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注意力的多尺度残差U-Net的海洋中尺度涡检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丽娜 孙阳 +2 位作者 张红春 王旭东 董昌明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现象,其特征是海洋中的螺旋运动,伴随着海水温度、营养物质以及能量的输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海洋涡旋的智能识别成为海洋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海洋中尺度涡数量众多且... 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现象,其特征是海洋中的螺旋运动,伴随着海水温度、营养物质以及能量的输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海洋涡旋的智能识别成为海洋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海洋中尺度涡数量众多且大小不同,存在检测精度不高问题。为了提高海洋中尺度涡的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的多尺度残差U-Net的海洋涡旋检测模型(dual cross-attention-pyramid spilt attention-Res U-Net, DCA-PRUNet)。该模型采用基于注意力的编解码器结构。编解码结构中,引入金字塔分割注意力(pyramid spilt attention,PSA)以提取多尺度特征,并捕获不同涡旋的特征信息;此外,为了解决网络过深导致模型无法训练的问题,引入残差学习模块。同时,为了使解码器更好地恢复涡旋细节信息,引入双交叉注意力模块(dual cross-attention, DCA)捕获编码器各个阶段的特征依赖。选取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与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进行建模,实验结果表明DCA-PRUNet涡旋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5.12%,F1分数达到91.21%,显著优于现有的模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深度学习 金字塔分割注意力 残差学习 双交叉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哨兵一号全球海量波模式SAR数据的智能应用与科学挑战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臣 李晓明 +2 位作者 李慧敏 訾楠楠 胡清清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1,共17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卫星遥感对地观测重要传感器之一,随着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其在海洋科学应用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特别是欧洲空间局哨兵一号(Sentinel-1, S-1)卫星波模式在开阔大洋持续获取观测数...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卫星遥感对地观测重要传感器之一,随着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其在海洋科学应用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特别是欧洲空间局哨兵一号(Sentinel-1, S-1)卫星波模式在开阔大洋持续获取观测数据计划的实施,为全球SAR海洋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虽然针对该海量波模式SAR数据发展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并利用分类结果进行了降雨和海洋大气边界层等科学问题初步诊断,但这些全球海洋SAR数据的巨大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尤其是考虑到S-1已经业务化运行了近10 a,且还会在未来可见的30 a内继续。不同于传统的个例或区域分析,处理分析全球海洋海量SAR数据具有其独特性,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方法和大模型技术。本文通过梳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过去几年在该方向上的不断尝试,包括但不限于全球SAR海面动力参数反演、海洋大气边界层常见现象观测、上层海洋动力过程诊断和极地海冰与冰山监测等,重点展示全球海洋SAR数据的典型应用场景,讨论其解决海洋大气关键科学问题的潜力,进而总结海洋SAR数据的知识转化和科学服务能力,为建立SAR持续观测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体系提供依据,也为我国未来SAR卫星发展和布局提供方向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微波海洋遥感 海洋大气现象 海量数据 科学应用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热浪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3
作者 张晨晖 余洋 +2 位作者 季巾淋 孙轶 孙文金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海洋中的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MHWs)已成为海洋与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热浪在空间上呈现近岸强于外海的分布格局,年均发生频次在南部近岸最高(超过2.6次/年),在北...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海洋中的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MHWs)已成为海洋与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热浪在空间上呈现近岸强于外海的分布格局,年均发生频次在南部近岸最高(超过2.6次/年),在北部外海最低(不足1.5次/年);热浪平均持续时间在北部沿岸最长(超过16天),南部远海最短(约9天);热浪最大强度高值亦集中于北部近岸(水温异常可达3.2℃),明显高于外海区域。近40年来,该区域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均显著上升,尤以沿岸海域的增幅更为突出,显示出局地海洋在长期增暖背景下对极端暖事件的敏感性增强。