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级 被引量:16
1
作者 段小玲 陈自谦 +1 位作者 许尚文 张志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3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表现,包括瘤体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强化方式等,根据2010年WHO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表现,包括瘤体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强化方式等,根据2010年WHO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不同级别肿瘤的影像征象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6例患者16个病灶,横径最大径约20~70m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7例,以囊性为主的4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5例。动态增强示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的8例;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的8例。 G1级肿瘤9个,G2级肿瘤5个,G3级肿瘤2个,肿瘤级别与肿瘤大小、内部成分、强化方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较大的肿瘤易囊变,肿瘤病理分级往往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强化方式 病理分级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锦良 陈自谦 +1 位作者 钱根年 许尚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摄了平片,CT检查10例、MRI检查6例、DSA检查2例。结果:2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18例,脊柱4例...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摄了平片,CT检查10例、MRI检查6例、DSA检查2例。结果:2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18例,脊柱4例,骨盆3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16例中有6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特别是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样骨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永岩 李天然 +2 位作者 许有进 吴纪瑞 黄艺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及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 %、90 %和10 0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及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 %、90 %和10 0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CT与MRI能较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情况。结论超声、CT、MRI均具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CT及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境界及质地,对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永岩 杨利 +3 位作者 皮厚山 李天然 吴纪瑞 陈自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1000-1001,共2页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2
5
作者 季洪兵 董其龙 +3 位作者 王锦良 郑春雨 庄永泽 李铭山 《罕少疾病杂志》 2002年第5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和比较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及MRI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例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表现,其中6例行B超检查,5例行腹部平片、IVP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①髓质海绵肾以肾结石及血尿为主... 目的评价和比较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及MRI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例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表现,其中6例行B超检查,5例行腹部平片、IVP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①髓质海绵肾以肾结石及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组6例均有双肾多发性小结石及血尿;②腹部平片显示双肾区小斑点状高密度影;③静脉肾盂造影或CT显示肾锥体集合管扩张,充盈造影剂,呈小囊状,内可有小结石。结论髓质海绵肾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CT较IVP更敏感发现肾锥体内细小结石及早期的肾集合管扩张,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质海绵肾 影像诊断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8
6
作者 林钱森 陈自谦 +1 位作者 吴清清 林春琴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567-1571,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均位于脊柱旁或骶前区,27例良性,边界尚清,呈类圆形多...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均位于脊柱旁或骶前区,27例良性,边界尚清,呈类圆形多见。神经鞘瘤12例,易囊变、钙化,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其中2例完全囊变呈厚壁假囊肿,1例为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例呈丛状生长,与周围肌肉关系密切;节细胞神经瘤11例,好发于肾上腺区,少有囊变,增强呈渐进性强化或分隔样、斑驳样强化;副神经节瘤3例呈富血供,动脉期可见粗大血管影、T2WI呈现"椒盐征"。恶性3例即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见粗大、不定形钙化,结合PET、CT、MR多模态检查凸显转移灶及确定肿瘤分期。结论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并能反映其病理变化,可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神经源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陶超超 陈自谦 +1 位作者 许尚文 梁礼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2342-2345,2367,共5页
