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在普胸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易俊 董国华 +2 位作者 许飚 李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696-699,共4页
目的评价使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机器人)行不开胸普胸手术,观察其实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利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对46例患者行普胸手术,其中胸腺切除术18例、食管癌根治术4例、双侧广泛肺大泡切除缝扎术1例、肺叶切除术18... 目的评价使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机器人)行不开胸普胸手术,观察其实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利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对46例患者行普胸手术,其中胸腺切除术18例、食管癌根治术4例、双侧广泛肺大泡切除缝扎术1例、肺叶切除术18例、肺楔形切除术4例、食道-左主支气管瘘修补术1例。结果 46例患者的手术均为全机器人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平稳,平均住院时间为4.6 d(2~9 d)。结论几乎所有类型的胸科手术辅助系统都可以做到不开胸,手术安全可靠,效果确实,与传统开胸手术方式相比优势明显,损伤小、恢复快。但要注意医师及其他操作人员需具备胸科开放性手术经验,注意患者的选择,并做好紧急开胸的准备,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 普胸手术 微创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8例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沈立 顾海涛 +4 位作者 莫绪明 钱龙宝 夏建海 王振喜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随着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先心病的治疗越趋于低龄化和复杂化。文中回顾分析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外科治疗结果 ,结合文献探讨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综合治疗策略。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218例,所有患... 目的随着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先心病的治疗越趋于低龄化和复杂化。文中回顾分析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外科治疗结果 ,结合文献探讨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综合治疗策略。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218例,所有患儿术前诊断明确,简单型先心病患儿158例(72.5%),均行一期根治术;复杂型先心病60例(27.5%),其中5例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行姑息性分流术,4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行分期矫治术,其余均行一期根治术,分期手术均严格随访,在术后0.5~1年接受二期手术。结果 218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20~158)min,平均(55.4±24.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28 min,平均(33.6±19.3)min;死亡7例,占3.3%,其余入ICU,首次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114 h,平均(20.3±14.7)h;监护室逗留时间为1~20 d,平均(2.7±1.5)d。术后延迟关胸5例,占2.3%,难治性肺炎17例,占7.8%;再次呼吸机使用24例,占11.0%;消化道大出血1例,自发性肝破裂1例,气管软化5例,膈肌麻痹伴膈膨升1例。随访1~2.5年,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出院后死亡。室间隔缺损残余瘘14例,占6.4%,右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5例,占6.9%,均未再手术。结论先心病矫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诊断技术、体外循环技术、手术技巧和术后监护技术的共同提高,先心病在婴儿期得到纠治可获得满意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沈立 钱龙宝 +4 位作者 顾海涛 莫绪明 张儒舫 谷兴琳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食管裂孔疝在各类膈疝中最为常见。文中通过37例小儿食管裂孔疝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手术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月-1... 目的食管裂孔疝在各类膈疝中最为常见。文中通过37例小儿食管裂孔疝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手术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月-13岁,平均(17.0±26.8)个月;体重3.8~39.5kg,平均(9.35±6.02)k。根据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滑疝15例(40.5%),食管旁疝11例(29.7%),混合型疝8例(21.6%),巨大型疝3例(8.1%);合并短食管3例(8.1%)。大部分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31—134g/L,平均(97±26)g/L。合上消化道出血11例(29.7%),肺炎5例(13.5%)。37例患者共行手术40例次,其中术后复发1次和2次各1例。经腹手术32例次,经胸手术8例次。手术除常规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外,加行胃底折叠术17例次,胃小弯固定术(Boerema术)17例次,胃底折叠+胃小弯固定术6例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6年,2例复发,其余患儿术前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对有症状的食管裂孔疝应积极手术治疗,食管裂孔修补结合不同的抗反流手术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食管裂孔疝I夕|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在食管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杨 申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外科手术仍然是多种食管良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达芬奇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在食管癌等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提供的高清晰三维手术视野以及超越人手极限的机械旋转手臂... 外科手术仍然是多种食管良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达芬奇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在食管癌等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提供的高清晰三维手术视野以及超越人手极限的机械旋转手臂,有助于保障手术操作的精准性、灵活性。国内外多家中心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手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报道,并与传统的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尤其是在淋巴结清扫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但是关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是否存在明显优势尚无定论。文章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及其在食管癌、食管良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平滑肌瘤、食管憩室)的应用等方面阐述并展望,为临床实践中更科学精准地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 食管外科 微创手术 食管癌 食管良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高明 吴海卫 +6 位作者 徐艳辉 黄海嵘 苏畅 申翼 王常田 李德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常以胸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误诊率高,是心血管疾病中最致命的急重症之一。文中分析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浆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8水平,对... 目的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常以胸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误诊率高,是心血管疾病中最致命的急重症之一。文中分析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浆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8水平,对其早期诊断价值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68例TAD患者入院时血液标本,同期收集4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液标本、选取主诉胸背痛但经相关检查之后未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的正常成年人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浆中的MMP-8、D-二聚体水平。结果 TAD患者血浆中MMP-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M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T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3组中最高(P<0.05)。结论 TAD患者血浆MMP-8、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 D-二聚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3p区抑癌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甲基化状况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宋海珠 易俊 +2 位作者 张有为 王锐 陈龙邦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33-238,共6页
