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军区离休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雪玲 陈念东 +5 位作者 陆小伟 周国庆 任苏虹 段立晖 刘新峰 丁新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20-923,共4页
目的调查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患病率,比较广义MCI和Petersen标准诊断遗忘型MCI(A—MCI)的异同。方法选择南京军区年龄≥70岁的离休老干部586例,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将符合广义MCI的104例患者分为MCI组,将非MCI患者482... 目的调查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患病率,比较广义MCI和Petersen标准诊断遗忘型MCI(A—MCI)的异同。方法选择南京军区年龄≥70岁的离休老干部586例,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将符合广义MCI的104例患者分为MCI组,将非MCI患者482例分为正常组。采用广义MCI和A—MCI进行神经心理检查,对2种诊断标准MCI患病率比较。结果MCI组患者年龄较正常组高偏。与A—MCI 59例(10.07%)比较,广义MCI 104例(17.75%),患病率升高;广义MCI中主观记忆障碍77例(74%),较A—MCI 59例(100%)低。结论广义MCI较A—MCI诊断的患病率高,其包涵了更多类型的痴呆前期表现,有利于早期发现MCI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记忆障碍 痴呆 危险因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患者非计划拔除胃管原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亚红 孔丽 +2 位作者 梁萍 吕双春 季敏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35-235,237,共2页
关键词 非计划拔管 神经内科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卒中注册项目的初步研究结果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媛 刘新峰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总结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南京卒中注册项目中注册的1070例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病原学及临床特点,以期为卒中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患者各项临床和辅助资料进行编码,录入数据库。患者均行常规实验室检查(CT、MRI、心电图、血... 目的总结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南京卒中注册项目中注册的1070例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病原学及临床特点,以期为卒中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患者各项临床和辅助资料进行编码,录入数据库。患者均行常规实验室检查(CT、MRI、心电图、血尿常规及血生化),部分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结果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脑出血患者(P<0.01)。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TIA、房颤及心肌缺血是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颈动脉系统梗死发生率为66.8%,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发生率为27.2%。脑出血中基底核出血占60.7%,脑叶出血占23.0%,脑干出血占6.7%,小脑出血占6.7%,自发性脑室出血占2.8%。结论中国人卒中发生的人口学、病原学与西方人存在一定差异。以医院为基础的卒中注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注册 危险因素 脑出血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郭洪权 李华 +3 位作者 谢怡 施伟 赵娜娜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全脑DSA检查的患者81例。END定义为入院72 h...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全脑DSA检查的患者81例。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评分增加≥2分或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将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6例和非END组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侧支循环分级标准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评估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患者年龄≥60岁[65.4%(17/26)比36.4%(20/55);χ~2=5.992,P=0.01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76.9%(20/26)比45.5%(25/55);χ~2=7.080,P=0.008]及糖尿病患者比例[38.5%(10/26)比16.4%(9/55);χ~2=4.802,P=0.028]均显著升高,而侧支循环分级显著降低(Z=-3.25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412,95%CI:1.075~10.824;P=0.037)、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OR=3.812,95%CI:1.141~12.740;P=0.030)及侧支循环分级(OR=2.165,95%CI:1.241~5.514;P=0.009)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脑侧支循环分级下降和年龄≥60岁、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晓浩 马楠 +4 位作者 邱忠明 张君 谢霞 刘德志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99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37例和非END组62例,90例患者完成90d随访,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46例和预后不良... 目的 探讨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99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37例和非END组62例,90例患者完成90d随访,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46例和预后不良组44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加拿大卒中量表(CSS)评分[(5.6±1.9)分vs (7.1±1.9)分]、白细胞计数[(10.9±3.1)×10^9/Lvs (8.2±2.6)×10^9/L]、血肿体积[(17.6±20.2)ml vs (11.3±10.6)ml]及出血破入脑室比例(73.0% vs 25.8%)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入院CSS评分、白细胞计数、END、随机血糖、血肿体积及出血破入脑室比例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ND是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02,95%CI:1.144-27.426,P=0.033).结论 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生END的患者早期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白细胞计数 血糖 血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和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晓浩 段作伟 +3 位作者 刘德志 邱忠明 马楠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既往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升高,但CRP水平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仍不明确。