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海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素转化和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郎漫 聂浩 +2 位作者 朱恺文 朱四喜 李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4,共8页
为探究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转化及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并为评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土地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5℃和60%田间最大持水量水分条件下进行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净氮转化... 为探究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转化及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并为评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土地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5℃和60%田间最大持水量水分条件下进行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净氮转化速率和N_(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为0.95 mg·kg^(-1)·d^(-1),显著低于旱地土壤(1.61 mg·kg^(-1)·d^(-1))和菜地土壤(1.29 mg·kg^(-1)·d^(-1)),显著高于林地土壤(0.24 mg·kg^(-1)·d^(-1))。土地利用方式对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与净氮矿化速率基本一致,旱地土壤和菜地土壤的净硝化速率最高,分别为3.71 mg·kg^(-1)·d^(-1)和3.58 mg·kg^(-1)·d^(-1),显著高于湿地土壤(1.64 mg·kg^(-1)·d^(-1)),林地土壤的净硝化速率(0.20 mg·kg^(-1)·d^(-1))最低。湿地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为65.3μg·kg^(-1),于各处理中最高,其次为旱地土壤(29.3μg·kg^(-1))和菜地土壤(21.4μg·kg^(-1)),林地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4.45μg·kg^(-1))最低。研究表明,湿地转化为旱地和菜地虽然能显著降低N_(2)O排放量,却显著增强了氮素的矿化和硝化,可能会增加NO-3累积和向环境扩散的风险;林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后N_(2)O排放量、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都显著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土地利用方式 矿化 硝化 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式自回归时空通道聚合策略的多输入单输出云图预测算法
2
作者 吴禹乾 张秀再 李景轩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0-148,共9页
云图预测的本质是时空序列预测。基于深度学习的时空序列预测算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框架,即SISO、MIMO和MISO。针对云图运动特点,在MISO框架下结合MIMO与SISO两种框架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隐式自回归时空通道聚合策略的云图预测算法(IASCACP... 云图预测的本质是时空序列预测。基于深度学习的时空序列预测算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框架,即SISO、MIMO和MISO。针对云图运动特点,在MISO框架下结合MIMO与SISO两种框架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隐式自回归时空通道聚合策略的云图预测算法(IASCACP)。针对MIMO类模型存在的图像关联性缺失以及SISO类模型存在的误差累积过量的问题,引入一种隐式自回归编解码器,利用隐式自回归结构为模型赋予一定的递归特性以捕获序列中的时空关联信息,再用掩码与真实映射模块减少递归带来的误差累积,增强模型鲁棒性;针对云运动不稳定与非线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时空通道聚合预测器,该模块可以有效聚合多阶时空相互作用信息,并对其进行自适应通道再分配以减少特征冗余。将该算法分别在MovingMNIST数据集及FY-4A卫星云图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改进了MIMO与SISO类模型的缺点,预测精度高于其他模型,体现了该模型在云图预测领域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预测 风云四号A星 隐式自回归 多输入单输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比的可见-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预测
3
作者 孔祥麒 高维常 +5 位作者 潘文杰 蔡凯 杨静 李德成 郑光辉 曾荣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3-664,共12页
土壤碳氮比(C/N)不仅可以反映土壤质量,也可以衡量土壤碳氮元素的营养平衡状况,其数值和等级的快速准确测定对指导实时科学施肥和提升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贵州省501个烤烟-玉米轮作典型农田耕层(0~20 cm)土壤样品的可见-... 土壤碳氮比(C/N)不仅可以反映土壤质量,也可以衡量土壤碳氮元素的营养平衡状况,其数值和等级的快速准确测定对指导实时科学施肥和提升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贵州省501个烤烟-玉米轮作典型农田耕层(0~20 cm)土壤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NIR)和中红外光谱(MIR)信息以及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C/N数据,对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SG)平滑去噪和标准规一化处理后,分别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Cubist三种方法进行建模,通过直接预测C/N和间接预测(先分别预测TOC和TN再计算C/N)两种方式构建了土壤C/N预测模型,并对C/N数值和等级预测精度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对于C/N数值预测,虽然最优预测策略为MIR-PLSR的直接预测,但预测精度(相对标准误差,RPD)仅为1.20;(2)C/N等级可以被准确预测,最优策略为MIR-PLSR模型的直接预测,等级判定精度为0.71;(3)C/N数值预测精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烟田较为一致的严格施肥措施降低了耕层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差异,从而也降低了C/N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为17.15%,中度变异),二是C/N与VNIR、MIR光谱的相关性均较低。因此,基于MIR-PLSR可以对C/N等级进行直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氮比 偏最小二乘回归 高光谱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4
