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环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蚂蚁驱避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招久 王宗德 +4 位作者 姜志宽 郑卫青 钱万红 陈金珠 陈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6-591,共6页
由β-蒎烯合成了诺卜醇、诺卜甲基醚、诺卜乙基醚、诺卜丙基醚、甲酸诺卜酯、乙酸诺卜酯、丙酸诺卜酯,测试以上7个桥环类萜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的驱避活性,结果显示它们对小黄家蚁具有很强的驱避活性,在质量浓度为... 由β-蒎烯合成了诺卜醇、诺卜甲基醚、诺卜乙基醚、诺卜丙基醚、甲酸诺卜酯、乙酸诺卜酯、丙酸诺卜酯,测试以上7个桥环类萜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的驱避活性,结果显示它们对小黄家蚁具有很强的驱避活性,在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驱避率分别为80%、100%、80%、100%、100%、100%和86%,并对驱避率较高的诺卜甲基醚、诺卜丙基醚、甲酸诺卜酯、乙酸诺卜酯进行了剂量—活性关系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环类萜类化合物 驱蚁活性 Β-蒎烯 合成 小黄家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引起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脑膜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唐家琪 朱进 +3 位作者 郭恒彬 胡晓抒 朱凤才 刘光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拟查明 1998年华东地区一种与病死猪有接触史的人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与疾病流行的关系。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 ,并对病死猪及死亡患者进行病理检查 ,分离病原及其实验研究。结果 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 目的 本研究拟查明 1998年华东地区一种与病死猪有接触史的人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与疾病流行的关系。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 ,并对病死猪及死亡患者进行病理检查 ,分离病原及其实验研究。结果 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及病理表现为 :起病多似感冒有高热、四肢疼痛、有时有呕吐、腹泻等 ,迅速发展为肌炎、筋膜炎、DIC、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 ,多于 2~ 3d内死亡。 2 5例患者中 ,临床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 16例 ,链球菌性脑膜脑炎综合征的 9例 ,两者的病死率分别为 81.2 5 %和 11.11%。从猪和病人标本分离的病原体 ,其形态、染色性、生物学特征均一致。结论 患者血和病猪脏器中分离的病原菌鉴定结果证明两者均为链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链球菌感染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链球菌性脑膜脑炎综合征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峰 王长军 +5 位作者 曾海攀 董亚青 鞠爱萍 潘秀珍 朱进 唐家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建立猪链球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实现对猪链球菌种、致病血清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同步检测和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中猪链球菌的相关序列,设计并合成探针,采用点样法制备芯片;检测样本基因组DNA标记后与基因芯片杂交,激光扫描检测信... 目的建立猪链球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实现对猪链球菌种、致病血清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同步检测和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中猪链球菌的相关序列,设计并合成探针,采用点样法制备芯片;检测样本基因组DNA标记后与基因芯片杂交,激光扫描检测信号。结果检测结果显示,针对猪链球菌种、主要致病血清型及主要毒力相关基因设计的寡核苷酸探针可特异地识别对应靶基因,重复性好;而针对不同菌株设计的株特异性探针未获得预期检测效果。结论初步建立猪链球菌基因芯片检测体系,敏感性与特异性高,对于高通量鉴定猪链球菌菌种及其毒力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基因芯片 血清型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技术检测革螨、恙螨体内EHFV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云 陶开华 +2 位作者 李先富 李越希 吴光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24,共2页
本次研究拟用PCR技术直接检测鼠巢、鼠体中革螨和恙螨体内EHFV-RNA。结果从5份革螨和恙螨标本中有4份检出EHFV-RNA,分别为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巴氏厉螨和小盾纤恙螨。表明用PCR技术可直接从革螨、恙螨体内检测出EHFV-RNA.为流行病学... 本次研究拟用PCR技术直接检测鼠巢、鼠体中革螨和恙螨体内EHFV-RNA。结果从5份革螨和恙螨标本中有4份检出EHFV-RNA,分别为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巴氏厉螨和小盾纤恙螨。表明用PCR技术可直接从革螨、恙螨体内检测出EHFV-RNA.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革螨 恙螨 PCR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用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检测和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恒彬 潘秀珍 +3 位作者 李先富 唐家琪 张云 吴光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11,共4页
