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TGF-β1和bF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
6
1
作者
徐明明
于晓华
+4 位作者
吴耀义
马传雨
刘树坤
罗茜
赵竹英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7-332,共6页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3只,随机...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自然愈合组(B组,n=15)和跑台运动组(C组,n=15)。A组于建模前全部处死取材(6肢)。B组与C组用自制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双侧后肢腓肠肌中段闭合性急性钝挫伤,建立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60肢)。建模后B组不施加运动干预,自然愈合;C组每天进行定时定量跑台训练。B组和C组分别于伤后第3、6、9、12、21天随机选取3只(6肢)处死,在击打中心部位取材制成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TGF-β1和bFGF的平均光密度,观察其表达水平。结果:A组仅有微量TGF-β1和bFGF表达。B组伤后3天TGF-β1、bFGF平均光密度值开始增高,6天达到峰值,9天开始逐渐下降,两因子表达特点相似。B、C两组伤后各取材时间点两因子的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伤后各取材时间点TGF-β1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B组(P<0.01);伤后3、6、9、12天bFGF平均光密度值均升高(P<0.01或P<0.05),3天时达峰值,21天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早期施加运动干预促进TGF-β1和bFGF表达,提示骨骼肌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瘢痕过度增生而影响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急性钝挫伤
跑台运动
TGF—β1
BFGF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
12
2
作者
刘树坤
于晓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4-767,共4页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以下简称ER)最早报道于1967年,是由于运动所致的骨骼肌破坏、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和从尿排出的综合征。该症的特征为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肌红蛋白升高,
关键词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
流行病学特点
血清肌红蛋白
血清肌酸激酶
骨骼肌
综合征
内容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
4
3
作者
汪建良
许科峰
+4 位作者
于晓华
郭峰
卢绪
刘卫峰
陈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其中9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22°,平均15.9°±3.6°;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通过观察局部疼痛(VAS评分)缓解程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的矫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平均6.8个月(4~1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后VAS评分3.8±1.0分,较术前(7.8±0.9分)明显改善(P<0.01)。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0.9°±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除1例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后外侧
钉棒系统
前后一体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TGF-β1和bF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
6
1
作者
徐明明
于晓华
吴耀义
马传雨
刘树坤
罗茜
赵竹英
机构
江苏大学临床
医学
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出处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7-332,共6页
基金
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医学科研重点课题(06Z07)
文摘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自然愈合组(B组,n=15)和跑台运动组(C组,n=15)。A组于建模前全部处死取材(6肢)。B组与C组用自制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双侧后肢腓肠肌中段闭合性急性钝挫伤,建立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60肢)。建模后B组不施加运动干预,自然愈合;C组每天进行定时定量跑台训练。B组和C组分别于伤后第3、6、9、12、21天随机选取3只(6肢)处死,在击打中心部位取材制成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TGF-β1和bFGF的平均光密度,观察其表达水平。结果:A组仅有微量TGF-β1和bFGF表达。B组伤后3天TGF-β1、bFGF平均光密度值开始增高,6天达到峰值,9天开始逐渐下降,两因子表达特点相似。B、C两组伤后各取材时间点两因子的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伤后各取材时间点TGF-β1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B组(P<0.01);伤后3、6、9、12天bFGF平均光密度值均升高(P<0.01或P<0.05),3天时达峰值,21天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早期施加运动干预促进TGF-β1和bFGF表达,提示骨骼肌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瘢痕过度增生而影响愈合质量。
关键词
骨骼肌
急性钝挫伤
跑台运动
TGF—β1
BFGF
动物实验
Keywords
skeletal muscle, acute contusion, exercise, TGF-β 1, bFGF, rat
分类号
R87 [医药卫生—运动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
12
2
作者
刘树坤
于晓华
机构
江苏大学临床
医学
院
解放军第
出处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4-767,共4页
文摘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以下简称ER)最早报道于1967年,是由于运动所致的骨骼肌破坏、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和从尿排出的综合征。该症的特征为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肌红蛋白升高,
关键词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
流行病学特点
血清肌红蛋白
血清肌酸激酶
骨骼肌
综合征
内容物
分类号
R87 [医药卫生—运动医学]
R181.3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
4
3
作者
汪建良
许科峰
于晓华
郭峰
卢绪
刘卫峰
陈浩
机构
解放军第
南京军区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
江苏大学临床
医学
院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5-298,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其中9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22°,平均15.9°±3.6°;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通过观察局部疼痛(VAS评分)缓解程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的矫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平均6.8个月(4~1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后VAS评分3.8±1.0分,较术前(7.8±0.9分)明显改善(P<0.01)。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0.9°±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除1例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关键词
胸腰椎
后外侧
钉棒系统
前后一体固定
Keywords
Thoracolumbar spine Posterolateral fixation Nail-stick system Anterior-posterior integration fixtion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TGF-β1和bFGF表达的影响
徐明明
于晓华
吴耀义
马传雨
刘树坤
罗茜
赵竹英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流行病学特点
刘树坤
于晓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近期疗效
汪建良
许科峰
于晓华
郭峰
卢绪
刘卫峰
陈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