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HAMP卫星与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的区域地磁建模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蒋勇 姜乙 +5 位作者 冯彦 刘宝嘉 傅帅 常德 张鹏飞 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21-3132,共12页
利用CHAMP卫星矢量和标量地磁测量数据,通过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建立了2010.0年中国及邻近地区在300km高度附近的X、Y、Z和F分量的三维磁场模型.为了比较验证所建模型,分析了其与Taylor多项式模型(二维模型)不同截断阶数所对应的均方偏... 利用CHAMP卫星矢量和标量地磁测量数据,通过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建立了2010.0年中国及邻近地区在300km高度附近的X、Y、Z和F分量的三维磁场模型.为了比较验证所建模型,分析了其与Taylor多项式模型(二维模型)不同截断阶数所对应的均方偏差(RMSE)、残差及分布等.结果表明,三维模型每一阶的RMSE和残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均要比二维模型的小约45%.由于采用了系数完全展开的建模方式,三维模型的系数数量约为二维模型的2倍,三维模型较低的截断阶数可以反映更多的地磁信息.本研究中的5阶三维Taylor模型基本可达到8阶Taylor模型的精度.两种模型绘制的地磁场及残差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模型 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 CHAMP卫星 均方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F_2层峰值电子浓度对太阳活动依赖性的共轭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盛 张北辰 +2 位作者 刘瑞源 郭立新 武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02-3511,共10页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ZHS),以及北极与其地理共轭的Tromso站(TRO)、地磁共轭的Longyearbyen站(LYB)各自约一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三个台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ZHS),以及北极与其地理共轭的Tromso站(TRO)、地磁共轭的Longyearbyen站(LYB)各自约一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三个台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cm通量指数F10.7P(简称P)增大在总体上呈线性增长,这说明在这三个台站,太阳辐射仍是其F2层主要电离源.其中TRO站NmF2与P线性关系最好,ZHS站的次之,LYB站的最差.在日变化中,TRO站NmF2对太阳活动响应最为敏感的时刻出现在地方时中午附近,LYB站出现在磁中午,ZHS站则出现在地方时中午和磁地方时中午之间.这主要是由地理/地磁纬度差异引起的不同强度的光致电离与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年变化中,TRO站NmF2随太阳活动变化上升最快的季节出现在冬季,夏季上升最慢.在ZHS站与LYB站,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都在两分季最为敏感.这种季节上的差异则是由于三个台站光致电离与中性大气成分R[O/N2]的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F2层峰值电子浓度 太阳10.7 cm通量指数 共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太阳活动依赖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傅帅 蒋勇 +2 位作者 赵凯 姜乙 苏昱丞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8,共11页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DMSPF12,F13和F15卫星数据,分别对南北半球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太阳活动依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半球上行事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特征基本一致,即高(低)太阳活动时,离子上行通量以及上行数密度较大(小),但...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DMSPF12,F13和F15卫星数据,分别对南北半球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太阳活动依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半球上行事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特征基本一致,即高(低)太阳活动时,离子上行通量以及上行数密度较大(小),但是上行速度及上行发生率较低(高).以南半球高纬为例,计算得到离子上行通量、数密度、速度及发生率在高低太阳活动条件下的比值分别约为2.26,3.35,0.71,0.51.对离子上行太阳活动依赖性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不同太阳活动水平下,光致电离及高能粒子沉降的差异会导致电离层离子密度的不同,而电离层离子密度的变化会改变离子-中性大气之间的碰撞频率,这是影响离子上行发生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上行 太阳活动 极区电离层 电离率 碰撞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向μ介子通量一致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薛炳森 苍中亚 张吉龙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674,共8页
