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和二级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 被引量:14
1
作者 丁燕 苗京亚 +2 位作者 饶本强 吴乐燕 孙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1期80-81,共2页
中国赴利比里亚首批维和医疗分队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在野战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近距离接触艾滋病、疟疾等恶性传染病;护理服务对象复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高;护士能做到一专多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急救护理;采用多种方式与外军伤... 中国赴利比里亚首批维和医疗分队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在野战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近距离接触艾滋病、疟疾等恶性传染病;护理服务对象复杂,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高;护士能做到一专多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急救护理;采用多种方式与外军伤病员进行沟通;护理记录和上报联合国的材料严格规范,为伤病员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为首批维和医疗分队圆满完成维和卫勤保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和任务 二级医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联合药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宗雄 陈剑平 +4 位作者 林建辉 钟水林 王亮 苏君 陈建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59-1161,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联合药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3组。第一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和得宝松、盐酸利多卡因联合并行新式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第二治疗组在第一治疗组方法基础上加内服祖师麻片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新型联合药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3组。第一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和得宝松、盐酸利多卡因联合并行新式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第二治疗组在第一治疗组方法基础上加内服祖师麻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分别观察比较两组起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5周及3个月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记录并发疼痛情况。结果:各组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8%、97.9%、89.4%。两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疼痛并发症。第二治疗组略优于第一治疗组(P<0.05)。结论:新型联合药物治疗(联合注射玻璃酸钠和得宝松、盐酸利多卡因加内服祖师麻片)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新式关节腔内注射引起的疼痛并发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玻璃酸钠 得宝松 利多卡因 祖师麻片 关节腔内注射 临床疗效 联合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崔晓萍 陈建梅 +5 位作者 穆军山 叶建新 林敏 赵文龙 翁婧 林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利用低氧干预分离的小鼠神经干细胞,通过构建腺病毒载体将腺病毒5-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Ad5-AKT3)基因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小干扰RNA(AKT3 si RNA)干扰转染至缺血神经干细胞,探索磷酸肌醇三磷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目的:利用低氧干预分离的小鼠神经干细胞,通过构建腺病毒载体将腺病毒5-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Ad5-AKT3)基因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小干扰RNA(AKT3 si RNA)干扰转染至缺血神经干细胞,探索磷酸肌醇三磷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通路对缺血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取新生24h昆明小鼠海马,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渗入实验对其进行鉴定;将所培养的传代神经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组、缺血模型组、低氧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空转染组)、AKT转染组(低氧+缺血模型组+Ad5-AKT3转染组)、AKT干扰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AKT3 si RNA干扰组)。建立脑缺血损伤的体外模型,低氧干预,构建腺病毒Ad5-AKT3载体和AKT3 si RNA后,各组行MTT检测;RT-q PCR检测AKT3 m RNA表达情况;Werstern Blot检测PI3K、AKT3、PCNA。结果: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estin鉴定神经干细胞球,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明亮且典型的细胞球,球内可见清晰结构;渗入Brdu免疫荧光检测可见整个着色细胞球。MTT OD值和RT-q PCR检测AKT3 m RNA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AKT干扰组下降(P<0.05),其余各组均升高(P<0.05),其中低氧组和Lip2000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AKT干扰组下降外(P<0.05),其余各组均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3、PCNA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AKT干扰组表达量减少(P<0.05),低氧组、Lip2000组和AKT转染组均增加(P<0.05),其中AKT转染组差异最明显(P<0.01)。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在低氧干预下有效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AKT信号通路 神经干细胞 腺病毒AKT载体 AKT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通过拮抗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晓萍 陈建梅 +4 位作者 穆军山 叶建新 林敏 王魁花 林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3,272,共6页
目的探讨PTEN抑制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以阐明是否可以通过抑制PTEN蛋白表达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方法取新生24h昆明小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鉴定;将所培养的传代神经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组、缺血模... 目的探讨PTEN抑制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以阐明是否可以通过抑制PTEN蛋白表达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方法取新生24h昆明小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鉴定;将所培养的传代神经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组、缺血模型组、低氧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空转染组)、PTEN转染组(低氧+缺血模型组+Ad5-PTEN转染组)、PTEN干扰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PTENsiRNA干扰组),检测0、6、24、36、48h不同时间点各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检测PTEN转染后PTEN蛋白在各组神经干细胞的表达情况,以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上标志性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检测Nestin以鉴定神经干细胞球,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明亮且典型的细胞球,球内可见清晰结构。MTT测定发现低氧组、Lip2000组培养36h时神经干细胞出现明显增殖,与模型组、PTEN转染组及PTEN干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TEN干扰组的细胞增殖又较模型组、PTEN转染组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细胞比较,模型组与PTEN转染组的PTEN表达升高(P<0.05),且均较正常组降低(P<0.05),其中低氧组、Lip2000组与PTEN干扰组降低的趋势相当(P>0.05)。PTEN质粒转染后各组总的Akt和bad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是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PTEN转染组的PI3K、p-Akt、p-bad表达降低(P<0.05),其中PTEN转染组的变化较为明显。低氧组、Lip2000组与PTEN干扰组的PI3K、p-Akt、p-bad表达升高(P<0.05)。