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重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秦卓凡 廖宏 代慧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8,共13页
地表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重污染事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文中综述了中国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对PM_(2.5)和O_(3)重污染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而O_(3)重污... 地表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重污染事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文中综述了中国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对PM_(2.5)和O_(3)重污染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而O_(3)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高温低湿天气条件下。气候变化(包括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大气成分变化驱动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影响大尺度环流和区域环流进而影响局地重污染气象条件。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影响PM_(2.5)的研究较为系统,能识别气候因子或全球变暖对典型重污染事件或重污染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但气候变化影响O_(3)重污染事件的研究还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大气重污染事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移动式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谷雨 郑有飞 +3 位作者 高庆先 张艳艳 刘婷 马占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51-660,共10页
介绍了第三代移动式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AML-3)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展示了该系统在监测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方面的优势,并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40.04°N,116.41°E)开展了大气环境和气象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面环境... 介绍了第三代移动式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AML-3)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展示了该系统在监测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方面的优势,并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40.04°N,116.41°E)开展了大气环境和气象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面环境监测相比,AML-3实现了对常规污染物浓度和颗粒物消光系数的近地面、垂直与斜程廓线分布以及地面气象要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大气压)的可移动综合监测;随高度增加大气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近地面出现极大值区,同时,晴天大风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层高度较晴天低风速天气条件下增加明显;相对湿度较大时,颗粒物数浓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反之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 大气环境 激光雷达 监测系统 垂直廓线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吴丹 沈开源 +4 位作者 盖鑫磊 夏俊荣 刘刚 李凤英 杨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37-3246,共10页
对南京北郊2014年1~11月的大气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WSOC在PM_(2.5),PM_10和TSP中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90±3.38、6.93±3.79、7.34±3.91μg/m^3,80%以上的WSOC集中在PM_(2.5)中.PM... 对南京北郊2014年1~11月的大气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WSOC在PM_(2.5),PM_10和TSP中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90±3.38、6.93±3.79、7.34±3.91μg/m^3,80%以上的WSOC集中在PM_(2.5)中.PM_(2.5)中WSOC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次之,与冬夏季较强的二次转化过程有关;春季粗粒径段浓度较高,受到土壤来源颗粒物的影响;秋季浓度最低.春秋季PM_(2.5)中WSOC浓度夜晚高于白天,受夜间不利扩散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冬夏季却是白天高于夜晚,与白天较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降水对各个粒径的WSOC都有清除作用,对PM_(2.5)的清除效率最高;四个季节比较,夏季清除效率最高,达到54.9%.霾发生时,随着霾污染等级的加重,PM_(2.5)中WSOC浓度逐渐增加,从非霾天的3.84μg/m^3升高到重度霾天的11.23μg/m^3,增加了近4倍,在细粒子中的比例也增大,霾天稳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二次有机污染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粒径分布 季节变化 昼夜变化 降水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交通工具内部颗粒物污染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丹 朱嫣红 +7 位作者 夏俊荣 史淑靖 杜茜 朱丹丹 王菲 袁权 卜松 刘建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123,共7页