作者 杜宝菊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75-77,共3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艰难岁月,走过峥嵘岁月而形成的先进文化,蕴藏着强大的感召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实践视角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天然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以亚文...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艰难岁月,走过峥嵘岁月而形成的先进文化,蕴藏着强大的感召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实践视角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天然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以亚文化冲击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高校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层面、教育方式层面、社会实践活动层面与系统建设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深挖地方红色文化、创新运用现代教学模式、丰富现有实践活动与做好制度育人顶层设计的具体路径,以期推动红色文化在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问题上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高校 思政教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添加对淹水农田黑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郎漫 许力文 +3 位作者 朱恺文 张佳音 郁雯洁 李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7,共8页
为探究外源碳氮添加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农田黑土为对象,在25℃和淹水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外源碳(葡萄糖和乙酸)和氮(硫酸铵)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条件碳氮配施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氮... 为探究外源碳氮添加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农田黑土为对象,在25℃和淹水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外源碳(葡萄糖和乙酸)和氮(硫酸铵)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条件碳氮配施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效果更明显。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处理对CO_(2)排放速率无显著影响;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碳氮配施显著提高了CO_(2)的排放速率,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和氮肥配施乙酸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单施氮肥处理的3.93和2.44倍。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显著增加了N_(2)O排放速率,其累积排放量是对照处理的3.60倍;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仅在第1天对N_(2)O排放速率有显著促进效果,培养期间N_(2)O累积排放量与单施氮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氮肥配施乙酸处理对N_(2)O排放速率的促进效果持续了5 d,其N_(2)O累积排放量是单施氮肥处理的3.58倍。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处理对CH4排放速率无显著影响;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碳氮配施显著促进了培养后期CH4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但氮肥配施葡萄糖和氮肥配施乙酸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短期淹水条件下,葡萄糖和乙酸的存在可能会促进农田黑土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结果可为黑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乙酸 淹水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磷添加会增加不同年限稻田磷素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曹华 李欢 +2 位作者 樊慧琳 牛犇 王艳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26,共12页