结论低氧有助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PTEN对PI3K/Akt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受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PTEN PI3K/AKT信号通路 低氧 BAD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矫树生 李兵仓 +1 位作者 陈建梅 游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鲜分离的OECs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膜上,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鲜分离的OECs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膜上,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与材料的附着情况;MT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OE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PLGA膜上培养OECs的形态特征、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倍体水平等与正常培养的OECs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GA生物材料与OECs相容性好,适于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细胞相容性 人工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并一期植骨内固定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忠 徐皓 陈学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3-313,共1页
关键词 经胸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 一期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6
7
作者 郑和平 林涧 +1 位作者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降动脉穿支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约4cm,在股内侧肌、大收肌腱与股骨内侧髁所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髌骨周围血管网、缝匠肌前缘及后缘的穿血管、股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膝关节内侧上部形成顺沿缝匠肌和股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以膝降动脉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降动脉穿支 穿支血管 外科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清洁灌肠对选择性胸腰椎手术患者术后便秘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苗海萍 潘巧儿 张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清洁灌肠对选择性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便秘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进行胸腰椎手术的非瘫痪患者205例,排除其他引起便秘的因素,随机分成两组:术前灌肠组103例;非灌肠组102例;统计术后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灌肠组仅12例发生便秘... 目的探讨术前清洁灌肠对选择性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便秘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进行胸腰椎手术的非瘫痪患者205例,排除其他引起便秘的因素,随机分成两组:术前灌肠组103例;非灌肠组102例;统计术后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灌肠组仅12例发生便秘,未灌肠组30例发生便秘,两组差异显著(P<0.01),并且灌肠组术后便秘再处理较非灌肠组简便。结论术前常规清洁灌肠可明显减少脊柱手术患者术后便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便秘 术前 清洁灌肠 胸腰椎 手术患者 脊柱手术 择期 结论 选择性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椎切除并人工椎体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 被引量:5
9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3 位作者 符臣学 张朝春 林松庆 陈宗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并邻近椎体固定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47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包括54例肿瘤、56例结核、29例爆裂性骨折及8例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的外科疗效。其中...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并邻近椎体固定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47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包括54例肿瘤、56例结核、29例爆裂性骨折及8例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的外科疗效。其中有57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27.1~65.4°,平均(38.5±10.7)°。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变椎体大部或完整切除,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植骨替代,邻近椎节辅以前路椎体钉板(棒)系统或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椎节的稳定性及后凸畸形的矫治情况。结果:随访12~46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肿瘤、结核及化脓性脊柱炎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7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畸形者术后矫正角度(31.6±8.3)°,最后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4.1±3.8)°。结论:胸腰椎病椎切除、人工椎体植骨替代并内固定,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胸椎 腰椎 人工器官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游华 矫树生 +2 位作者 冯帅南 陈建梅 李兵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15-2019,共5页
目的研究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方法建立15mm的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 目的研究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方法建立15mm的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进行对照。术后1、3、6、9周OEC-SC-ECM-PLGA组、OEC-ECM-PLGA组和SC-ECM-PLGA组行细胞示踪检测,在术后9周各组行神经连接率、再生神经相对直径恢复率及超微结构检测。结果OEC和SC可在桥接体内至少存活6周,SC的存活率高于OEC,两者沿神经纵轴呈梭形分布,并向桥接体近心端和远心端坐骨神经内迁移至少2.5mm,OEC-SC-ECM-PLGA组的神经连接率、再生神经相对直径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总神经纤维数及有髓神经纤维成熟度优于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和PLGA组,还未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组水平。结论OEC和SC可在缺损坐骨神经桥接体内存活,沿神经纵轴分布,并向桥接体两端坐骨神经内迁移。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显著的解剖学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球成鞘细胞 雪旺细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坐骨神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出血性休克并腹内压升高后中性粒细胞免疫机能抑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琦 庄颜峰 +6 位作者 王万明 陈学明 徐皓 坂本吉正 高原佐代子 西田昌道 小林国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均分为A(出血性休克并发腹内压升高)、B(出血性休克)、C(腹内压升高)、D(对照)4组。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及创伤后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细... 目的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均分为A(出血性休克并发腹内压升高)、B(出血性休克)、C(腹内压升高)、D(对照)4组。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及创伤后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的产生、化学发光法检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创伤后4 h,A组较创伤前及其余各组中性粒细胞内细胞因子产生减少、吞噬能力下降,NF-κB表达抑制(P<0.05);B和C组除在创伤早期有所变化外,创伤后4 h恢复到创伤前水平;D组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出血性休克后腹内压升高对机体形成序贯性二次打击,导致中性粒细胞对内毒素的刺激反应性下降,免疫机能抑制。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腹部间区综合征中发生败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腹内压升高 中性粒细胞 免疫机能 病理生理学 腹部间区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发惠 张朝春 +2 位作者 林松庆 宋一平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前臂外侧皮-头静脉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临床采用虎口动脉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27例,致伤原因:机器致伤1... 