本文报道聚合酶结反应用于恙虫病立克次体(Rt)检测和分型研究结果,以构建的Rt外膜主要蛋白56kDa型特异抗原(tsa56kDa)基因编码区的群、型特异引物,采用1步法PCR分别对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5株标准株Rt,江苏地区... 本文报道聚合酶结反应用于恙虫病立克次体(Rt)检测和分型研究结果,以构建的Rt外膜主要蛋白56kDa型特异抗原(tsa56kDa)基因编码区的群、型特异引物,采用1步法PCR分别对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5株标准株Rt,江苏地区5份Rt阳性标本,斑点热和莫氏立次体以及5份正常输血员全血标本进行检测和分型。研究结果证明所构建的Rt群、型引物具有Rt的特异性,型特异引物在Rt的型与型之间无交叉扩增。因此,该研究对恙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Rt的型别鉴定具有实用价值。通过对江苏省东台、海安、南京地区5株Rt的型别鉴定,再次证明江苏地区Rt流行株为我国首次从分子水平发现的一个新型Rt.而且是江苏地区流行的主要优势株,与日本Kawasaki型相似。在调查中未发现其它株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立克次体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分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郭恒彬 徐毛华 +2 位作者 于明明 刘玉 吴光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7,共3页
江苏省于1986年发现秋冬型恙虫病的流行,并从病原学和血清学得到证实。但用病人、鼠、螨标本接种小白鼠,鼠的症状和病变不明显,且难以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1990年以来,我们在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上作了以下改进:多次用环磷酰胺和稀... 江苏省于1986年发现秋冬型恙虫病的流行,并从病原学和血清学得到证实。但用病人、鼠、螨标本接种小白鼠,鼠的症状和病变不明显,且难以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1990年以来,我们在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上作了以下改进:多次用环磷酰胺和稀释液处理接种标本的小白鼠;增加稀释液的成分;把握好小白鼠的传代时机等。结果从病人外周血、鼠和小盾纤恙螨中均分离到恙虫病立克次体,说明该方法对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立克次体 弱毒株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检测现场单个小盾纤恙螨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恒彬 吴光华 +4 位作者 潘秀珍 李先富 唐家琪 张云 李越希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1,F002,共3页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R.t)表面蛋白56KDa(tsa56KDa)基因编码区构建的群特异引物,采用嵌合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olymeraseChainReacti...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R.t)表面蛋白56KDa(tsa56KDa)基因编码区构建的群特异引物,采用嵌合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NPCR)检测现场捕获的单个小盾纤恙螨幼虫体内R.t的DNA。共检测江苏省恙虫病疫区小盾纤恙螨幼虫61只,结果2只幼虫提取的DNA经扩增后见481~507bp的DNA扩增带,表明这2只幼虫携带有R.t,其该种螨R.t携带率为3.27%。证明该法可用于单个恙螨幼虫体内R.t的检测,对恙虫病疫区媒介恙螨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立克次体 小盾纤恙螨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抗菌肽CMIV基因结构改造及表达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秀兰 戴祝英 +1 位作者 张双全 张林元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87-391,共5页
参照天然抗菌肽CMIV组分的氨基酸序列,作了近50%的改动,根据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设计并人工合成了抗菌肽基因片段.将人工合成的抗菌肽类CMIV基因先重组到测序载体pUC118上,经过序列分析,发现克隆于载体pUC... 参照天然抗菌肽CMIV组分的氨基酸序列,作了近50%的改动,根据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设计并人工合成了抗菌肽基因片段.将人工合成的抗菌肽类CMIV基因先重组到测序载体pUC118上,经过序列分析,发现克隆于载体pUC118上的基因片段与设计的序列完全一致.再将该基因片段重组到表达载体pET28(a)上,抗菌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融合蛋白经镍-金属离子胶亲和层析纯化后,再用CNBr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类CMIV 基因结构 表达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萜类蚜虫拒食剂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韩招久 郑卫青 +3 位作者 姜志宽 钱万红 王宗德 陈金珠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4,共7页
