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夏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志伟 何金海 +1 位作者 钟珊珊 尚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0-451,共12页
通过多变量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V-EOF)方法揭示了近30年(1979-2010年)春季和夏季东亚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局地性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可能... 通过多变量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V-EOF)方法揭示了近30年(1979-2010年)春季和夏季东亚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局地性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1)东亚大气环流春季第1模态和夏季第2模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与春季大气环流第1模态和夏季大气环流第2模态年代际转折相对应的是中国南方降水明显的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即春季降水年代际减少,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多;(3)春季青藏高原和夏季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有一定贡献,是造成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直接原因;(4)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减弱,使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减弱,导致中国南方上空水汽输送不足,春季降水减少。夏季贝加尔湖大气热源偶极型分布由"南负北正"转变为"南正北负",由此在贝加尔湖上空激发高压异常,使夏季雨带北进受阻而停滞于南方,造成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转折 东亚环流主模态 中国南方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衰减年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的耦合模式后报试验 被引量:8
2
作者 智海 俞永强 +2 位作者 严厉 张文君 李志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9-788,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新一代耦合气候模式(FGOALS)进行了气候异常季节后报试验,通过对1982—2005年7个个例的分析,探讨了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发生的...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新一代耦合气候模式(FGOALS)进行了气候异常季节后报试验,通过对1982—2005年7个个例的分析,探讨了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发生的物理机制。分析结果表明:FGOALS可以模拟出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相关气候场的异常态特征,表现为在西北太平洋为负海温异常,在热带印度洋为正海温异常,从而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中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的维持,其反气旋的西南部及西部的偏南及西南气流造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在提前3—9个月的预测模拟中,模式可以模拟出气候场的异常演变,随着预测时间的延长,产生局地耦合的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信号变弱,使得模拟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偏弱、中心东移,从而导致影响东亚降水的气候场的异常变弱,降水异常区偏东。模拟结果也揭示出,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负异常是厄尔尼诺异常信号的转换模态,并且,由于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热带海温异常信号可以持续到第2年夏季,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对于东亚降水的季节预测出现误差可能是模式对ENSO的模拟偏差造成的,随着预测时间延长,模式模拟的厄尔尼诺信号偏弱,这将使得海表温度异常偏弱,同时相关物理场的异常响应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季节预测 东亚夏季降水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海陆气耦合模式中大气-植被的年际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智海 王盘兴 +3 位作者 俞永强 丹利 徐永福 郑伟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9-522,共14页
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AVIM)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AGCM及20层的海洋环流模式(OGCM)耦合,建立了一个全... 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AVIM)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AGCM及20层的海洋环流模式(OGCM)耦合,建立了一个全球模式(GOALS-AVIM)并进行100年的模拟积分。后40年的结果分析表明,该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大气及陆地生态系统显著的年际变化。用奇异值分解(SVD)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生长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在东亚区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强弱的变化对应着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别是NPP分别与850hPa的风场和500hPa的高度场表现出很强的时空一致性。在东亚地区,由于植被类型的不同,导致NPP年际变化与降水、表面气温、短波辐射的年际变化的相关性不同,它们的年际变化与相关物理量场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很强的植物种类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耦合模式 动态植被过程 双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联系的再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黄小梅 管兆勇 +1 位作者 戴竹君 梅海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6-428,共13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定义了一个北半球冬季500 hPa东亚大槽强度指数(I_(EAT)),分析了该指数所反映的冬季东亚大槽强度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同期...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定义了一个北半球冬季500 hPa东亚大槽强度指数(I_(EAT)),分析了该指数所反映的冬季东亚大槽强度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同期中国冬季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I_(EAT)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冬季亚洲大陆高压脊与西北太平洋上空的低压槽系统的平均经向风强度,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东亚大槽的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相对较弱,并存在2-3年和准4年的变化周期。冬季东亚大槽强弱变化可能与源自地中海地区的罗斯贝波动能量沿亚洲急流东传有关,且这种西风带中的扰动具有准正压结构。I_(EAT)与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的冬季降水和气温相关显著。当I_(EAT)正(负),东亚大槽偏强(弱),对应着中国华中地区以及华东大部分地区冬季总降水量偏少(多),且华中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偏高(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东亚大槽偏强年,华中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升高主要是由于异常非绝热加热和下沉运动导致的异常动力增温所致。