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孙锦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12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 健康教育 整体护理 入院教育 术前教育 术后教育 出院教育 施教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蓉 陈月英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具体包括术前访视、术前不常规禁饮食及置胃管...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具体包括术前访视、术前不常规禁饮食及置胃管和肠道准备;术后予镇痛、保温、提前饮食和提前康复锻炼等。结果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体质量下降情况、停止静脉输液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围术期行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大部切除术 加速康复外科 胃肠功能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夏明 王少华 +3 位作者 童建华 谭远辉 周志强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0-68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h,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100μg/ml组(R1组)、罗哌卡因200μg/ml组(R2组)和罗哌卡因400μg/ml组(R...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h,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100μg/ml组(R1组)、罗哌卡因200μg/ml组(R2组)和罗哌卡因400μg/ml组(R3组)处理乳腺癌MCF-7细胞48h后,检测其细胞增殖能力(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检测R3组作用于MCF-7细胞48h后TCF-4、beta-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2、R3组MCF-7细胞活力明显低于C组(P<0.05);R1、R2、R3组MCF-7细胞G0/G1期细胞明显少于C组,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多于C组(P<0.05);R3组TCF-4和beta-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可能通过下调TCF-4和beta-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乳腺癌 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不同渗透压率外周肠外营养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菁 彭南海 +2 位作者 杨平 张芹 鲍凤香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7-59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期间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围手术期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患者90例,按营养支持实施时间顺序,分为低(20.3 kPa·h-1)、中(27.1 kPa·h-1)、高渗透压率(33.9 kPa·h-1)3组,每组30例,使...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期间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围手术期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患者90例,按营养支持实施时间顺序,分为低(20.3 kPa·h-1)、中(27.1 kPa·h-1)、高渗透压率(33.9 kPa·h-1)3组,每组30例,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经"BD24G"静脉留置针,输注全营养混合液。每日肠外营养结束,评估患者输注部位疼痛情况,留置针3 d后拔除,观察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低渗透压率组输注营养液后患者疼痛较轻;中渗透压率时,患者疼痛感明显,高渗透压率时,患者中重度疼痛感显著增加(P<0.05)。低渗透压率组留置针3 d拔除后Ⅱ级以上静脉炎仅2例,中渗透压率组9例,高渗透压率组14例,其中Ⅲ级1例。结论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支持时,可以通过降低渗透压率输注全营养混合液,以避免或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外周 渗透压率 围手术期 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庆 沈勤 +4 位作者 王少华 马恒辉 陆珍凤 余波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6-1210,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reast,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BL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6例PBL均为女性,年龄28~74岁,中位数49岁,...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reast,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BL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6例PBL均为女性,年龄28~74岁,中位数49岁,≥49岁者19例,占52.7%,肿块位于右侧乳腺者19例(占52.7%),位于左侧乳腺者15例(占41.7%),双侧乳腺2例(占5.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22例,占61.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7例,占19.4%;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占5.6%;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2例,占5.6%;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3例,占8.3%。结论 PBL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PBL大多是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其次是MALT淋巴瘤。