背景与目的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一种调控机制,染色体3p区等位基因缺失是肺癌发生中较频繁和早期的事件之一。检测染色体3p区5个典型抑癌基因DLEC1、RASSF1A、hMLH1、RARβ和FHI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背景与目的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一种调控机制,染色体3p区等位基因缺失是肺癌发生中较频繁和早期的事件之一。检测染色体3p区5个典型抑癌基因DLEC1、RASSF1A、hMLH1、RARβ和FHI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甲基化状况,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取78例NSCLC患者术中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肺组织标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DLEC1基因表达。结果 78例NSCLC组织中,DLEC1、RASSF1A、RARβ和hMLH1甲基化频率分别为41.03%、39.74%、30.77%和16.67%,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HIT基因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均无甲基化。DLEC1甲基化与患者临床分期(P=0.011)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9),而RASSF1A、RARβ、hMLH1基因甲基化以及平均甲基化指数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联。56.41%(44/78)的NSCLC组织中发现DLEC1基因表达下调或缺失,且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关。结论 3p区抑癌基因甲基化是NSCLC发生中的重要分子事件,可能作为NSCLC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新型抑癌基因DLEC1失活与启动子高甲基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染色体 甲基化 生物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联合诊治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秦涛 王康 +2 位作者 丛壮壮 胡力文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其诊断及治疗涉及多个学科。文中旨在探讨多学科联合诊治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食管癌切除的986例... 目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其诊断及治疗涉及多个学科。文中旨在探讨多学科联合诊治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食管癌切除的986例患者,其中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82例。将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常规诊疗方式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开展多学科联合治疗的39例患者为多学科组(胸外科、影像科、普外科、营养科等组成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进行联合诊治)。统计分析2组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瘘管愈合时间。结果多学科组隐匿瘘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5%vs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愈合时间[(17.24±3.62)d]明显短于对照组[(33.85±4.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联合诊治易于发现隐匿瘘,从而缩短吻合口瘘治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根治术 吻合口瘘 多学科联合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7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功能 被引量:7
8
作者 丛壮壮 郭仲 +3 位作者 秦涛 强勇 景华 申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34-838,共5页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7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文中旨在研究Linc00467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阐明Linc00467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7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文中旨在研究Linc00467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阐明Linc00467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60例行肺叶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I-IIIa期患者的肺腺癌组织标本,及癌周正常组织标本。HUVEC细胞系分为HUVEC实验组(转染pccl-Linc00467过表达质粒)、HUVEC对照组(转染pccl空质粒);A549细胞系分为A549实验组(转染Linc00467-siRNA)、A549对照组(转染阴性siRNA);H1299细胞系分为H1299实验组(转染Linc00467-siRNA)、H1299对照组(转染阴性siRNA)。使用qRT-PCR验证Linc00467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CCK-8法研究Linc00467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A549、H1299及内皮细胞HUVEC增殖能力的影响;探究Linc00467对HUVEC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 Linc00467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是正常肺组织的(2.72±1.31)倍;Linc00467在A549、H1299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HBE的(3.45±0.25)、(3.22±0.3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肿瘤大小、血管侵犯与Linc00467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0.05)。转染Linc00467-siRNA后,A549实验组、H1299实验组Linc00467的表达水平分别较A549对照组、H1299对照组下调72%和68%(P<0.01)。培养48、72、96 h后,A549实验组活细胞数量较A549对照组显著减少[(1.29±0.07)vs(1.51±0.09)个、(1.53±0.15)vs(2.13±0.11)个、(1.98±0.18)vs(3.02±0.12)个];H1299实验组较H1299对照组亦显著减少;HUVEC实验组较HUVEC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实验第5天,HUVEC实验组生成血管的分支数量、相对血管长度较HUVEC对照组均明显增加(7.36个/微珠vs 4.25个/微珠、3.12 vs 1,P<0.01)。结论 Linc00467能在体外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人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Linc00467与肿瘤大小和血管侵犯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其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7 肺腺癌 肿瘤生长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转流对大鼠血浆和肺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常田 申翼 +3 位作者 钱雅君 王春战 李德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与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急性肺损伤有关。