为了解目前各种常用交通工具内部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利用颗粒物浓度监测仪(DT-9880M)在2015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于南京市鼓楼至新街口一带及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对各种城市交通工具如地铁、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内的颗粒物及室外的污染... 为了解目前各种常用交通工具内部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利用颗粒物浓度监测仪(DT-9880M)在2015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于南京市鼓楼至新街口一带及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对各种城市交通工具如地铁、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内的颗粒物及室外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同等天气条件下不同交通工具窗户关闭时内部PM_(2.5)和PM_(10)浓度分别为:私家车(84.2,145.0μg/m^3)>出租车(51.8,99.7μg/m^3)>地铁(28.2,45.8μg/m^3),地铁内部污染水平最低。(2)开窗时室外大气污染状况对公交车内部颗粒物浓度有一定影响,随着室外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公交车内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地铁由于封闭运行,车内颗粒物浓度与车外污染关系不大,与车内人流量有关。(3)对于私家车,吸烟会造成颗粒物浓度剧增,关窗与开内循环均能降低室内颗粒物浓度,其中开内循环效果显著,而车型和排量对室内颗粒物污染则无明显影响。(4)综合时耗,油耗和乘车费用三方面,地铁最省钱省时,且车内空气质量最好,出行时可以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具 颗粒物 室内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趋势及人群健康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晨 王佳燕 赵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8-1388,共11页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5−2019年PM_(2.5)平均浓度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MDA8 O_(3)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则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PM_(2.5)浓度和MDA8 O_(3)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分别呈“V”型和“M”型。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粤港澳珠三角区域MDA8 O_(3)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夏季。②2015−2019年PM_(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速为1.5μg/m^(3),而MDA8 O_(3)年均浓度表现为每年上升2.2μg/m^(3)。空间上,澳门地区、中山、香港地区、佛山和东莞的PM_(2.5)浓度降速较高,而珠海的MDA8 O_(3)浓度升速最高,其次是中山和深圳。③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因PM_(2.5)长期暴露导致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9638人〔95%置信区间(CI):4442~29458人〕与1236人(95%CI:782~1690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1%和29.3%;2019年因O_(3)长期暴露引起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2769人(95%CI:6449~25280人)与5700人(95%CI:1925~11227人),分别较2015年增加了21.5%与21.3%。研究显示,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PM_(2.5)污染改善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被O_(3)污染增加导致的健康风险所抵消,因此未来该地区需要特别重视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O_(3) PM_(2.5) 健康影响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典型交通区与背景区春季大气中VOCs的污染水平与日变化趋势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云杰 陆建刚 +5 位作者 赵欣 周晓静 单艳红 应蓉蓉 冯艳红 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于2014年春季使用Tedlar气袋采集南京市典型交通区与背景区的大气样品,参照美国EPA TO-15方法共检出30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研究了典型区域的VOCs污染特征与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交通区ρ(VOCs)范围为122.58!236.97μg·m-3,... 于2014年春季使用Tedlar气袋采集南京市典型交通区与背景区的大气样品,参照美国EPA TO-15方法共检出30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研究了典型区域的VOCs污染特征与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交通区ρ(VOCs)范围为122.58!236.97μg·m-3,平均值为(149.31±36.70)μg·m-3;背景区ρ(VOCs)范围为27.24!54.68μg·m-3,平均值为(43.29±10.53)μg·m-3。从污染物类型来看,烯烃、芳烃、卤代烃和酯类化合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交通区空气中VOCs以苯系物为主,质量浓度范围为18.72!41.28μg·m-3,平均值为(25.39±7.63)μg·m-3,苯系物浓度日变化高峰出现在9:00、12:00和18:00,与道路车流量密切相关;而背景区苯系物浓度偏低,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交通区苯系物各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4-乙基甲苯、1,3,5-三甲苯和1,2,4-三甲苯是主要的贡献因子,汽车尾气是交通区苯系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功能区 挥发性有机物 苯系物 日变化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减排时期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及健康效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艳阁 汪俊峰 +2 位作者 余光明 熊维彬 吴铜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9-297,共9页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SO_(2)与O_(3))的时空...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SO_(2)与O_(3))的时空差异开展对比分析,运用基于健康风险的空气质量指数(HAQI)法,研究河南省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变化特征,PM_(2.5)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影响较显著。减排初期(春节疫情期间),除NO2浓度迅速减少外,其他污染物没有明显变化,PM_(2.5)浓度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与大气氧化度增加促进二次化学过程的结果。春节后疫情期间,PM_(2.5)浓度迅速降低至疫情前的50%左右,为2019年同期的50%左右。基于HAQI结果,研究期间(冬-春)影响河南省大气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是PM_(2.5),HAQI值在减排期间比2019年同期降低23.8%,但HAQI>100,表明人们仍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大气污染物 污染特征 健康效应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PM_(2.1)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8
