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血液学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承 吴鹏 王学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331-334,共4页
HIV感染的不同阶段均对血液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 ,具有不尽相同的血液学特征。血液系统异常归因于HIV感染、机会感染和治疗药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可与 MDS、骨髓增生性疾患 (MPD)和 T细胞淋巴瘤相混淆。在AIDS患者所见到的淋巴瘤范围和... HIV感染的不同阶段均对血液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 ,具有不尽相同的血液学特征。血液系统异常归因于HIV感染、机会感染和治疗药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可与 MDS、骨髓增生性疾患 (MPD)和 T细胞淋巴瘤相混淆。在AIDS患者所见到的淋巴瘤范围和组织学征象有其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AIDS 骨髓 造血衰竭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美国血液学恶性疾病治疗研究进展概要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继红 王学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59-763,共5页
第4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有关血液疾病的治疗学进展主要集中在靶向治疗,如Oblimersen、利妥昔单抗+化疗、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d、Flavorpiridol细胞周期依赖酶(CDK)抑制剂以及放射免疫治疗在血液学恶性疾病中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4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有关血液疾病的治疗学进展主要集中在靶向治疗,如Oblimersen、利妥昔单抗+化疗、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d、Flavorpiridol细胞周期依赖酶(CDK)抑制剂以及放射免疫治疗在血液学恶性疾病中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CT)仍然是治疗血液学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非清髓性移植最大的优点为降低移植相关病死率,这是目前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靶向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血液系恶性疾患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王学文 钱晓萍 +1 位作者 应江山 刘海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86-87,共2页
中图法分类号R979.1吡柔比星(pirarubicin),又称吡喃阿霉素(THP-ADM)是阿霉素的衍生物,在阿霉素结构的4-0-位上接上四氢吡喃基,系最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已经临床证实该药抗瘤谱广,疗效高,... 中图法分类号R979.1吡柔比星(pirarubicin),又称吡喃阿霉素(THP-ADM)是阿霉素的衍生物,在阿霉素结构的4-0-位上接上四氢吡喃基,系最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已经临床证实该药抗瘤谱广,疗效高,毒性低。本科应用吡柔比星治疗1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 血液系恶性疾患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霉素A治疗自身免疫性血液病──附8例报告
4
作者 应江山 王学文 +1 位作者 钱晓萍 刘海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77-179,共3页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血液病 环孢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游离轻链的检测及其在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宋萍 安志明 +5 位作者 周小钢 李锋 王利平 赵茜 于亚平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7-13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检测在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light chain multiple myeloma,LCM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7例初诊LCMM患者(κ型17例,λ型20例),留取初诊及化疗后血清样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LC,...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检测在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light chain multiple myeloma,LCM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7例初诊LCMM患者(κ型17例,λ型20例),留取初诊及化疗后血清样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LC,同期测定患者24 h尿轻链,分析sFLC水平与24 h尿轻链的相关性,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初诊时sFLC水平均明显升高,κ型和λ型的中位值分别为105.44 mg/L和146.39mg/L。在诊断时和治疗后,血sFLC水平与尿轻链水平均无相关性。12例治疗后24 h尿轻链水平正常患者中,8例血清游离轻链仍高于正常。应用ROC分析评价初诊时轻链类型和水平与肾功能损害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尿λ轻链与肾功能损害发生相关,曲线下面积为0.792(P=0.031)。结论:所有初诊LCMM患者的sFLC均明显增高。sFLC用于治疗反应的监测较尿轻链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轻链 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 肾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翟勇平 刘海宁 +5 位作者 周晓钢 于亚平 宋萍 李锋 史平 王学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是少见的高度恶性淋巴瘤,WHO新分类法将其归为前体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文中探讨LBL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8例LBL患者的瘤组织做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1... 目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是少见的高度恶性淋巴瘤,WHO新分类法将其归为前体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文中探讨LBL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8例LBL患者的瘤组织做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17(10-42)岁。男26例,女2例。首发症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多见(32.1%),其次胸闷、呼吸困难(28.5%),咳嗽(21.4%)。82.1%患者有纵隔肿大,64.2%有骨髓侵犯。Ⅲ~Ⅳ期21例(76.0%),T-LBL 26例,B-LBL 2例。TdT和CD99阳性率均为81.2%。平均治疗6个周期,中位生存期9.6个月,Ⅲ~Ⅳ期与Ⅰ~Ⅱ期两组患者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获得长生存,2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者均未进行预防。结论:LBL以青少年男性多见,有纵隔占位或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LBL可能。LBL以T细胞性为主,TdT阴性不能排除LBL诊断。临床分期与预后未见明显相关。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雨 潘良琴 +7 位作者 钱思轩 宋萍 于慧 张苏江 葛峥 洪鸣 田甜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1-586,共6页