为明确不同数量外源磷添加对稻田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新稻田(NP,2~3 a)、中期稻田(MP,20~30 a)和老稻田(OP,400~500 a)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浓度外源磷[0(CK)、125(P1)、250(P2)、500(P3)、625(P4)、750(P5)mg... 为明确不同数量外源磷添加对稻田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新稻田(NP,2~3 a)、中期稻田(MP,20~30 a)和老稻田(OP,400~500 a)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浓度外源磷[0(CK)、125(P1)、250(P2)、500(P3)、625(P4)、750(P5)mg·kg^(-1)(以P计)]添加的淹水培养实验(0~80 d),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级方法(BBP法),分析了淹水条件下外源磷添加后稻田BBP组分磷的增量(Δ)动态变化,探讨了各组分磷增量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稻田有效磷(Bray-P)及BBP组分磷增量随磷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BBP组分磷增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氯化钙磷增量(ΔCa-P)、酶提取磷增量(ΔEn-P)、柠檬酸磷增量(ΔCi-P)、盐酸磷(ΔHC-P)。培养15天时,新稻田ΔCa-P与ΔCi-P达到最大值;培养60天时,中期稻田ΔCa-P、ΔEn-P、ΔHC-P及ΔBray-P达到最大值;而老稻田中各组分磷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外源添加磷对新稻田和老稻田ΔBray-P有显著直接正效应。外源磷添加虽能显著增加稻田磷素生物组分有效性,但其增量最大值的出现时段不同,新稻田与中期稻田中生物有效磷增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磷添加后的第15天与60天,因此,适时适量地施用磷肥对稻田磷素肥力提升与稻田磷素流失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磷素分级法(BBP) 磷生物有效性 磷添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yd算法的5G基站区域储能分配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海 谢亚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共14页
由于5G集中在人群密集区域配置,需要的基站数量多且能耗大,因此,运营商需要支付的购电成本很多。为了降低运营商的购电成本,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loyd算法的5G基站区域储能分配策略。首先,将供电网络中的5G基站区域储电站等效为一系列节点... 由于5G集中在人群密集区域配置,需要的基站数量多且能耗大,因此,运营商需要支付的购电成本很多。为了降低运营商的购电成本,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loyd算法的5G基站区域储能分配策略。首先,将供电网络中的5G基站区域储电站等效为一系列节点,并根据节点之间的距离信息计算出传输损失率矩阵;其次,对各节点的储能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储能情况将节点分为供能节点与需求节点;最后,基于Floyd算法来合理调配该储能网络中的能量。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引入外部供电和引入外部供电两种情况下,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在运行2 a或150 d后分别达到稳定状态,系统不再需要额外从公用电网购电,减轻了电网供电压力的同时,降低了运营商的购电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分配 5G基站 FLOYD算法 供电压力 能量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的环境行为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承骏 张浩翔 +3 位作者 赵玲 滕应 骆永明 王辰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01-4010,共10页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阻燃剂和增塑剂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OPEs作为添加型的阻燃剂易于释放进入环境造成污染.目前,OPEs作为一类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能被广泛检出.本文在对近5年发表的OPEs文献检索和分析的...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阻燃剂和增塑剂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OPEs作为添加型的阻燃剂易于释放进入环境造成污染.目前,OPEs作为一类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能被广泛检出.本文在对近5年发表的OPEs文献检索和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OPEs在环境分布、危害、迁移转化和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OPEs在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包括土壤、水、沉积物、大气等,可通过环境暴露和饮食进入人体,造成人体健康危害,也对水环境与土壤生态造成影响.在环境中,OPEs存在多种迁移方式,且具备远距离迁移能力,水解是其重要的环境转化行为.芬顿氧化法和光降解法是OPEs较有成效的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阻燃剂 环境分布 迁移转化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和pH对典型轮胎磨损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昆 孔德跃 +4 位作者 陈星月 彭永红 修小嘉 苏涵 潘旻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6-468,共13页
