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颈椎血供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永绥 王万明 +2 位作者 郑和平 张发惠 王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支,C4~7椎前动脉在椎体上的分支相互吻合,在颈长肌的内侧缘处常吻合成一纵行动脉链;椎体后部血供来自椎间动脉发出的椎后动脉,其分支在颈椎体后部吻合形成节段性弧形动脉吻合链。结论阻断术椎的椎前动脉及其与相邻椎前动脉的纵行动脉吻合,并在颈椎后部减压时注意对硬膜囊外侧缘及椎体中部处的椎后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可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术野出血,改善手术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血液供应 颈椎前路减压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6 位作者 张传开 陈惠萍 郑和平 李平 朱云 孙阳 韩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方法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 目的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方法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17例,L431例,L5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椎体 邻近节段病 腰椎 峡部断裂 多孔面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岳素琴 陈超勇 +2 位作者 黄连花 郑和平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犬... 目的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mm,皮瓣面积为(287.0±44.2)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168.2±16.4)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结论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蒂 皮瓣模型 面积 隐神经营养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世民 唐茂林 +7 位作者 穆广态 徐达传 徐永清 柴益民 章一新 唐举玉 郑和平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银川,2007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银川,2007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穿支血管的分类、穿支皮瓣的命名等相关名称还相当混乱。为了规范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邀请了部分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专家,就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于2010年7月30日-8月2日在银川召开了穿支皮瓣研讨会,与会专家经热烈讨论达成了基本共识。钟世镇院士由于有其他会议未能与会,但他对"专家共识"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了修改补充。欢迎同道对"专家共识"提出商榷,在适当时间再召开穿支皮瓣研讨会,使之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专家 学术交流会 专题研讨会 中国解剖学会 穿支血管 钟世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6
5
作者 郑和平 林涧 +1 位作者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降动脉穿支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约4cm,在股内侧肌、大收肌腱与股骨内侧髁所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髌骨周围血管网、缝匠肌前缘及后缘的穿血管、股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膝关节内侧上部形成顺沿缝匠肌和股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以膝降动脉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降动脉穿支 穿支血管 外科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近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超勇 岳素琴 +3 位作者 魏在荣 林加福 郑和平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 目的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较粗长,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沿尺侧腕屈肌内侧缘或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肌腱之间的浅筋膜中下行,分布于前臂掌面尺侧,远侧可达腕横纹;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尺动脉近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自尺动脉起始后,先经指浅、深屈肌之间,后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下8.7 cm处穿过深筋膜浅出至皮下组织中,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穿支蒂干长(2.0±0.2)cm,外径(0.9±0.2)mm。结论可形成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部损伤 穿支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发惠 张朝春 +2 位作者 林松庆 宋一平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前臂外侧皮-头静脉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临床采用虎口动脉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27例,致伤原因:机器致伤1... 目的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前臂外侧皮-头静脉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临床采用虎口动脉穿支蒂前臂皮瓣修复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27例,致伤原因:机器致伤15例,车祸致伤8例,爆炸伤4例。缺损部位:手背软组织缺损13例;手掌软组织缺损3例;虎口区挛缩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cm^12.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14.0 cm×6.0 cm,皮瓣旋转点平桡腕关节。结果临床修复27例,创面Ⅰ期愈合26例,Ⅱ期愈合1例。所有病例经2~12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手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前臂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蒂前臂皮瓣,可以修复手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外侧皮神经 头静脉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 远端蒂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和平 康庆林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嵌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以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解剖观测旋髂深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行程可将其分为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嵴上段。①腹股沟段沿途发出(2~4)支、外径为0.2~1.8mm的腹壁肌支至邻近肌肉,其中优势肌支长(9.0±0.5)cm,外径为(1.4±0.1)mm;②髂嵴内段沿途发出(2~8)支、外径为0.2~0.7mm肌骨支穿过肌肉附丽进入髂嵴前部;③髂嵴上段延续为肌皮穿支并穿过深筋膜支配11cm×14cm的皮肤。结论:以旋髂深动脉蒂,可切取以腹股沟段的腹壁优势肌支肌瓣、髂嵴内段的肌骨支骨瓣和终末段的肌皮穿支皮瓣,从而形成嵌合组织瓣。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髂骨 穿支皮瓣 嵌合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9