本研究评价达沙替尼治疗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27例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140 mg/d口服治疗,评估疗效、总体生... 本研究评价达沙替尼治疗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27例原发或继发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140 mg/d口服治疗,评估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结果表明:2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8(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75)个月。27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患者中,88.8%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44.4%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37%获得完全遗传学反应(CCyR),18.5%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伊马替尼耐药的进展期(CML-AP、CML-BC、骨髓复发Ph+AL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获CCyR率低于疾病稳定期(CML-CP、骨髓缓解Ph+ALL)患者(P=0.0377),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达沙替尼治疗后获得CCyR的患者生存期(OS)较未达CCyR者明显延长(63个月vs 9个月,P=0.0126)。达沙替尼治疗后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反应如血小板减少(51.8%)、中性粒细胞减少(48.1%)、贫血(33.3%)和非血液学反应如胸腔积液(18.5%)、肺部感染(18.5%)、心包积液(11.1%)。3-4级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疾病进展期时改服达沙替尼者,均发生于服药12个月内。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有效,且在疾病稳定期改服达沙替尼疗效和耐受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 ABL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POCH方案治疗39例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小燕 翟勇平 +6 位作者 刘海宁 于亚平 李锋 宋萍 周小钢 安志明 王利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338,共6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R)-EPOCH方案治疗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39例采用(R)-EPOCH方案治疗的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52岁(16-85岁),Ann-Arbor分期为Ⅰ期/Ⅱ期24例,为Ⅲ... 本研究旨在观察(R)-EPOCH方案治疗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39例采用(R)-EPOCH方案治疗的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52岁(16-85岁),Ann-Arbor分期为Ⅰ期/Ⅱ期24例,为Ⅲ期/Ⅳ期15例,其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接受4-6个疗程(R)-EPOCH方案,Ⅲ/Ⅳ期患者接受6-8个疗程(R)-EPOCH方案治疗,对于伴巨大肿块的患者化疗后再行局部放射治疗。结果表明,39例患者共接受209个疗程化疗,中位疗程数为6个(2-8个)。全部均可以评价疗效,39例患者中28例(71.8%)完全缓解,6例(15.4%)部分缓解,总有效率达87.2%。中位随访时间57.7个月,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0.9%、58.8%。化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副反应,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9.2%,Ⅲ-Ⅳ度贫血的发生率为14.4%,其他不良反应轻微或少见,无化疗相关死亡。截止最终随访时间,无继发性肿瘤的发生。结论:(R)-EPOCH方案对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R)-EPOCH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7
9
作者 于亚平 宋萍 +5 位作者 安志明 周晓刚 李峰 王利平 梅建刚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73-1878,共6页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氨基酸氧化酶/D-丙氨酸系统杀伤K562e细胞的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翟勇平 王健民 +1 位作者 张雨生 吕书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 D-氨基酸氧化酶 (DAAO) / D-丙氨酸 (D - Ala)系统用作自杀基因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 D- Ala杀伤稳定表达 DAAO和绿荧光蛋白 (GFP)的高致瘤性 K 5 6 2 e单克隆细胞 KDf Gd、KDf GC,应用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并... 目的 :探讨 D-氨基酸氧化酶 (DAAO) / D-丙氨酸 (D - Ala)系统用作自杀基因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 D- Ala杀伤稳定表达 DAAO和绿荧光蛋白 (GFP)的高致瘤性 K 5 6 2 e单克隆细胞 KDf Gd、KDf GC,应用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并用酚红氧化法测定培养上清 H2 O2 和 L owry法测定细胞蛋白数量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 GFP的荧光强度。结果 :在 2 5 m mol/ L D-Ala作用下 2 4 h即可完全杀死 KDf Gd细胞 ,当 D- Ala为 2 0 mmol/ L 时延长作用时间至 4 8h,杀伤率由 6 4 %增加至 96 .8% ,而D- Ala≤ 15 mm ol/ L 时杀伤率增加不明显。低于 2 0 m mol/ L,D- Ala对 K5 6 2 e几乎无杀伤作用。培养上清的 H2 O2 变化与杀伤转基因细胞作用相一致。 结论 :DAAO/ D- Ala系统可能是通过产生 H2 O2 发挥杀伤转基因 K5 6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氨基酸氧化酶 D-丙氨酸 过氧化氢 白血病 K562e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38磁珠分选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在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梅建刚 李翰卿 +2 位作者 曹红琴 邵靓婧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37-1442,共6页