作者 吴梦龙 郭照冰 +3 位作者 刘凤玲 卢霞 刘杰 任玉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0-1166,共7页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京市市区OC、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79,3.18μg/m3,郊区工业区分别为13.44,3.74μg/m3,工业区污染更加严重.市区和工业区冬春季OC、EC含量较高且冬季OC、EC相关性较高,这与冬季燃煤量增加,并且受内陆西风及逆温的影响,污染物集中在南京市上空不易扩散有关;夏季两地OC、EC含量及相关性均达到最低,可能由于夏季降雨频繁,加上台风作用,稀释和清除了部分污染物.应用OC/EC比值法对市区和郊区工业区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进行了估算,两地均是夏季SOC占TOC比例最高,分别为46.63%、45.65%,SOC主要来自于光化学反应,可见在光照充裕、辐射强烈的夏季更加有助于SO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1 南京市 有机碳 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曹双 吴丹 +5 位作者 陈利珍 夏俊荣 陆建刚 刘刚 李凤英 杨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3-115,共13页
水溶性离子作为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受到广泛关注。文章详细总结了国内对于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包括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分析方法、时间和空间分布、来源解析、粒径分... 水溶性离子作为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受到广泛关注。文章详细总结了国内对于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包括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分析方法、时间和空间分布、来源解析、粒径分布特征、浓度的影响因素、环境和气候效应等几个方面,为深入了解其研究现状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时空分布 理化特性 环境与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有飞 傅颖 尹继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301,共9页
采用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MSP/OLS卫星夜晚灯光数据,基于Gis工具及Observe Minus Reanalysis(OMR)方法,定量分析了1961—2010年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 采用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MSP/OLS卫星夜晚灯光数据,基于Gis工具及Observe Minus Reanalysis(OMR)方法,定量分析了1961—2010年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以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从而导致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吻合。另外,城市化对温度趋势的贡献以日较差>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其中大都市的贡献率最大。强(弱)副高年城市化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升高(降低),强副高年大城市对温度的响应较大,而弱副高年中等城市对温度的响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Gis 城市化 夏季气温 OMR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陆极端高温基于去趋势波动及排列熵法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有飞 尹继福 吴荣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7,共7页
为进一步掌握我国大陆极端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确定全国83个站点极端高温阈值,通过排列熵方法检测全国10个区的极端高温周期和突变。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极端高温频数主要以7年、10~13年和16~20年三大周期变化;突... 为进一步掌握我国大陆极端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确定全国83个站点极端高温阈值,通过排列熵方法检测全国10个区的极端高温周期和突变。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极端高温频数主要以7年、10~13年和16~20年三大周期变化;突变主要发生在1960年代、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1950年代初极端高温频率年值最大,而后急剧下降,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极端高温年频数均值南方较北方大,且大、小频数分布区域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学 极端高温 去趋势波动分析 排列熵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痕量有机胺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兴 马嫣 +2 位作者 郑军 陈敏东 Halim Jabbour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31-39,共9页
作为大气中最重要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有机胺易与硫酸、硝酸气体生成胺盐,促进新颗粒的形成,同时也可与臭氧、OH自由基、NO3自由基发生氧化反应,是二次气溶胶的前体物.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有机胺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常规的离线检测技... 作为大气中最重要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有机胺易与硫酸、硝酸气体生成胺盐,促进新颗粒的形成,同时也可与臭氧、OH自由基、NO3自由基发生氧化反应,是二次气溶胶的前体物.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有机胺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常规的离线检测技术和在线质谱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对比,重点介绍了质谱法工作原理以及测定大气有机胺的优越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测量方法 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的变化 被引量:58
