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足科技创新 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4
1
作者 杭春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21-1122,共2页
关键词 创新 医疗 教学 科研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静 马静 +1 位作者 赵欣 杨惠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对于危重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研究较多,但对于神经外科患者方面的研究尚有限。文中旨在探讨并总结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及护理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方法对2009年2月至9月收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 目的对于危重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研究较多,但对于神经外科患者方面的研究尚有限。文中旨在探讨并总结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及护理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方法对2009年2月至9月收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部分患者有关压疮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主动干预等压疮综合护理措施后,其间仅发生2例Ⅱ度以下压疮,且均在2周内痊愈,较压疮综合护理措施前有明显缩短。结论预防和护理压疮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巨大挑战。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落实监管制度,依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制订周密有效的预防护理方案,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压疮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压疮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康健 史继新 +2 位作者 王汉东 吴波 印红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0期798-798,800,F003,共3页
关键词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手术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透析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庄宗 赵旭东 史继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880-883,共4页
微透析技术(microdialysis)是一种微创且能连续监测活体内完整细胞间液物质,如神经递质及其他活性物质动态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目前,已成为实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文中就微透析... 微透析技术(microdialysis)是一种微创且能连续监测活体内完整细胞间液物质,如神经递质及其他活性物质动态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目前,已成为实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文中就微透析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析 神经外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的细胞分子神经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承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9-13,共5页
"切勿预言,因为你的预言错误,没有人会忘记;如果你的预言正确,没有人会记得"(Josh Billings, 1818~1885).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神经外科 治疗 细胞分子生物学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分流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史继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37-338,342,共3页
关键词 颅内 动脉瘤 颅内外分流术 大隐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侵袭神经外科进展
7
作者 刘承基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5-7,共3页
随着神经影像学、微导管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和各种光学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医师仅通过微小的神经系统损伤即可治疗某些神经外科疾病.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外科 内窥镜神经外科 手术适应证 血管内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影像导向外科 显微神经外科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茅磊 王汉东 +1 位作者 吴伟 张治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文中拟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监测10例脊柱脊髓病变手术患者,3例... 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文中拟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监测10例脊柱脊髓病变手术患者,3例术中采用SEP监测,7例术中采用SEP联合MEP监测。结果 SEP均顺利诱发并予以记录,而MEP只有3例顺利诱发并予以记录。有2例患者术中SEP的波幅较预警基准电位下降,经调整手术操作方式或停止操作后恢复;另有1例患者术后SEP的波幅升高,术后证实患者的症状较术前改善。记录到SEP的3例患者,MEP波幅和潜伏期与预警基准电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外科术中行诱发电位监测,特别是SEP与MEP联合监测,能有效降低脊髓机械性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提高病变的切除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增强术者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琪 张鑫 +3 位作者 李雪 王汉东 张庆荣 印红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与术前麻痹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治疗时间(...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与术前麻痹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14 d)、动脉瘤大小(≤7 mm、>7 mm)、术前有无出血及栓塞致密程度(完全、瘤颈残留)的关系。所有患者术后均获24个月随访。结果①18例患者均栓塞成功,12例完全栓塞,6例瘤颈残留。②18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1例(11/18),不完全恢复6例(6/18),总改善率为94.4%(17/18);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症状无改善。③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至治疗时间、动脉瘤大小、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程度对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可以有效恢复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无改善者须考虑动脉瘤是否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脑外伤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成惠林 谭启富 +4 位作者 史继新 邬祖良 孙克华 王汉东 印红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10-613,共4页
探讨不同程度脑外伤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选择脑外伤病人 31例及对照 15例 ,脑外伤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分时抽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血清NSE值 ,取NSE峰值进行分析 .结... 探讨不同程度脑外伤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选择脑外伤病人 31例及对照 15例 ,脑外伤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分时抽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血清NSE值 ,取NSE峰值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脑外伤后血清NSE值特异性升高 .伤后存活的病人血清NSE浓度的峰值出现在 6~ 12h ,死亡病人血清NSE值持续增高 .轻、中、重型脑外伤中NSE值分别为 ( 13.84± 4 .4 7)ng/mL、( 17.85± 10 .15)ng/mL、( 154.11± 12 4 .57)ng/mL .血清NSE的浓度与急性脑外伤的预后明显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外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后窝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爱琴 俞群群 +1 位作者 杨惠清 叶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79-281,共3页
关键词 颅后窝手术 脑神经损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脑膜外低温对家猪局部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成惠林 史继新 +2 位作者 印红霞 齐猛 张丽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513-516,共4页
