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庄永泽 邱哓剑 +4 位作者 杨家辉 林沁 王丽萍 彭卫华 俞国庆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11期648-651,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CP)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73例明确病理诊断的CKD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比较不同类型肾脏病、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对CP发生率的影响。结果:273例CK...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CP)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73例明确病理诊断的CKD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比较不同类型肾脏病、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对CP发生率的影响。结果:273例CKD患者中91例患者伴有CP,总的发生率33.3%;膜性肾病患者CP发生率最高60.0%,较非IgA肾病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5%)、乙肝相关性肾炎(24.2%)及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患者(0%)高(P<0.05)。IgA肾病(IgAN)患者CP发生率39.7%较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高(P<0.05)。随年龄增加CP的发生率升高但是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别;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组间CP的发生率无差别。结论:CKD是CP的高发人群,随年龄增加CKD患者中CP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肾脏病病理类型是影响CP的发生率的主要因素;CP与部分CKD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慢性前列腺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钟晓容 庄永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7期642-644,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肾脏疾病 受体结合 肾小球足细胞 VEGF 内皮细胞 血管通透性 微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林婷 庄永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8期743-746,共4页
关键词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 肾脏疾病 信号传导途径 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增殖 蛋白表达水平 生长因子 蛋白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近况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明 彭卫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年第1期92-94,共3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根据三碳键结构的氧化程度、是否成环、B环的链接位点等特点,可分为黄酮及类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根据三碳键结构的氧化程度、是否成环、B环的链接位点等特点,可分为黄酮及类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及异黄烷酮、查儿酮等。黄酮类化合物存在植物的花、茎、叶、果实等部位中,大部分与糖结合形成糖苷,小部分以游离苷的形式存在。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葵总黄酮、银杏黄酮苷、大豆异黄酮等多种黄酮具有降低尿蛋白、减轻肾脏病理改变、保护肾功能等特殊功效,本文就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近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肾脏病理改变 应用 治疗 大豆异黄酮 二氢黄酮 银杏黄酮苷 黄酮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肾脏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永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271-274,共4页
关键词 交感神经阻滞剂 过度兴奋 肾脏疾病 Β-受体阻滞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慢性肾脏病 小血管病变 CK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清颗粒冲剂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庄永泽 谢福安 陈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7期402-403,共2页
关键词 尿毒清颗粒冲剂 中医药治疗 慢性肾衰竭 疗效 临床观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南丽红 彭卫华 +3 位作者 郑省兰 方泰惠 吴符火 徐曾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867-870,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改良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于造模第5周末检测尿蛋白,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筋骨草总黄酮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6周起开... 目的:探讨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改良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于造模第5周末检测尿蛋白,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筋骨草总黄酮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6周起开始给药,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和血清中SOD、MDA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筋骨草总黄酮组可显著降低尿蛋白[(38.91±10.62)mg/24hvs(18.28±8.07)mg/24h,P<0.01],且可明显升高TP、SOD,降低BUN、Scr、TG、TC、MDA(P<0.05或P<0.01);形态学观察也显示筋骨草总黄酮组较模型组损害减轻[(0.196±0.035)vs(0.304±0.059),P<0.01]。而筋骨草总黄酮组与雷公藤多苷组相比,可明显提高SOD活性[(0.379±0.042)U/mlvs(0.327±0.063)U/ml,P<0.05],显著降低TC[(1.63±0.23)mmol/Lvs(1.95±0.37)mmol/L,P<0.05]、MDA含量[(4.773±0.675)U/mlvs(6.526±2.727)U/ml,P<0.05];且筋骨草总黄酮组ALT明显低于雷公藤多苷组[(57.60±8.09)U/Lvs(83.40±11.53)U/L,P<0.01]。结论: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损伤等可能是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草 黄酮 慢性血清病肾炎 自由基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患者急性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庄永泽 魏丽芳 +2 位作者 赖国祥 盖哓波 杨勃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军队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救治经验。结果:17例出现肾损害表现,占40.5%,其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伴镜下血尿者9例,1...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军队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救治经验。结果:17例出现肾损害表现,占40.5%,其中16例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伴镜下血尿者9例,1例因DIC而肉眼血尿、肾衰竭。急性肾衰竭(ARF)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休克、DIC、肝功能衰竭及横纹肌溶解均为重症中暑并发ARF的影响因素,而病程长短及血WBC计数者升高并不影响其ARF的发生率。经综合治疗,平均住院(12.1±10.9)d,治愈者37例,好转1例,死亡4例,有效率90.5%。12例热射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者抢救成功率66.7%,4例死亡原因均为MODS、DIC。除4例死亡外,13例尿蛋白及镜下血尿均恢复正常。结论:重症中暑患者急性肾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为可逆性,采取综合性救治技术,提高MODS成功率才能提高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急性肾损害 热射病 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AA方案治疗呈肾病综合征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被引量:8