轮胎磨损颗粒(Tire wear particles,TWPs)作为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重要种类之一,当下其生态风险已受到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通常,颗粒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过程是其生态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TWPs在土壤等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 轮胎磨损颗粒(Tire wear particles,TWPs)作为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重要种类之一,当下其生态风险已受到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通常,颗粒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过程是其生态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TWPs在土壤等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及影响机制至今尚未见报道。选择冷冻破碎制备的冷冻破碎轮胎磨损颗粒(C-TWPs)以及道路磨损产生的滚动摩擦轮胎磨损颗粒(R-TWPs)和滑动摩擦轮胎磨损颗粒(S-TWPs)为典型研究对象,以石英砂柱来模拟研究TWPs在土壤等环境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并探究天然有机物腐殖酸(HA)及不同pH(4、7和10)环境对以上三种类型TWPs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HA(50 mg·L^(-1))能够显著增强三种类型TWPs的迁移性,并且在HA(50 mg·L^(-1))存在下,不同pH(4、7和10)对TWPs迁移行为影响不同,中碱性环境(pH=7/10)更有利于TWPs的迁移。主要原因在于,HA存在或(和)中碱性环境有利于(同时)增大TWPs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值(绝对值),此时,一方面TWPs的分散性得到改善,有较小的粒径分布,另一方面增加了TWPs和石英砂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有助于TWPs的迁移。值得注意的是,HA存在和不同pH环境条件下,低温破碎制备的C-TWPs的迁移性较R-TWPs和S-TWPs强,主要由于C-TWPs制备时携带有较多的负电荷、较小的等电点和较强的疏水性,上述性质也可促使其吸附更多的HA,从而加强其电负性;而R-TWPs和S-TWPs由于粘附了道路矿物、金属盐或灰尘而减弱以上性质,表面具有较小的电负性。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TWPs在自然界中地球化学迁移行为的差异性,并暗示了研究源头性质(排放方式)以确定同种材质微塑料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内在差异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磨损颗粒 石英砂柱 腐殖酸 PH 穿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0年夏季高温热浪期间臭氧变化特征——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城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嘉豪 谢晓栋 +2 位作者 龚康佳 薛刘铖 胡建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49-6558,共10页
选取上海、南京、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典型代表城市,基于观测资料和WRF-CMAQ模式,分析了3个城市2014~2020年夏季高温热浪期间臭氧(O_(3))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城市夏季高温热浪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6和2017年为高... 选取上海、南京、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典型代表城市,基于观测资料和WRF-CMAQ模式,分析了3个城市2014~2020年夏季高温热浪期间臭氧(O_(3))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城市夏季高温热浪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6和2017年为高温热浪超强年,2014和2018年为高温热浪弱年.热浪期间O_(3)逐小时平均浓度变化呈现“单峰单谷”型,在13:00、14:00达到峰值,6:00达到谷值.各个城市热浪期间平均日最大O_(3)浓度、O_(3)昼夜间平均浓度和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MDA8O_(3))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上海下降趋势明显,南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杭州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城市热浪期间O_(3)浓度随温度的阶段变化特征明显.WRF-CMAQ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3个城市热浪期间的MDA8O_(3),模拟发现气象条件变化和前体物排放变化对各个城市热浪期间MDA8O_(3)变化的影响不同,气象条件变化对上海热浪期间MDA8O_(3)下降起主导作用,南京热浪期间MDA8O_(3)主要受排放变化影响,杭州热浪期间MDA8O_(3)的变化受气象和排放综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同时持续的高温并不是影响O_(3)浓度的唯一气象因素,平均海平面气压和风速对热浪期间MDA8O_(3)也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高温热浪 长三角地区 WRF-CMA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湖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11
作者 李林森 王涵 +3 位作者 刘凯 宁一航 陈思 宋春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601,共15页
城市湖泊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进行水气交换的蓝色空间,具有供水、防洪、休闲、气候调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不同区域的城市湖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 城市湖泊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进行水气交换的蓝色空间,具有供水、防洪、休闲、气候调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不同区域的城市湖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目前已有研究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型城市的湖泊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等开展研究,但全国范围内各行政等级单元内城市湖泊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综合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城市湖泊数据集,从城市分布的地域单元、行政等级、城市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湖泊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并结合自然和人类活动要素,初步探讨影响城市湖泊分布规模和丰度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共有约11万个面积大于0.001 km 2城市湖泊(不包括太湖、滇池等大型湖泊),总面积约2112 km 2,约占全国城市(遥感城市不透水层区域)面积的1.1%。