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早期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5
1
作者 邹忠东 王烈 +1 位作者 姜胜波 王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黄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早期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SAP患者31例,其中12例(对照组)行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19例(治疗组)在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大... 目的:观察大黄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早期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SAP患者31例,其中12例(对照组)行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19例(治疗组)在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大黄浸液胃管注入,治疗3 d。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测定血浆TNFα-、IL-6及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血浆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较早,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内毒素的含量于治疗开始后逐渐升高,而治疗组内毒素的含量在治疗短时间内升高后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滤过能大量清除血浆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大黄能较好地改善胃肠功能、降低血液内毒素含量,两者早期联合应用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血液滤过 大黄 细胞因子类 炎症介质 内毒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及二次打击损伤 被引量:3
2
作者 邹忠东 张再重 +3 位作者 唐力军 涂小煌 王烈 王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3-916,共4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与二次打击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SAP,n=24),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溶液制备SAP大鼠模型;SAP+...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与二次打击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SAP,n=24),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溶液制备SAP大鼠模型;SAP+SFI组(n=24),建模前2h先给予SFI10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假手术组(SO,n=6)。建模成功后3、6、12、24h,分别取血液和小肠、胰腺、肺脏、肝脏标本。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各时段血浆TNF-α、IL-6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oxidase,DAO)活性,以及相应时段胰腺、肺脏、肝脏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SAP组各时间点血液TNF-α、IL-6、DAO均较SO组显著升高(P<0.01),6~24h胰腺、肺脏、肝脏MPO较SO组显著升高(P<0.01);SAP+SFI组各时间点血液DAO、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P<0.01),6~24h胰腺、肺脏、肝脏MPO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P<0.01);SAP+SFI组建模后24h小肠病理组织改变较SAP组明显减轻。结论:SFI可防护SAP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并可减轻胰腺、肺脏、肝脏遭受二次打击的严重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屏障功能障碍 二次打击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800例体会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振发 王瑜 王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438-1438,共1页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抢救重危病人、测定中心静脉压、长期静脉给药、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化疗等常用的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应用广泛。我科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或危重患者常规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锁骨下静脉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检...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抢救重危病人、测定中心静脉压、长期静脉给药、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化疗等常用的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应用广泛。我科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或危重患者常规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锁骨下静脉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检测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标准、可靠.故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1年来我科共完成80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锁骨下静脉 中心静脉压 胃肠道手术 营养支持治疗 颈内静脉 重危病人 静脉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治疗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安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瑜 张宝明 +3 位作者 黎成金 王烈 涂小煌 王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30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转染CD基因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化疗组和化疗组,分别经腹腔...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30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转染CD基因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化疗组和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3℃前药5-FC和室温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取各组裸鼠肝脏转移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及大肠组织作病理检测;RT-PCR检测各组织的CD基因表达。结果:常规病理检测显示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3组裸鼠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和大肠组织均呈正常形态,无明显病理改变。RT-PCR检测显示,3组肝脏转移瘤组织CD基因表达稳定,均见154 bp条带;显示3组裸鼠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和大肠组织均无CD基因表达。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明显提高了CD基因表达的靶向性,减少了热化疗引起的正常组织损伤,该治疗系统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肝转移 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 基因治疗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基因对肝癌细胞SK-Hep-1黏附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冰 林山 王烈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4-477,483,共5页