13
作者 乐旭 雷亚栋 +6 位作者 周浩 刘竹 胡斯勒图 蔡兆男 林金泰 江志红 廖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疫情期间全国地表臭氧浓度同比升高1.9 nL/L(5%),其中华北平原以降低为主,东南部地区以上升为主。PM2.5浓度同比下降12.6μg·m^-3(24.9%),其中长三角降幅最大。二氧化氮(NO2)的地面浓度和对流层柱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降低20%~30%,体现了高低层的一致性。地面一氧化碳(CO)浓度同比降低17%,而对流层CO柱浓度升高2.5%,可能原因是境外生物质燃烧输送提升了我国南方高层大气的CO浓度。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降低,导致地表晴空短波辐射同比升高11.6 W·m^-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人为碳排放 大气污染 臭氧 PM2.5 葵花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融合数据评估2014—2018年中国地表大气臭氧污染变化及其健康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莼璐 王毅一 +3 位作者 史之浩 孙金金 龚康佳 胡建林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7-745,共9页
基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观测数据、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获得了2014、2018年地表大气O_(3)质量浓度水平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通过空气污染控制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CE)评估了2014、2018... 基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观测数据、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获得了2014、2018年地表大气O_(3)质量浓度水平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通过空气污染控制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CE)评估了2014、2018年中国O_(3)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O_(3)日8 h最大(O_(3)-MDA8)质量浓度年均值为98.0μg/m^(3),较2014年的87.9μg/m^(3)增长了11.5%,其中安徽省、山西省和山东省的O_(3)-MDA8质量浓度增加最为明显;2014和2018年O_(3)相关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7.4万和26.7万,过早死亡人数增长率约为57%;中国9个区域中的中部区域O_(3)质量浓度和O_(3)相关过早死亡人数较其他几个区域增长最多,并且人口密度为1000人/km2左右的区域过早死亡人数增加最多;河南省、河北省和四川省的O_(3)相关过早死亡增加人数比其他省份多;近年来中国地表大气O_(3)的健康危害的增加程度远大于O_(3)质量浓度的增加程度,应尽快加强对O_(3)污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多源数据融合 暴露评估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和矿业活动叠加区土壤剖面镉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艺惠 文鑫 +3 位作者 钟聪 朱槟栾 苏丹妮 王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5,共15页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 桂西北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导致土壤污染风险增大,对粮食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广西河池地区典型岩溶地质高背景与矿业活动叠加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条水稻田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分析镉(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有效性,结合富集因子法、风险评价指数等对土壤剖面Cd污染状况与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条剖面土壤Cd在表层(0~20 cm)均显著富集,表明在土壤表层有明显人为来源的重金属Cd积累。根据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距离矿区较远的两条剖面土壤Cd含量有个别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靠近矿区的剖面则有90%的土壤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值。研究区土壤剖面Cd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农业耕作和矿业活动等多因素相互叠加,不同剖面含量差异主要取决于距离矿区的远近,同一剖面则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剖面Cd主要以铁锰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存在,其生物有效性主要受控于土壤Cd总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铁锰氧化物的固定作用,表现出远离矿区的土壤剖面以及土壤表层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剖面 富集特征 形态分布 生物有效性 岩溶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物输送对南京臭氧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龚康佳 李琳 +2 位作者 史之浩 谢晓栋 胡建林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3-712,共10页
近年来南京O_(3)污染逐渐加剧,为了了解本地及周边城市排放对南京O_(3)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源导向的WRF/CMAQ区域空气质量模型对长三角2018年3—10月O_(3)污染季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模拟。通过追踪长三角41个城市的排放,探究了长三角地区... 近年来南京O_(3)污染逐渐加剧,为了了解本地及周边城市排放对南京O_(3)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源导向的WRF/CMAQ区域空气质量模型对长三角2018年3—10月O_(3)污染季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模拟。通过追踪长三角41个城市的排放,探究了长三角地区对南京O_(3)的传输特征以及不同风向下的来源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京O_(3)非污染日和污染日的本地贡献差异不大,分别为56.8%和49.5%;而污染发生时周边城市对南京O_(3)的贡献由36.4%增加至46.3%,长三角以外地区的贡献由6.8%减少至4.7%。;南京O_(3)污染日江苏省内对其贡献占73.1%,而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分别贡献了10.8%、10.5%和0.95%。污染期间南京本地分别由NO x和VOCs作为前体物生成O_(3)(分别记为O_(3)N和O_(3)V)的贡献比率约为7∶13,说明南京本地VOCs对O_(3)生成贡献较大。污染日期间东南风和东北风占比分别为38.0%和35.9%,当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上风向城市扬州对其贡献达13.6%;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时,上风向城市常州(7.3%)、镇江(7.0%)和无锡(6.5%)对南京O_(3)的贡献较大。因此,南京O_(3)污染控制应考虑根据不同风向对上风向城市群的区域联防联控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南京 区域输送 源导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冬季雾天颗粒物中PAHs分布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30
