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水稻生产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1
作者 邵立瑛 申双和 +1 位作者 高磊 褚荣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232-239,共8页
选用江苏省72个县市1951~201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利用五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以减产率大于5%作为受灾的界限,统计各县市灾害发生的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通过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和... 选用江苏省72个县市1951~201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利用五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以减产率大于5%作为受灾的界限,统计各县市灾害发生的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通过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和抗灾性能四个因素,构成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评估模型计算灾害风险度,对江苏省地区水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对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地区水稻产量的年代变化主要1951~1963年,1972~1986年以及1997~2005年,其余时间段产量波动较为平缓;②1951~2010年水稻受灾频次存在8年、16年、28年、32年、53年、58年时间尺度的显著周期性变化,以28年、32年为周期的震荡最强,是水稻受灾频次的第一主周期;③水稻综合风险度基本沿西北-东南分布,北部高于南部。获得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影响下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风险水平,可以为未来农业生产中水稻栽培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水稻 农业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3
2
作者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30,共11页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对致灾因子的概括性尚不足,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临近预警技术缺乏,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规律揭示不够。该文同时指出未来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指标的研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构建农业气象灾害实时预警技术体系,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动态监测体系,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评估研究,加强气象或气候预测信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预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时空变化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7
3
作者 马润佳 申双和 陶苏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风险分布,利用该地区1961~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1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面积产量数据,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基础构建灾害辨识指标,分析了一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综合考虑致灾因...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风险分布,利用该地区1961~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1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面积产量数据,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基础构建灾害辨识指标,分析了一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性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风险度区划。结果表明:1近51年长江中下游一季稻洪涝灾害年际变化显著,除重度洪涝外均呈增加态势;大部分地区灾害发生频次为30~90次,高发区在湘鄂交界西部地区。2一季稻洪涝灾害发生概率高值区在长江沿岸地区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达30%以上;灾损率为3.2%~5.2%,大致呈阶梯分布,从东到西逐渐减小;大部分地区种植比率低于10%,江苏省的种植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省;风险度分布大致以长江为轴,由长江沿岸向外逐渐递减,最高值出现在湖南石门,达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模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值理论的广东省台风灾害损失分布及其金融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亚玲 姜珊 +1 位作者 吴先华 周蕾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26-131,220,共7页
广东省是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巨灾带来的潜在风险显著提升。该文尝试采用基于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拟合广东省历年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巨灾损失的厚尾特征,并设计了一种台风巨灾债券。最后从金融角度提出相... 广东省是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巨灾带来的潜在风险显著提升。该文尝试采用基于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拟合广东省历年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巨灾损失的厚尾特征,并设计了一种台风巨灾债券。最后从金融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理论 POT模型 台风灾害 损失分布 金融对策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1月海南省瓜菜苗期湿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蕾 霍治国 +1 位作者 黄大鹏 吴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2-441,共10页