萜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昆虫拒食剂类型。研究采用叶碟浸液法测试松节油、羟基香茅醛、薄荷醇及其衍生合成的多个系列的萜类化合物对蔬菜害虫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拒食活性。结果显示,当质量浓度为10mg/mL时,24h后有22种化合物的拒食... 萜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昆虫拒食剂类型。研究采用叶碟浸液法测试松节油、羟基香茅醛、薄荷醇及其衍生合成的多个系列的萜类化合物对蔬菜害虫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拒食活性。结果显示,当质量浓度为10mg/mL时,24h后有22种化合物的拒食率高于75%,其中诺卜醇、内型异莰烷基甲醇乙酸酯、4-(1-甲基乙烯基)-1-环己烯-1-乙醇丙酸酯、诺卜甲基醚、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薄荷醇、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甲酸酯、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乙酸酯、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丙酸酯、羟基香茅醛乙基醚、蒎酮酸甲酯等11种化合物的拒食率达到100%。当浓度为1mg/mL时,这些化合物的拒食活性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其中2个化合物即内型异莰烷基甲醇丙酸酯和内型1-异莰烷基-3-己醇乙酸酯的拒食活性最高,且持效性较好。系列等比浓度测试结果显示,内型1-异莰烷基-3-己醇乙酸酯的剂量-活性回归方程的坡度值在12,24,36,48,72h为0.47~1.72,拒食中浓度(AFC50)为4.0~12.1mg/mL。8号化合物(内型异莰烷基甲醇丙酸酯)的坡度值为1.08~2.91,AFC50为2.6~7.0mg/mL,表现出良好的正向剂量活性效应和持效性,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蚜虫拒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类化合物 萝卜蚜 拒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元环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驱蚊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宗德 陈金珠 +3 位作者 宋湛谦 姜志宽 韩招久 陈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7-349,共3页
由α-蒎烯合成了蒎酮酸的甲酯和乙酯,并采用国标的方法对其驱蚊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它们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具有一定的驱避效果,从而表明在四元环萜类化合物中可能存在较好驱避活性的化合物。
关键词 四元环萜类化合物 驱蚊活性 Α-蒎烯 蒎酮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驱蚊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金珠 王宗德 +3 位作者 宋湛谦 姜志宽 韩招久 陈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6-768,共3页
由薄荷醇合成了乙酸薄荷酯和丙酸薄荷酯,这2个衍生物都具有较好的香气性质,它们的结构均用IR,MS,1HNMR及13CNMR分析进行了表征。采用国标的方法对薄荷醇及其乙酸酯和丙酸酯的驱蚊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薄荷醇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 由薄荷醇合成了乙酸薄荷酯和丙酸薄荷酯,这2个衍生物都具有较好的香气性质,它们的结构均用IR,MS,1HNMR及13CNMR分析进行了表征。采用国标的方法对薄荷醇及其乙酸酯和丙酸酯的驱蚊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薄荷醇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具有一定的驱避效果,而薄荷醇的乙酸酯和丙酸酯的驱避活性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醇 乙酸酯 丙酸酯 驱蚊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抑制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云龙 钱万红 +3 位作者 张应阔 郭玉梅 王俏先 屈贤铭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20-322,共3页
昆虫与高等动物不同,它具有独特的防御系统,即高效的无细胞免疫系统.昆虫细胞被感染后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抗菌物质,抗菌物质中最重要是抗菌肽.它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水溶性好、抗菌谱广等优点.抗菌肽对真核细胞几乎没有... 昆虫与高等动物不同,它具有独特的防御系统,即高效的无细胞免疫系统.昆虫细胞被感染后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抗菌物质,抗菌物质中最重要是抗菌肽.它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水溶性好、抗菌谱广等优点.抗菌肽对真核细胞几乎没有杀伤作用,仅仅作用于原核细胞和发生病变的真核细胞.这可能与细胞膜和骨架上的成分差异有关.随着对抗菌肽的深入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一些新型抗菌肽不仅作用于某些细菌、真菌和原虫,而且还作用于某些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肿瘤细胞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Ⅱ型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公义 王海丽 +4 位作者 王长军 唐家琪 葛长城 吕云鹏 吕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77-778,共2页
关键词 猪链球菌Ⅱ型 致病机理 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链球菌2型 猪链球菌病 动物疫病 心内膜炎 从业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雅 朱进 冯振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59-763,共5页