城市湖泊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和分异特征,数量超过70%的城市湖泊分布在约20%的县(区)级行政单元,约21%的县(区)级行政单元基本没有(<10 m遥感影像分辨率下10个像元)城市湖泊分布。城市湖泊数量最多的县(区)级单元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数量达到了1846个,而武汉市洪山区拥有的城市湖泊的面积最大,达到了67.2 km 2。总体上,城市等级更高的省会城市拥有更加密集城市湖泊分布,其湖泊密度(湖泊面积/城市面积)达到了1.6%,显著高于地级市的1.3%和县(区)级单元的0.8%。经统计分析,城市湖泊的分布与温度、降水、人口、GDP和城市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城市海拔和地形起伏度呈强负相关。统计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面积、降水、GDP和地形起伏度是影响我国城市湖泊空间分异特征的主控因子。本研究将为全面认识我国城市湖泊的分布特征提供科学参考,为城市湖泊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地理本底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全国尺度 空间分布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施加对农田黑土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郎漫 许力文 +3 位作者 朱恺文 吴泓瑾 张佳音 李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研究外源碳氮施加对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为土壤养分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东北农田黑土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25℃和60%WHC水分条件下研究外源碳(葡萄糖和乙酸)、氮(硫酸铵)施加对土壤净氮转化速率和... 研究外源碳氮施加对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为土壤养分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东北农田黑土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25℃和60%WHC水分条件下研究外源碳(葡萄糖和乙酸)、氮(硫酸铵)施加对土壤净氮转化速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处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为0.03 mg·kg^(−1)·d^(−1),单施氮肥抑制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净氮矿化速率降为−0.56 mg·kg^(−1)·d^(−1),表现为对氮素的固定,而净硝化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分别显著增加至对照处理的33.3倍和4.69倍,但对CO_(2)排放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葡萄糖或乙酸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氮肥配施葡萄糖对铵态氮的影响程度大于氮肥配施乙酸处理。碳氮配施使得净氮矿化速率进一步降低,氮肥配施葡萄糖处理的净氮矿化速率为−5.97 mg·kg^(−1)·d^(−1),显著低于氮肥配施乙酸处理(−5.00 mg·kg^(−1)·d^(−1))。单施氮肥处理的净硝化速率为10.66 mg·kg^(−1)·d^(−1),氮肥配施葡萄糖和氮肥配施乙酸处理的净硝化速率分别降低至7.28 mg·kg^(−1)·d^(−1)和8.27 mg·kg^(−1)·d^(−1)。碳氮配施显著促进了N_(2)O和CO_(2)的排放,氮肥配施葡萄糖(43.60μg·kg^(−1)·d^(−1))和氮肥配施乙酸处理(30.17μg·kg^(−1)·d^(−1))的N_(2)O平均排放速率分别是单施氮肥处理(18.85μg·kg^(−1)·d^(−1))的2.31倍和1.60倍,CO_(2)平均排放速率(75.25、108.87 mg·kg^(−1)·d^(−1))分别是单施氮肥处理(20.69 mg·kg^(−1)·d^(−1))的3.63倍和5.26倍。由此表明,碳氮配施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促进氮素的固定,对硝化作用的抑制效应降低了反硝化作用发生和硝态氮淋溶的风险。但是,碳氮配施促进了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施加活性碳源对农田生态效应的影响还需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乙酸 矿化 硝化 一氧化二氮(N_(2)O) 二氧化碳(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阶段式传播模型COVID-19防控措施的量化评估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连华 谭岩 +3 位作者 肖惠文 王露薇 李安琪 何陈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364-372,共9页
基于病毒动力学传染机制,构建了考虑不同时期防控措施影响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阶段式传播模型.依据空间上的严重性将全国划分为三类疫情区,对各疫情区传染人数进行了阶段式模拟.结合上述模拟结果,进一步量化评估了各疫情区... 基于病毒动力学传染机制,构建了考虑不同时期防控措施影响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阶段式传播模型.依据空间上的严重性将全国划分为三类疫情区,对各疫情区传染人数进行了阶段式模拟.结合上述模拟结果,进一步量化评估了各疫情区所采取的如武汉交通管制、对口支援湖北和小区封闭式管理等措施对抑制病毒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式传播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各疫情区不同时期传染人数的变化特征,政府采取的交通管制和小区封闭式管理等防控措施大幅减少了传染人数,感染人数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有效抑制了COVID-19的大规模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SIR SEIR 防控措施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气溶胶对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性能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秀再 吴悦维 +2 位作者 周丽娟 翟梦思 董千恒 《高技术通讯》 CAS 2023年第3期292-297,共6页