目的观察硬脑膜外脑低温对家猪MCA闭塞后缺血区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家猪12只,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低温组和常温组,每组6只。均施行左侧MCA永久性闭塞。低温组于脑缺血1h后,用4℃等渗盐水于头颅左侧顶部行硬脑膜外低温灌... 目的观察硬脑膜外脑低温对家猪MCA闭塞后缺血区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家猪12只,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低温组和常温组,每组6只。均施行左侧MCA永久性闭塞。低温组于脑缺血1h后,用4℃等渗盐水于头颅左侧顶部行硬脑膜外低温灌注,维持脑局部低温5h,脑表面和深部组织分别维持深或中低温;常温组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37-39℃)6h。观察两组温度、脑梗死体积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硬脑膜外低温法可在数分钟内达到脑组织表面的深低温或超深低温[平均(18.4±1.7)℃]及脑深部组织的中低温或深低温[平均(27.8±0.5)℃]。低温组及常温组梗死体积占左侧脑体积的百分率分别为5.6%和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与常温组比较,低温组缺血区梗死灶明显减小,神经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常温组可见大片颜色变浅的梗死灶,梗死区脑组织结构紊乱,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固缩、浓染。结论硬脑膜外低温对猪MCA闭塞后脑缺血区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损害,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低温 人工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志俊 史继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66-569,共4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EEG 预警标准 临时阻断 皮质下 运动传导通路 术中神经电生理 皮质电极 后循环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成惠林 王汉东 +1 位作者 谭启富 史继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52-153,,175,,共3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突损伤 (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符合 DAI诊断标准的脑外伤患者 13例 ,均行 CT扫描。于入院时或损伤后 12 h左...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突损伤 (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符合 DAI诊断标准的脑外伤患者 13例 ,均行 CT扫描。于入院时或损伤后 12 h左右采血检测血清中 NSE浓度。 结果 :13例 DAI患者中 ,CT扫描显示颅内有组织撕裂出血改变者 7例 ,脑肿胀者 3例 ,阴性者 3例。 DAI患者血清 NSE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分别为 ( 46 .5 3± 2 4.2 5 )μg/ L和 ( 6 .96± 2 .5 2 )μg/ L。在死亡或植物生存患者 NSE值升高更明显。 结论 :DAI患者血清 NSE值明显升高 ,血清NSE检测有望成为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CT扫描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酮饮食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钟务招 王汉东 +2 位作者 王笑亮 唐勇 凌海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2-465,共4页
目的生酮饮食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已证实它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作用研究甚少。文中旨在探讨生酮饮食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抗氧化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出生35 d的SD大鼠,建立自由落体创伤性颅脑... 目的生酮饮食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已证实它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作用研究甚少。文中旨在探讨生酮饮食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抗氧化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出生35 d的SD大鼠,建立自由落体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分别给予生酮饮食、正常饮食1周,然后处死测脑组织干湿重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测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 1,HO-1)蛋白及基因水平。结果给予生酮饮食后,脑水肿减轻,HO-1 mRNA的表达及蛋白含量均增高。结论生酮饮食对颅脑损伤患者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生酮饮食 血红素氧合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渊 王汉东 +5 位作者 马驰原 成惠林 樊友武 刘开东 励宁 何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罕见。文中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发病年龄14~52岁,...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罕见。文中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发病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32.7±10.7)岁。病程15 d至19年,中位值7个月。复发5例,首发9例。发生于颅内10例,发生于椎管内4例。 MRI检查结果示病灶T1WI相呈等、高信号,T2WI相呈等、低信号。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所有患者S-100(+)、HMB45(+)、GFAP(-)、EMA(-),8例vimentin(+),5例MelanA(+)。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仅4例行放疗,2例行普通放疗,2例行γ刀放疗,共1~3个疗程。结果术后除出现1例高位截瘫、1例面瘫外,其余12例均恢复良好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至13年,死亡2例均为非全切除术患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提倡早期彻底全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黑色素细胞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伟 卢亦成 +5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成惠林 马驰原 印红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2~2.7mm(即导航系统显示病灶位置与病灶实际位置的距离),平均1.83mm。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术中采用显微及微侵袭技术,成功暴露并夹闭动脉瘤。术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3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复查无病灶残留。随访3个月以上,3例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1例患者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术前Ⅲ级),另外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为Ⅴ级(同术前)。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的AchA,避免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微侵袭处理AchA的有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汉东 史继新 +2 位作者 谭启富 孙克华 成惠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71-273,共3页
关键词 神经鞘瘤 神经轴内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贾玥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8-421,共4页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轻微病理变化变化时即可迅速活化并行使吞噬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轻微病理变化变化时即可迅速活化并行使吞噬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主要的清道夫细胞,同时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小胶质细胞形成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监视和调控功能,能够杀伤入侵的微生物,清除变性的细胞碎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有助于恢复组织动态平衡。小胶质细胞向脑源性巨噬细胞分化时还可分泌某些蛋白酶、细胞因子、活性氧中间体、活性氮中间体等,这些物质过多地释放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过程或阻止其释放细胞毒性代谢物,可能对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元死亡具有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激活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蛛网膜囊肿伴癫癎的外科治疗(附13例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康健 谭启富 孙克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癎的儿童13例,其中额叶2例,顶叶1例,颞叶8例,枕叶2例,囊肿直径在3cm以下3例,3~...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癎的儿童13例,其中额叶2例,顶叶1例,颞叶8例,枕叶2例,囊肿直径在3cm以下3例,3~6cm 9例,6cm以上1例,均采用颅内蛛网膜囊肿加致癎灶切除。结果 13例病人中,完全不发作有4例,显著改善有7例,无变化2例。结论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伴癫癎具有脑皮质结构性异常,采用颅内蛛网膜囊肿加致癎灶切除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癫痫 儿童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