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碧云 陈自谦 肖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0-662,共3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5例,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靠近Monro孔处,在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在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5例,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靠近Monro孔处,在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在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均可见囊变,边缘清晰。免疫组化突触素(Syn)均为阳性表达,2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1例S-100呈阳性表达,3例Ki-67阳性表达。结论青年人位于透明隔的肿瘤,应考虑CNC的诊断,CT与MRI有助于诊断此病,确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CT和DSA的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胡绍童 皮厚山 +1 位作者 华道亮 董其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19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4例,双侧5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结果:...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19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4例,双侧5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结果:两种方法均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19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6例肿瘤均匀强化,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相同,难以分辨,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9/19)。12例同时行DSA,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正确诊断率为100%(12/12)。结论:CT和DSA检查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CT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畸胎类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董其龙 林建生 +1 位作者 钱根年 李天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畸胎类肿瘤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畸胎类肿瘤的X线、超声、CT及MRI检查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59例,CT诊断29例,MRI诊断10例,常规X线诊断2例。其中良性囊性畸胎瘤39例,囊实... 目的:总结分析畸胎类肿瘤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畸胎类肿瘤的X线、超声、CT及MRI检查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59例,CT诊断29例,MRI诊断10例,常规X线诊断2例。其中良性囊性畸胎瘤39例,囊实性畸胎瘤51例。结论:常规X线诊断价值较小,对于胸部纵隔内畸胎瘤有一定诊断价值,超声、CT及MRI对畸胎瘤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方便、价廉,可改变体位实时成像,特别对腹部盆腔畸胎瘤具有优势。CT对钙化与骨骼的显示优于超声、MRI,而MRI多轴位成像能更好显示肿瘤全貌、囊内容物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胎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肺部炎症的影像表现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陶超超 张鸿文 吴纪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归纳及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肺部炎症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肝癌TACE术后肺炎的认识。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发生肺部炎症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24例患者影像资料出现明确的肺部影像病变,影像表现有4种:... 目的归纳及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肺部炎症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肝癌TACE术后肺炎的认识。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发生肺部炎症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24例患者影像资料出现明确的肺部影像病变,影像表现有4种:①肺不张,14例,表现为肺段不张,10例伴胸腔积液;②坠积性炎症,4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肺野纹理增粗紊乱;③局部肺野浸润,4例,表现为肺野的局限性浸润;④弥漫性肺野浸润,2例,表现为两肺多发浸润性病变。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有部分患者发生肺部炎症,胸部影像学表现以右肺下叶肺段不张为主,多伴有胸腔积液,部分会出现典型的渗出性病变,重度肺炎表现为两肺弥漫浸润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TACE 肺部炎症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CT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凯 董其龙 陈自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16-618,共3页
目的:系统性研究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CT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003~2005年3年之间资料完整的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均出现肝周积液、胸腔积液及右下肺肺炎及门静脉伴... 目的:系统性研究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CT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003~2005年3年之间资料完整的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均出现肝周积液、胸腔积液及右下肺肺炎及门静脉伴行影。肝梗死4例,局限性脾梗死1例,肝内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胆总管下段胆泥阻塞伴胆管扩张5例,13例肝癌患者中肝移植术后单纯双肺转移3例,单纯移植肝转移1例,多脏器转移8例,1例因术后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双螺旋CT能清楚显示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其龙 陈代文 +2 位作者 史震山 钟群 陈自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35,共3页
1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资料完整的3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MRI及ERCP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18~63岁,平均46岁,肝硬化14例,肝功衰竭5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中晚期肝癌12例,在我院行... 1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资料完整的3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MRI及ERCP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18~63岁,平均46岁,肝硬化14例,肝功衰竭5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中晚期肝癌12例,在我院行经典原位术式者24例,行背驮式者10例,所有供受者血型均相符,所有病例均为胆总管对端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道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胰背动脉影像解剖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宇宁 李辉 +7 位作者 杨熙章 陈自谦 谭建明 钟群 杨利 吴志贤 李慧敏 黄艺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CTA)查找糖尿病患者胰腺主要供血动脉起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7例糖尿病患者接受经导管胰腺主要供血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42例患者术前行腹部CTA检查,并重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 目的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CTA)查找糖尿病患者胰腺主要供血动脉起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7例糖尿病患者接受经导管胰腺主要供血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42例患者术前行腹部CTA检查,并重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以明确胰腺主要供血动脉的起源和走行。DSA术中常规行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寻找胰腺主要供血动脉起源,必要时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检测胰腺主要供血动脉起源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胰背动脉为胰腺的主要供血动脉占85.7%(36/42)。CTA共检测出胰背动脉起源35例,其中1例经DSA证实为误读(假阳性);7例未检测出胰背动脉,其中2例经DSA证实为误读(假阴性)。CTA检测胰背动脉起源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83.3%和92.9%。结论 64排CTA可以准确检测出胰腺主要供血动脉起源,对于胰腺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背动脉 CTA DSA 胰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其龙 刘辉 +1 位作者 陈代文 陈自谦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1例