9
作者 庄永泽 叶礼燕 +1 位作者 张明炜 余英豪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雷公藤多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LTAA方案)联合治疗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以拉米夫定(100mg/d)、雷公藤多苷片(0.5mg.kg-1.d-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5~10mg/d)及...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雷公藤多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LTAA方案)联合治疗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以拉米夫定(100mg/d)、雷公藤多苷片(0.5mg.kg-1.d-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5~10mg/d)及抗凝治疗7例呈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且血HBV-DNA≥1.0×106copy/ml的儿童HBV-GN,疗程12月。结果:6例为膜性肾病、1例膜增生性肾炎。6月时完全缓解(CR)者4例、部分缓解(PR)者3例,有效率57.14%,治疗12月时CR者6例、PR者1例,有效率100%。12月血清HBV-DNA均转阴。12月后停用拉米夫定和雷公藤多苷,继续服用其他药物,随访6~55个月[平均随访(24.1±15.4)个月],血清HBV-DNA3例再次转阳,4例阴性,复发2例,CR者5例、PR者1例、无效(NR)者1例。其中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结论:LTAA治疗方案是治疗儿童HBV-GN安全有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肾病综合征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0
作者 陈小青 王丽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88-91,共4页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它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它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黄连素又称小檗碱(berberine),是从黄连、黄柏等中药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为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从陈其明等[1]发现黄连的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降糖作用以来,近二十年来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上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随着国内外对其研究日益深入,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黄连素不仅具有降糖作用,而且还发现其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糖脂代谢、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功能,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本文就目前对黄连素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行以下综述,为黄连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相关疾病 黄连素 异喹啉类生物碱 代谢相关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 中心性肥胖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庄永泽 余英豪 +1 位作者 王丽萍 陈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587例IgA肾病依据年龄分为儿童组、中青年组和老年及老年前期组。对比不同年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5例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占48.6%,其次为孤立性肉... 目的:探讨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587例IgA肾病依据年龄分为儿童组、中青年组和老年及老年前期组。对比不同年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5例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占48.6%,其次为孤立性肉眼血尿(17.1%),以LeeⅣ及Ⅴ级为主,占48.6%,肾小球节段和/或球性硬化的发生率高达77.0%,间质纤维化91.4%,免疫病理以IgAMG型及IgAG型为主,伴高血压者肾小管间质病变指数较高。高血压、肾衰竭发生率较儿童及中青年组患者高,而血尿的发生率较低。高脂血症较中青年组多见。与儿童相比,其FsGs比例较高,病理半定量分析显示其肾小球硬化指数较高,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程度较高,间质炎细胞浸润较明显,肾小管-间质指数较高,但与中青年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慢性病变多见,肾小管间质病变重,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生理性退变等可能为其主要介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老年 病理学 肾小管间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免疫组化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卫华 陈建 +9 位作者 黄晓清 刘庆宏 郑智勇 李东良 庄永泽 王丽萍 林沁 俞国庆 张勇 李俊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8期683-687,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Ⅳ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 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Ⅳ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的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的有22例,同时阴性的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在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的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的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改良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GF和TGF-β_1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丽芳 庄永泽 +3 位作者 余英豪 曾玲 熊喜生 吴在增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9期770-773,851,共5页
目的:观察CTGF及其上游因子TGF-β1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HBV-G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87例HBV-G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CTGF和TGF-β1的表达,进行半定量评分,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 目的:观察CTGF及其上游因子TGF-β1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HBV-G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87例HBV-G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CTGF和TGF-β1的表达,进行半定量评分,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87例中膜性肾病(MN)3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26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1例I、gA肾病(IgAN)9例及其他类型6例。正常肾组织CTGF和TGF-β1呈微弱表达或不表达,HBV-GN肾组织中CTGF和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病理类型中CTGF和TGF-β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GF和TGF-β1的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肾小球的病变程度成正相关。