为了评估海南省冬种瓜菜苗期生长阶段容易遭受的湿涝灾害,基于1998—2011年海南省18个气象站气象资料、各市县西瓜、豇豆、辣椒、丝瓜4种冬种瓜菜产量及苗期湿涝灾情资料,以降水量、降水日数等因子建立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标,通过灾情反演... 为了评估海南省冬种瓜菜苗期生长阶段容易遭受的湿涝灾害,基于1998—2011年海南省18个气象站气象资料、各市县西瓜、豇豆、辣椒、丝瓜4种冬种瓜菜产量及苗期湿涝灾情资料,以降水量、降水日数等因子建立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标,通过灾情反演构建苗期湿涝致灾等级指标,结合孕灾、灾损和防灾能力进行瓜菜苗期湿涝灾害综合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瓜菜苗期湿涝危险性从西南至东北增加,轻度与重度湿涝风险概率分布趋势相反,苗期湿涝孕灾敏感性从中西部山区向沿海和平原地区增加,瓜菜苗期湿涝灾损风险和防灾能力分布存在差异,且不同瓜菜差异明显;4种瓜菜苗期湿涝综合风险总体分布趋势一致,从西南至东北地区风险等级加重,降水、地势、土地等因素综合导致东部和北部部分地区苗期湿涝的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瓜菜 苗期湿涝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籽粒品质评价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信志红 郭建平 +4 位作者 谭凯炎 刘凯文 杨荣光 张利华 孙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05-1217,共13页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小麦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均属中蛋白品种,其主要品质性状中,淀粉含量最高且变异程度最小,蛋白质含量次高变异程度居中,脂肪含量最低但变异程度最大;蛋白质、脂肪和产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品质含量地域分布总体呈北方较南方高而稳定的特点;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品质可由3个主成分解释,一般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含量最低,北方麦区氨基酸品质优于南方麦区,表明北方气温日较差大更利于提高氨基酸含量;脂肪组分脂肪酸品质可由4个主成分解释,一般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最高,饱和脂肪酸十五碳一烯酸含量最低。温湿条件是影响冬小麦籽粒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可通过调整开花—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蛋白质或氨基酸品质,通过调节开花—成熟期最低气温和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脂肪或脂肪酸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南北方冬麦区 籽粒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半冬性小麦灌浆速度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信志红 郭建平 +3 位作者 谭凯炎 张利华 孙义 杨荣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36-1746,共11页
选用黄淮海冬麦区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郯麦98、山农18、徐麦33、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半冬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变化趋势和气象因子对灌浆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 选用黄淮海冬麦区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郯麦98、山农18、徐麦33、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半冬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变化趋势和气象因子对灌浆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播期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小、千粒重最大,迟播10 d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大、千粒重最小;华北区品种郯麦98灌浆速度表现最稳定、千粒重最高,而黄淮区品种皖麦52灌浆速度最大;半冬性小麦灌浆持续期为35~39 d;南北气候差异是影响各品种冬小麦灌浆速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半冬性小麦各播期灌浆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灌浆速度变化与相关显著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相符合;灌浆速度峰值期一般出现在开花后15~25 d,迟播冬小麦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较对照处理提前,不利于提高粒重;气温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影响显著,其中最高气温要素是影响不同播期品种灌浆速度的共有关键因子。通径分析表明,最高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由自身的直接效应决定,而日照时数与最低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与间接效应一致;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最重要,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较弱;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均为灌浆速度的限制因子,其中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变化的决策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灌浆速度 通径分析 决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气候指数评价1981~2014年南京夏季舒适度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文娟 申双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136,共5页
根据南京市1981~2014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多节点热生理评估模型——UTCI模型,对南京市夏季舒适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近34 a来UTCI值和高温不舒适日数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增长速率分别为0.16℃/10 a和0.08 d/10 a。高温不舒... 根据南京市1981~2014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多节点热生理评估模型——UTCI模型,对南京市夏季舒适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近34 a来UTCI值和高温不舒适日数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增长速率分别为0.16℃/10 a和0.08 d/10 a。高温不舒适日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超过总数的90%;特别进入21世纪后,7月下旬和8月上旬高频率年份增多。近16 a南京高温不舒适日数首尾持续时间呈减少趋势,且相对稳定,约为50 d/a。与温湿指数和经典三要素模型对比,UTCI模型下的高温不舒适日数与高温日数有较好的一致性。UTCI考虑多重气候因素和服装要素,评价结果更接近于人体真实热状态,且更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气候指数 南京 高温不舒适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农牧交错带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马雅丽 郭建平 +1 位作者 栾青 刘文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81,共7页
晋北地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过渡带,干旱是影响该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正确评价农业旱灾脆弱性是科学应对干旱的基础和前提。选取晋北地区作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11项指标,运用熵权... 晋北地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过渡带,干旱是影响该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正确评价农业旱灾脆弱性是科学应对干旱的基础和前提。选取晋北地区作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11项指标,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加权建立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模型,并基于GIS的Iso非监督聚类方法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晋北农牧交错带旱灾脆弱性分布特征是,东北和西南地区较重,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较轻。重度和中度脆弱区占晋北地区总面积的58.2%,轻度脆弱区占27.0%,晋北农牧交错带农业旱灾脆弱性整体来说较重。在各影响指标中,有效灌溉面积和机井数影响最大,其次是乡村人均收入和降水量,说明气候和人为抗旱能力对农业旱灾脆弱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应适当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业防旱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脆弱性 评价 农牧交错带 晋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雅丽 郭建平 +2 位作者 栾青 刘文平 李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03-1311,共9页