9
作者 吴清清 陈自谦 徐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64-1764,共1页
患者女,59岁,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实验室检查无特殊。MRI(图1):胰头部见2.2cm×2.1cm类圆形结节,边界清,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较同相位未见信号强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 患者女,59岁,反复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实验室检查无特殊。MRI(图1):胰头部见2.2cm×2.1cm类圆形结节,边界清,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较同相位未见信号强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后呈相对低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占位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君雄 董其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6-48,共3页
目的:提高肾上腺占位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64例肾上腺肿块术前经B超,CT以及MRI诊断,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其中肾上腺皮质癌4例,转移癌6例,肾上腺腺瘤18例,嗜铬细胞瘤25例,肾上腺囊肿7例,肾上腺皮质增生肥大3例,肾上... 目的:提高肾上腺占位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64例肾上腺肿块术前经B超,CT以及MRI诊断,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其中肾上腺皮质癌4例,转移癌6例,肾上腺腺瘤18例,嗜铬细胞瘤25例,肾上腺囊肿7例,肾上腺皮质增生肥大3例,肾上腺结核1例。研究显示B超、CT以及MRI诊断正确符合率分别为83.3%、95.1%、96.4%。结论:B超是筛选诊断肾上腺肿块的首选方法,CT和MRI诊断正确率较高,两者无明显统计差异,是肾上腺肿块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和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手术方法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杨熙章 杨利 +6 位作者 陈自谦 杨永岩 吴纪瑞 许有进 黄淑贞 李惠敏 黄艺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36-538,共3页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防治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无手术指征 化疗栓塞术 介入手术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6
12
作者 陈自谦 杨利 +1 位作者 杨熙章 杨永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本文就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相关基础研究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复习。各种介入治疗方法(TACE、热灌注化疗、热栓塞、中药栓塞剂、经皮注射无水乙醇、射频消融、经皮微波凝固、氩氦刀冷冻)均存在不足,双重化疗栓塞术,TAC... 本文就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相关基础研究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复习。各种介入治疗方法(TACE、热灌注化疗、热栓塞、中药栓塞剂、经皮注射无水乙醇、射频消融、经皮微波凝固、氩氦刀冷冻)均存在不足,双重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消融,TACE联合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使疗效进一步提高;TACE后肝癌残存灶生物学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仅开始涉及,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以p53抑癌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治疗为代表的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等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入了新阶段;术中及围手术期处理关系着肝癌介入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有待进一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现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对宫颈癌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5
13
作者 邝菲 陈自谦 +1 位作者 钟群 付丽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联合利用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宫颈癌各项特性的价值。方法:采用3.0TMRI对11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盆腔常规MRI、DWI及DCE—MRI扫描,将宫颈癌患者根据以下因素分组:①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 目的:联合利用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宫颈癌各项特性的价值。方法:采用3.0TMRI对11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盆腔常规MRI、DWI及DCE—MRI扫描,将宫颈癌患者根据以下因素分组:①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②不同肿瘤类型;③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或转移;④高低级FIGO分期;⑤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⑥不同肿瘤直径(最长径≤2cm,2~4cm,〉4cm);⑦不同年龄组(30~,40~,50-,60~)。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及b=0,1000s/mm。两组ADC图计算得出,比较各组的ADC值。结果:ADC值在低分化宫颈癌(G3)与高中分化宫颈癌(G1/2)之间,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之间.在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术后无复发或转移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在高低级FIGO分期、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不同肿瘤直径及不同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DC值对于预测患者预后(术后是否复发或转移)的价值较高,ADC值可以用来提示宫颈癌患者的组织学级别及类型,尽管仍有一定的交叠,两组b值对于评估宫颈癌不同特性的价值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对咯血责任血管的诊断及栓塞治疗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芨 杨超 +2 位作者 张鸿文 雷娟 吴纪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DSA寻找确定的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对咯血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对89例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和相关动脉造影,寻找责任血管,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并根据DSA结果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结果咯血责任血... 目的探讨使用DSA寻找确定的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对咯血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对89例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和相关动脉造影,寻找责任血管,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并根据DSA结果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结果咯血责任血管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133/176,75.57%);其次来源于肋间动脉、膈动脉(34/176,19.32%),少见来源于肋颈干、胸廓内动脉、胸廓外动脉、甲状颈干、头臂干(9/176,5.11%)。