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5 位作者 章翔 张发惠 郑和平 谢汉国 张锡增 荆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视交叉 镰状皱襞 局部解剖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徐达传 谭金海 郑和平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8-409,共2页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解剖学 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髂嵴支 臀中肌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臀上动脉深上支髂骨骺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2 位作者 刘经南 谭金海 阮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6-247,共2页
目的 :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 2侧儿童标本上 ,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 ;选用 5 0块髋骨 ,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 :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 目的 :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 2侧儿童标本上 ,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 ;选用 5 0块髋骨 ,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 :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的分支、分布与成人相似 ,位于臀中肌深面和臀小肌上缘 (相当臀前线 ) ,循髂骨嵴弓形向前 ,达髂前上嵴 ,沿途分出平均 (4 .2± 1.1)支外径 0 .5~ 1.1mm的髂嵴支 ,分布髂嵴骨膜 ,并发细小分支进入滋养孔。从髂前上棘至结节区 ,在距髂嵴缘下方 2cm范围内 ,平均有(2 2 .4± 6.7)个滋养孔。结论 :以臀上动脉深上支及其分支为蒂 ,在髂嵴前部可切取带骺骨瓣 ,以修复长管骨骨骺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深上支 髂骨骺移植 解剖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8
5
作者 喻爱喜 张建华 +3 位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郑晓辉 余贵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29,538,共3页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提供依据。方法:在60根成人干燥胫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内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最大周径: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腓骨头为...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提供依据。方法:在60根成人干燥胫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内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最大周径: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腓骨头为(1.4±0.2)cm,外踝为(1.6±0.2)cm;关节面纵长:腓骨头为(1.5±0.2)cm,外踝为(2.0±0.2)cm;关节面夹角:腓骨头为(144°±11°),外踝为(162°±10°);腓骨头或外踝与腓骨干倾斜角:腓骨头为(173°±7°),外踝为(171°±6°);内踝关节面横宽纵长均为(1.3±0.2)cm。结论:腓骨头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具有可行性,而与内踝差别较大,不适宜用腓骨头移植重建内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 内踝 外踝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林斌 邓雄伟 +1 位作者 刘晖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1/3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外缘、内缘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上缘、中缘、下缘宽度;(2)对20例6~8儿童寰枢椎进行CT平扫,利用CT工作站测量寰枢椎横断面上寰椎椎弓根长度、宽度,枢椎椎弓根长度、宽度;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标本组寰椎椎弓根高度和宽度分别为(5.26±0.44)mm和(6.26±0.75)mm,寰椎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高度为(4.07±0.24)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和内缘高度分别为(6.86±0.48)mm和(6.67±0.49)mm,上缘宽度、中缘宽度和下缘宽度分别为(6.63±0.61)mm、(5.41±0.39)mm、(3.71±0.30)mm。CT组寰椎高度为(5.47±0.34)mm、宽度为(6.63±0.54)mm;枢椎高度为(6.59±0.51)mm、宽度为(5.13±0.42)mm;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分别为(9.60±1.32)°、(27.80±2.22)°。结论:6~8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容纳直径为3.5mm的螺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寰枢椎 解剖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守森 张发惠 +5 位作者 章翔 王如密 郑和平 谢汉国 张锡增 荆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8-361,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3 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 ,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 ,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3 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 ,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 ,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 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 ,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 ,多数还发出眼动脉 ,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 ,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 :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 ,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 ,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 1~ 2支小支 ,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分支 显微解剖 显微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解剖与临床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国栋 张发惠 +2 位作者 林永绥 陈日景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4-496,共3页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 目的: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将尺侧腕屈肌腱分为上、中、下3部分作形态学测量,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尺侧腕屈肌腱宽度:上段为(7.6±0.9)mm,中段(6.4±0.7)mm,下段(5.5±0.6)mm。厚度:上段为(1.7±0.3)mm,中段(2.0±0.3)mm,下段(2.3±0.2)mm。尺侧腕屈肌腱性部分长(16.7±2.7)cm。力学测试:尺侧腕屈肌全肌腱破坏载荷为(266.7±45.2)N,半肌腱破坏载荷为(107.2±19.9)N,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尺侧腕屈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以修复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腕屈肌腱 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部分肌腱移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守森 章翔 +5 位作者 张发惠 王如密 郑和平 谢汉国 张锡增 荆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 :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2 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 ,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 ,底壁为颞叶上面 ,后极为上下... 目的 :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2 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 ,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 ,底壁为颞叶上面 ,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最宽大 ,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 ,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 ,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 1 0余条 ,多者纵横交错达 30~ 50条。 35 .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 1 /3前方 ,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 ,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 1 /4有蛛网膜鞘包裹 ,勿当作蛛网膜切断 ,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 ,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外侧窝池 大脑中动脉 蛛网膜小梁 显微解剖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田万成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问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动脉网 内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被引量:38