目的探讨有助于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鉴别诊断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例结直肠神经鞘瘤和25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MSCT影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二者影像学特征,ROC曲线分析... 目的探讨有助于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鉴别诊断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例结直肠神经鞘瘤和25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MSCT影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二者影像学特征,ROC曲线分析阳性指标用于鉴别的效能。结果相对结直肠间质瘤而言,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直径小(2.5±1.3,t=3.850,P<0.001),结肠来源(75%vs 16%,Χ2=14.272,P<0.001),圆形(68.8%vs 36%,Χ~2=4.188,P=0.041),边缘光滑(68.8%vs 32%,Χ~2=5.299,P=0.021),均质(93.8%vs 48%,Χ~2=9.081,P=0.003),较少发生囊变(12.5%vs 60%,Χ~2=9.069,P=0.003)、坏死(6.25%vs 44%,Χ~2=6.716,P=0.010),轻中度强化(87.5%vs 52%,Χ~2=5.468,P=0.019),区域淋巴结肿大(31.3%vs 0,Χ~2=8.898,P=0.003)。两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有无钙化、表面溃疡、远处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T测量的肿瘤最大径4.4cm为最佳界值,鉴别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22/25)和87.5%(14/16),曲线下面积(AUC)=0.915。结论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特征表现为结肠来源体积较小的肿瘤,边缘光滑,均质,较少发生囊变和坏死,可伴区域淋巴结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胃肠间质瘤 结直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CR与移动DR在床旁胸部摄影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建新 付丽媛 +1 位作者 黄艺生 邱丽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移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与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在床旁胸部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移动CR与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胸片各200张,对2种摄影方式所摄胸片的图像质量及胸内各结构的显示进行对比研究。移动CR和移... 目的对比研究移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与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在床旁胸部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移动CR与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胸片各200张,对2种摄影方式所摄胸片的图像质量及胸内各结构的显示进行对比研究。移动CR和移动DR各200张床旁胸部摄影胸片,以其CT检查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将两组床旁胸片显示的病灶清晰程度分为清晰、可见、模糊、隐约可见、未见5类。统计2组的例数,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图像质量:移动CR床旁胸部摄影所得胸片的甲级片率69.0%,乙级片率24.5%,丙级片率5.0%,废片率1.5%。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所得胸片的甲级片率83%,乙级片率16%,丙级片率1%,废片率0。对胸内各结构的显示:移动CR与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所得胸片对胸内各结构的显示率移动CR低于移动DR。对病灶的显示能力:200张移动CR胸片中,126例行CT检查,67例CT所显示的病灶中,移动CR能显示64例,3例未见病灶。200张移动DR胸片中,108例行CT检查,53例CT所显示的病灶中,移动DR能显示52例,1例未见病灶。移动CR与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33和0.918。结论移动CR与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移动DR摄影的影像质量、对胸内结构的显示及对病灶的显示能力均优于移动CR,在床旁胸部摄影中移动DR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计算机X射线摄影 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 床旁胸部摄影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联合动态增强评估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分级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尚文 陈自谦 +5 位作者 王晓阳 夏加林 付丽嫒 钟群 陈振 洪俊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肝ADC值联合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1年且准备行肝脏穿刺活检的69例CHB患者作为病例组,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 目的探讨肝ADC值联合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1年且准备行肝脏穿刺活检的69例CHB患者作为病例组,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上腹部DWI和动态增强(DCE)检查,分别测得肝ADC值和动脉灌注指数(HPI)值。病例组受试者行肝穿刺,并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级。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不同纤维化程度分级患者间肝脏ADC值、HPI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病例组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ADC值、HPI值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肝脏ADC值和HPI值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病例组S0、S1、S2、S3及S4级分别有11、13、12、15及18例。对照组、S0级组、S1级组、S2级组、S3级组、S4级组患者的ADC值分别为(1.39±0.09)×10^(-3)、(1.39±0.08)×10^(-3)、(1.38±0.10)×10^(-3)、(1.20±0.06)×10^(-3)、(1.12±0.07)×10^(-3)、(1.01±0.07)×10^(-3)mm^2/s;HPI值分别为(0.23±0.04)、(0.23±0.03)、(0.26±0.03)、(0.29±0.03)、(0.36±0.07)、(0.41±0.05),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肝ADC值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高度负相关(r=-0.894,P<0.01),HPI值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高度正相关(r=0.832,P<0.01)。ADC值预测≥S1级、≥S2级、≥S3级、S4级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93、0.991、0.966、0.952,HPI值预测上述分级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24、0.928、0.943、0.905。