PBL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对明确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途径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江志伟 汪志明 +3 位作者 丁凯 吴素梅 李宁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EG,术前1天及术后8周时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体重、脂肪群、瘦肉质群的变化及患者体力状态评分(KPS)情况。结果PEG...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EG,术前1天及术后8周时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体重、脂肪群、瘦肉质群的变化及患者体力状态评分(KPS)情况。结果PEG术后经8周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体重、瘦肉质群及脂肪群、KP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PEG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肠道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二羟维生素D_3对Th1优势应答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祁晓平 黎介寿 +3 位作者 李培 李刚 孙正 吴晓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内毒素(LPS)诱导的Th1优势应答大鼠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25-(OH)2D3喂饲Lewis大鼠,1μg/d,共14天,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赋形剂,第15天大鼠腹腔注射LPS10ng/kg。每组25只大鼠,各留10只观...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内毒素(LPS)诱导的Th1优势应答大鼠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25-(OH)2D3喂饲Lewis大鼠,1μg/d,共14天,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赋形剂,第15天大鼠腹腔注射LPS10ng/kg。每组25只大鼠,各留10只观察死亡率,其余大鼠6h后处死,留取标本,观察1,25-(OH)2D3对大鼠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表型分化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注射LPS后观察96h,对照组大鼠24h内死亡5只(5/10),其余5只大鼠96h内均存活,实验组大鼠无死亡(0/1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外周血IL-12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3986±328pg/mlvs4160±289pg/ml,4840pg/ml±802pg/mlvs5264pg/ml±524pg/ml,P<0·05),IL-4水平显著升高(5·57±1·75pg/mlvs3·72±1·6pg/ml,P<0·05)。脾脏HE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白髓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PCNA阳性细胞呈局灶性或散在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外周血CD4+CD25+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9±0·29vs0·73±0·00,P<0·01)。结论1,25-(OH)2D3能减轻致死剂量的LPS对大鼠的损伤,对Th1优势应答大鼠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亚群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三醇 免疫调控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粪菌移植的护理 被引量:9
8
作者 马嫦娥 彭南海 +2 位作者 孙庆玲 陈月英 虞文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41-42,共2页
对1例溃疡性结肠炎致严重腹泻、菌群失调患者行粪菌移植治疗,移植过程中出现鼻肠管导致的会厌部感染,经对症处理好转。提出做好供体选择、受体肠道准备,供体粪便标本采集、粪悬浮液制备及输注护理等,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粪菌移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纤维蛋白胶封堵治疗消化道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4
9
作者 吴莉莉 马云丽 +3 位作者 李静 陈敏 任建安 彭南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92-93,共2页
对59例消化道瘘患者行自体纤维蛋白胶(FG)封堵治疗。结果53例封堵成功,(7.8±2.7)d恢复肠内营养,(9.1±2.3)d皮肤外瘘口完全表皮化愈合;6例封堵未成功。自体FG封堵治疗消化道瘘能有效缩短瘘口闭合时间,加快TPN向EN方式的转变。... 对59例消化道瘘患者行自体纤维蛋白胶(FG)封堵治疗。结果53例封堵成功,(7.8±2.7)d恢复肠内营养,(9.1±2.3)d皮肤外瘘口完全表皮化愈合;6例封堵未成功。自体FG封堵治疗消化道瘘能有效缩短瘘口闭合时间,加快TPN向EN方式的转变。而做好瘘口黎氏双套管的管理、采血前后护理、术后瘘口和引流液的观察护理以及营养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瘘 自体血纤维蛋白胶 封堵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健康教育护士的设置与培养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容 隋芳 +1 位作者 仲继红 王蔚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2期924-926,共3页
为了寻找提高临床健康教育效果的途径 ,在临床设置健康教育护士的试点 ,并就临床健康教育护士任职资格、工作职责、培训考核及实践效果进行介绍。临床健康教育护士的设置具有以下优点 :①高水平、高素质的健康教育队伍 ,是提高临床健康... 为了寻找提高临床健康教育效果的途径 ,在临床设置健康教育护士的试点 ,并就临床健康教育护士任职资格、工作职责、培训考核及实践效果进行介绍。临床健康教育护士的设置具有以下优点 :①高水平、高素质的健康教育队伍 ,是提高临床健康教育效果的保证 ;②严格选拔、科学培训和考核 ,有利于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引导护士的学习方向和工作积极性 ;③资源共享 ,以点带面 ,有利于护理人才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使用 ;④尊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护士 设置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处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敬柱 邵加庆 +2 位作者 顾军 童智慧 李维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1-523,共3页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发急性胰腺炎临床较为常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胰腺炎的发病率为1.5%-9.3%。