该区域夏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北抬、西伸导致“弱风-少云-强辐射”的大气条件、近岸海水强烈分层和黑潮北上暖流入侵等因素,共同促成东海及其长江口沿岸海域海洋热浪的高发和持久;冬季则由于东北季风增强引起的垂直混合加强以及黑潮路径南撤等,使热浪难以维持。此外,大尺度气候模态对区域海洋热浪有重要调制作用,其中强El Ni?o会导致次年夏季东亚季风减弱、径流增大,促进沿岸增温,而La Ni?a年通过改变黑潮路径和暖流入侵来调制沿岸暖水分布,进而影响热浪空间分布的变化。本研究深化了对长江口及东海海域海洋热浪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未来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以及极端海洋灾害的预警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长江口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分析 趋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模型时代的地球科学:AlphaEarth如何重塑定量地学
4
作者 成秋明 杨一琳 +1 位作者 周远志 张渊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地球科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特征是研究范式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转向对内在机理的深入揭示,由局部区域的研究扩展至全球尺度的综合视角,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地球科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特征是研究范式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转向对内在机理的深入揭示,由局部区域的研究扩展至全球尺度的综合视角,由基于经验的推断发展为依托数据与模型的智能预测。Alpha-Earth Foundations(AEF)作为新一代地球空间(Geo)智能平台,通过构建统一的64维共享嵌入空间,首次实现了光学、雷达、激光等12类对地观测数据的标准化表征与无缝融合,其数据同化效率显著提高,解决了长期困扰地球科学研究的“数据孤岛”问题,同时也正促进重塑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在定量地球科学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论述AEF如何通过其创新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高维特征标注学习和可扩展计算框架,对推动数据驱动的地球科学研究进入智能化、精准化和实时化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实例表明AEF的潜在应用前景和创新需求。研究表明,AEF不仅显著提升了传统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效率,更催生了多个全新的地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人工智能 矿产预测 AlphaEarth 知识图谱 深部与覆盖区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海洋叶绿素对SST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基于ROMS的海洋物理-生态模式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雯哲 张荣华 +3 位作者 高川 田丰 于洋 王宏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8-1379,共12页
关于热带太平洋海洋叶绿素对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年平均场和年际变率的影响,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模拟结果表现出明显的模式依赖性;且对于季节变化上叶绿素如何影响SST的关注较少。为深入研究热带太平洋叶绿素... 关于热带太平洋海洋叶绿素对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年平均场和年际变率的影响,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模拟结果表现出明显的模式依赖性;且对于季节变化上叶绿素如何影响SST的关注较少。为深入研究热带太平洋叶绿素的气候效应,本文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ROMS)构建了海洋物理-生态耦合模式;通过在敏感性试验中设置不同的叶绿素浓度分布,分析了叶绿素对热带太平洋SST的年平均和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会导致热带太平洋大部分区域SST升高,但赤道东太平洋区域SST降低。其中,前者由叶绿素的直接加热效应所引起:叶绿素的存在使得海洋表层吸收的短波辐射明显增多,更多的热量被保留在了混合层中,引起SST的升高;后者由动力冷却效应占主导:叶绿素使得混合层中吸收更多的短波辐射,导致穿透到混合层以下的短波辐射明显减少,所引起的热量垂向重新分配使得海水的层结增强、混合层变浅、上层海流辐散增强,进一步在赤道南北两侧产生异常向西的纬向流、赤道东太平洋的上升流增强,使得SST下降。但是这种冷却效应并未贯穿于全年,叶绿素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依赖性:在1~4月期间表现为SST增暖(即直接加热效应占主导作用);此后加热效应减弱,垂向冷平流的作用愈发强劲,间接动力冷却效应占主导。综合来看,叶绿素会使赤道东太平洋SST降低约0.5℃,并加强其季节变率。本文得到了叶绿素影响赤道东太平洋SST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变冷和变暖),这一发现为理解不同模式中叶绿素冷却或加热效应主导作用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改进模式、合理表征叶绿素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叶绿素效应 季节依赖性 直接加热 间接冷却 海洋物理-生态耦合模式 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涡旋智能检测研究进展
6
作者 徐广珺 施宇诚 +6 位作者 余洋 谢华荣 谢文鸿 刘婧媛 林夏艳 刘宇 董昌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0,共13页