结论肝ADC值较HPI值对肝纤维化程度区分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可提升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技术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钱根年 陈自谦 +5 位作者 李天然 郑春雨 许尚文 赵春雷 张碧云 李铭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方法:272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电影扫描序列,层厚为1.25mm或0.625mm,螺距为0.275:1,对比剂1.5~2ml/kg,注射速率3~4ml/s,采用容积再现(VR)、多...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方法:272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电影扫描序列,层厚为1.25mm或0.625mm,螺距为0.275:1,对比剂1.5~2ml/kg,注射速率3~4ml/s,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仿真内窥镜(VE)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χ^2=23.936,P〈0.01),心率平稳,心率在55~75次/min,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率80.3%达到诊断要求,心率大于9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清;重建相位窗在55%、65%和75%之间显示一、二级高质量冠状动脉图像的例数无显著性差异(χ^2=1.980,P〉0.05),选择重建相位窗为75%可提高工作效率;采用扫描层厚为0.625mm或1.25mm(重建间隔为0.625)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可满足影像及临床诊断需要(χ^2=0.833,P〉0.05),选择扫描层厚1.25mm所获得图像的信噪比及移动伪影明显减少;采用3.5ml/s或4ml/s注射速率图像重建后达到一、二级水平的图像质量基本接近(χ^2=0.268,P〉0.05),使用注射速率为3.5ml/s,显示冠状动脉清晰且受腔静脉伪影少。结论:心率平稳且小于75次/min,使用合适的重建相位窗、对比剂及扫描参数,MSCT可满意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复查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PROPELLER和SSFSE扫描技术在颅脑MR成像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根年 陈自谦 +2 位作者 许尚文 肖慧 倪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比较螺旋浆(PROPELLER)扫描技术和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扫描技术颅脑磁共振成像的图像质量,揭示PROPELLER这一独特的成像技术在未镇静不配合受检者颅脑磁共振成像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疑颅内病变的临床受检者,采用PROP... 目的:比较螺旋浆(PROPELLER)扫描技术和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扫描技术颅脑磁共振成像的图像质量,揭示PROPELLER这一独特的成像技术在未镇静不配合受检者颅脑磁共振成像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疑颅内病变的临床受检者,采用PROP-T2WI和SSFSE-T2WI扫描所获得的T2WI磁共振图像,由影像科医师,未告知采用扫描方法的前提下,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图像的运动伪影、病灶显示和图像优质片率状况,将影像科医师判读两种扫描技术所获得的颅脑MR图像结果供分析,采用统计学Ridit分析和χ2检验。结果:使用PROP-T2WI和SSFSE-T2WI扫描方法所获得的图像运动伪影均明显减少,颅内病灶均可以显示(Ridit分析,P=0.6664);但PROP-T2WI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明显优于SSFSE-T2WI图像(χ2检验,P<0.001)。结论:PROPELLER和SSFSE扫描技术具有同等消除磁共振图像运动伪影的能力,但使用PROPELLER技术所得到T2WI对脑实质的显示更为理想,显示病灶较清晰,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浆技术 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磁共振成像 颅脑 运动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2
作者 钱根年 陈自谦 +2 位作者 李天然 赵春雷 张小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结果:69例中,脑血管无异常18例,检出脑血管动脉瘤29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5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6例和烟雾病1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全景成像技术在脊柱侧弯摄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建新 付丽媛 +3 位作者 陈自谦 刘冰川 陈坚 李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全景成像检查技术在脊柱侧弯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lot检查技术46例脊柱侧弯患者(A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5岁。采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拼接技术58例脊柱侧弯患者(B组),其中男性33例,女... 目的探讨脊柱全景成像检查技术在脊柱侧弯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lot检查技术46例脊柱侧弯患者(A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5岁。采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拼接技术58例脊柱侧弯患者(B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10~19岁,平均年龄16岁。Slot检查技术,通过一次连续几秒曝光获得从颈椎上段至骶尾椎的脊柱全长影像,与行DR拼接技术(通过2次摄影2张X射线照片,经过剪切、重叠拼接成全脊柱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全脊柱摄影检查,颈、胸、腰、骶、尾椎同时在1张X射线照片上清晰显示,整个图像密度均匀,无拼接伪影。B组患者,23例因患者移动导致重拍,16例因照片拼接误差较大导致重拍,其余19例均一次完成检查。所摄X射线照片中,患者颈、胸、腰、骶、尾椎整体影像与图像细节均显示良好,全脊柱图像可见明显的拼接伪影。B组患者中长度拼接误差14例(24.1%),角度拼接误差49例(84.5%),图像后处理放大率不同拼接误差6例(10.3%)。结论采用Slot全脊柱摄影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与过去的DR拼接摄影法相比,不但能够清晰地显示脊柱全长影像,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保证了全幅图像密度均匀一致,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术前计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T 全脊柱成像 脊柱侧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碧云 陈自谦 李铭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210-214,共5页
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不仅能够无创性观察活体内器官的情况,并且能够评价它们的功能。随着示踪剂的不断研发和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帕金森病、颅内... 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不仅能够无创性观察活体内器官的情况,并且能够评价它们的功能。随着示踪剂的不断研发和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帕金森病、颅内肿瘤、癫痫、外伤、痴呆、药物滥用成瘾及脑科学研究中,成为当代脑功能研究的热点。作者将PET和fMRI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脑功能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8