目的:通过CD138磁珠分选(MACS)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研究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阐明MACS-FISH在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探讨我国浆细胞病FISH检测标准化的问题。方法:收集初诊浆细胞病患者232例,其中MM 20... 目的:通过CD138磁珠分选(MACS)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研究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阐明MACS-FISH在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探讨我国浆细胞病FISH检测标准化的问题。方法:收集初诊浆细胞病患者232例,其中MM 203例,AL淀粉样变性24例,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5例。应用MACS-FISH检测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常规间期FISH(C-FISH)与MACS-FISH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的差异。按骨髓浆细胞比例分组,比较C-FISH与MACS-FISH的检测敏感性。分析C-FISH、MACS-FISH异常阳性细胞率与浆细胞比例的相关性,以及比较C-FISH和MACS-FISH克隆大小的检出差异。结果:MACS-FISH检出MM、AL淀粉样变性、MGUS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为分别为85.9%、62.5%和60%。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FISH检出MM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64.7%,均显著低于MACS-FISH(P<0.001)。MACS-FISH检出14q32异位、del(14q32)、t(11;14)、+17p13和并存2种及≧3种细胞遗传学异常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FISH检测结果(P<0.05)。当骨髓浆细胞比例≦5%时,MACS-FISH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FISH(P=0.001),且MACS-FISH在不同浆细胞比例分组的阳性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C-FISH在浆细胞比例≦5%时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3,P=0.001,P<0.001)。C-FISH组各遗传学异常和MACS-FISH组中+1q21、14q32异位的阳性细胞率与浆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MACSFISH组各种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克隆大小显著大于C-FISH组(P<0.001)。结论:MACS-FISH可以显著提高浆细胞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能更好的反映浆细胞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克隆大小。MACS-FISH可推荐作为国内浆细胞病遗传学诊断的标准方法,用于MM和SMM的危险分层,以及MGUS、AL淀粉样变性的遗传学诊断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病 多发性骨髓瘤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磁珠分选 荧光原位杂交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玉梅 吴波 +2 位作者 黎亚萍 吕雯 郑晓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8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硫酸镁经不同途径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血液科住院化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在化疗同时A组不实施护理干预,B组用50%MgSO4湿敷,C组用25%MgSO45 m l微量泵输入,D组用50%MgSO45 m l微量泵输入。比较4组化疗...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硫酸镁经不同途径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血液科住院化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在化疗同时A组不实施护理干预,B组用50%MgSO4湿敷,C组用25%MgSO45 m l微量泵输入,D组用50%MgSO45 m l微量泵输入。比较4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静脉炎发生率(70%)明显高于其他3组,B组静脉炎发生率(35%)明显高于C组(5%)和D组(10%);A组静脉炎发生时间[(7±5.24)d]明显早于其他3组(P<0.05),C、D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时间[19 d,(33±12.12)d]较B组[(15±9.31)d]明显推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硫酸镁微量泵输入能显著改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浓度 微量泵 预防 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周氏蛋白催化作用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晓 翟勇平 +6 位作者 梅建刚 安志明 周小钢 史平 于亚平 刘海宁 宋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9-343,共5页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中本周氏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BJP)酰胺酶催化作用与肾小管细胞毒性作用的关系,进一步了解BJP对MM肾损伤的毒性机制。测定13例MM患者尿BJP的酰胺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和催化...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中本周氏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BJP)酰胺酶催化作用与肾小管细胞毒性作用的关系,进一步了解BJP对MM肾损伤的毒性机制。