人感染新型H7N9型禽流感自2013年确诊以来全国蔓延,表现出极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该病由新型H7N9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基因突变率高,一旦发生对人类呼吸道上皮受体的适应性突变,极易导致暴发性大流行。文中从H7N9... 人感染新型H7N9型禽流感自2013年确诊以来全国蔓延,表现出极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该病由新型H7N9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基因突变率高,一旦发生对人类呼吸道上皮受体的适应性突变,极易导致暴发性大流行。文中从H7N9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感染患者的特征、检测措施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病毒 基因突变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治疗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驱避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宗德 陈金珠 +3 位作者 宋湛谦 姜志宽 韩招久 陈超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以α-蒎烯(1)为原料,合成了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3)及其甲酸酯(4)、乙酸酯(5)和丙酸酯(6),并用IR、MS、^1H NMR及^13C NMR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按照国家标;隹GB 17322.10—1998测定了这4个化合物对白纹伊蚊的驱避... 以α-蒎烯(1)为原料,合成了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3)及其甲酸酯(4)、乙酸酯(5)和丙酸酯(6),并用IR、MS、^1H NMR及^13C NMR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按照国家标;隹GB 17322.10—1998测定了这4个化合物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白纹伊蚊没有驱避活性,与之结构及其类似的对盖烯二醇等已被以往的研究证明具有驱避活性,因此极性官能团和手性碳原子位置可能是影响驱避活性的重要因素;衍生物6对白纹伊蚊没有驱避活性,这可能与其羰基部分太大有关,在目前的萜类驱避剂中尚极少见丙酸酯类;衍生物5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质量分数为20%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时间接近4h;衍生物4的驱避效果最好。质量分数为20%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时间可以达到7~8h,与避蚊胺(DETA)的驱避效果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蒎烯 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 酯类衍生物 白纹伊蚊 驱蚊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毒力因子和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6
作者 赵华梅 潘秀珍 唐家琪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7-80,共4页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能够引起猪疫病,人类感染该菌可导致脑膜炎、败血症甚至死亡。鉴于其对养猪业的巨大经济影响和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威胁,关于猪链球菌的研究日益深入,即对其毒力相关蛋白和鉴定...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能够引起猪疫病,人类感染该菌可导致脑膜炎、败血症甚至死亡。鉴于其对养猪业的巨大经济影响和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威胁,关于猪链球菌的研究日益深入,即对其毒力相关蛋白和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病 毒力因子 分子鉴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不同的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建立裸鼠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琦 刘春敏 +3 位作者 欧俊 施正良 李芳秋 石群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25-127,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建立裸鼠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 :采用两种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AOV3(贴壁细胞 )、COC2 (悬浮细胞 )对裸鼠进行不同细胞密度皮下接种及不同方法的组织块接种。 结果 :在 5× 10 6/ (0 .2 0ml&...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建立裸鼠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 :采用两种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AOV3(贴壁细胞 )、COC2 (悬浮细胞 )对裸鼠进行不同细胞密度皮下接种及不同方法的组织块接种。 结果 :在 5× 10 6/ (0 .2 0ml·只 )到 6× 10 7/ (0 .2 0ml·只 )细胞浓度内 ,两株细胞的成瘤率及肿瘤成形时间与接种细胞量无关。与COC2细胞株相比 ,CAOV3成瘤早 (以组织块接种者为甚 ) ,成瘤率高 ,成瘤后生长缓慢。而COC2细胞株一旦成瘤 ,则肿瘤生长速度极快 ,以至于实验尚未完成荷瘤鼠已死亡。 结论 :在建立卵巢上皮性腺癌裸鼠动物模型的实验中 ,以选用贴壁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鼠 荷瘤模型 卵巢腺癌 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表面呈现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单链抗体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长军 唐家琪 +2 位作者 李先富 潘秀珍 操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44-247,共4页