31例检出多支咯血责任血管且不共干,49支为共干血管。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8例。接受BAE后治疗成功率为92.13%(82/89)。结论根据DSA发现的咯血责任血管,应注意多支咯血责任血管存在不共干和共干的可能,避免漏栓和误栓;并注意检出少见咯血责任血管,以提高咯血治疗成功率。此外DSA还能发现CTA不能发现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咯血 责任血管 诊断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与MRI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春雷 陈自谦 +2 位作者 钱根年 杨忠东 王楷堂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与MRI脑代谢显像对颞叶癫痫(TLE)致痫灶定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资料完整的难治性T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其常规MRI、MRS、^(18)F-FDG PET检查及三者联合诊断在TLE定侧上的检出准确率... 目的:探讨^(18)F-FDG PET与MRI脑代谢显像对颞叶癫痫(TLE)致痫灶定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资料完整的难治性T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其常规MRI、MRS、^(18)F-FDG PET检查及三者联合诊断在TLE定侧上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其价值。结果:本组78例难治性TLE患者均行前述三种检查,经统计学分析,致痫灶侧NAA/(Cho+Cr)及SUVmean低于健侧,三种检查定侧检出准确率分别为33.33%(26/78)、58.97%(46/78)及85.89%(67/78),三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89.74%(70/78),经卡方检验分析,得到χ~2=73.090,P<0.001,可以认为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分割卡方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对P值进行校正,以0.008为标准,可以认为常规MRI与MRS(χ~2=10.317,P=0.001)、^(18)F-FDG PET(χ~2=44.758,P<0.001)、三者联合(χ~2=52.43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S与^(18)F-FDG PET(χ2=14.158,P<0.001)、三者联合(χ~2=19.36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18)F-FDG PET与三者联合(χ~2=0.539,P=0.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定侧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在临床癫痫影像诊断时可先利用MRI进行诊断,但应尽量同时行常规MRI及MRS检查,若经前述检查仍无法准确定位,有条件者可进行^(18)F-FDG PET检查,三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癫痫致痫灶定侧检出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碧云 陈自谦 肖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表现。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膜...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表现。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前纵隔。软组织pPNET的CT表现为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骨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有1例可见瘤骨形成,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在SE的T1WI上表现为等肌肉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改变。结论pPNET的CT与MRI缺乏明确特征表现,但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判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7
作者 钱根年 陈自谦 +2 位作者 李天然 赵春雷 张小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结果:69例中,脑血管无异常18例,检出脑血管动脉瘤29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5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6例和烟雾病1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钱根年 陈自谦 +4 位作者 李天然 赵春雷 许尚文 栗莉 李铭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16层螺旋CT对31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SCTV)检查,所有采集的原始数据导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16层螺旋CT对31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SCTV)检查,所有采集的原始数据导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法(VR)重建,从而得到清晰而满意的临床诊断图像。结果:所有受检者血管重建显示良好,31例MSCTV检查中,26例可显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MSCTV主要征象包括:受累肢体肿胀,原始轴位图上血管腔内的充盈缺损,重建图像上显示管腔狭窄、中断或变细,明显浅静脉、侧支静脉扩张、纡曲。结论: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技术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情况,并可显示静脉血管情况,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多普勒超声及数字血管减影(DSA)检查,MSCTV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春雷 陈自谦 +3 位作者 李天然 钱根年 王楷堂 李铭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7-209,共3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发生于胃肠道固有肌层,此病的特点是免疫组织化学CD117(KIT)染色阳性,具有腔外生长的倾向,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半数以上病例可发生胃肠道...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发生于胃肠道固有肌层,此病的特点是免疫组织化学CD117(KIT)染色阳性,具有腔外生长的倾向,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半数以上病例可发生胃肠道黏膜溃疡,恶性病变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膜,而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目前,GIST影像诊断研究较多,尤以CT在GIST诊断中的应用为多,而PET/CT因应用时间尚短,在该类肿瘤上临床应用研究尚少。本文收集18例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并于我院行PET/CT检查的GIST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GISTPET/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春雷 李天然 +3 位作者 陈自谦 钱根年 陈锦华 王楷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45-174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18氟[18F]-FDG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分别对单独PET图像、单独CT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进行判读,所得结果与病理和/或随访结论比...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18氟[18F]-FDG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分别对单独PET图像、单独CT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进行判读,所得结果与病理和/或随访结论比较。结果PET/CT对原发灶检出率优于单独PET及单独CT(灵敏度分别为59.5%(25/42)、35.7%(15/42)、及23.8%(10/42),χ2值分别为8.100及13.067,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8.6%患者(12/42)经PET/CT检查后发现分期改变(包括4例未找到原发灶患者)。在29例已行颈部肿块切除病例中,有5例局部仍可见异常高代谢灶,提示肿瘤残余。PET/CT、单独PET及单独CT假阳性率分别为4.8%(2/42)、16.7%(7/42)及9.5%(4/42)。结论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于寻找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了解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全身侵犯情况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临床及时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癌 颈部 原发灶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