测定13例MM患者尿BJP的酰胺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和催化常数(kcat);以不同浓度BJP与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共同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BJP浓度与LLC-PK1细胞共同培养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临床出现肾损伤的MM患者尿中BJP较未出现肾损伤MM患者尿中BJP更易对LLC-PK1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BJP的kcat值越高,对LLC-PK1细胞毒性作用越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JP能够诱导LLC-PK1细胞发生凋亡及坏死,毒性作用随BJP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BJP能够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并随BJP浓度的增高而增强;BJP酰胺酶催化作用强度与其毒性作用呈正相关,其可能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周氏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LLC-PK1细胞 肾损伤 催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淀粉样变性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玉梅 黎亚萍 +3 位作者 李乃弟 赵琨 许德香 郑晓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9期963-965,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淀粉样变性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并做好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移植要点、移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患者出现室性早搏、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相关并发症时,护士能充分评估病情,准确判断、...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淀粉样变性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并做好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移植要点、移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患者出现室性早搏、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相关并发症时,护士能充分评估病情,准确判断、汇报和处理,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恢复良好。结论:熟练掌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严密进行监护和观察,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确保移植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淀粉样变性 并发症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复合参数在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病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鹏 王学文 +2 位作者 庄昱洲 刘海宁 史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38-441,共4页
目的 :阐明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及其复合参数sTFR/SF、sTFR/logSF在缺铁及铁代谢异常性贫血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4 9例铁相关性贫血患者sTFR ,分为缺铁性贫血(IDA)、慢性病贫血 (ACD)及... 目的 :阐明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及其复合参数sTFR/SF、sTFR/logSF在缺铁及铁代谢异常性贫血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4 9例铁相关性贫血患者sTFR ,分为缺铁性贫血(IDA)、慢性病贫血 (ACD)及慢性病伴缺铁 (CDID)三组 ,分析sTFR和复合参数及常用参数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 ,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它们在各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IDA组、CDID组和ACD组sTFR浓度分别为 (5 0 .8± 8.2 )nmol/L、(33.5± 6 .9)nmol/L和 (2 2 .7± 9.9)nmol/L ,三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 )。IDA组sTFR与SF呈负相关 (r=- 0 .6 88,P <0 .0 0 1 ) ,与TIBC呈正相关 (r =0 .6 2 5 ,P =0 .0 0 1 ) ,与骨髓红系比例成正相关 (r =0 .889,P <0 .0 0 1 ) ,与其他参数间无相关性。ACD和CDID组的sTFR与其他参数间均缺乏相关性。sTFR及其复合参数在各组贫血诊断中约登指数 (Youdonindex)和ROC曲线下面积的鉴别意义均较其他参数大 ,但sTFR与其复合参数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sTFR在IDA、ACD和CDID三组间差异显著 ,sTFR及其复合参数对区分IDA与ACD以及判断ACD是否合并缺铁有较大价值 ,优于其他常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缺铁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尿蛋白在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诗静 翟勇平 +7 位作者 于亚平 刘海宁 李锋 宋萍 周小刚 安志明 邵靓婧 杨小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0-414,共5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低分子尿蛋白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诊断意义。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5月初诊的2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按肾脏损害分为3组:肾小球损害组(血肌酐Scr≥2mg/dl)143例;肾小管损害组(Scr<2 mg/dl,尿... 本研究旨在评估低分子尿蛋白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诊断意义。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5月初诊的278例MM患者临床资料,按肾脏损害分为3组:肾小球损害组(血肌酐Scr≥2mg/dl)143例;肾小管损害组(Scr<2 mg/dl,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0.5 mg/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胺酶(N-acetyl-β-D-aminoglucoamidase,NAG)≥17.8 U/g.cr)114例;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正常组21例。对3组间性别、年龄、分型、分期、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RBP及尿NAG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所有患者尿RBP、尿NAG与血尿素氮(BUN)、血Scr、血胱抑素-C(Cys-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24 h尿轻链的相关性;并分析61例行肾脏活检患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与低分子尿蛋白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比较尿RBP和尿NAG对MM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效果。结果表明,肾小球损害组尿RBP显著高于肾小管损害组,而尿NAG显著低于肾小管损害组,两组尿RBP和尿NAG显著高于正常组;尿RBP与血Scr、血BUN、血Cys-C、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而尿NAG与24 h尿蛋白、Ccr呈正相关,与血Cys-C呈负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尿RBP显著相关,与尿NAG相关性较弱。