为了研究水溶性气溶胶对量子通信的影响,本文根据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复折射率及Mie散射理论得到其消光效率因子,分析了水溶性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对量子通信链路衰减、信道容量、信道生存函数以及信道误码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实验。... 为了研究水溶性气溶胶对量子通信的影响,本文根据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复折射率及Mie散射理论得到其消光效率因子,分析了水溶性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对量子通信链路衰减、信道容量、信道生存函数以及信道误码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传输距离为8 km,水溶性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分别为1.5μg/m3和6.5μg/m3时,对应的链路衰减、信道容量和信道误码率分别为0.506 d B/km和2.193 dB/km、0.622 bit/s和0.314 bit/s、0.0055和0.0099;当水溶性气溶胶粒子浓度为4μg/m3,传输距离分别为4 km和10 km时,对应的信道容量保真度分别为0.82和0.45。实际进行量子通信时,应根据水溶性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来调整各项性能参数以保证通信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通信 水溶性气溶胶 链路衰减 信道容量 比特翻转信道 信道保真度 信道误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子晶体的氯化钠溶液浓度传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梅永 朱飞宏 庄建军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54-59,共6页
为了得出光子晶体缺陷透射峰位置与溶液折射率及溶液浓度的关系,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氯化钠溶液构建缺陷层的一维光子晶体传感模型,采用传输矩阵法计算和分析了缺陷峰波长与氯化钠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缺陷峰波长与溶液折射率及... 为了得出光子晶体缺陷透射峰位置与溶液折射率及溶液浓度的关系,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氯化钠溶液构建缺陷层的一维光子晶体传感模型,采用传输矩阵法计算和分析了缺陷峰波长与氯化钠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缺陷峰波长与溶液折射率及其氯化钠浓度呈正比关系,利用该传感模型测量溶液浓度的灵敏度为0.57 nm/%。本文提出的一维光子晶体传感模型具有灵敏度高、受温度影响小、可在线测量等特点,为实际光子晶体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光子晶体 缺陷模 传输矩阵 溶液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法受迫振动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张雅男 艾真珍 +2 位作者 刘通 魏子韬 钱黎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4,共6页
以常见的玻璃杯为对象,研究通过声波使其受迫振动。利用光杠杆放大法及图形分析法测量反射光斑的振动频率及宽度,即玻璃杯受迫振动的频率及振幅,从而取得不同玻璃杯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峰值及对应玻璃杯的共振频率,并依据受迫振动... 以常见的玻璃杯为对象,研究通过声波使其受迫振动。利用光杠杆放大法及图形分析法测量反射光斑的振动频率及宽度,即玻璃杯受迫振动的频率及振幅,从而取得不同玻璃杯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峰值及对应玻璃杯的共振频率,并依据受迫振动理论模型计算出玻璃杯的固有频率,结果表明实测玻璃杯受迫振动的频率与理论模型计算的固有频率二者相符。将不同体积、不同种类的液体加入玻璃杯后会改变玻璃杯的共振频率,测量得到的玻璃杯共振频率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测量加入不同浓度液体玻璃杯的共振频率,将之与浓度进行拟合,根据拟合方程可以计算该溶液的浓度,结果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转换 受迫振动 共振频率 浓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层地物的异源高分遥感影像配准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非凡 徐炜 +3 位作者 陈晓辉 王帅 王驿飞 王超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6-167,共12页
由于传感器成像通常存在较大差异,异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配准面临着更加突出的局部变形问题。特别是城市中高层地物的相对视差偏移更加显著,从而在空间变换中产生严重的非线性误差。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高层地物的异源高分遥感影像配准... 由于传感器成像通常存在较大差异,异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配准面临着更加突出的局部变形问题。特别是城市中高层地物的相对视差偏移更加显著,从而在空间变换中产生严重的非线性误差。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高层地物的异源高分遥感影像配准方法。首先,通过开展阴影检测并结合影像分割,实现对高层地物的筛选。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一致性的阈值自适应特征点提取策略,以提升高层地物中特征点数量与特征点整体分布均匀性。其次,通过引入阴影面积加权特征向量距离,以排除阴影对同名点对匹配干扰。最后,针对同名点对设计了一种变换误差自适应惩罚因子,以降低高层地物上空间变化差异对映射方程的影响权重。通过对多组异源高分遥感影像的配准实验表明,所提出方法的总体配准精度和均方根误差分别可达88.9%和1.4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异源遥感影像 阴影检测 高层地物筛选 加权特征向量距离 自适应惩罚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廊道识别的拉萨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0
18
