,对2个品种的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非酶系统和MDA含量影响均不显著,且在苗期和开花期均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南农1138-2略有减产,但科丰1号增产显著;强酸雨(pH2.5)胁迫后,活性氧水平升高,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代谢系统平衡被破坏,丙二醛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加剧,且随处理次数增加伤害程度加重,产量降低显著,其中科丰1号产量降幅较大,受害程度大于南农1138-2。综合分析表明,中度酸雨处理,科丰1号较南农1138-2有更好的耐酸雨性,而强酸雨胁迫下,科丰1号的受伤害程度较南农1138-2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大豆 活性氧水平 抗氧化酶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玉米叶龄和器官建成诊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黎明 陈洪梅 +8 位作者 徐春霞 杨从党 李刚华 陈秀华 郑艳萍 何羊涛 张建华 姚文华 尹兴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89-1795,共7页
【目的】本试验采用叶龄和器官间的同伸关系,探究叶龄模式诊断法的适用性,以期为建立云南不同总叶片数玉米品种的叶龄模式提供基础参数,为探索出能精确指导云南玉米高产栽培实践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在昆明设置... 【目的】本试验采用叶龄和器官间的同伸关系,探究叶龄模式诊断法的适用性,以期为建立云南不同总叶片数玉米品种的叶龄模式提供基础参数,为探索出能精确指导云南玉米高产栽培实践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在昆明设置2个重复试验,从云南省玉米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中选择3个不同总叶数的品种云瑞999、云瑞88、云瑞10号,对叶片进行标记,逐叶龄(每一片展开叶)取样10株观察记录节根发生台数,逐叶龄测量各个节间的长度,在解剖镜下逐叶龄剥查雄穗和雌穗的穗分化情况。【结果】果穗分化的起始叶龄,18叶品种为第6叶展开,19叶品种为第7叶展开,21叶品种为第8叶展开。第1毛叶展开,第1节间开始伸长可作为雄穗开始分化,果穗分化前兆的诊断指标。果穗着生叶展开时,所有品种的穗分化进程都处于雌蕊发育期;总叶片数相同的品种,果穗分化经历的叶龄数是一致的;节间中第7、第8两个节间的长度最长,符合了参试品种中果穗大部分着生于这两个节位上(倒7叶和倒6叶)的事实;当第1毛叶展开时,必然有一台次生根发生。【结论】第1毛叶展开期是一个具有综合诊断意义的重要诊断指标。果穗着生叶可见期(小喇叭口期),果穗进入小穗分化期,是促花的关键时期。果穗着生叶展开期(大喇叭口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龄 器官 穗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其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新华 屈磊 +1 位作者 陈兵林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6,共8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选用科棉1号和美棉33B两个棉花品种,于江苏南京、徐州进行施氮量(0、240、480kg.hm-2)试验,研究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棉铃(棉子、纤维)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对位叶全碳、全氮含量变化可用函数Y=at2+bt+c〔Y...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选用科棉1号和美棉33B两个棉花品种,于江苏南京、徐州进行施氮量(0、240、480kg.hm-2)试验,研究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棉铃(棉子、纤维)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对位叶全碳、全氮含量变化可用函数Y=at2+bt+c〔Y(%):全碳或全氮含量,t(d):铃龄,a、b、c:参数〕拟合,碳氮比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进一步分析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的特征值发现:(1)棉铃对位叶全碳含量达到最小值的时间早、最小含量值高,则可提高棉铃、棉子、纤维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期间的平均速率,但缩短了棉铃和纤维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期,延长了棉子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期。(2)棉铃对位叶全氮含量达到最小值的时间晚,则可延长棉铃和纤维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期;全氮最小含量值高,则可延长棉子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期。(3)棉铃对位叶碳氮比快速增长持续期长、快速增长平均速率小,则可延长棉铃及纤维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期。可见,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棉铃生物量的关系密切,可通过调控棉铃对位叶碳氮含量及其比值促进棉铃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棉铃对位叶 碳氮变化特征 棉铃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