文中探讨MMP-9血浆浓度在大鼠CPB前后的变化及肺内表达的差异。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肺转流组,心肺转...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与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急性肺损伤有关。文中探讨MMP-9血浆浓度在大鼠CPB前后的变化及肺内表达的差异。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肺转流组,心肺转流组分别于转流结束即刻、结束后2h和6h各时间点取血和肺组织,对照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取样。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MP-9浓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肺组织MMP-9的表达。结果 CPB后血浆MMP-9浓度较术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PB后肺内MMP-9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CPB可以引起大鼠肺内MMP-9表达增强,血液中MMP-9释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心肺转流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改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易俊 景华 +4 位作者 朱家全 董国华 许飚 罗立国 顾卫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7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在该科行瓣膜置换手术5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手术前及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血清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观察其变化。并根据术后...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在该科行瓣膜置换手术5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手术前及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血清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观察其变化。并根据术后连续3 d的GFR值分为>80 m l/m in组和≤50 m l/m in组,比较和分析患者年龄、术前心功能分级和肾功能状况、CPB时间和围手术期低血压时间等因素与肾功能衰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①术后3 d GFR均比术前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 d GFR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50 m l/m in组的上述指标与>80 m l/m in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①CPB换瓣术后3 d内肾功能指标明显降低,第7 d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②高龄、术前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损害、CPB时间长和围手术期低血压时间长是术后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心脏瓣膜置换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减轻大鼠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小龙 王常田 +4 位作者 黄海嵘 吴海卫 秦涛 王高明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急性肺损伤是心脏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寻新的治疗药物减轻CPB术后肺损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中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于大鼠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雄... 目的急性肺损伤是心脏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寻新的治疗药物减轻CPB术后肺损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中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于大鼠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成4组(n=8):假手术组、对照(CPB)组、Vehicle组及RES组,经皮心脏不停跳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建立后,收集不同时间点血样,并于术后12h获取大鼠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fluid,BALF),所有动物CPB术前5 d RES、载体或者等渗盐水腹腔注射。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PB后能够导致血浆、BALF及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s-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明显上升(P<0.05),然而RES预处理组能够明显减轻CPB导致的炎症指标的升高;与Vehicle组相比,RES明显降低CPB术后12 h肺组织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κBα,p-IκBα)表达(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RES预处理组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出血、透明膜形成和坏死等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RES可能通过抑制κB抑制蛋白(inhibitoryκB,IκB)的磷酸化,进而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激活,进而下调TNF-α、IL-6、MMP-9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减轻CPB术后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体外循环 肺损伤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体外循环肾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凯 李宗杰 +3 位作者 吴海卫 王常田 许飚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均对肾损伤炎症反应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保护CPB所致肾炎症反应少见报道。文中观察重组人EPO联合BMSCs移植对体外循...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均对肾损伤炎症反应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保护CPB所致肾炎症反应少见报道。文中观察重组人EPO联合BMSCs移植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大鼠肾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PB组、EPO组、BMSCs组、EPO+BMSCs组,假手术组只建立CPB模型,不行CPB,其余4组均行CPB,流量100 m L/(kg·min)转流并维持1 h,转流后BMSCs组经颈静脉输注BMSCs1.5×106;EPO组颈静脉注射EPO 3000IU/kg;EPO+BMSCs组EPO、BMSCs联合应用;CPB组和假手术组颈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等渗盐水。转流结束后24 h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NF-α、IGF-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大鼠血清Cr、BUN、IL-6、IL-10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量均升高,而IGF-1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BMSCs和EPO+BMSCs组血清Cr、BUN水平、IL-6、肾组织中TNF-α均较CPB组下降,而IL-10、肾组织中IGF-1水平较CPB组升高(P<0.05),EPO+BMSCs组血清Cr[(30.26±0.11)μmol/L]、BUN[(6.69±0.20)mmol/L]、IL-6[(401.7±6.8)pg/m L]水平低于EPO组[(42.76±2.24)μmol/L、(9.47±0.50)mmol/L、(533.7±7.0)pg/m L]和BMSCs组[(43.84±3.03)μmol/L、(8.80±0.32)mmol/L、(609.4±6.1)pg/m L],而EPO+BMSCs组IL-10水平[(1055.2±2.8)pg/m L]高于EPO组[(535.1±3.0)pg/m L]和BMSCs组[(544.7±2.6)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和BMSCs对大鼠CPB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效果好于单一使用EPO或BMSCs,减轻CPB对肾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肾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晓军 邵宏涛 +3 位作者 申翼 胡小南 罗立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48-152,I0003,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心电图无异常的大鼠34只,随机分为T1组和T2组,T1组再分为对照组(n=5)和吡格列酮组(n=5),T2组分为假手数组(n=8)、对照组(n=8)、吡格列...