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由于东亚大槽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槽指数 年际变化 降水 气温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不均匀场对一次冰雹天气影响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一玮 寿绍文 +3 位作者 解以扬 王雪莲 吕江津 贾惠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将天津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与850 hPa以上北京探空资料结合,组成新的探空资料,对2008年8月27日凌晨发生在天津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有两处降雹区,一处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山区,另一处位于临海的汉沽地区。通过对热... 将天津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与850 hPa以上北京探空资料结合,组成新的探空资料,对2008年8月27日凌晨发生在天津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有两处降雹区,一处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山区,另一处位于临海的汉沽地区。通过对热力和动力对流参数的水平分布和逐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各对流参数可以反映出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布特征,尤其是CAPE高值区和LI低值区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对应较好,这对局地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表明边界层内的热力、动力特征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汉沽地区热力参数CAPE(LI)随时间增大(减小),而蓟县地区热力参数的变化则相反,表明两地冰雹的成因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的热力作用显著,后者的热力作用则不显著。汉沽地区热力不均匀分布造成的次级环流和上升运动使水汽凝结并释放潜热,触发了冰雹的发生。蓟县山地的抬升作用,使东移系统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触发了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不均匀 冰雹 热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50
6
作者 李丽平 章开美 +1 位作者 王超 朱界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3-450,共8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华南89个代表站1969~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近40年我国华南前汛期(4~6月)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是:(1)华南前汛期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极...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华南89个代表站1969~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近40年我国华南前汛期(4~6月)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是:(1)华南前汛期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极端降水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对华南整个区域前汛期总降水量的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特别是强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暴雨日数;90年代以来华南前汛期总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与强降水量、强降水频率以及暴雨日数显著增加密切相关,且极端强降水量异常程度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华南前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SI、SPEI及CI指数在2010/2011年冬、春季江淮流域干旱过程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段莹 王文 蔡晓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6-1139,共14页
利用1951—2011年江淮流域70个测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PDSI、SPEI及CI指数,又通过这三种干旱指数与降水异常和气象服务信息,综合分析了2010年10月至次年夏初江淮流域的旱涝情况及各指数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三种干旱指数都能够描述出江淮... 利用1951—2011年江淮流域70个测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PDSI、SPEI及CI指数,又通过这三种干旱指数与降水异常和气象服务信息,综合分析了2010年10月至次年夏初江淮流域的旱涝情况及各指数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三种干旱指数都能够描述出江淮流域此次秋、冬及春季连旱过程,但对冬季干旱表现的都不够理想:PDSI指数对干旱的范围、发展及持续性的描述较好但敏感度不够,冬季中前期旱情未能反映;月尺度SPEI指数较为灵敏但过于依赖降水量的变化,干旱的持续性不够,冬季旱区有所偏差;季尺度SPEI指数表现出干旱开始时间有所滞后且偏旱;CI指数能够及时监测到干旱的发生、发展,但干旱发展过快、旱情偏重(尤其在冬季),在某些条件下干旱解除时间有所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冬、春季连旱 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对流和环流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关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风场和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是OLR和风场季内振荡最主要的共同活跃区。对比分析了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风场和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是OLR和风场季内振荡最主要的共同活跃区。对比分析了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年际异常关系,发现OLR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存在显著局地正相关关系,即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和热带西南太平洋区域,当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OLR季内振荡增强(减弱),特别在冬春季节这一关系更清楚。除个别区域外,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不存在类似OLR的局地关系。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局地和非局地关系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要素特性的本质差异。但两种要素季内振荡强度在ElNin~o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基本一致,即在气候场中季内振荡活跃的区域,事件发生之前季内振荡会增强,并逐渐向东传播,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区域振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内振荡 海表温度 EL N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30~60天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37
9
作者 贾燕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1-702,共12页
利用197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多寡与30~60天振荡(ISO)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台湾海峡地区及西北太平洋低频能量变化相关显著。定义了ISO强度指数,... 利用197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多寡与30~60天振荡(ISO)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台湾海峡地区及西北太平洋低频能量变化相关显著。定义了ISO强度指数,对ISO强度指数高低年夏季低频降水以及低频环流的位相合成表明:高指数年主要通过存在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气旋、反气旋系统的交替活动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从而引起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低指数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影响,降水异常区主要位于江南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非30~60天低频降水扰动与低频振荡强度也有很好的相关。低频环流对双周以及天气时间尺度环流变化可能存在调制作用,这种作用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天振荡强度 年际变化 降水异常 长江淮河流域 北半球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 AR4模式对热带气旋热力控制因子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5
