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孙锦浩 苏布达 +4 位作者 王东方 黄金龙 王炳炜 戴然 姜彤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共11页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是我国发生频繁且广泛的一种复合型事件。明确我国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地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发,然后计算逐日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daily-SPEI),分流域对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频次、影响范围和趋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时间趋势上,1961—2021年中国受旱涝急转事件影响的范围以0.6%/10a的趋势增加,且平均每年有19.8%的范围发生旱涝急转事件。(2)空间分布上,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事件发生频次在30次以上地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1%、20.7%、15.0%、14.6%,事件频次最高达到53次。(3)中国旱涝急转事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夏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中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春季和秋季,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上的空间范围占比均不足15%;冬季发生最少,事件发生频次在5次以下。【结论】结果表明:中国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范围整体呈增加趋势,中国中东部和东北部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繁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旱涝急转事件的监测与应对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事件 旱涝急转事件 逐日SPEI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的乌江流域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梓延 姜彤 +3 位作者 王艳君 姜汕 周建 苏布达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究乌江流域未来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61~2014年中国区域逐日气象格点数据,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SSPs情景(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齐全的全球气候模式(G... 为了探究乌江流域未来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61~2014年中国区域逐日气象格点数据,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SSPs情景(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齐全的全球气候模式(GCM)进行了降尺度与偏差订正,在评估气候模式对乌江流域气温、降水模拟能力的基础上,预估分析了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41~2060年)、末期(2081~2100年)流域气温与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21~2100年乌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季节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各情景下近期年平均气温增幅均在1℃左右,在中期、末期,年平均气温增幅最小为1.4℃和1.3℃(SSP1-1.9),最大为2.3℃和4.6℃(SSP5-8.5);夏季与秋季气温增幅多为同时期四季气温增幅中最小和最大;空间上,年、季平均气温增幅总体上呈现出由流域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②2021~2100年乌江流域的年、季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于基准期,各情景下年降水变化率均在近期最小,末期最大;季节尺度,夏、秋季降水变化率最小,冬季降水变化率最大;空间上,春、冬两季降水变化率总体上从流域上游至下逐渐增大,秋季降水变化率分布特征与春、冬两季相反;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多呈现出中游变化率最大的特点。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水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SSPs 时空变化 CMIP6模式 乌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 AR6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进展:气候变化对能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姜汕 王东方 占明锦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2年第1期1-6,40,共7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的增高,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将会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2022年1月27日,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与之前的IPCC AR5报告相比,AR6报告主要侧重于5个系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的增高,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将会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2022年1月27日,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与之前的IPCC AR5报告相比,AR6报告主要侧重于5个系统的转型:社会、能源、土地和生态系统、城市和基础设施以及工业。为实现《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还强调了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尤其是低碳能源转型。AR6报告明确指出了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系统带来的挑战,为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适应性措施来加强各部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仅是太阳能、风能等常规的可再生能源,也包括如海洋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技术。对于不同的低碳能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大量使用这类能源可以缓解气候变化,但其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对于生物质能源,大规模的推广需要慎重考虑。对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限制,尚未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气候变化对火力发电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对于水力发电的影响,则需要分区域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气候变化 能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