作者 骆宇春 王诗波 +4 位作者 樊嵘 张发惠 高建明 许斌 华国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锁骨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征及其体表投影,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提供基础。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分别观察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以及喙突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应数据,确定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 目的观察锁骨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征及其体表投影,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提供基础。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分别观察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以及喙突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应数据,确定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结果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大约在其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下缘的最近距离左侧平均为0.42 cm,右侧平均为0.57 cm。结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时在锁骨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穿针时要十分小心,方向尽量由后上向前下以减小血管神经束损伤的风险,而且螺钉外露的螺纹不宜过长,一般以1到2个螺纹为宜。只要注意锁骨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点,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外固定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林海滨 林涧 +1 位作者 郑晓晖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14例。结...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14例。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3~3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该供区较前臂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位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前臂内侧皮神经 贵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和平 陈鹏 +2 位作者 洪发兰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后皮神经主干行于前臂背侧,约在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下行达腕背部,分布于前臂后外侧1/3区域;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以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为蒂形成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损伤 穿支 外科皮瓣 前臂后外侧 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解剖标志定位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永绥 王万明 +2 位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王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最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结论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手术 解剖标志 解剖学研究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加福 郑和平 林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用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结果①股中间皮神经前支体表投影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与髌结连线(髌骨中点至收肌结节的连线)中点的连线;②股内侧肌穿支穿出点位于股内侧肌支体表投影线(腹股沟中点与收肌结节连线中、下1/3交界点至髌骨中点的表线)中点附近,相当于收肌结节上(9.4±2.4)cm、髌骨中点垂线内(4.1±1.0)cm处。穿支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股中间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网)密切吻合,在大腿前内侧形成顺沿股中间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形成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穿支 股中间皮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管动脉穿支小腿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发惠 谢昀 +2 位作者 张朝春 林松庆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 目的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结果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支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踝管 远端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15
作者 林金堆 林加福 +1 位作者 郑和平 徐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7,30,共4页
目的为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修复膝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收肌结节、股骨内侧髁为观测点解剖观测膝降动脉关节支的走行、分支与分布。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 目的为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修复膝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收肌结节、股骨内侧髁为观测点解剖观测膝降动脉关节支的走行、分支与分布。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膝降血管关节支在距股骨内侧髁下缘上(5.9±1.2)cm处发出两大分支:①骨膜支起始外径(1.3±0.2)mm,在股骨内侧髁面上走行距离为(4.8±1.1)cm;②髌下支起始外径为(1.3±0.2)mm,向下走行距离为(6.6±1.5)cm。结论可形成膝降血管髌下支—骨膜支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降血管 膝关节 损伤 骨膜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的应用解剖
16
作者 陈超勇 郑和平 +1 位作者 林松庆 徐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为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发出腓骨头支近端及远端的长度及外径,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近端... 目的为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发出腓骨头支近端及远端的长度及外径,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近端长(4.1±0.5)cm,外径(1.8±0.2)mm,远端长为(5.3±0.4)cm,外径为(1.0±0.1)mm。结论以膝下外侧动脉远端为蒂的腓骨头瓣,较近端为蒂损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外侧动脉 远端蒂 腓骨头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永平 曾海滨 +1 位作者 林松庆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77,共3页
目的报道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以来,临床采用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踝足背外伤患者11例。结果修复足背、跟腱区创面计11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 目的报道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以来,临床采用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踝足背外伤患者11例。结果修复足背、跟腱区创面计11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11.0 cm×6.0 cm,最小7.0 cm×4.0 cm.。经6~10个月随访,皮瓣柔软,可塑性好,色泽与受区接近,部分病例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低位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适宜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支 隐神经 皮瓣 足背 低位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