目的:肝细胞癌中高表达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基因(glypican-3,GPC3),而在非肿瘤肝组织、肝细胞腺瘤、胆管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胆囊癌等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本研究利用携带GPC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GPC3基因对SK-Hep-1肝癌细胞增... 目的:肝细胞癌中高表达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基因(glypican-3,GPC3),而在非肿瘤肝组织、肝细胞腺瘤、胆管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胆囊癌等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本研究利用携带GPC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GPC3基因对SK-Hep-1肝癌细胞增殖、黏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pEGFP-N2-GPC3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人肝癌细胞SK-Hep-1。RT-PCR检测GPC3-SK-Hep-1细胞中GPC3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SK-Hep-1细胞的增殖并计算黏附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K-Hep-1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pEGFP-N2-GPC3成功转染SK-Hep-1细胞,转染后GPC3-Hep-1细胞明显表达GPC3mRNA。GPC3转染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SK-Hep-1的增殖(P<0.01);GPC3转染细胞的黏附能力较对照细胞显著下降[(10.21±0.62)%vs(15.51±0.95)%,P<0.01];GPC3转染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细胞明显增强[(131.7±7.44)vs(69.6±5.25),P<0.01;(220±12.8)vs(130±8.2),P<0.01]。结论:GPC3基因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但显著增强后者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SK-Hep-1肝癌细胞 侵袭 黏附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大鼠乳腺癌细胞共表达MIP-1α和B7-1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振发 王烈 +5 位作者 王瑜 陈少全 林晨 卫立辛 覃林花 张长松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建立共表达小鼠MIP-1α和B7-1基因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并进行体外活性检测。方法:应用含不同选择标记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1mg/mlG418和2μg/ml puromycin双药物筛选后获得MIP-1α+B7-1基因共表达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RT-PCR、... 目的:建立共表达小鼠MIP-1α和B7-1基因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并进行体外活性检测。方法:应用含不同选择标记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1mg/mlG418和2μg/ml puromycin双药物筛选后获得MIP-1α+B7-1基因共表达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RT-PCR、免疫组化检测mMIP-1α的表达,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mB7-1的表达;将共表达MIP-1α和B7-1的肿瘤细胞与大鼠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琼脂糖打孔法检测共表达MIP-1α和B7-1肿瘤细胞对单个核细胞的趋化活性。结果:经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产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病毒滴度达4.6×107CFU/L。细胞生长曲线显示,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SHZ-88/mMIP-1α+mB7-1有B7-1和MIP-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I值SHZ-88/PLXSN组为(0.76±0.25),SHZ-88/mMIP-1α+mB7-1组为(1.95±0.31),后者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1),SHZ-88/pBabe puro组的趋化指数为(0.99±0.19),mMIP-1α+mB7-1组的为(3.88±0.33),后者显著增强了趋化活性。结论: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建立MIP-1α和B7-1基因共表达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具有招引单个核细胞,并将其激活的体外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1Α B7—1 逆转录病毒载体 大鼠乳腺癌 SHZ-88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启志 王烈 宋京翔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2,共4页
肝素酶(heparanase)是一种能降低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的内切糖苷酶。它参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重塑,促进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的合成和释放;... 肝素酶(heparanase)是一种能降低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的内切糖苷酶。它参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重塑,促进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的合成和释放;它在内涵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中具有管家基因的功能,广泛表达于人类的肿瘤细胞中,在侵袭型的动物肿瘤细胞中也过度表达,因此它的过度表达被认为能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最近的研究显示,肝素酶能释放硫酸乙酰肝素依赖的生长因子并能产生大量有活性的硫酸乙酰肝素片段,破坏、降解细胞外基底膜屏障,促进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并加快血管生成,对肿瘤患者的预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肝素酶抑制剂(PI-88、肝素、肽类、硫酸昆布多糖、RNA干扰和苏拉明等)正在被开发出来,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深入研究肝素酶在肿瘤转移和调节中的作用可能会带来肿瘤治疗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酶 肿瘤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 转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忠东 张宝明 +3 位作者 黎成金 王瑜 王烈 涂小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i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热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CEA启动子调控CD基因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扩增、纯化、包装,并收集病毒上清。4...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i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热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CEA启动子调控CD基因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扩增、纯化、包装,并收集病毒上清。45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人结肠癌LoVo细胞,成瘤后2 d腹腔注射病毒上清(0.2 ml/次,每天1次,共5 d)。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化疗组和热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前药5-FC和43℃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观察肝脏转移率和转移结节数,RT-PCR检测CD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的变化。结果:病毒滴度为5.6×106CFU/L。CD基因在移植瘤组织中有效表达。热化疗组的肝转移率与转移结节数均低于常温化疗组[13.3%vs40.0%,(0.20±0.56)个vs(0.80±1.01)个;均P<0.05]。光镜下见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电镜下见化疗组、热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凋亡改变。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转移 胞嘧啶脱氨基酶 5-氟胞嘧啶 热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9
作者 黎成金 李金海 +2 位作者 王烈 陈常军 王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LEASD患者36例,取外周血20 ml,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d,细胞传至第3代,分为对照组,加aFGF 1、2和5μg/L,依次为...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LEASD患者36例,取外周血20 ml,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7d,细胞传至第3代,分为对照组,加aFGF 1、2和5μg/L,依次为低、中、高浓度组,每组9例,各组干预6、12、24和48 h。CCK-8试剂盒测EP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率,RT-PCR测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浓度组EPCs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Bcl-2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aFGF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改善EPCs的生物学功能。结论 aFGF改善LEASD患者外周血EPCs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通过上调Bcl-2发挥抑制EPCs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内皮细胞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