10
作者 余锦华 唐盛 +1 位作者 吴立广 施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54,共16页
海平面温度是影响热带气旋活动重要的大尺度环境热力控制因子,根据1948—1999年热带地区(30°S-30°N)海平面温度(SST)的气候场、线性趋势、年代际变化与年际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就24个IPCC AR4模式的模拟性能进行评估。结... 海平面温度是影响热带气旋活动重要的大尺度环境热力控制因子,根据1948—1999年热带地区(30°S-30°N)海平面温度(SST)的气候场、线性趋势、年代际变化与年际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就24个IPCC AR4模式的模拟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虽然24个IPCC AR4模式对SST气候场的模拟性能都比较好,但大部分模式输出的SST系统性偏低于观测分析场(ERSST)。所有模式热带区域平均SST都表现出与ERSST相一致的增暖趋势,但各模式与ERSST的这一趋势强度差异明显。综合考虑SST线性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的空间结构,24个IPCC AR4模式中,有6个模式的模拟性能较差,其空间型态与ERSST相差很大,不应作为模式集成的对象,它们是INM CM3_0,MRI_CGCM2,INGV_ECHAM4,UKMO_HADCM3,NCAR_PCM1,MPI_ECHAM5。前5个空间型态与ERSST最接近的模式依次是:CGCM3.1_T47,GISSER,MIROC_HIRES,GFDL CM2_1,GFDL CM2_0。对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及南海地区6~10月热带气旋主要活动海域SST进行了评估,相对来说,模式对北大西洋和南海海域SST不论是线性趋势还是年代际变化的模拟都好于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有18个模式年代际序列与ERSST的相关较高。在西北太平洋,UKMO_HADGEM1和MPI_ECHAM5的年际变化序列与ERSST的相关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在南海,年际变化模拟最好的模式是UKMO_HAD-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AR4模式 热带气旋 热力控制因子 模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Ⅱ: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佳熙 管兆勇 +1 位作者 于田田 卢楚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ERA再分折资料、哈得来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年代际尺...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ERA再分折资料、哈得来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年代际尺度变化与年际尺度变化共有相同的空间型;特别有趣的是,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的第3模(EOF3)的时间系数与全球增暖趋势一致,其空问分布表现为长江下游越来越暖,而长江中上游越来越冷。在年代际尺度上,3种异常型分别对应不同特点的环流型,其中第2模对应的高度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是准正压结构;第1模的年代际变化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状结构以及源自北大西洋的波列有关。第2模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状结构以及自热带西太平洋出发的欧亚型(EAP)遥相关波列相联系,反映出中纬度和低纬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共同作用。而第3模则与北极涛动存在一定联系,体现出中-高纬度的相互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分布与海温尤其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存在联系,其中太平洋年代振荡对南北反相型气温分布起到一定作用,而西北太平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异常冷海温对东西反相型气温分布产生影响。同时,印度洋海温异常亦与前两个模态的气温分布型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气温型 年代际变化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雨季地理区域及起止时间的客观确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詹丰兴 何金海 +1 位作者 章毅之 朱志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共11页
本文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全国1 675个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候降水指数,利用旋转正交经验函数分解(REOF)法对全国候降水的季节进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表征气候态降水逐候进程的南、北方模态及各自的... 本文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全国1 675个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候降水指数,利用旋转正交经验函数分解(REOF)法对全国候降水的季节进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表征气候态降水逐候进程的南、北方模态及各自的时间系数,发现REOF第二模态对应降水季节进程中的江南雨季。综合考虑我国南方(31°N以南、110°E以东区域)气候态降水的候进程、降水季节进程(4-6月降水指数减去6-8月降水指数)年际变率以及雨季(4-6月降水指数)降水年际变率的一致性,客观定义了江南雨季的地理范围。利用客观划定区域内的降水指数、925hPa经向风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00hPa脊线位置3个指标,制定了判定江南雨季起止时间的方法,进而对1961-2012年江南雨季起止时间进行了客观确定,给出了江南雨季起止时间序列。本文旨在为规范江南雨季的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其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雨季 地理区域客观界定 降水季节进程 起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文君 周天军 智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90,共13页
利用"全球土壤湿度计划第2阶段"提供的土壤湿度资料强迫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考虑土壤湿度的作用,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和2 m气温的空... 利用"全球土壤湿度计划第2阶段"提供的土壤湿度资料强迫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考虑土壤湿度的作用,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和2 m气温的空间分布型及逐日变化的模拟效果;模拟结果与观测的相关分析显示,降水和2 m气温的年际变化都得到了有效改进,这种改进在气温上尤为明显。不过上述改进具有区域依赖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气温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强于降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提高降水模拟效果的难度。总体而言,合理的土壤湿度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气候的模拟能力。因此,合理描述土壤湿度的变化,是提高中国夏季气候预报技巧的潜在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降水 气温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蓬勃 管兆勇 +1 位作者 孙密娜 曹舒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8-917,共10页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得到:SVD的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的澳大利亚高压指数相关可达到0.98。在有无考虑ENSO的影响时,SVD的第1模态均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大利亚高压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澳大利亚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大利亚高压通过影响赤道纬向气流和越赤道气流并通过类似PJ波列的方式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澳大利亚高压增强时,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同时,105°E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江南地区提供充足水汽源,利于中国江南地区降水;澳大利亚高压减弱时,情况相反;在强(弱)澳大利亚高压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正)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亚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同时江南地区出现异常辐合(辐散),引起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有利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多普勒雷达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的构造与实例检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符式红 钟青 寿绍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5,共9页