海洋涡旋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在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洋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各类海洋涡旋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涡旋检测方法应用广泛,但其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设置阈值和持续的人工干预,存在检测误差... 海洋涡旋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在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洋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各类海洋涡旋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涡旋检测方法应用广泛,但其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设置阈值和持续的人工干预,存在检测误差较大、工作效率低以及全球普适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其在海洋涡旋智能检测中能够自动、快速地提取图像深层特征,有效解决海洋现象特征相似度高、几何差异大的问题。该文立足于当前海洋涡旋智能检测的发展现状,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全卷积神经网络、多尺度上下文方法和注意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不同深度学习方法在海洋涡旋智能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海洋涡旋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人工智能 特征检测 深度学习 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全卷积神经网络 多尺度上下文方法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海洋学发展前景
7
作者 董昌明 王子韵 +6 位作者 谢华荣 徐广珺 韩国庆 周书逸 谢文鸿 沈向宇 韩磊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7,共26页
随着海洋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该文首先回顾了海洋大数据科学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现象识别、海洋要素与现象预报、海洋动力参数估算、海洋预报误差订正... 随着海洋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该文首先回顾了海洋大数据科学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现象识别、海洋要素与现象预报、海洋动力参数估算、海洋预报误差订正和海洋动力方程求解中的研究现状。具体地,阐述了海洋涡旋、海洋内波和海冰等海洋现象的智能识别研究,海面温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风暴潮、海浪和海流的智能预测研究,数值模式中海洋湍流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智能估算研究以及海浪、海流等海洋现象预报误差的智能订正研究。此外,还讨论了物理机制融合和傅里叶神经算子在海洋运动方程智能求解中的研究进展。该文立足于当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发展现状,旨在全面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领域的优势和潜力,并聚焦于海洋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两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海洋学的发展方向,为海洋学者提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人工智能 特征识别 参数估算 预报误差订正 海洋动力方程求解 海洋数字孪生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源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模 邓晓茜 +5 位作者 刘德勇 廖晨峰 王婷 王音璇 王婕 毛龙江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基于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Pb、Cr、As、Cu、Zn、Cd和Hg)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并追溯其来源。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由北向南逐渐加粗,除Cr外,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江苏海涂土壤环境背景值。2020... 基于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Pb、Cr、As、Cu、Zn、Cd和Hg)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并追溯其来源。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由北向南逐渐加粗,除Cr外,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江苏海涂土壤环境背景值。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和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中,Cd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和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和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江苏海域中海州湾和长江口的重金属含量与污染程度均较高。在江苏近岸海域,2020年Cd和Zn的污染程度比2013年严重。重金属元素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与黏土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来源可分为交通航运与工业排放(Pb和Zn)、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污水(As和Cd)、成土母质和大气干湿沉降(Cr和Hg)、养殖生产活动(Cu)4类。与APCS-MLR模型相比,PMF模型对江苏海域重金属的自然源的解释相对较差。APCS-MLR模型结果指示,这4类来源对重金属贡献率分别为27.30%、35.55%、31.22%和5.93%。研究结果对保护江苏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和合理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源解析 沉积物 江苏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江南春雨年际变化的前期海洋信号及可能机理 被引量:7