通过地面μ介子望远镜可以探测不同方向到达的宇宙线通量,得到从外空间入射的宇宙线受到不均匀结构的调制情况,判断CME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大地磁暴前Nagoya台站东向和南向的探测数据存在固定的2h时间差,认为这是由两个入射方向的宇宙... 通过地面μ介子望远镜可以探测不同方向到达的宇宙线通量,得到从外空间入射的宇宙线受到不均匀结构的调制情况,判断CME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大地磁暴前Nagoya台站东向和南向的探测数据存在固定的2h时间差,认为这是由两个入射方向的宇宙线粒子先后穿越CME结构引起的.分别计算了两个方向相同时间和南向相位后移2h后通量探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以及两种情形下通量差的变化幅度,定量描述了CME接近地球过程中两个方向通量的相关特征.通过比较发现,CME接近地球过程中,经过相位变换的两个方向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未经变换的情况,经过相位变换的两个方向的通量差幅度明显小于未经变换的情况;CME到达地球后,两种情形的相关系数和通量差幅度则趋于相同.对2003-2005年Kp=9的地磁暴事件的分析均发现了这种现象.对2006年12月14日大地磁暴前的μ介子通量特征进行了分析,也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介子 多方向 相关分析 地磁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3 He SEP事件中电子经向分布及其日面传播研究
5
作者 王娅冰 金远伟 +1 位作者 顾斌 张雅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根据ACE/ULEIS卫星数据,确定了2007-05—2010-01太阳活动极小期内的3个独立富^3He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并结合STEREO双星对相同事件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事件中电子的经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耀斑引起的3个独立SEP事件,电子的经向分... 根据ACE/ULEIS卫星数据,确定了2007-05—2010-01太阳活动极小期内的3个独立富^3He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并结合STEREO双星对相同事件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事件中电子的经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耀斑引起的3个独立SEP事件,电子的经向分布宽度可达到130°.计算表明,携带电子传播的日面波传播速度差异显著,电子的此类经向分布很可能是由于其在日面横向扩散所致.当观测点磁力线足点位于耀斑源区东侧时,电子的日面扩散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 富3He SEP事件 电子经向分布 电子日面传播 多卫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阻力参数修正对低轨空间目标轨道预报精度的改进 被引量:9
6
作者 苍中亚 薛炳森 +1 位作者 程国生 朱小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对于低轨空间目标,大气阻力是影响轨道预报精度的主要摄动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环境数据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空间目标大气阻力参数修正方法,基于目标的历史两行元根数,通过模拟得到外推一天轨道预报中预报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最好的阻... 对于低轨空间目标,大气阻力是影响轨道预报精度的主要摄动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环境数据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空间目标大气阻力参数修正方法,基于目标的历史两行元根数,通过模拟得到外推一天轨道预报中预报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最好的阻力调制系数,分析表明其与太阳F_(10.7)指数和地磁Ap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根据已有数据,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阻力调制系数的补偿计算,从而改进低轨目标外推一天的轨道预报.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相比两行元根数能够更及时地对空间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将该方案应用于天宫一号和国际空间站的外推一天轨道预报,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和普适性,对地磁扰动引起的较大预报误差改进效果更好,误差能够降低50%~60%;平均而言,预报精度可以提高约30%,改进成功率达到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大气密度扰动 轨道预报 TLE根数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太阳F_(10.7)辐射通量的短期预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扬 吕建永 +3 位作者 王明 李婧媛 熊雅婷 彭光帅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F_(10.7)太阳辐射通量作为输入参数被广泛运用于大气经验模型、电离层模型等空间环境模型,其预报精度直接影响航天器轨道预报精度.采用时间序列法统计了太阳辐射通量F_(10.7)指数和太阳黑子数(SSN)的关系,给出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在... F_(10.7)太阳辐射通量作为输入参数被广泛运用于大气经验模型、电离层模型等空间环境模型,其预报精度直接影响航天器轨道预报精度.