及时明确诊断并对因处理可避免高钙危象的发生、胰腺炎再次发作,以及避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其他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发急性胰腺炎临床较为常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胰腺炎的发病率为1.5%-9.3%。及时明确诊断并对因处理可避免高钙危象的发生、胰腺炎再次发作,以及避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其他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于以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尤其在非典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高钙血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白蛋白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建军 顾国胜 +2 位作者 朱初明 晏江 吴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17-1319,共3页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白蛋白 胃肠癌 手术部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功能性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螺旋CT诊断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玉振 王中秋 +1 位作者 杨帆 童明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非功能性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onfunctioning neuroendocy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NFNTP)属于胰腺罕见肿瘤,文中探讨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以提高此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FNTP的螺旋CT多期扫描... 目的非功能性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onfunctioning neuroendocy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NFNTP)属于胰腺罕见肿瘤,文中探讨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以提高此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FNTP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螺旋CT采用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65和180s。结果 16例NFNTP平均大小5.7 cm×6.0 cm×6.5 cm,其中位于胰头12例,胰体2例,胰尾2例。平扫呈实性2例,囊实性11例,囊性3例,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囊性坏死部分近似水样密度,3例肿瘤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15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1例、环状强化3例;门脉期和延迟期11例强化有所下降,3例呈持续强化,2例呈渐进性强化,2例呈向心性填充式强化;增强扫描12例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其中10例肿瘤包膜明显强化,呈高密度环形薄壁,4例境界不清。12例胰头肿瘤中,4例胆管扩张;3例胰管扩张,1例胰尾萎缩,4例胰腺周围血管受侵犯。结论NFNTP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境界清晰、中到明显强化和瘤周环形薄壁(包膜)明显强化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少侵犯胰胆管及邻近血管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真菌感染 被引量:6
14
作者 任建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1-111,共1页
诊断 1.腹腔感染分为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重症腹腔感染是指合并严重病理生理指标紊乱、高龄和免疫抑制的腹腔感染病人。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重症型与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可能为真菌。
关键词 腹腔感染 真菌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科研骨干培养在护理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田付丽 倪元红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7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提高护理科研论文写作水平的新途径。方法在全院培养8名护理科研骨干,分管医院8个片区的护理科研工作,包括组织科研写作培训、收集了解辖区论文书写情况、协助课题申报等。结果8名护理骨干的科研能力增强,全院护理人员在统计源... 目的探讨提高护理科研论文写作水平的新途径。方法在全院培养8名护理科研骨干,分管医院8个片区的护理科研工作,包括组织科研写作培训、收集了解辖区论文书写情况、协助课题申报等。结果8名护理骨干的科研能力增强,全院护理人员在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加。结论设立科研骨干可有效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促进护理科研工作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骨干 护理论文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制于3L聚氯乙烯袋中胰岛素活性的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为观察3L聚氯乙烯袋中胰岛素配制时、24h输注中其活性的变化,作者将相同单位的胰岛素配入3L聚氯乙烯袋内的不同混合液中。结果配制后即刻(0h),全肠外营养混合液中的胰岛素活性明显高于葡萄糖盐水混合液中的胰岛素活性(P<0.0... 目的为观察3L聚氯乙烯袋中胰岛素配制时、24h输注中其活性的变化,作者将相同单位的胰岛素配入3L聚氯乙烯袋内的不同混合液中。