构建表达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 5 0A杂交瘤细胞的单链抗体 (ScFv)。方法 :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技术 ,从5 0A杂交瘤细胞中分离、构建单链抗体基因 ,并将其克隆入噬粒pCANTAB5E中 ,转化E .coliXL Blue,辅助噬菌体援救构建 5 0A噬菌体单链抗... 构建表达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 5 0A杂交瘤细胞的单链抗体 (ScFv)。方法 :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技术 ,从5 0A杂交瘤细胞中分离、构建单链抗体基因 ,并将其克隆入噬粒pCANTAB5E中 ,转化E .coliXL Blue,辅助噬菌体援救构建 5 0A噬菌体单链抗体库 ;采用完整红细胞亲和富集法淘选阳性重组噬菌体 ,鉴定重组噬菌体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 ;免疫印迹试验检测重组单链抗体的特异性抗原活性。结果 :用M13KO7援救XL 1Blue转化菌中的pCANTAB5E重组噬菌体 ,得到滴度为 4×10 9pfu ml噬菌体单链抗体库 ;免疫印迹试验证实表达产物保留了亲本单抗对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的特异性亲和力。结论 :成功构建 5 0AMcAb单链噬菌体抗体库 ,为进一步研制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基因工程原核血型检定抗体试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单链抗体 红细胞 ABO血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感染致大鼠雄性生殖损害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永华 石火英 +5 位作者 胡玉红 陆永娟 仲晓萍 王瑞兵 高庆凤 施正良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对大鼠的雄性生殖损害,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理。方法以2×105/ml速殖子腹腔接种成年雄性SD清洁级大鼠,感染9周,进行大鼠血清性激素、精子数、精子活率、活力、精子质量、睾丸酶活性及睾丸组织的病理学检测。并应...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对大鼠的雄性生殖损害,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理。方法以2×105/ml速殖子腹腔接种成年雄性SD清洁级大鼠,感染9周,进行大鼠血清性激素、精子数、精子活率、活力、精子质量、睾丸酶活性及睾丸组织的病理学检测。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睾丸组织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同时将弓形虫感染雄性组与正常成年雌性SD清洁级大鼠按1∶2合笼交配1周,于妊娠第21天解剖雌性大鼠,检查雌鼠的黄体数、胎鼠的性别、体重、身长和尾长。结果弓形虫感染9周,大鼠的睾丸和附睾的相对重量有所下降,精子数、活力、活率降低,血清性激素水平也降低,睾丸组织也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弓形虫感染雄性大鼠成功交配的雌性大鼠产仔数显著减少,但胎鼠的平均体重、身长、尾长和胎鼠的性别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弓形虫感染可诱导大鼠睾丸组织细胞发生凋亡,弓形虫感染对大鼠雄性生殖系统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对雄性生育功能也有一定影晌,其进一步的损伤及调控机理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感染 雄性生殖损害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小鼠动物模型进行猪囊虫病免疫预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唐雨德 顾志香 +1 位作者 刘玉 郁兴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57,60,共3页
目的 以昆明小鼠作实验动物模型 ,探讨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7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3组 ,第一组用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免疫 1次 ,每二组免疫 2次 ,第三组不免疫。第一次免疫后 2 0 d各小鼠经尾静脉感染已孵化的有... 目的 以昆明小鼠作实验动物模型 ,探讨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7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3组 ,第一组用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免疫 1次 ,每二组免疫 2次 ,第三组不免疫。第一次免疫后 2 0 d各小鼠经尾静脉感染已孵化的有活力的六钩蚴 ,6 3d后剖检小鼠检查有无囊虫 ,并观察虫体的活力。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囊虫抗原和抗体 ,以监测疫苗的免疫反应及虫体寄生状况。结果 所有免疫小鼠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免疫 7d后部分免疫小鼠可检测到囊虫抗体 ,免疫后2 1d所有免疫小鼠的囊虫抗体均呈阳性。未免疫的第三组各小鼠均检出囊虫 ,共 6 5个 ,主要寄生在胸腔 ;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有 2只和 1只小鼠检出囊虫 ,分别为 2个和 1个 ,保护率分别为 96 .9%和 98.4%。CA检测结果与剖检结果一致 ,检出囊虫的小鼠 ,其 CA均呈阳性。结论 用小鼠动物模型可进行猪囊虫病免疫预防试验 ,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虫病 动物模型 免疫 基因工程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