通过设置对冬小麦起身—灌浆期不同阶段的充分灌水试验,即分别在起身期(T1)、起身—拔节期(T2)、抽穗—灌浆期(T3)进行充分灌水处理,模拟自然状态下土壤从水分饱和到产生干旱的整个过程,并以起身—灌浆初期各发育期充分灌水处理为对照(C... 通过设置对冬小麦起身—灌浆期不同阶段的充分灌水试验,即分别在起身期(T1)、起身—拔节期(T2)、抽穗—灌浆期(T3)进行充分灌水处理,模拟自然状态下土壤从水分饱和到产生干旱的整个过程,并以起身—灌浆初期各发育期充分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持续性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春季大田生产中选择充分灌溉时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持续性水分胁迫下冬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CO_(2)浓度(C_(i))均有所下降,且光合日变化峰值不同程度提前。T1、T2、T3处理的冬小麦T_(r)和C_(i)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比CK差异显著,但T1、T2、T3处理之间在灌浆期差异不显著。在T3受到持续性水分胁迫,即使后期复水,相比仅在T2受到持续性水分胁迫来说,其叶绿素含量、P_(n)和G_(s)降低更明显。冬小麦在T3受到持续性水分胁迫,造成冬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最明显,对产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水分胁迫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娟 申双和 +1 位作者 李新建 张文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0-244,共5页
根据甄选的中国52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全国年际参考作物蒸散量,探究了中国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与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通过对中国参考... 根据甄选的中国52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全国年际参考作物蒸散量,探究了中国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与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通过对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61—201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先有下降趋势(1961—1993年),下降幅度不大,后又有缓慢的回升(1994—2010年),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通过对各站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平均值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明显大于东北地区和中部腹地;(3)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和气温(气温影响范围广,风速影响程度大),也与中国地形复杂、面积广阔、经纬跨度大、各地气象条件差异导致作物蒸散能力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模型 参考作物蒸散量 变化趋势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建平 栾青 +1 位作者 王婧瑄 张丽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4,共8页
降水资源是农作物的主要水分来源,农作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未考虑农作物冠层对降水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用。该文通过2018年玉米生长季在辽宁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 降水资源是农作物的主要水分来源,农作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未考虑农作物冠层对降水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用。该文通过2018年玉米生长季在辽宁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降水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玉米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结果表明:在降水量一定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的二次多项式拟合相关最佳;在叶面积指数一定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量与降水量的幂函数拟合相关最佳。综合叶面积指数和降水量分析表明:玉米冠层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平方及降水量对数函数拟合呈正相关。根据我国玉米传统种植方式,高产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最大一般为5~6,因此,对一次降水的最大截留量通常约为1.5~2.3 mm,当叶面积指数小于1时,对降水的截留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冠层 降水截留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降水截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降水资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水分来源,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降水不仅影响自然植物物种分布,也影响植物生产力。由于未考虑植物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 降水资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水分来源,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降水不仅影响自然植物物种分布,也影响植物生产力。由于未考虑植物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用,因此,讨论降水截留在水文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中均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介绍降水截留的观测方法,包括间接测量法中各分量测定方法、直接测量法详细过程及应用各种方法需注意的问题;系统回顾有关森林和农作物对降水截留的研究成果;探讨在植物对降水截留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截留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截留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没有完善的方法导致测定结果准确性不足,植物种植密度不同导致截留差异,降水强度不同导致截留差异,风速、植物形态结构、叶片表面特性等因素也会影响降水截留的大小。降水过程中植物叶面蒸发问题、降雪的截留问题、风的影响、研究尺度、研究方法以及综合模拟模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降水截留 降水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被引量:12