17
作者 顾凯华 樊曙先 +5 位作者 黄红丽 张红亮 范洋 祖繁 朱彬 李红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3-1240,共8页
为研究南京冬季雾天PM10、PM2.5中PAHs的分布特征以及雾天气条件对其影响,2007年11月15日至12月30日分别于雾天和晴天采集了大气气溶胶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16种优控PAHs.结果表明,雾天PM10和PM2.5中Σ16PAHs质量浓度较晴天分别... 为研究南京冬季雾天PM10、PM2.5中PAHs的分布特征以及雾天气条件对其影响,2007年11月15日至12月30日分别于雾天和晴天采集了大气气溶胶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16种优控PAHs.结果表明,雾天PM10和PM2.5中Σ16PAHs质量浓度较晴天分别高出34.72,35.35ng/m^3,且昼夜变化没有晴天明显.低环PAHs在所在粒径段内占有比例逐渐递减,而高环PAHs逐渐增大.雾天苯并(a)芘(BaP)等效质量浓度(BaPE)超出BaP居民区标准(5.0ng/m^3)1.48ng/m^3.分析气象条件看出,雾天逆温层结稳定、相对湿度较大,且0.65-2.10μm粒子中PAHs质量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呈现出积聚模态颗粒物富集;雾天有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气流存在,为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水汽来源,带来的污染颗粒充当雾凝结核;同时弱风条件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雾体变厚,维持雾发展,加重了PAHs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天 PAHs分布特征 PM10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薛红喜 李峰 +3 位作者 李琪 王连喜 王云龙 胡正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为活动强烈控制和干扰的系统,对其碳源/汇的评价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首先概括了以涡度相关法为手段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间变化、驱动机制和模型模拟等方面...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为活动强烈控制和干扰的系统,对其碳源/汇的评价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首先概括了以涡度相关法为手段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间变化、驱动机制和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提出了建议,认为长期观测与研究、多因子协同作用、模型开发与尺度推绎、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价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农田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交叉验证的小麦LAI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任哲 陈怀亮 +2 位作者 王连喜 李颖 李琪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0,共7页
叶面积指数(leave area index,LAI)是表征植被冠层结构和生长状况的关键参数,采用遥感技术进行LAI反演是遥感反演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利用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高光谱数据,计算其一阶和二阶导数,并构建植被指数(RVI,NDVI,EVI,DVI和MSAVI... 叶面积指数(leave area index,LAI)是表征植被冠层结构和生长状况的关键参数,采用遥感技术进行LAI反演是遥感反演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利用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高光谱数据,计算其一阶和二阶导数,并构建植被指数(RVI,NDVI,EVI,DVI和MSAVI)及三边变量参数等高光谱变量;将上述参数与小麦LAI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交叉验证法进行多种回归分析,确定反演小麦LAI的敏感参数,选择反演模型;最后使用敏感参数构建所有样本的小麦LAI反演模型,并比较其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交叉验证的反演建模,其拟合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整体上较未经交叉验证反演建模结果的RMSE小;在用敏感参数构建的回归模型中,RVI立方回归模型是用遥感数据反演小麦LAI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LAI) 遥感反演 交叉验证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埋场甲烷排放因素分析及甲烷减排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有飞 周渭 +2 位作者 尹继福 周兴 朱晶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296-304,共9页
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对于整个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害问题.文章从填埋场甲烷产生的相关因素、垃圾处理现状和填埋... 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对于整个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害问题.文章从填埋场甲烷产生的相关因素、垃圾处理现状和填埋场甲烷减排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总结.甲烷的产生受填埋场中的垃圾特性、含水率、温度、pH值、填埋时间、渗滤液含量和其他因素影响.当前的填埋场减排技术包括原位减排、资源化利用和末端控制等,填埋场可以从多方面共同作用实现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甲烷 减排 垃圾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