作者 韩王亚 夏双双 +3 位作者 周维 申宇 苏旭坤 刘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48-8957,共10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范式,评估流域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范式,评估流域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级识别生态源地;选择土地覆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地形起伏度、坡度、距道路距离、距水体距离作为主要阻力因子,利用熵权法形成综合阻力面;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并判定生态节点,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提取生态源地20个,总面积2531.4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7%;生态廊道36条,总长度916.87 km,与拉萨河干流平行呈“二”字型分布;生态节点13个,集中分布在裸地、裸岩、低覆盖度草地等地类,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面-线-点”结构生态网络。研究结果为拉萨河流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经济协调提供数据支持,为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拉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种类对稻田N_(2)O排放及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谢婉玉 王永明 +4 位作者 纪红梅 黄茜 徐永记 纪洋 冯彦房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9-778,共10页
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_(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_(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 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_(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_(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丰度,以阐明N_(2)O排放对不同种类秸秆施用引发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筛选控制单季稻田N_(2)O减排增效最佳的秸秆种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S、WS和MS处理下水稻生长期N_(2)O排放量分别增加162.32%、107.11%和9.48%,其中RS处理显著高于MS处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菌(AOA、AOB)和反硝化菌群落(nirS、nosZ)丰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拔节期RS处理显著增加AOA、AOB、nirS和nosZ拷贝数,MS和WS处理对上述功能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影响。各生育期土壤NH_(4)^(+)-N含量整体高于NO_(3)^(–)-N含量,二者均在水稻分蘖期达到峰值,而后随水稻生长不断降低,同一时期不同秸秆处理之间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表明,土壤AOB丰度和土壤NH_(4)^(+)-N含量是直接影响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因子、水稻产量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玉米秸秆是减缓太湖流域单季稻田N_(2)O排放且提高产量的最优秸秆还田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种类 N_(2)O排放 土壤微生物 结构方程模型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6个CMIP5模式对全球降水年际-年代际变率模拟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铭昊 李焕连 孙小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4-644,共11页
本文利用美国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的降水资料和中国参加国际第五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6个气候模式[BCC_CSM1.1、BCC_CSM1.1(m)、BNU-ESM、FGOALS-s2、FGOALS-g2和FIO-ESM]的历史模拟试验的降水数据,采用可以表征降水变率相... 本文利用美国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的降水资料和中国参加国际第五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6个气候模式[BCC_CSM1.1、BCC_CSM1.1(m)、BNU-ESM、FGOALS-s2、FGOALS-g2和FIO-ESM]的历史模拟试验的降水数据,采用可以表征降水变率相对和绝对量级的方法,定量评估了6个模式对降水年际-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观测降水的年际变率一般占总方差的65%~80%,年代际变率占总方差的10%~35%。在CMIP5历史试验中,6个模式平均的降水年际分量方差对总方差的贡献(超过70%)较观测偏强,模拟降水年代际分量的方差对总方差的贡献较小(约为10%~20%)。模式总体低估了全球平均总降水、年际降水和年代际降水的变率,但是高估了年际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低估了年代际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与观测相比,6个模式对东亚和澳大利亚地区的年代际降水的模拟都比较好,模拟与观测年代际降水方差的比值为1左右。在非洲、南美洲和海洋性大陆,BCC_CSM1.1模式模拟的降水年代际变率最接近观测;在欧亚和北美,BNU-ESM模式模拟的降水年代际变率与观测最接近。在欧亚大陆上,BCC_CSM1.1模式模拟的降水年际分量与年代际分量的方差比最接近观测;在非洲和美洲,FGOALS-s2模式模拟的降水年际分量与年代际分量的方差比最接近观测。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国当前气候模式对降水年际-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以及未来改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降水变率 年际 年代际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