11
作者 宋一平 张发惠 +4 位作者 刘宏滨 雷会宁 童讯 张传开 刘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最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皮神经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头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振光 郑晓晖 +3 位作者 张发惠 陶圣祥 谢昀 杨玉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侧面中央隆起宽(2.1±0.3)cm,厚(2.0±0.3)cm。腓骨头端有一关节面朝向前上内方,与胫骨外侧髁朝向外下方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两者构成了轴向对接。结论:要使腓骨头关节面与人体其他关节面能较贴切对合重组新关节者,必需符合3个条件:①形态是否相似;②凹凸面是否匹配;③对接方式是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 关节面 解剖学 关节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田万成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6~11支,外径(0.7±0.3)mrn;掌浅支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皮支1~2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8.0~15.0 cm之间,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1~3支,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上述穿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外侧皮神经 头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2 位作者 郑和平 谢昀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5,共3页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内踝前动脉 跗内侧动脉 胫骨远端 骨膜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侧返血管背侧支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谭金海 郑和平 陶圣祥 邓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3-344,共2页
目的 :为治疗肱骨干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返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尺侧下副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尺侧返动脉始于尺动脉上段 ,距肱骨内上髁 (5 .3± 1.0 )cm ,... 目的 :为治疗肱骨干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返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尺侧下副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尺侧返动脉始于尺动脉上段 ,距肱骨内上髁 (5 .3± 1.0 )cm ,外径 (1.9± 0 .3 )mm ,分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位于尺神经深面 ,沿尺神经沟上行 ,沿途分出 4~ 8支外径在 0 .3~ 1.0mm的骨膜支 ,分布尺骨上段内侧骨面。结论 :以尺侧返血管背侧支为蒂的骨膜瓣逆行移位可修复肱骨中、下段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返动脉 背侧支 骨膜瓣 移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发惠 张春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后皮神经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复合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有余 姚忠军 +3 位作者 郑和平 徐圣康 何明武 廖有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上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进行解剖学观测;在40侧成人干燥手骨上测量了豌豆骨和月骨的形态学数据;1侧新... 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上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进行解剖学观测;在40侧成人干燥手骨上测量了豌豆骨和月骨的形态学数据;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豌豆骨纵径和月骨横径接近,分别为(12.8±1.5)mm和(12.5±1.5)mm;②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豌豆骨近侧3.9cm处起于尺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下降,经尺骨头与豌豆骨之间进入手背尺侧,沿途除发支供养尺侧腕屈肌腱、小鱼际、手背尺侧皮肤外,还发出3~7支外径(0.3~0.7)mm的分支营养豌豆骨。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血供可靠,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腕上皮支 豌豆骨 月骨 骨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二期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陈秀清 王树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1-483,共3页
目的:为带血供的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二期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坐骨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布和吻合;坐骨神经与自身躯干长度比例;选择性臀下动脉墨汁注射。结... 目的:为带血供的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二期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坐骨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布和吻合;坐骨神经与自身躯干长度比例;选择性臀下动脉墨汁注射。结果:坐骨神经臀段营养血管来自臀下动脉,由前内侧进入,外径(1.5±0.7)mm(0.6~3.8mm);股后段来自股深动脉穿支,由前外侧进入;小腿段胫神经来自胫后动脉分支。上述节段血管在神经干表面分出升支和降支,彼此吻合,形成一个纵贯神经全长和供血丰富纵向的吻合血管链。自梨状肌下缘至内外踝连线,神经长(79.3±3.6)cm(70.0~86.0cm),梨状肌下缘至锁骨上缘中点距离为(60.6±3.1)cm(51.0~66.0cm)。选择性臀下动脉墨汁注射显示胫神经远端有墨染。结论:臀下动脉坐骨神经营养支是带血供坐骨神经移位桥接重要的供血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股神经 桥接 颈7神经根 截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段深低温保存血管和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及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1 位作者 张朝春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2-655,共4页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同口径血管组织的3层结构都有不同程度损伤,以内皮细胞损伤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层严重脱落,基膜裸露,内皮细胞多已坏死,核内染色质均质化,胞膜不完整,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或胞浆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有不同程度水肿,嵴减少或消失;外膜滋养血管内皮细胞脱落。骨胶原原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周期性横纹清晰可见,但骨细胞多已退变或坏死。18个月组与对照组胫骨的压缩强度极限为(71.23±6.60)MPa和(88.80±9.10)MPa。结论:长时段液氮保存带血管骨段,血管组织损伤严重,骨的压缩极限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移植 吻合血管 深低温保存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腕背支第5掌骨骨膜瓣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和平 张发惠 郭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尺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 :尺动脉腕背支在豌豆骨近侧 3 .9cm处起于尺动脉 ,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为腕背支的... 目的 :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尺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 :尺动脉腕背支在豌豆骨近侧 3 .9cm处起于尺动脉 ,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降支为腕背支的延续 ,大多数 ( 70 % )沿第 5掌骨尺侧缘径直下行达第 5掌骨头、体交界处与小指动脉尺侧支相吻合 ;少数 ( 3 0 % )降支至豌豆骨附近变为纤细 ,由小指动脉尺侧支上行与之吻合。降支或小指动脉尺侧支循第 5掌骨头尺侧走行时发 1~ 3支、外径 0 .3~ 0 .7mm骨膜支 ,分布于第 5掌骨背内面骨膜。结论 :可以尺动脉腕背支—降支为蒂设计第 5掌骨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纤维软骨 第5掌骨 尺动脉腕背支 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