结论:尿RBP与肾小管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尿NAG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肾损伤的程度,并且特异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肾脏损害 低分子尿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和残留病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翰卿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1-245,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疾病,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血液肿瘤。流式细胞术已广泛用于MM患者的免疫表型以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辅助MM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根据浆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疾病,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血液肿瘤。流式细胞术已广泛用于MM患者的免疫表型以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辅助MM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根据浆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不同可区分正常浆细胞和恶性浆细胞,目前许多免疫标注的临床意义已阐明,但对一些表型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议,检测方案和设门方法也未统一。本文对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和残留病灶流式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分型 微小残留病灶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游离轻链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冒晓蓓 陈协群 +5 位作者 翟勇平 梁蓉 高广勋 马国光 于亚平 李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29-832,共4页
本研究测定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数值,并与血清总轻链(游离+结合)比较,探讨sFLC测定在MM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例初治M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人群sFLC数值,... 本研究测定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数值,并与血清总轻链(游离+结合)比较,探讨sFLC测定在MM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例初治M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人群sFLC数值,同期测定患者血清总轻链数值,计算sFLC及血轻链结果的κ/λ比率,其中18例行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检查。结果表明: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FLC数值及κ/λ比值较正常人群均明显异常(p<0.01),其敏感性明显高于血清轻链(p<0.01)。结论: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LC并结合κ/λ比率在MM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sFLC检测可作为MM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游离轻链 血清总轻链 免疫比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唐玉梅 许宁 +3 位作者 孙晶晶 许德香 吕雯 胡林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即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derived amyloidosis,AL)。硼替佐米(bortezomib)联合地塞米松是治疗AL的有效方案。文中探讨AL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即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derived amyloidosis,AL)。硼替佐米(bortezomib)联合地塞米松是治疗AL的有效方案。文中探讨AL患者的观察与护理重点。方法 10例AL淀粉样变性患者,均经肾活检或肠黏膜活检病理确诊。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疗效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等不良反应时,护理干预能及时发现并正确评估病情,进行预见性护理,保证了用药的安全。结论硼替佐米治疗AL有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至关重要,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使75%的患者器官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孤立卵巢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亚平 宋萍 +6 位作者 梅建刚 安志明 周晓刚 李峰 王利平 唐玉梅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54-1359,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孤立卵巢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1例16岁青少年女性以骨关节疼痛起病,外周血涂片分类见原幼淋巴细胞32%。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原幼淋巴细胞72%。骨髓细胞流式细胞免疫... 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孤立卵巢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1例16岁青少年女性以骨关节疼痛起病,外周血涂片分类见原幼淋巴细胞32%。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原幼淋巴细胞72%。骨髓细胞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显示,原始细胞表达HLA-DR、Td T、CD10、CD19、CD22和c CD79a。骨髓细胞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显示,t(1;19)(q23;p13)/E2A-PBX1阳性,确诊B-ALL。采用CALGB8811方案治疗,完全缓解7个月后出现下腹痛,超声检查诊为卵巢肿瘤。行双侧卵巢肿块切除术。结果:卵巢病理检查发现弥漫性幼稚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表达Td T、CD20、CD43和CD79a,证实为ALL卵巢复发。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其它髓外部位病变。同期的血液和骨髓细胞学检查仍显示完全缓解,但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阳性。再次诱导化疗后病情控制,1年后肿块再次增大,并压迫输尿管致肾积水,后患者放弃治疗。结论:尽管孤立性卵巢复发在ALL极为少见,但预后极差,对骨髓或其它髓外部位复发的女性患者,应进行常规检查以排除此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卵巢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