采用时间序列法统计了太阳辐射通量F_(10.7)指数和太阳黑子数(SSN)的关系,给出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and Short Term Memory,LSTM)的预报方法,方法结合了54 d太阳辐射通量指数和SSN历史数据来对F_(10.7)进行未来7 d短期预报,并与其他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所建短期预报7 d方法模型的性能优于美国空间天气预报中心(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SWPC)的方法,预测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CC)达到0.96,同时其均方根误差约为11.62个太阳辐射通量单位(sfu),预报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低于SWPC,下降约11%;(2)对预测的23、24周太阳活动年结果统计表明,太阳活动高年的第7 d F_(10.7)指数预报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最优可达12.9%以内,低年最优可达2.5%以内;(3)联合SSN的LSTM结果和仅使用单变量F_(10.7)的LSTM结果对比显示,新引入的SSN在改进LSTM预测方面是有效的,并且这两个模型的RMSE较SWPC分别低约11%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射电辐射 太阳:黑子 方法: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视角观测的SEP事件与twin-CME关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智伟 丁留贯 +1 位作者 周坤论 乐贵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15-3525,共11页
本文联合SOHO和STEREO-A/B(三视角)日冕观测和太阳高能粒子(SEP)观测,分析了2007—2014年间169个快速(速度>900km·s-1)、宽角度(>60°)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先行CME和关联SEP事件.通过相关分析,给出了SOHO/EPHIN 25~53... 本文联合SOHO和STEREO-A/B(三视角)日冕观测和太阳高能粒子(SEP)观测,分析了2007—2014年间169个快速(速度>900km·s-1)、宽角度(>60°)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先行CME和关联SEP事件.通过相关分析,给出了SOHO/EPHIN 25~53MeV及STEREO/HET 23.8~60 MeV能量范围的大SEP事件通量判断阈值,分别为0.01和0.014(cm2·s·sr·MeV)-1.三视角CME观测能有效地避免投影效应产生的twin-CME事件误判,统计得到单一视角确定twin-CME事件的误判率一般低于10%,最高不超过15%.基于三视角判断的twinCME事件及SEP事件峰值强度,得到判断twin-CME事件的时间阈值最短约为9h(9~13h).single-CME产生的SEP事件强度与CME速度、动能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win-CME,并且三视角下的相关性结果与单视角类似.结果表明,一个主CME可能存在多个先行CME,依据单卫星观测判断先行CME时有一定的误判几率,但少数单个先行CME的误判并不影响基于单卫星的统计规律或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 日冕物质抛射 twin-CME 多视角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电离层离子上行能通量的统计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如坤 赵凯 +4 位作者 冯丹丹 王子珲 汤慕贤 熊雅婷 冯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4,共14页
利用FAST卫星1997—2006年34个磁暴期149个轨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相位上行通量数量级,研究不同相位离子上行能通量与地磁活动Sym-H指数和Kp指数,以及注入的Poynting通量之间的关系,构造上行通量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 利用FAST卫星1997—2006年34个磁暴期149个轨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相位上行通量数量级,研究不同相位离子上行能通量与地磁活动Sym-H指数和Kp指数,以及注入的Poynting通量之间的关系,构造上行通量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上行离子能通量可超过10^(8) eV·cm^(-2)·s^(-1)·sr^(-1)·eV^(-1)量级,初相和恢复相期,上行离子能通量可超过107 eV·cm^(-2)·s^(-1)·sr^(-1)·eV^(-1)量级,主相期能通量均值普遍高于初相和恢复相;磁暴初相期间,上行离子能通量与Sym-H、/p以及Poynting通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664和0.660;磁暴主相期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23和0.541。以磁暴主相为例,上行离子能通量与Sym-H和Poynting通量的经验公式为J_(i+)=10^(5.324±0.581)×(Sym-H)^(1.465±0.340),J_(i+)=10^(6.469±0.798)×S_(dc)^(0.888±0.703)。初相期间,由于地磁扰动时能量快速注入,电离层离子迅速获能,上行离子能通量与地磁扰动指数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同时主相期上行离子能通量的增幅跨越两个量级;向下的Poynting通量导致的焦耳耗散是离子获能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上行离子能通量与Poynting通量有较强的相关性。恢复相期间地磁活动趋于平静,上行离子能通量低于主相期的能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期 离子上行 地磁活动指数 Poynting通量 经验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点模拟方法分析空间目标危险交会
10
作者 苍中亚 薛炳森 +1 位作者 程国生 朱小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602,共7页