文中探讨血清CRP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 目的既往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升高,但CRP水平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关系仍不明确。文中探讨血清CRP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142例。END定义为48 h内复评加拿大卒中量表(Canadian Stroke Scale,CSS)较入院时减少≥1分。比较END患者组和非END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同时Logistic回归分析CRP水平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4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31例(21.8%)发生了END。与非END组患者比较,END组患者高血糖症发生率(29.03%vs11.71%,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11.8±1.2)×109/L vs(7.8±7.7)×109/L,P=0.019]、CRP(P=0.001)、血肿增大(54.83%vs 19.81%,P=0.001)、血肿体积[(23.6±21.9)m L vs(14.8±12.7)m L,P=0.005]及出血破入脑室率(68.75%vs 28.83%,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示:CRP(OR=1.072,95%CI:1.034~1.112,P=0.001)、出血破入脑室(OR=4.162,95%CI:1.498~11.564,P=0.006)及血肿增大(OR=5.297,95%CI:1.906~14.723,P=0.001)与住院期间发生END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CRP水平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预测价值(OR=0.812,95%CI:0.732~0.891,P〈0.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升高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显著相关,故可作为该病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脑室内出血 血肿增大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颅脑外伤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秋石 郭芮兵 +6 位作者 姜永军 叶瑞东 樊新颖 马敏敏 李芸 徐格林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炎症反应会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文中旨在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 NGF)对 TBI后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炎症反应会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文中旨在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 NGF)对 TBI后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TBI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撞击建立脑外伤模型,假手术组仅采用开颅窗后用骨蜡封闭。治疗组TBI后6 h经鼻给予NGF(50 g/d),TBI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7.5),每天给药1次,持续给药至大鼠被处死。各组分别于TBI后12 h、24 h各处死6只大鼠。测定大鼠伤侧皮质内IL-1β、TNF-α的表达量、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42)的表达。结果 TBI后12 h和24 h治疗组大鼠IL-1β的表达量[(37.51±1.92、36.23±2.99)pg/mg]较TBI模型组[(70.65±3.10、68.85±8.10)pg/mg]明显降低(P<0.05),TNF-α的表达量[(27.63±5.77、29.94±8.62)pg/mg]较TBI模型组[(47.12±7.38、56.15±11.20)pg/mg]显著减少(P<0.05),TBI后12 h、24 h,经鼻给予NGF后,治疗组大鼠NF-κB DNA结合活性(111.62±0.49、131.52±0.88)较TBI模型组(135.26±0.60、149.86±0.49)显著降低(P<0.05),伤侧皮质内Aβ42的表达(0.230±0.008、0.520±0.004)较TBI模型组(0.827±0.009、1.390±0.010)明显下降(P<0.05)。结论经鼻给予NGF可控制TBI大鼠脑内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β42/NF-κB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鼻内 投药 炎症反应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经鼻脑靶向治疗创伤性脑外伤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17
8
作者 郭芮兵 田利丽 +2 位作者 吕秋石 樊新颖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文中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实验性TBI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NGF)。参照Feeney...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文中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实验性TBI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NGF)。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法制作TBI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经鼻给NGF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评估3组TBI大鼠的认知功能情况。尼氏染色检测海马存活神经元,用ELISA法测定海马Aβ42含量,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TBI大鼠海马Aβ42表达的情况。结果治疗组TBI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减轻(P<0.05),尼氏染色观察发现海马存活的神经元细胞数目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发现海马Aβ42表达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给NGF可增加TBI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减轻Aβ42沉积,促进损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给药 创伤性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β-淀粉样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与脑分水岭梗死早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谢怡 张晓浩 +5 位作者 邱忠明 张君 杨恋 谢霞 马楠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05-510,共6页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PND)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确定并分析内分水岭梗死、外分水岭梗死及混合...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PND)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确定并分析内分水岭梗死、外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其中外分水岭梗死患者43例,内分水岭梗死36例,混合分水岭梗死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PND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分水岭梗死[分别为36.1%(13例)、50.0%(5例)、16.3%(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8例(31.5%)患者90d预后不良,90dmRS为(3.4±1.0)分。