15
作者 聂玫 陈自谦 +1 位作者 肖慧 夏加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7期1111-1115,共5页
目的总结8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DNET,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8例肿瘤累及脑皮层,边界清楚,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位于颞叶4例,枕叶2例,额叶1例,小脑1例。... 目的总结8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DNET,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8例肿瘤累及脑皮层,边界清楚,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位于颞叶4例,枕叶2例,额叶1例,小脑1例。5例具"三角征",4例具"分隔征",3例呈单或多囊性。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4例无强化,4例呈线状、分隔状、小结节状强化。7例FLAIR像可见肿瘤周边稍高信号"环征"。结论 DNE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于肿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运韬 陈自谦 +3 位作者 董盼盼 李忠明 曹波 钟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5.2cm,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份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欠清;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以动脉期强化为著,但较正常甲状腺及周围血管密度低,部分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HCA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嗜酸细胞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及其产生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天然 陈自谦 +3 位作者 赵春雷 钱根年 李铭山 许尚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9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伪影表现及其产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冠状动脉伪影的表现,评分法判断伪影的程度,产生伪影的原因。结果:以曲面重组为标准重组方式评判。109例见伪影占80.2%,23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伪影表现及其产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冠状动脉伪影的表现,评分法判断伪影的程度,产生伪影的原因。结果:以曲面重组为标准重组方式评判。109例见伪影占80.2%,232段冠状动脉发生伪影占23.8%。伪影分为自身因素和技术因素两大类。呼吸运动与心脏运动表现为阶梯状影,冠状动脉错位、中断、模糊;高密度物质表现为局部管腔模糊;邻近结构伪影表现为冠状动脉显影模糊;技术原因表现为冠状动脉不能成像。冠状动脉伪影程度5分3例,4分8例,3分24例,2分33例,1分41例。轻度伪影74例占54.4%(74/136),中度伪影占24例17.6%(24/136),重度伪影11例占8.1%(11/136)。结论:伪影的产生各有其原因,影像学表现各异,通过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可降低伪影的发生率及对诊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 伪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聂玫 陈自谦 +1 位作者 钱根年 钟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92例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16例,肝血管瘤29例,肝细胞癌19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细胞癌12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92例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16例,肝血管瘤29例,肝细胞癌19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细胞癌12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为(0.0011790±0.0000960)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0.0029894±0.0003620)、(0.0021921±0.0006004)、(0.0016763±0.0003620)(、0.0020450±0.0002446)(、0.0011615±0.0002702)mm2/s。结论:分析DWI图像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内脑膜瘤2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碧云 陈自谦 李铭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4期336-336,339,共2页
关键词 脑膜瘤 影像诊断学 MRI检查 脑凸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熙章 杨利 +6 位作者 陈自谦 吴纪瑞 许有进 杨永岩 黄淑贞 李惠敏 黄艺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9期765-766,共2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术中预防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常规治疗组肺癌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加栓塞术,大咯血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利多卡因诱发试验组常规化疗栓塞术同前,术前加用利多卡因脊髓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术中预防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常规治疗组肺癌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加栓塞术,大咯血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利多卡因诱发试验组常规化疗栓塞术同前,术前加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即动脉内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3~5ml,判断支气管肋间动脉干有无合并根动脉,阳性者行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结果:常规治疗组464例,发生脊髓损伤致瘫6例,占1.3%,利多卡因诱发试验组21 5例,行诱发试验116例,阳性者37例,无1例患者出现截瘫.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介入治疗前应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判断支气管动脉有无合并脊髓根动脉,能有效避免髓动脉损伤致瘫痪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介入治疗 并发症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