基于SGP4模型在空间目标轨道预报中的应用,在预报的位置速度信息和误差信息基础上,提出一种空间两目标碰撞预警的分析方法,即随机点模拟方法.与传统的交会平面积分方法相比,其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在误差信息中考虑了误差均值的影响,即... 基于SGP4模型在空间目标轨道预报中的应用,在预报的位置速度信息和误差信息基础上,提出一种空间两目标碰撞预警的分析方法,即随机点模拟方法.与传统的交会平面积分方法相比,其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在误差信息中考虑了误差均值的影响,即误差椭球不再以预报位置为中心分布;二是在分析方法上侧重于真实模拟可能的交会情形,而不忽略任一方向上的误差.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误差均值的非零性使得最大碰撞概率不一定出现在预报的最近交会距离时刻.同时仿真结果还表明,两目标在相对速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仍然存在误差,这可能造成随机点模拟的碰撞概率计算值较交会平面积分方法偏小.不同的碰撞预警分析方法对应不同的预警门限,根据文中实例,初步确定10^(-6)为随机点模拟方法的红色预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E根数 SGP4模型 误差椭球 碰撞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场三维曲面Spline模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彦 蒋勇 +2 位作者 孙涵 安振昌 黄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2-1365,共14页
利用149个地面实测数据以及12个子午工程测点数据,50个CHAMP卫星高度实测数据,并结合高空180km处的50个IGRF12数据点,基于这三个高度的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地区地磁场三维曲面Spline(3DSpline)模型.在境外添加了39个测点以控制边界效应.... 利用149个地面实测数据以及12个子午工程测点数据,50个CHAMP卫星高度实测数据,并结合高空180km处的50个IGRF12数据点,基于这三个高度的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地区地磁场三维曲面Spline(3DSpline)模型.在境外添加了39个测点以控制边界效应.通过CM4模型将所有测点的场源进行分离,统一通过主磁场值建模分析.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曲面Spline(2DSpline)以及Taylor(2D Taylor)、三维Taylor(3D Taylor)模型及IGRF12模型相比较,结果显示3DSpline模型的空间分布与其他模型整体趋势一致,但更为曲折,随着高度上升,3DSpline模型的要素Y的强度逐渐减弱.通过比较3DSpline、2D和3DTaylor模型对于不同高度6个缺测点的模拟值,残差和均方根偏差(RMSE),3DSpline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要素Y、Z和总强度F的RMSE值要比其他模型低50%以上.3DSpline模型在不同高度处的模拟效果主要取决于该高度附近的实测值数量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三维模型 曲面Spline 子午工程 CHAMP卫星 IGRF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CCM3对夏季青藏高原臭氧谷双心结构的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14
12
作者 万凌峰 郭栋 +2 位作者 刘仁强 施春华 苏昱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6,共10页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OV)的双心结构进行了模拟。通过模式输出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LS卫星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模式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WACCM3能模拟出青藏高原夏季OV的双心结构,尤其...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OV)的双心结构进行了模拟。通过模式输出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LS卫星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模式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WACCM3能模拟出青藏高原夏季OV的双心结构,尤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UTLS)的OV中心位置模拟较好,强度偏强。平流层上部的OV模拟较差,中心偏东,强度偏强。因为WACCM3对夏季高原邻近地区上空UTLS区的环流尤其是南亚高压模拟较好,而UTLS区的臭氧损耗的主要原因是动力输送作用,所以模拟效果好。上部OV模拟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环流场模拟不佳导致了氯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分布模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谷 双心结构 WACC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 AU轨道SEP粒子通量的计算及与多卫星观测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娅冰 郑宇卿 +3 位作者 顾斌 丁留贯 乐贵明 吕建永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1-335,共5页