预后不良患者梗死类型与预后良好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中,以内分水岭梗死患者较多,占50.0%(14例),而预后良好患者中,以外分水岭患者较多,占57.4%(35/61)。预后不良患者PND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1%(16/28)比14.8%(9/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校正混杂因素后,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OR=6.969,95%CI:2.451~19.869;P〈0.01)。结论相比于脑外分水岭梗死,梗死部位累及内分水岭的患者较易发生PND,且PND与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 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格列汀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茅薇 顾萍 +3 位作者 马健 杜宏 卢斌 邵加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055-2058,共4页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12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西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db/db组,各20只,分别给予8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安慰剂灌胃治疗。另选取20只同周龄、同窝出生的db/m非...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12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西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db/db组,各20只,分别给予8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安慰剂灌胃治疗。另选取20只同周龄、同窝出生的db/m非糖尿病小鼠(对照组)。治疗8周后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治疗前后分别测定4组小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与db/db组比较,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组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P<0.05),而西格列汀组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120 min后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组小鼠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显著低于db/db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小鼠治疗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db/db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而二甲双胍组与db/d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降低血糖的同时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独立于降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坐骨神经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激肽释放酶对酸敏感离子通道1a介导的大鼠酸中毒神经元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玲 杨昉 +5 位作者 刘海波 李敏 刘亚红 刘新峰 张仁良 董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组织激肽释放酶(TK)对酸中毒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取原代培养8~10 d的新生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酸中毒组(pH=6.0的细胞外液处理4 h),TK(100 nmol... 目的探讨组织激肽释放酶(TK)对酸中毒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取原代培养8~10 d的新生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酸中毒组(pH=6.0的细胞外液处理4 h),TK(100 nmol/L)、缓激肽B2受体(B2R)激动剂(缓激肽,100 nmol/L)、ASIC1a阻断剂(狼蛛毒素,100 ng/ml)及B2R拮抗剂(HOE140)预处理组。TK、B2R激动剂、ASIC1a阻断剂预处理组在给予酸性液处理前,先给予相应药物预处理30 min;B2R拮抗剂预处理组,在TK干预前30 min,给予HOE140(500 nmol/L),30 min后给予酸性液处理。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各组神经元的存活率。应用不同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内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线粒体膜电位(MMP)以及细胞内游离Ca2+,采用荧光酶标仪测定上述各组细胞内各荧光物质的相对强度,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结果①正常对照组,TK、ASIC1a阻断剂及B2R激动剂预处理组的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96.6±2.6)%、(79.7±5.9)%、(74.2±4.6)%、(77.7±5.0)%,与酸中毒组的(59.0±6.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2R拮抗剂预处理组为(64.6±3.8)%,与TK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酸中毒组细胞内ROS、NO及游离Ca2+水平显著增高(P<0.01),MMP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酸中毒组比较,TK、ASIC1a阻断剂及B2R拮抗剂预处理组细胞内ROS、NO及Ca2+水平显著下降,MMP水平显著增高(P<0.01或P<0.05);而与TK预处理组比较,B2R拮抗剂预处理组细胞内ROS、NO含量,游离Ca2+水平明显增高,MM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在酸性环境下,ASIC1a激活介导了神经元内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神经元损伤;TK通过B2R能够减轻ASIC1a介导的氧化应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激肽释放酶 酸中毒 氧化性应激 神经元 酸敏感离子通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忠奎 夏元亮 +2 位作者 锁六军 任明山 孙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是脑卒中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旨在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score, 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 目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是脑卒中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旨在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score, 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 N D )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 0 1 3年1 月至2 0 1 5年1 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卒中[ 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 IH S S )≤3 分] 患者2 6 5 例,其中非E N D 组2 2 6 例,EN D 组3 9 例.END定义为人院72 h 内任一时刻复评NIHSS评分较人院时增加2分或2分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MRA、颈部CTA检查,计算CAS[ 包括大脑中动脉(M1、M2、M3) 、大脑前动脉(A1、A2 ) 、大脑后动脉(P1、P2 ) 、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起始部以前)狭窄≥ 5 0 % 的血管段均计1 分,C A S为上述总分],分析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E N D 的联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估CAS对E N D 的预测能力,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基线 NIHSS 评分( OR = 2 .2 7 2 ,9 5 % CI:1 .3 5 2 - 3 .8 2 3 )、CAS 评分(0 R = 1.5 3 5 ,95%CI:1.162-2.011)是E N D 的危险因素.CAS判断E N D 的最佳截断点为2 分,灵敏度64.1% ,特异度68.1% . 