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心电图无异常的大鼠34只,随机分为T1组和T2组,T1组再分为对照组(n=5)和吡格列酮组(n=5),T2组分为假手数组(n=8)、对照组(n=8)、吡格列酮组(n=8)。假手数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30 min,再灌注4 h。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3 mg/(kg.d)灌胃1周,第8 d冠状动脉结扎前1 h再灌胃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灌胃处理。T1组用于测量各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T2组用于观察各组再灌注4 h后血清中磷酸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实验检测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kappa B(NF-κB),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ASA)检测心肌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变化情况。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吡格列酮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1),血清CK-MB、LDH水平下降明显(P<0.01),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②应用吡格列酮后,能够增强缺血再灌注心肌PPAR-γ表达,而NF-κB、MCP-1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而抑制NF-κB表达,从而下调MCP-1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瓣膜置换患者肾功能、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易俊 许飚 +2 位作者 胡若愚 李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2-356,共5页
目的观察接受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后,肾功能、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炎性因子的变... 目的观察接受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后,肾功能、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探讨动员剂G-CSF对CPB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肾功能、EPCs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G-CSF,600μg/d,术前共7d)和对照组(不施加干预),每组20例。患者入院时(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以及术后第7天(T4)采集外周血,测定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胱抑素C(cystatine C,CysC),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分离、培养EPCs、并测定其数量。检测2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水平。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GFR水平低于术前,其余指标均高于术前(P<0.05);治疗组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GFR、SDF-1、EPCs数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术后第3天,2组患者GFR水平均达到最低谷,其余指标均高于术前(P<0.05);治疗组患者肾功能损害比对照组轻,SDF-1、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L-6、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EPCs数量、SDF-1水平均持续增高,但治疗组比对照组变化更加显著(P<0.01)。SDF-1浓度与循环EPCs数量呈正相关,治疗组CRP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CPB患者术后肾功能在第3天明显降低,第7天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G-CSF可增高SDF-1的水平,有效动员CPB瓣膜置换患者外周血EPCs,亦可降低CRP,对术后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心肺转流术 瓣膜置换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炎性因子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MP-2和p6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艳辉 强勇 +3 位作者 王高明 钱建军 李忠东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目前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尚无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p63可能在鳞状细胞癌发生中起癌基因的作用。文中观察MMP-2和p6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 目的目前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尚无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p63可能在鳞状细胞癌发生中起癌基因的作用。文中观察MMP-2和p6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13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每例标本均取食管正常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灶组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MMP-2和p63的表达。结果 MMP-2和p63在正常食管黏膜、癌旁和癌灶3种组织中均呈递增性表达,MMP-2在3种组织中表达水平两两比较,P值分别为0.010、<0.001、0.005。p63在3种组织中表达水平两两比较P值分别为0.019、<0.001、0.016。MMP-2和p63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和p6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2和p63蛋白表达水平均与食管鳞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种蛋白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2 P6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轻大鼠体外循环肾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高明 刘灿辉 +5 位作者 黄海嵘 刘小龙 申翼 王常田 李德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急性肾损伤是心脏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常规并发症之一,文中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于大鼠体外循环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10):Sham组、CPB组... 目的急性肾损伤是心脏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常规并发症之一,文中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于大鼠体外循环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10):Sham组、CPB组、EPO组,Sham组建立CPB模型管道,不进行CPB,其余2组建立CPB,最大流量[≥100ml/(kg.min)]转流维持1 h,EPO组于转流前在预充液中加入3000 U的EPO。分别于肝素化后转流前(T0)和转流结束后(T1)、术后0.5h(T2)、术后1h(T3)、术后2h(T4)以及术后24h(T5)检测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术后24 h取肾组织,检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leukin)-1β、IL-6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水平。