9
作者 胡雅君 刘屹岷 +1 位作者 吴琼 王晓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5-408,共14页
基于诊断,本文计算了1982~2014年江南春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总降水量,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化,探讨了前冬Nino3.4区域海温异常与江南春雨的联系及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江南春雨的起止时间和总降水量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 基于诊断,本文计算了1982~2014年江南春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总降水量,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化,探讨了前冬Nino3.4区域海温异常与江南春雨的联系及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江南春雨的起止时间和总降水量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江南春雨总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前冬Nino3.4指数为正时,一方面通过Walker环流在赤道120°E附近区域激发出异常下沉运动以及低层异常反气旋,增强了南海地区低层西南气流以及水汽输送,另一方面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相联系的印度洋增暖在赤道印度洋引发低层东风和孟加拉湾北部反气旋环流异常,进一步增强了江南地区的水汽输送;高层南亚地区则存在西风异常,对应江南上空辐散和抽吸作用加强,导致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使得江南春雨总量增加;前冬Nino3.4指数为负时则次年春雨偏少;并且前冬El Ni?o事件的强度对春雨异常也有影响,前冬El Ni?o强(弱)的年份,海温异常的信号能(不能)持续到春季,江南春雨总量通常偏多(偏少)。另外,加入了前冬南极涛动指数和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所建立的江南春雨总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回归结果比基于单独的Nino3.4指数能更好地反映江南春雨的异常,可用于季节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雨 年际变化 Nino3.4指数 El Nino强度 季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数据:内涵、应用及平台建设 被引量:54
10
作者 侯雪燕 洪阳 +8 位作者 张建民 邹亚荣 石晓勇 任力波 程晓 张彪 于华明 郭振华 崔要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9,共9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快速积累,海洋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洋大数据即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海洋领域的科学实践,具有大体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流转(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的"4V"...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快速积累,海洋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洋大数据即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海洋领域的科学实践,具有大体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流转(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的"4V"特征,是在大数据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下的价值实现,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开发海洋资源、拉动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础。本文讨论了海洋大数据的内涵和外延,从数据特征、数据种类的角度对海洋大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并详细介绍了海洋大数据的应用领域;进一步阐述了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在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实例中的应用;从数据共享、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海洋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对未来海洋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数据 海洋应用 平台建设 大数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等级遥感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丘仲锋 孙德勇 +1 位作者 王胜强 何宜军 《广西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492-498,共7页