结论对于CAS≥2 分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应高度警惕E N D 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缺血性卒中 脑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致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损伤中自噬的激活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兆耀 陈茂刚 +3 位作者 卢婷婷 倪冠中 刘新峰 徐格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体外观察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元氧化性损伤中自噬的激活,以及抑制自噬对谷氨酸致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给予谷氨酸以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泡的产生,激光共... 目的:体外观察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元氧化性损伤中自噬的激活,以及抑制自噬对谷氨酸致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给予谷氨酸以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泡的产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特异性蛋白LC3的表达。结果:给予谷氨酸干预后皮层神经元细胞存活率下降,自噬体数目明显增加,自噬标志性蛋白LC3表达增加。给予3-甲基腺嘌呤后,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结论: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毒性损伤中存在自噬相关性细胞死亡,抑制自噬可能对谷氨酸毒性损伤有抑制作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吞噬作用 3-甲基腺嘌呤 神经元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玲 刘文华 +5 位作者 肖露露 张海侠 曹琴琴 陈昕 戴敏慧 徐格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脑膜血管型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内血管的梅毒性动脉内膜炎,可致局部缺血和梗死。文中探讨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转归,以期为提高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 目的脑膜血管型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内血管的梅毒性动脉内膜炎,可致局部缺血和梗死。文中探讨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转归,以期为提高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14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完成对患者10.2-37.9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预后。结果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主要以眩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起病,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病灶散在多发,头颅CTA/MRA可见颅内血管狭窄。实验室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其中脑脊液蛋白浓度9例升高,葡萄糖4例偏高。经大剂量足疗程驱梅治疗后,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3个月预后良好者(改良Rankin量表≤2分)达78.57%,长期预后良好者达85.71%。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影像学病灶散在多发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经足量全程的青霉素治疗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血管型梅毒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薇 陈光辉 +2 位作者 吴波 张仁良 徐格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8只)、骨化三醇干预组(23只,2μg.k-g1.d-1,持续8 d)和安慰剂组(23只,脂肪乳剂2m l.kg-1.d-1,持续8 d)。在第8...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8只)、骨化三醇干预组(23只,2μg.k-g1.d-1,持续8 d)和安慰剂组(23只,脂肪乳剂2m l.kg-1.d-1,持续8 d)。在第8天给药结束后1 h,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后1 h再灌注模型,检测其3、6、9 h新皮质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及72 h时脑梗死体积及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骨化三醇干预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3、6、9 h的NF-κB活性、TNF-α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6 h的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骨化三醇组大鼠相对脑梗死体积为(11.8±3.6)%,明显小于安慰剂组的(21.6±4.2)%,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能通过对炎症介质的免疫调节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三醇 脑缺血 再灌注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L5脊神经切断大鼠痛阈及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金毅 刘新峰 +3 位作者 贾宏彬 段满林 周志强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6-438,共3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L5脊神经切断大鼠机械和热痛阈及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脊神经损伤rhEPO1 000、3 000、5 000 U/kg组(R1、R2、R3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及假手术...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L5脊神经切断大鼠机械和热痛阈及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脊神经损伤rhEPO1 000、3 000、5 000 U/kg组(R1、R2、R3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及假手术组(C组),每组10只.术前1 d给药,连续7 d.测定术前当天及术后3、7、14 d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及术后14 d各组大鼠L5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结果 L5脊神经损伤术后大鼠术侧MWT降低、TWL缩短、脊髓TNF-α和IL-1β的表达增高(P〈0.01).与N组比较,R1组术后各时间点的MWT和TWL无明显改变;R2和R3组MWT增高、TWL延长(P〈0.05);脊髓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1).