并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CPB组相比,在T1至T5各时间点EPO组血清Cr、BUN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在T0时3组无显著差异;肾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EPO组均明显低于CPB组(P<0.05);肾组织中NF-κBp65、ICAM-1 EPO组表达水平亦较CPB组显著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EPO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出血等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EPO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激活,进而下调ICAM-1、TNF-α、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减轻CPB术后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体外循环 肾损伤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体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高明 胡健 +5 位作者 申翼 王常田 黄海嵘 苏畅 李德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自发性气胸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文中探讨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体型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9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病历资料,通过测量和计算体重指数(body m ass index,BM I)、胸廓纵横径比值(thorax aspectratio,TAR),以50例... 目的自发性气胸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文中探讨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体型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9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病历资料,通过测量和计算体重指数(body m ass index,BM I)、胸廓纵横径比值(thorax aspectratio,TAR),以50例正常健康为对照。结果气胸组BM I均值17.18±0.48,而对照组BM I均值22.37±0.52,2组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气胸组TAR的均值为0.31±0.03,而对照组TAR的均值为0.40±0.08,2组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具有瘦长体型、胸廓扁平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胸廓纵横径比值 青少年 自发性气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谱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有为 王锐 +5 位作者 宋海珠 黄桂春 易俊 郑芸 王靖华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713-720,共8页
目的抑癌基因5′-CpG岛甲基化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相关研究报道多为单基因位点且结果不一致。为了解我国NSCLC患者相关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本文中筛选一组NSCLC候选甲基化谱,探讨其... 目的抑癌基因5′-CpG岛甲基化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相关研究报道多为单基因位点且结果不一致。为了解我国NSCLC患者相关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本文中筛选一组NSCLC候选甲基化谱,探讨其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用于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留取78例NSCLC患者术中癌组织,相应正常肺组织及110例I/II期NSCLC、50例肺部良性病变或健康志愿者血浆标本,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检测20个肺癌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状况。结果 12个基因(APC、CDH13、KLK10、DLEC1、RASSF1A、EFEMP1、SFRP1、RARβ、p16INK4A、RUNX3、hMLH1和DAPK)在肿瘤组织中的甲基化高于相应正常组织,尤其是前9个基因(P≤0.001),8个基因(BRCA1、p14ARF、MGMT、NORE1A、FHIT、CMTM3、LSAMP和OPCML)甲基化程度较低或肿瘤特异性较低。多基因甲基化常见于肿瘤组织,CpG岛甲基子表型(CpGislandmethylatorphenotype,CIMP)阳性见于65.38%(51/78)的NSCLC癌组织而仅见于1.28%(1/78)的正常组织(P<0.001)。CIMP阳性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分别为0.007和0.031)相关。在早期NSCLC患者血浆样本中也检测出癌组织中初步筛选的9个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将APC、RASSF1A、CDH13、KLK10和DLEC15个基因联合检测,对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83.64%,特异性为74.0%。结论 CIMP阳性是NSCLC肿瘤组织区别于正常组织的重要特征,且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APC、RASSF1A、CDH13、KLK10和DLEC15个抑癌基因甲基化的联合检测可用于NSCLC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甲基化 循环DNA 生物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肺隔离征患者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鹏 李德闽 +1 位作者 丛壮壮 申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5-497,共3页
目的:肺隔离征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该病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文中结合肺隔离征患者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8例肺隔离征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肺隔离征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该病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文中结合肺隔离征患者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8例肺隔离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平均(42.37±14.63)岁。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肿块影(n=11)及囊性改变(n=7);均采取双腔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并行手术切除。结果17例叶内型行病变肺叶切除术,另1例叶外型行肺局部隔离病变切除术。明确诊断14例、误诊3例、漏诊1例。1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全部康复出院,随访8~18个月,无失访。患者生存良好,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肺隔离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分类诊断相对困难,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隔离症 诊断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镇痛对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楠 王康 +2 位作者 孙磊 李德闽 姚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0-723,共4页
目的全腔镜食管癌术后的疼痛是影响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关于术后静脉使用氟比洛芬酯在食管癌手术后镇痛作用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氟比洛芬酯镇痛对全腔镜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东部战区总医... 目的全腔镜食管癌术后的疼痛是影响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关于术后静脉使用氟比洛芬酯在食管癌手术后镇痛作用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氟比洛芬酯镇痛对全腔镜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东部战区总医院64例心胸外科接受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使用氟比洛芬酯+自控镇痛泵)、对照组(单纯使用自控镇痛泵),每组32例。观察2组在术后12h、24h、 48h、72h血清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使用静息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2h时血清IL-6、PCT[(120.19±13.52 )μg/L、(1.89±0.18)μg/L]较对照组血清[(156.53±13.46 )μg/L、(1.99±0.12 )μg/L]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48h、72h时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5)。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2h、24h、48h、72h时VAS评分[(2.37±0.87)分、(3.84±0.92)分、(2.84±1.02)分、(2.62±0.83)分]较对照组[(4.53±1.08)分、(5.04±1.27)分、(4.00±1.05)分、(3.81±1.0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食管癌术后静脉使用氟比洛芬酯镇痛能显著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疼痛,对全腔镜食管癌手术后快速康复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