海洋水体中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差异能反映其功能类型的不同,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探测对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功能多样性及浮游植物生物地理化学功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当前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遥感探测算法,阐述各算法的... 海洋水体中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差异能反映其功能类型的不同,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探测对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功能多样性及浮游植物生物地理化学功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当前浮游植物粒径等级的遥感探测算法,阐述各算法的步骤过程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优缺点。基于此,针对我国近海及海岸带水体,提出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等级(phytoplankton size classes,PSCs)遥感研究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粒径等级 遥感算法 海洋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登陆型台风对南黄海辐射沙脊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12
作者 杨刚 王锦 李春辉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直接登陆型台风作为影响江苏的主要台风类型之一,对当地近岸沉积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此,本研究以2024年直接登陆型台风“贝碧嘉”为例,借助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了该类型台风对江苏沿岸南黄海辐射沙脊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并与东... 直接登陆型台风作为影响江苏的主要台风类型之一,对当地近岸沉积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此,本研究以2024年直接登陆型台风“贝碧嘉”为例,借助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了该类型台风对江苏沿岸南黄海辐射沙脊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并与东、西两侧北上型台风“灿鸿”(2015年)及“利奇马”(2019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贝碧嘉”过境期间,在东风和东南风的共同驱动下,研究区内形成了显著的北向跨沙脊泥沙输运特征;然而,“贝碧嘉”对辐射沙脊的影响范围相对局限,其作用主要集中在沙脊南部。台风过境期间,沙脊南侧断面为外源泥沙输入的主要通道,而从北侧断面输出的泥沙相对较少,最终导致辐射沙脊区域呈现泥沙的净输入状态。相较之下,东、西两侧北上型台风“灿鸿”“利奇马”虽能引发辐射沙脊区大规模的泥沙输运,但泥沙净输入和输出量相对均衡,研究区泥沙净收支低于“贝碧嘉”期间。因此,直接登陆型台风对辐射沙脊泥沙净收支具有显著调控效应,应引起海岸带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 直接登陆型台风 沉积动力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构架的海气耦合智能模型对ENSO的预测及订正
13
作者 马天翼 智海 +1 位作者 张荣华 周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46,共14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作为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可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变暖下,ENSO的演变愈发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其模拟与预测已成为气候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作为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可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变暖下,ENSO的演变愈发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其模拟与预测已成为气候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研究引入基于Transformer架构开发的热带海气系统多变量智能预测模型——3D-Geoformer,开展ENSO预测的误差分析及订正研究。3DGeoformer模型不同于多数智能模型的仅对ENSO相关的单变量场或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实现了对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多变量三维场的准确表征和预测,保证了ENSO预测所需物理过程的完整性。同时,本文针对3D-Geoformer模型在ENSO中存在的春季预测技巧低、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SST)预测能力较弱和极端ENSO事件预测强度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经验正交分解(EOF)的季节预测误差订正技术,并应用于对3D-Geoformer预测结果的订正检验。在订正关系构建阶段,通过对1983-2009年的多变量预测场和预测误差场进行EOF分析,构建二者主成分序列间的线性关系,并用于后续误差订正。在测试阶段,利用预测场的EOF主成分系数以及与误差场主成分的线性关系,便可算出对应的预测误差场主成分,进而得到预测误差场和校正的预测场。结果显示,使用3D-Geoformer模型对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预测时,预测误差在0.15℃以下;赤道中东太平洋SST预测误差缩减46.7%。通过比较EOF订正前后的3D-Geoformer模型对赤道太平洋SST预测结果的异常相关系数(ACC)的差值,结果发现,ACC的差值均有正值区,表明经过EOF订正后的模型预测准确度提高,且优化了3D-Geoformer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第6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模式数据引起的“冷舌偏差”问题。模型对提前12个月对2015-2016年El Ni?o的预测订正结果显示,赤道西太平洋地区SST误差控制在0.5℃以内,赤道东太平洋SST预测误差减小约75%,误差范围缩至±0.5℃以内。本研究揭示了基于EOF分解的季节预测误差订正方法在改善模式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智能模型预测ENSO的精度提供了新方法,也为地球科学领域相关的模拟预测、误差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预测 EOF统计订正 TRANSFORMER 3D-Geo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标数据评估三阶Stokes波的非线性海浪谱