结果配制后即刻(0h),全肠外营养混合液中的胰岛素活性明显高于葡萄糖盐水混合液中的胰岛素活性(P<0.01);不同温度保存48h内,各液体中胰岛素活性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1)尽量降低胰岛素在配制时的丢失;(2)配制后24h内输注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观察 输注 活性 混合液 全肠外营养 配制 结论 作者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免疫营养对手术创伤患者营养支持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蒋小华 李宁 +1 位作者 朱维铭 黎介寿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的不同作用 .40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 (研究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 (对照组 ) ,分别于术后第2~8d予等热卡 (1 2 5 .4kJ/ (kg·d) )营养支持 .用药期间留... 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的不同作用 .40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 (研究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 (对照组 ) ,分别于术后第2~8d予等热卡 (1 2 5 .4kJ/ (kg·d) )营养支持 .用药期间留 2 4h尿粪定氮 ,于术前 1d和术后 9d测体重、上臂周径及三头肌皮皱厚度 ,术前 1d、术后 5d、术后 9d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术前 1d、术后 1d和术后 9d检测血清IgG、IgM、IgA、CD4、CD8、CD4/CD8、白介素 1_α、白介素_2、白介素_6、白介素_1 0、肿瘤坏死因子_α.结果表明 ,经过一周的营养支持 ,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 ,免疫营养组转铁蛋白、IgA、CD4、CD4/CD8显著增加 ,IgA差值、CD4/CD8差值亦显著增加 .说明肠内免疫营养可有效改善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营养状况 ,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免疫营养 手术创伤患者 营养支持效果 免疫功能 腹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流导管区分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18
作者 黄迎春 李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57-57,共1页
外科手术尤其是腹外科手术患者,需要同时实施多种引流操作,患者体内常留置有多根引流导管。由于导管较多,导管易纠缠,造成术后护理过程中识别引流导管比较费时费力,
关键词 引流导管 引流导管区分装置 引流管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颅脑损伤患者鼻饲反流误吸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董向燕 孙菊芳 +7 位作者 周兴梅 李岩 李超 陶然 常健 方芳 彭南海 陈利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46,共5页
目的比较持续和间断两种胃肠减压方式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鼻饲反流、误吸的效果,为临床实施最佳胃肠减压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45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胃肠减压组(持续组,23例)和间断胃肠减压组(间断组,22例),连续干预7d。每日... 目的比较持续和间断两种胃肠减压方式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鼻饲反流、误吸的效果,为临床实施最佳胃肠减压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45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胃肠减压组(持续组,23例)和间断胃肠减压组(间断组,22例),连续干预7d。每日收集两组咽喉部及支气管分泌物各6次,检测分泌物中的胃蛋白酶,比较两组反流、误吸、电解质紊乱及胃液pH异常发生情况。结果持续组反流、误吸发生率分别是12.63%和8.80%,间断组分别是19.37%和12.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血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及胃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鼻饲期间反流、误吸的发生,短期的持续胃肠减压并不会增加电解质紊乱及胃液pH值异常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鼻饲 空肠营养 胃肠减压 反流 误吸 电解质紊乱 胃液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急性损伤 被引量:4
20
作者 江起庭 王钰 +1 位作者 杨丽娜 江志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 探讨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急性损伤的手术新方法.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双侧指固有神经急性损伤患者56例,其中20例采用神经移植神经弓式双端侧吻合,术中游离修剪神经断端,将远端尺、桡侧指固有神经先吻合,形成远神经弓,再将... 目的 探讨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急性损伤的手术新方法.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双侧指固有神经急性损伤患者56例,其中20例采用神经移植神经弓式双端侧吻合,术中游离修剪神经断端,将远端尺、桡侧指固有神经先吻合,形成远神经弓,再将近端尺、桡侧指固有神经吻合,形成近神经弓;测量两神经弓间距,取直径相近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平分为两段,分别于神经弓的尺、桡侧开窗式端侧吻合.20例采用神经移植端-端吻合,16例采用直接端-端吻合.结果 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患指发生血循环障碍.50例获随访,随访神经3~12个月.双端侧吻合组18例,指感觉测定为S3~S4级,平均S3+级,高于其他两组(P=0.024);两点分辨觉为(5.2±0.7) mm,小于其他两组(P=0.037);指各关节活动参照TAM评定:优14例,良3,可1例,3组指关节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神经移植端-端吻合组19例,指感觉测定为S1~S3+级,平均S2级;两点分辨觉为(7.2±1.4) mm.直接端-端吻合组13例,指感觉测定为S3~S4级,平均S3级;两点分辨觉为(6.3±0.8) mm.结论 神经弓式双端侧神经吻合可修复指固有神经急性损伤,指感觉恢复快,能有效恢复指腹灵敏性,相关结论仍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侧神经吻合术 指固有神经 急性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