14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3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喻丽 沙修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9-785,共7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 为揭示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数据以及Reg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从中提取江苏省气象资料,对RegCM3下1951-2100年江苏省热量资源及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热量资源总体呈现年≥10℃积温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且随年份增加逐渐增加;一季稻适播期(≥10℃初日)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且随年份增加逐渐提前;一季稻生育期天数1951-2010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缩短,2011-2100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2)随着热量资源的逐渐增加,江苏省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呈现出时间上低-高-低、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苏南西南部一直为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江苏省 热量资源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共极化差分相移资料的滤波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川鸿 周筠珺 +3 位作者 肖辉 赵鹏国 张晓玲 胡天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估算方面相较于中值滤波、综合滑动平均、综合卡尔曼滤波及综合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都是最优秀的,其能较好地保留原始Ψ_C平均趋势及细节特征(偏差基本在±2°可信范围内,部分区域由于对原始Ψ_C细节特征的保留会略有超出),避免探测误差零值对滤波产生的影响(误差零值订正值回归平均趋势水平,偏差在±2°可信范围内),对原始Ψ_C距离廓线的平滑程度达到了94%~97%[平滑了超出±1.5°Gate^(-1)(Gate表示雷达距离库)的波动,对±1.5°Gate^(-1)内波动保留];(2)估算的K_(DP)整体在±5°km^(-1)边界阈值内,避免了探测误差零值、环境噪声和δ对K_(DP)估算产生的误差影响,K_(DP)对较强降水指示明显(在回波强度30 dBZ≤Z_H<37 dBZ的层积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25°km^(-1),峰值可达到4.3°km^(-1);在回波强度30 dBZ≤Z_H<50 dBZ的积雨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1°km^(-1),峰值可达到1.95°km^(-1))。本文工作对于降水估测和水成物粒子识别有着改善效果,这对雷暴天气预警预报具备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极化差分相移 滤波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保险的天气指数研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雅子 申双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61-464,共4页
利用江苏省近50年来的气象数据及水稻关键生育期数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夏季水稻高温热害指标,通过对产量数据的分析,得到产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运用Copula函数计算可知夏季高温与水稻产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风险指标f将全省划分为... 利用江苏省近50年来的气象数据及水稻关键生育期数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夏季水稻高温热害指标,通过对产量数据的分析,得到产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运用Copula函数计算可知夏季高温与水稻产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风险指标f将全省划分为2个风险区域,在受灾风险较高的Ⅰ区和较低的Ⅱ区免赔额分别设为10%和5%,在此基础上计算出2个区域的保险费率。对比发现,保险费率的分布与风险指标的分布相似,表明天气指数保险的设计有效地减小基差风险,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天气指数保险 COPULA函数 风险指标 基差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的贵州威宁雹胚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海迅 周筠珺 +2 位作者 曾勇 邹书平 杨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9-557,共19页
为探究贵州省威宁地区雹暴过程中雹胚粒子的演变特征,本文在对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数据经过退折叠、滤波、自适应衰减订正后,运用Barnes插值方法对偏振参量进行插值,并结合模糊逻辑算法进行水成物粒子识别,然后对威宁县的两次典型雹暴过... 为探究贵州省威宁地区雹暴过程中雹胚粒子的演变特征,本文在对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数据经过退折叠、滤波、自适应衰减订正后,运用Barnes插值方法对偏振参量进行插值,并结合模糊逻辑算法进行水成物粒子识别,然后对威宁县的两次典型雹暴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过程中高密度霰的来源均为冰晶聚合物和冻滴,低密度霰粒子的来源均为冰晶粒子;单体雹暴过程中高密度霰粒子对冰雹的产生贡献最大,多单体雹暴过程中低密度霰粒子对冰雹的产生贡献最大。(2)多单体雹暴中,衰减单体的高空辐合以及低空辐散对发展单体的雹胚形成有促进作用。(3)单体雹暴降雹前:低密度霰粒子数量近乎不变;由于冰晶聚合物增多使得消耗过冷水粒子速度加快,导致过冷水粒子减少,而且有部分高密度霰粒子坠落至地面,导致高密度霰粒子数量减少,每分钟减少的距离库数为10;降雹时:高密度霰粒子淞附过冷水粒子增长形成冰雹,导致高密度霰粒子减少,每分钟减少的距离库数为12.1;而在"贝吉龙过程"(即Wegener-Bergeron-Findeisen过程,简称WBF)以及冰晶聚合物的淞附作用下,低密度霰粒子迅速增多,每分钟增加的距离库数为36;降雹后:低密度霰粒子坠落,数量快速减少,每分钟减少的距离库数为36.6;低密度霰粒子在下降过程中淞附过冷水、冰晶聚合物等粒子转化成高密度霰粒子,导致高密度霰粒子总量几乎不变,每分钟增加的距离库数为2。(4)多单体雹暴降雹前与单体雹暴类似,不同的是在消散单体的促进作用下,发展单体的发展速度、雹胚数量、回波强度均高于单体雹暴;降雹时:低密度霰粒子在下落过程中淞附过冷水滴增长形成冰雹,导致数量迅速减少,每分钟减少的距离库数为62.6;高密度霰粒子数量增加,每分钟增的距离库数为16.5;由成熟到降雹的时间比单体雹暴长15分钟左右;降雹后与单体雹暴类似。(5)通过对威宁地区雹暴机制的分析,分别建立了单体雹暴、多单体雹暴的概念模型。本文针对两种典型雹暴的各个过程中雹胚的演变特征研究得到了初步结果,这对于雹暴预警、预报以及人工消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识别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 微物理 雹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单体中雹胚生长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梓利 周筠珺 +2 位作者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12268-12277,共10页
为探究威宁地区孤立单体雹胚的演变特征,基于双线偏振雷达数据,通过模糊逻辑相态识别算法,研究了2018年3月30日雹暴过程霰粒子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2018年3月30日雹暴发展阶段有一过冷水累积区存在,且该累积区范围在成熟阶段进一步扩... 为探究威宁地区孤立单体雹胚的演变特征,基于双线偏振雷达数据,通过模糊逻辑相态识别算法,研究了2018年3月30日雹暴过程霰粒子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2018年3月30日雹暴发展阶段有一过冷水累积区存在,且该累积区范围在成熟阶段进一步扩大,维持至消散阶段;低密度霰分布于3~7 km,高密度霰分布于0~3 km,过冷水分布于1~4 km,冰雹分布于0~6 km,高密度霰和低密度霰对冰雹的生成都有贡献,但从整个降雹阶段分析,高密度霰为本次雹暴中冰雹的主要来源;冰雹区和过冷水累积区对应着反射率高值区,上升气流将高密度霰带往过冷水累积区形成冰雹是本次过程成雹的主要机制,通过对雹暴机制的分析,建立了相关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识别 微物理过程 雹胚 霰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