14
作者 贺超超 王子韵 +4 位作者 蔡烽 王海丽 王锦 刘雨立 董昌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共10页
海浪是海洋动力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海上航行与海上作业具有显著影响。利用海浪谱可以有效表征海浪能量在频率域上的统计分布特性。本文利用70个NDBC浮标站点的数据,分别基于JONSWAP谱与三阶Stokes波的非线性谱进行有效波高反演。结... 海浪是海洋动力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海上航行与海上作业具有显著影响。利用海浪谱可以有效表征海浪能量在频率域上的统计分布特性。本文利用70个NDBC浮标站点的数据,分别基于JONSWAP谱与三阶Stokes波的非线性谱进行有效波高反演。结果表明,与JONSWAP谱反演结果相比,非线性谱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平均提升程度均超过10%,最大提升程度分别达到28.54%和22.29%,具有显著优势。非线性谱相对于JONSWAP谱的提升程度与有效波高、风速、风向与波向的夹角以及站点水深的关系表明:提升程度随有效波高增加而增加;风速越大,提升程度越大;夹角越小,提升程度越大,且风速对于提升程度的影响远大于夹角的影响;在水深500 m以浅,两种海浪谱的反演精度均高于500 m以深,但在500~5500 m水深区间内,非线性谱的提升程度超过浅水区,存在线性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谱 波高反演 非线性谱 三阶Stokes波 JONSWAP谱 NDBC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LDER-MEAD算法的SAR等效雷达速度估计方法
15
作者 汪瑜 刘保昌 +3 位作者 何宜军 耿旭朴 项海兵 乔思奇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7,共9页
等效雷达速度是实现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的重要参数,可直接影响到SAR图像的聚焦效果。目前可通过轨道、姿态数据估计出等效雷达速度,但数据难获取,而通过SAR回波数据利用已有的自聚焦技术估计等效雷达速度又存在精度不高,速度慢等问... 等效雷达速度是实现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的重要参数,可直接影响到SAR图像的聚焦效果。目前可通过轨道、姿态数据估计出等效雷达速度,但数据难获取,而通过SAR回波数据利用已有的自聚焦技术估计等效雷达速度又存在精度不高,速度慢等问题。文中提出基于NELDER-MEAD搜索算法的SAR等效雷达速度估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图像对比度与最优化理论,通过搜索某个速度值使得SAR图像的对比度最大化,进而估计出等效雷达速度。该方法不指定搜索范围,可以在宽松的初始值下快速估计出稳定的、准确的等效雷达速度,实现较高精度的SAR成像。为星载SAR等效雷达速度的估计提供了可靠的求解方法和思路,在实践层面对研究SAR成像精度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LDER-MEAD算法 等效雷达速度估计 SAR成像 最优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方法在海洋溢油的气相色谱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李洪利 王坚红 +2 位作者 程军 刘刚 高鑫鑫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97,共5页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溢油的气相色谱鉴别,建立了一种新的海洋溢油气相色谱鉴别方法。即首先采用小波分解将气相色谱图曲线分解至不同的尺度,计算各尺度曲线分量的分形维数,基于分形维数参量,采用欧几里得距离判断不同样品气相色谱曲线的近...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溢油的气相色谱鉴别,建立了一种新的海洋溢油气相色谱鉴别方法。即首先采用小波分解将气相色谱图曲线分解至不同的尺度,计算各尺度曲线分量的分形维数,基于分形维数参量,采用欧几里得距离判断不同样品气相色谱曲线的近似程度,达到对溢油样品进行鉴别的目的。溢油事故实例数据分析表明,分形维数能较好的反映不同色谱曲线的差异,所建立的方法在筛选溢油样品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鉴别范围,可作为溢油鉴别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分形维数 气相色谱 小波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典型气旋与反气旋式海洋涡旋特征及影响机制模拟研究
17
作者 王坚红 李美琪 +2 位作者 彭模 王兴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8-960,共13页
为探讨黄海海洋涡旋的三维结构特征、能量输送与转换及影响机制,对黄海海域典型台风海洋气旋与近海海湾反气旋式涡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时空诊断分析。采用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区域海洋数值模式精细化描述台风... 为探讨黄海海洋涡旋的三维结构特征、能量输送与转换及影响机制,对黄海海域典型台风海洋气旋与近海海湾反气旋式涡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时空诊断分析。采用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区域海洋数值模式精细化描述台风海洋涡旋与近海海洋中小尺度涡旋系统。对涡旋能量传输特征模拟显示,气旋式和反气旋式海洋涡旋中,非对称强流区动能能量下传比涡旋中心部位的强度更强,维持时间更长,下传深度更深。反气旋式海洋涡旋因Ekman流动形成的向中心辐合作用,造成此类差异更显著。气旋涡的动能主要来源于台风的近海面风应力动能和海洋涡旋有效位能的转换,反气旋涡旋区域风动力偏弱,其动能强度维持在低位,其涡旋增强伴随着有效位能的增加。环境因子影响机制从风浪,底摩擦和地形三方面讨论。结果显示:耦合波浪模块后,台风强风应力和风浪的综合作用扩大台风海洋涡旋尺度,并增强涡旋环流强度,同时对相邻的反气旋涡有压缩和减弱作用。风浪效应对台风海洋涡旋有正贡献。强台风过程表层环流响应台风应力而浅水地形和底摩擦强烈影响涡旋下层,造成台风海洋涡旋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偏移,并影响到下层环流速度减小,流向与表层相反。在海洋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显著辐散区,其混合层下方有温盐要素的涌升对应,辐合区有温盐要素的下沉对应;同时海底地形的升降也造成温盐强迫上升与下降,其强度与地形起伏尺度成正比,较环流系统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域 台风海洋涡旋 FVCOM-SWAVE区域海洋模式 涡旋结构与能量输送 环境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密集度数据融合研究