结论:在HBV-GN中CTGF和TGF-β1参与其间质纤维化和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南丽红 彭卫华 方泰惠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8期744-746,共3页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药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 MSPGN 肾小球系膜细胞 大量蛋白尿 matri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A/PAI-1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卢萍 余英豪 +2 位作者 庄永泽 郑智勇 曾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5期407-410,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t-PA/PAI-1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2004年间获得的100例HBV-GN肾活检标本为实验对象,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BV-GN肾组织t-PA/PAI-1的表达特点,并统计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 目的:探讨t-PA/PAI-1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2004年间获得的100例HBV-GN肾活检标本为实验对象,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BV-GN肾组织t-PA/PAI-1的表达特点,并统计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病变程度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各病理类型组t-PA/PAI-1阳性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的肾小球病变等级中,Ⅱ级、Ⅲ级组t-PA阳性积分开始升高,以Ⅲ级组最高(P<0.05),Ⅳ级组积分下降(P<0.05);PAI-1随肾小球病变等级的增加阳性积分升高(P<0.05,P<0.01),并随肾功能减退阳性积分增高(P<0.05,P<0.001)。结论:t-PA/PAI-1在乙肝肾中的表达平衡失调促进肾小球硬化;肾组织内PAI-1随肾功能减退而表达增强,可能是HBV-GN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肾组织乙肝标志的检测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卫华 黄晓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938-940,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肾组织 检测 乙肝 HBV携带率 HBV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腹膜透析方式的对比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林红 于银春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187,共1页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肾功能衰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诱导1234例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智辉 俞国庆 +1 位作者 谢福安 陈建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10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甘露醇(mannitol,MT)导致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死亡率、死亡原因以及预后因素。方法通过维普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全文数据库,检索1980~2002年间国内相关文献81篇,对文章报道的1 234例MT致... 目的探讨甘露醇(mannitol,MT)导致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死亡率、死亡原因以及预后因素。方法通过维普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全文数据库,检索1980~2002年间国内相关文献81篇,对文章报道的1 234例MT致AR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MT致ARF的发病率为6.73%,出现ARF的平均年龄为(60.85±10.38)岁。其中76.19%的ARF患者原发病为脑出血、脑梗死;②发生ARF的患者MT日平均用量为(253.82±42.46)g,累积剂量为(1034.37±104.82)g;③80%患者出现少尿,50%出现血尿;④发生ARF后患者的总死亡率为26.15%;多器官功能衰竭(41.07%)、脑疝(28.57%)是主要死亡原因;⑤甘露醇日用量>200g的ARF患者死亡率(45.31%)显著高于日用量<200g者(10.87%);⑥发生ARF后,透析患者的死亡率(17.01%)显著低于未透析者(26.69%)。结论①老年人易于发生MT相关性的ARF;原发病为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使用MT后ARF的发生率高;②少尿、无尿和血尿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③发生ARF后患者的总死亡率为26.15%,死亡原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疝;④MT日用量超过200g的ARF患者死亡率高;透析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急性肾衰竭 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高尿酸血症发生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晓容 庄永泽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9期794-796,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其高尿酸血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227例HBV-GN患者中高尿酸...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其高尿酸血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227例HBV-GN患者中高尿酸血症71例,总发生率31.28%,随着eGFR的下降,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逐渐增高。单因素分析发现Scr≥132.6μmol/L、高血压、系膜增生程度、肾小球硬化率、新月体形成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等是其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Scr水平、肾小管间质病变为HBV-GN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BV-GN是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见的病因之一,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血肌酐水平、肾小管间质病变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高尿酸血症 继发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庄永泽 钟晓容 余英豪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作用。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A组)及血尿酸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作用。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A组)及血尿酸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发生率为29.58%(21/71),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17.95%(28/156),P<0.05。A组eGFR<60ml/min者发生率达32.39%(23/71),明显高于B组(9.61%,P<0.01)。A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膜性肾病(MN)发生率低于B组(P<0.05),而增生硬化性肾炎(SGN)明显高于B组(P<0.01)。高尿酸血症组肾小球硬化≥50%、新月体形成、系膜中度增生和肾小管间质中度病变重比例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MN与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两个亚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eGFR<60ml/min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血尿酸正常者(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会促进HBV-GN高血压的发生、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影响HBV-GN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高尿酸血症 膜性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