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43
1
作者
栾天
郭学良
+1 位作者
张天航
郭丽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91,共13页
云和降水过程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清除途径,但由于降水过程和大气污染颗粒物本身的复杂性,目前降水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该文利用2014年3月—2016年7月在北京地区连续观测的PM_(2.5)和降水数据,研究了不...
云和降水过程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清除途径,但由于降水过程和大气污染颗粒物本身的复杂性,目前降水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该文利用2014年3月—2016年7月在北京地区连续观测的PM_(2.5)和降水数据,研究了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率,以及雨滴谱、风速和降水持续时间对PM_(2.5)清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降水强度越大,对PM_(2.5)清除效率越高。小雨、中雨和大雨对PM_(2.5)清除率平均值分别为5.1%,38. 5%和50.6%。小雨不但对PM_(2.5)的清除率最低,而且对PM_(2.5)的清除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约50%的小雨个例中PM_(2.5)质量浓度出现减小情况,而另外50%的小雨个例中,PM_(2.5)质量浓度出现增加情况。在持续时间长或地面风速增大的情况下,小雨也表现出较高的清除率。在中雨和大雨情况下,PM_(2.5)质量浓度均出现明显减小情况。但降水持续时间和风速对中雨和大雨的清除率影响较小,这是由于中雨和大雨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清除大部分PM_(2.5),因此,对降水的持续时间和风速大小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降水清除
降水强度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被引量:
27
2
作者
唐洁
郭学良
常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7-1343,共17页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C)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水分转化与收支
降水再循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降水形成机制
被引量:
10
3
作者
常祎
郭学良
+2 位作者
唐洁
卢广献
亓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0-734,共15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和水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2014年7月在那曲地区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降水形成机制。飞机探测的云系主要为初生或发展阶段的冰...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和水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2014年7月在那曲地区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降水形成机制。飞机探测的云系主要为初生或发展阶段的冰水混合云,云滴数浓度低于平原、海洋地区1~2个量级,云内存在大量大云滴和雨滴,过冷水含量高。大粒子(D≥50μm)数浓度量级为10^(0)~10^(1) L^(-1),云内上升气流速度集中在1~4 m·s^(-1)。青藏高原云滴谱主要呈双峰型,云内冰相粒子多为密实、不透明的霰粒子,云内凇附过程显著。云内暖雨过程产生的大云滴和雨滴有利于冰相过程,尤其是凇附过程的产生,使得青藏高原云更易产生降水。此外,残留云系与对流云有着较为类似的微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
飞机观测
云微物理结构
降水形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43
1
作者
栾天
郭学良
张天航
郭丽君
机构
中国
气象
科学研究院
灾害
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气象
科学研究院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
气象
中心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91,共13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806001
GYHY201406001)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511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2004)
文摘
云和降水过程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清除途径,但由于降水过程和大气污染颗粒物本身的复杂性,目前降水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该文利用2014年3月—2016年7月在北京地区连续观测的PM_(2.5)和降水数据,研究了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率,以及雨滴谱、风速和降水持续时间对PM_(2.5)清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降水强度越大,对PM_(2.5)清除效率越高。小雨、中雨和大雨对PM_(2.5)清除率平均值分别为5.1%,38. 5%和50.6%。小雨不但对PM_(2.5)的清除率最低,而且对PM_(2.5)的清除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约50%的小雨个例中PM_(2.5)质量浓度出现减小情况,而另外50%的小雨个例中,PM_(2.5)质量浓度出现增加情况。在持续时间长或地面风速增大的情况下,小雨也表现出较高的清除率。在中雨和大雨情况下,PM_(2.5)质量浓度均出现明显减小情况。但降水持续时间和风速对中雨和大雨的清除率影响较小,这是由于中雨和大雨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清除大部分PM_(2.5),因此,对降水的持续时间和风速大小不敏感。
关键词
PM2.5
降水清除
降水强度
影响因子
Keywords
PM2.5
precipitation scavenging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mpact factors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被引量:
27
2
作者
唐洁
郭学良
常祎
机构
中国
气象
科学研究院
灾害
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气象
科学研究院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7-1343,共17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01~~
文摘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C)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
水分转化与收支
降水再循环率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Numerical simulation
Cloud microphysics
Water transformation and budget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降水形成机制
被引量:
10
3
作者
常祎
郭学良
唐洁
卢广献
亓鹏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
大学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0-734,共15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9QZKK0104)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005070)
+1 种基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Y010)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重大专项(GYHY201406001)。
文摘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和水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2014年7月在那曲地区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降水形成机制。飞机探测的云系主要为初生或发展阶段的冰水混合云,云滴数浓度低于平原、海洋地区1~2个量级,云内存在大量大云滴和雨滴,过冷水含量高。大粒子(D≥50μm)数浓度量级为10^(0)~10^(1) L^(-1),云内上升气流速度集中在1~4 m·s^(-1)。青藏高原云滴谱主要呈双峰型,云内冰相粒子多为密实、不透明的霰粒子,云内凇附过程显著。云内暖雨过程产生的大云滴和雨滴有利于冰相过程,尤其是凇附过程的产生,使得青藏高原云更易产生降水。此外,残留云系与对流云有着较为类似的微物理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
飞机观测
云微物理结构
降水形成特征
Keywords
Naqu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aircraft measurements
clou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分类号
P412.2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6.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作用及影响因素
栾天
郭学良
张天航
郭丽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唐洁
郭学良
常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降水形成机制
常祎
郭学良
唐洁
卢广献
亓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