1 AU轨道上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Particles,SEP)通量是空间天气的重要指标.将SEP两步传播方程的格林函数解进行数值化,模拟了2012年9月28日的SEP事件,首次计算了同一事件中GOES卫星与STEREO双星观测到的SEP通量变化过程.对GOES... 1 AU轨道上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Particles,SEP)通量是空间天气的重要指标.将SEP两步传播方程的格林函数解进行数值化,模拟了2012年9月28日的SEP事件,首次计算了同一事件中GOES卫星与STEREO双星观测到的SEP通量变化过程.对GOES和STEREO-B观测点,计算所得SEP峰值I_(max)和峰值到达时间t_(max)与观测值符合较好;对STEREO-A,由于观测点与太阳活动源区间隔较大及太阳背面未知事件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观测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AU轨道SEP通量 格林函数解 多点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激波模型的对比
14
作者 周悦 吕建永 +1 位作者 王明 袁换只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0-999,共10页
使用Cluster卫星的弓激波穿越数据,比较了Peredo弓激波模型、Merka弓激波模型、Chao弓激波模型和Lu弓激波模型在极端太阳风条件、偶极倾角较大和平静太阳风条件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Peredo模型在极端太阳风条件和平静太阳风条件下的... 使用Cluster卫星的弓激波穿越数据,比较了Peredo弓激波模型、Merka弓激波模型、Chao弓激波模型和Lu弓激波模型在极端太阳风条件、偶极倾角较大和平静太阳风条件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Peredo模型在极端太阳风条件和平静太阳风条件下的预测误差均较大;Merka模型在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预测误差较大;Chao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平静太阳风条件下的弓激波位型,但不能准确描述偶极倾角较大时的弓激波位型;Lu模型可以同时准确描述极端太阳风条件和平静太阳风条件下的弓激波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激波模型 偶极倾角 极端太阳风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变型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特征时间及其经向分布
15
作者 丁留贯 曹鑫鑫 +1 位作者 王智伟 顾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利用SOHO,STEREO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2011-2014年30个通量短时间内显著增强的缓变型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的两个特征时间(局地爆发时间,起始释放时间)及其经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颗卫星同时观测到的SEP事件伴随的日冕物... 利用SOHO,STEREO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2011-2014年30个通量短时间内显著增强的缓变型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的两个特征时间(局地爆发时间,起始释放时间)及其经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颗卫星同时观测到的SEP事件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CME)角宽明显较一般事件大,且基本都为Halo CME;不同卫星观测到的粒子通量局地增强时间差与卫星位置经度差明显线性正相关且东西不对称;局地爆发时间和起始释放时间相对于播斑时间的延迟与卫星相对经度正相关;卫星所有能量通道的两个特征时间极差与卫星相对经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这表明不同能量SEP释放的时间跨度具有明显经度差异;高低能释放时间差与CME速度正相关.这些结论表明,SEP事件的两个特征时间具有明显的经向依赖性,并都与CME速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特征时间 经向分布 日冕物质抛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扰动期间低轨目标轨道预报的误差修正 被引量:5
16
作者 苍中亚 薛炳森 程国生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4-551,共8页
针对地磁扰动期间大气密度变化造成的低轨目标较大的轨道预报误差,提出一种根据POES卫星观测的极光能量注入数据改进短期轨道预报的方法。分析表明CHAMP卫星的沿迹大气密度及轨道衰减与极光能量注入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回归方法... 针对地磁扰动期间大气密度变化造成的低轨目标较大的轨道预报误差,提出一种根据POES卫星观测的极光能量注入数据改进短期轨道预报的方法。分析表明CHAMP卫星的沿迹大气密度及轨道衰减与极光能量注入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轨道半长轴衰减及阻力调制系数的修正公式,并使用修正后的阻力调制系数取代两行元(TLE)中的该系数带入SGP4模型进行位置预报。该方案考虑了外推过程中地磁扰动引起的大气密度响应,能更准确地反映外推过程中大气阻力对轨道的影响。将其应用到2008年CHAMP卫星和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预报中,结果表明,半长轴和位置的预报误差可分别降低50%和30%左右。进一步对不同年份、不同轨道高度的目标进行了预报误差修正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预报 地磁扰动 大气密度 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异常与环流场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婧媛 郭胜利 +1 位作者 焦铂洋 陈旭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7,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选取了2008年9月四川汶川地区特大暴雨实例,分析并验证了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异常和中国局部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会引起500h Pa风场能量偏大,其...