目的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前臂外侧皮-头静脉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临床采用虎口动脉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27例,致伤原因:机器致伤15例,车祸致伤8例,爆炸伤4例。缺损部位:手背软组织缺损13例;手掌软组织缺损3例;虎口区挛缩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cm^12.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14.0 cm×6.0 cm,皮瓣旋转点平桡腕关节。结果临床修复27例,创面Ⅰ期愈合26例,Ⅱ期愈合1例。所有病例经2~12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手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前臂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可以修复手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外侧皮神经 头静脉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 远端蒂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近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超勇 岳素琴 +3 位作者 魏在荣 林加福 郑和平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 目的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较粗长,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沿尺侧腕屈肌内侧缘或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肌腱之间的浅筋膜中下行,分布于前臂掌面尺侧,远侧可达腕横纹;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尺动脉近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自尺动脉起始后,先经指浅、深屈肌之间,后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下8.7 cm处穿过深筋膜浅出至皮下组织中,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穿支蒂干长(2.0±0.2)cm,外径(0.9±0.2)mm。结论可形成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部损伤 穿支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小腿多发性肌肉结核1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吕琦 王万明 庄颜峰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2-202,共1页
关键词 双小腿多发性肌内结核 治疗 X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5
作者 骆宇春 王诗波 +4 位作者 樊嵘 张发惠 高建明 许斌 华国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锁骨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征及其体表投影,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提供基础。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分别观察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以及喙突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应数据,确定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 目的观察锁骨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征及其体表投影,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提供基础。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分别观察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以及喙突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应数据,确定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结果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大约在其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下缘的最近距离左侧平均为0.42 cm,右侧平均为0.57 cm。结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时在锁骨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穿针时要十分小心,方向尽量由后上向前下以减小血管神经束损伤的风险,而且螺钉外露的螺纹不宜过长,一般以1到2个螺纹为宜。只要注意锁骨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点,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外固定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郑和平 康庆林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程可将其分为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嵴上段。①腹股沟段沿途发出(2~4)支、外径为0.2~1.8mm的腹壁肌支至邻近肌肉,其中优势肌支长(9.0±0.5)cm,外径为(1.4±0.1)mm;②髂嵴内段沿途发出(2~8)支、外径为0.2~0.7mm肌骨支穿过肌肉附丽进入髂嵴前部;③髂嵴上段延续为肌皮穿支并穿过深筋膜支配11cm×14cm的皮肤。结论:以旋髂深动脉蒂,可切取以腹股沟段的腹壁优势肌支肌瓣、髂嵴内段的肌骨支骨瓣和终末段的肌皮穿支皮瓣,从而形成嵌合组织瓣。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髂骨 穿支皮瓣 嵌合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解剖与临床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国栋 张发惠 +2 位作者 林永绥 陈日景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4-496,共3页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5.5±0.6)mm。厚度:上段为(1.7±0.3)mm,中段(2.0±0.3)mm,下段(2.3±0.2)mm。尺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6.7±2.7)cm。力学测试:尺侧腕屈肌全肌腱破坏载荷为(266.7±45.2)N,半肌腱破坏载荷为(107.2±19.9)N,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腕屈肌腱 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部分肌腱移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海滨 林涧 +1 位作者 郑晓晖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14例。结...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14例。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3~3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该供区较前臂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位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前臂内侧皮神经 贵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和平 陈鹏 +2 位作者 洪发兰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后皮神经主干行于前臂背侧,约在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下行达腕背部,分布于前臂后外侧1/3区域;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以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为蒂形成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损伤 穿支 外科皮瓣 前臂后外侧 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髁上骨折合并伤处理的经验教训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国荣 陈学明 +5 位作者 卢森桂 温端生 符臣学 陈三立 杨先庆 吴信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98-299,共2页
1962年1月~1987年1月共收治股骨髁上骨折267例,伴有合并伤者148例,占55.4%。因对合并伤的诊断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导致截肢、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者,其教训极为深刻。 临床资料 本组有合并伤的股骨髁上骨折148例,男123例,女25例。年龄4... 1962年1月~1987年1月共收治股骨髁上骨折267例,伴有合并伤者148例,占55.4%。因对合并伤的诊断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导致截肢、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者,其教训极为深刻。 临床资料 本组有合并伤的股骨髁上骨折148例,男123例,女25例。年龄4~62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89例,压砸伤41例,坠落伤15例,枪伤3例。合并伤包括血管伤71例(48%),腓总神经损伤37例(25%),半月板损伤22例(14.9%),副韧带损伤12例,髌骨骨折3例,膝关节脱位2例,髌韧带断裂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髁上骨折 合并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