结论 腹腔注射rhEPO 3 000或5 000U/kg能缓解L5脊神经切断大鼠的机械和热痛敏,抑制脊髓TNF-α和IL-1β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切断术 促细胞生成素 痛觉高敏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及雌激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段立晖 周国庆 +3 位作者 夏树开 孙芳 胡云龙 林世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86-490,I0002,共6页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及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组、AD+雌二醇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16只大鼠海马内注射凝聚态Aβ25-35制成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AD...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及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组、AD+雌二醇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16只大鼠海马内注射凝聚态Aβ25-35制成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AD+雌二醇组大鼠于建模后2周,皮下注射雌二醇。三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B ielschowsk i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变化。结果:AD+雌二醇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明显优于AD组(P<0.001);海马CA1区Tau蛋白磷酸化阳性细胞数(26.2±3.5、49.2±3.1、61.5±4.5、42.1±2.7、61.2±2.3、24.0±1.6)明显少于AD组(45.4±3.1、106.7±7.6、79.3±3.2、67.7±2.9、97.5±2.9、46.7±5.8)(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较AD组规则。结论:β淀粉样蛋白可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出现异常磷酸化,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并抑制海马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梗死后室周带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芮兵 朱武生 +3 位作者 徐格林 马敏敏 李芸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984-986,I0007,共4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室周带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方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为脑梗死后3、5、7和14 d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 rdU)、双皮质素(DCX)的表达。结果:与对照...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室周带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方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为脑梗死后3、5、7和14 d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 rdU)、双皮质素(DCX)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室周带B rdU阳性细胞在脑梗死后逐渐增加,并于7 d达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梗死后不同时间组室周带B rdU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DCX阳性细胞具有迁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向损伤区迁移,于术后5 d迁移细胞的数量达高峰。结论:脑梗死可激活室周带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并向损伤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干细胞 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浓度皮质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快速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玲 张仁良 +3 位作者 郁文博 张申宁 王春安 孙继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应激浓度皮质酮对兴奋性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快速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常规膜片钳技术,研究细胞外给予应激浓度皮质酮(CORT)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Glu)和NMDA诱发电流(IGlu和I... 目的:研究大鼠应激浓度皮质酮对兴奋性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快速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常规膜片钳技术,研究细胞外给予应激浓度皮质酮(CORT)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Glu)和NMDA诱发电流(IGlu和INMDA)的快速作用,以及细胞内透析CORT对INMDA影响。结果:CORT (10 μmol/L)可快速、可逆地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IGlu和INMDA;细胞外牛血清清蛋白耦联的皮质酮(CORT-BSA,10 μmol/L)有与CORT相似的作用;细胞内CORT(10 μmol/L)对INMDA的峰值无明显影响。结论:提示应激浓度 CORT对大鼠巾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有快速抑制作用,对谷氨酸受体(GluR)的作用主要是通过NMDA 受体实现的;该作用是通过细胞外快速膜机制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浓度 皮质酮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段立晖 周国庆 +3 位作者 夏树开 孙芳 胡云龙 林世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1040-1043,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探讨雌激素神经保护的机制。方法:选取雌性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D+雌二醇(E2)组、AD组,每组8只。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苏木精-伊红(H-E...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探讨雌激素神经保护的机制。方法:选取雌性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D+雌二醇(E2)组、AD组,每组8只。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Bielschowski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变化及GSK-3β活性。结果:与AD组相比,AD+E2组大鼠迷宫测试明显改善(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纤维形态规则,Tau蛋白磷酸化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Tau蛋白表达减少,且GSK-3β总量及磷酸化GSK-3β含量均有所增加。结论:雌激素治疗可改善Aβ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神经元损伤,可能通过作用GSK-3β导致Tau蛋白去磷酸化,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异常磷酸化 GSK-3Β TAU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