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选取了2008年9月四川汶川地区特大暴雨实例,分析并验证了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异常和中国局部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会引起500h Pa风场能量偏大,其能量大值区与强降水区域分布相对应;2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会引起南亚高压偏东偏强,从而引起西太副高西伸,使得水汽源源不断的向降水区域输送;3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异常时,通过加热场-高度场-降水场的同期及滞后效应,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局部地区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异常 能量 大气动能 强对流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暴恢复相中间层低热层高纬温度响应
18
作者 罗钦顺 李婧媛 +6 位作者 吕建永 苏烨 魏光纯 李正 武业文 何昉 余尧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4-736,共13页
利用TIMEGCM模拟了2005年9月10日至20日由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地磁暴事件,研究了此地磁暴恢复相高纬度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温度的变化,揭示了磁暴恢复相时温度、垂直风、总加热项和NO辐射冷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地磁暴恢复相刚开始时... 利用TIMEGCM模拟了2005年9月10日至20日由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地磁暴事件,研究了此地磁暴恢复相高纬度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温度的变化,揭示了磁暴恢复相时温度、垂直风、总加热项和NO辐射冷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地磁暴恢复相刚开始时,温度对磁暴的响应在晨侧为负扰动(降温),在其他地区都为正扰动(增温);随着磁暴的恢复,整个北半球都变为正的温度扰动(增温).这种高纬MLT区域的温度响应主要与垂直风密切相关.当垂直风为正时,总加热为负,增温减弱;当垂直风为负时,总加热为正,增温变强.辐射冷却特别是NO辐射冷却作用在热层被称为恒温器,降低了磁暴期间80%的热层增温.但是,在MLT区域NO辐射冷却作用不明显,一般比总加热项小一个量级,对温度响应造成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GCM 高纬度 地磁暴 温度 垂直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磁尾磁层顶位形的偏转
19
作者 商文赛 吕建永 +1 位作者 王明 倪素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7-314,共8页
利用WIND和ARTEMIS卫星观测数据,分析远磁尾磁层顶对行星际和太阳风变化的响应,尤其是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改变对远磁尾磁层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11年9月13日的事件中,P2卫星观测到高速且高密度的磁鞘流.利用最小变量法进行分析发... 利用WIND和ARTEMIS卫星观测数据,分析远磁尾磁层顶对行星际和太阳风变化的响应,尤其是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改变对远磁尾磁层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11年9月13日的事件中,P2卫星观测到高速且高密度的磁鞘流.利用最小变量法进行分析发现,磁层顶沿着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方向发生偏转.根据相似三角形定理,推断出本次事件中磁层顶在y方向和z方向上的偏转幅度分别达到10R_e和6R_e.P1和P2卫星的相对位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对远磁尾磁层顶的位形影响很大.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包含太阳风速度v_y和v_z效应的磁层顶模型提供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磁尾 磁层顶 太阳风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E引起的地磁暴穿越时间
20
作者 孟琛 吕建永 +2 位作者 王明 顾春利 季海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09,共7页
日冕物质抛射(CME)从发生至引起地磁暴最大值的时间间隔称为穿越时间.本文选取1997-2015年89个CME-Dst事件,分析CME速度、能量、耀斑类型等对穿越时间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拟合以及支持向量机(SVM)非线性回归技术,建立基于1997-2009年62个C... 日冕物质抛射(CME)从发生至引起地磁暴最大值的时间间隔称为穿越时间.本文选取1997-2015年89个CME-Dst事件,分析CME速度、能量、耀斑类型等对穿越时间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拟合以及支持向量机(SVM)非线性回归技术,建立基于1997-2009年62个CME-Dst事件的CF模型和SVM模型,并利用其余27个CME-Dst事件对模型预报效果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F模型和SVM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85.2%,其中CF模型的平均绝对值误差为13.77 h,而SVM模型为13.88 h.与ECA模型结果(准确率为77.8%,平均绝对值误差为14.55 h)进行对比发现,CF模型和SVM模型的准确率更高而误差更小.CF模型和SVM模型能够提前1~5天较好地预报地磁暴爆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地磁暴 穿越时间 曲线拟合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