18
作者 王安 何宜军 殷千惠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海冰密集度数据是开展全球海洋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为了研制出分辨率更高,误差更小的北极海冰密集度融合资料,本文使用了多源海冰密集度资料,以OSTIA(Operat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ce Analysis)数据集为... 海冰密集度数据是开展全球海洋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为了研制出分辨率更高,误差更小的北极海冰密集度融合资料,本文使用了多源海冰密集度资料,以OSTIA(Operat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ce Analysis)数据集为融合背景场,采用以下方案开展融合研究。首先,对现有5种海冰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其次,以OSI SAF(Ocean and Sea Ice Satellite Application Facility)资料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匹配法订正各资料的系统误差;然后,利用小波分解将各资料分解为低频信息和高频信息,对低频信息和高频信息分别计算融合权重和卡尔曼滤波处理;最后,利用小波重构将各资料进行融合,生成0.05°分辨率的北极逐日海冰密集度融合资料。通过对比国际上广泛认可的OISST(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OSTIA海冰密集度资料,验证结果显示:融合资料与OISST、OSTIA海冰密集度资料在北极的空间分布上高度一致,相关系数均超过0.967。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本融合资料与OISST的偏差由–1.170%减少到–0.108%,与OSTIA的偏差由0.276%减少到–0.156%;与OISST和OSTIA的均方根误差分别由9.835%减少为8.010%以及由7.427%减少为5.140%。本融合资料的偏差以及均方根误差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具有较高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密集度 小波变换 卡尔曼滤波 概率密度函数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岸长时间停留台风对我国的影响:以台风“小犬”和“烟花”为例
19
作者 熊清扬 吴巧燕 邹逸航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4,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威胁日益加剧,尤其是近岸长时间停留台风会对我国引起极端风暴潮、强降水及复合型灾害。本研究基于IBTrACS台风最佳轨迹数据集,分析了1982-2024年间我国大陆近岸200 km范围内停留台风的变化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威胁日益加剧,尤其是近岸长时间停留台风会对我国引起极端风暴潮、强降水及复合型灾害。本研究基于IBTrACS台风最佳轨迹数据集,分析了1982-2024年间我国大陆近岸200 km范围内停留台风的变化趋势,并重点探讨了2023年台风“小犬”的近岸停留特征,同时对比了2021年造成极端降水灾害的台风“烟花”,以揭示近岸停留台风的潜在灾害风险。研究表明,尽管近岸停留台风的数量未呈现显著变化趋势,但其停留时间呈现微弱上升,近年来平均停留时间达到历史最高值。台风“小犬”在近岸区域表现出低移速和外围风场扩张的特征,导致其潜在破坏力指数在停留期间持续增长,显示出强烈的能量积累能力,并显著扩大了降水范围,使强降水区向台风中心及沿海地区集中,达到峰值。相较之下,台风“烟花”虽近岸停留时间较短,但在与环境场及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仍引发了郑州创纪录的极端降水事件。本研究表明近岸长时间停留的非登陆台风也会造成巨大的灾害,未来研究需提升对这类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能力,以增强沿海防灾减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轨迹数据集 近岸停留台风 变化趋势 灾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人才观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
作者 李霞 沈桂凤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82-84,共3页
文章从科学人才观的视角出发,阐明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人员结构数量优化、角色定位不明确、职业归属感不强;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四条路径:树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才意识,优化... 文章从科学人才观的视角出发,阐明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人员结构数量优化、角色定位不明确、职业归属感不强;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四条路径:树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才意识,优化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人文环境,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治理模式,铺设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人才观 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