本文构造了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对多普勒雷达回波进行外推。因为线性交叉相关算法仅根据两个时次的回波外推下一时次的回波分布,且对于单个外推回波单元是线性变化的;而基于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考虑了多时刻回波的演变过程、回... 本文构造了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对多普勒雷达回波进行外推。因为线性交叉相关算法仅根据两个时次的回波外推下一时次的回波分布,且对于单个外推回波单元是线性变化的;而基于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考虑了多时刻回波的演变过程、回波的移向和移速以及回波在移动过程中的形变,都具有非线性特征,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本文利用集合的线性交叉相关方法和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分别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回波外推,通过比较发现,利用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方法所推得的回波分布与实况更为接近;利用Z-I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基于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方法的降水评分。与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外推相比,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所得的回波移动位置与实况较为一致,且1小时累积降水预报效果也较好,因此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在临近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相关外推 集合 临近预报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文 蔡晓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87-1593,共7页
利用24°~35°N,104°~124°E范围内180个测站的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季1969-2008年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以及3个代表站1953-2008年的Z指数,分析了近4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范围及年际变化和不... 利用24°~35°N,104°~124°E范围内180个测站的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季1969-2008年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以及3个代表站1953-2008年的Z指数,分析了近4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范围及年际变化和不同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干旱覆盖范围达90%以上的事件在1980年以前主要出现在冬季,1990年代主要出现在春季,到21世纪则主要出现在夏季。春、秋季干旱有下降的趋势,而冬、夏季为增加趋势。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干旱覆盖范围在减小,但出现干旱的频率较大,说明冬季出现局部干旱的程度在增大。而夏季干旱发生频率较小,但覆盖范围正在高值期,说明夏季的旱涝程度还在加大。虽然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但多以轻旱为主,并且覆盖范围也处在下降期,因此,春季干旱应比过去有所减缓。从各方面来看,秋季出现干旱的几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干旱指数 Z指数 干旱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6月中国南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天气系统演变和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雪松 罗亚丽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8-446,共19页
2010年6月中国南方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其强度与2008年6月相当,超过近年来其他年份。但是,与2008年6月相比,2010年6月对流层中低层低值系统活动在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频繁,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强度偏强,导致低层异常... 2010年6月中国南方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其强度与2008年6月相当,超过近年来其他年份。但是,与2008年6月相比,2010年6月对流层中低层低值系统活动在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频繁,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强度偏强,导致低层异常风场辐合区及强降水区域相对偏北。分析2010年6月14—24日中国南方连续出现的4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发现南亚高压、对流层中层的中纬度槽脊和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低层切变线和东移低涡是造成持续性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6月强降水过程实施显式对流集合模拟试验,在控制试验重现观测到的地面降水和天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在敏感性试验中将青藏高原的地表短波反照率修改为1.0,对比两组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控制试验中青藏高原的地表感热加热作用使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温度发生变化,相应的热成风平衡调整使得对流层低层至高层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增强了中国南方的持续性降水。200 hPa青藏高原西部形成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东部形成气旋性环流异常,青藏高原东部南下的冷空气加强,中国南方辐散增强;500 hPa青藏高原北部的脊加强,中国东部的槽加深,副高西北侧的西南风明显增强,从青藏高原向下游传播的正涡度也显著加强;850 hPa的低涡强烈发展并逐步东移,华南沿海的西南低空急流更为强盛,导致降水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及降水强度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持续性强降水 显式对流集合模拟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半球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的物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保林 管兆勇 +2 位作者 卢楚翰 彭妮 田永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9-567,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构造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流层顶气压指数以及选取1992年和1998年这两个高原对流层顶气压正、负异常最大值年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夏季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构造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流层顶气压指数以及选取1992年和1998年这两个高原对流层顶气压正、负异常最大值年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夏季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与平流层和对流层气温及位势高度异常有密切联系,同时,与地表温度异常也有较好的关系。1992年的地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偏高;而1998年的地表温度与1992年的有很好的反位相关系,地表温度异常偏高,引起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偏低。(2)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与同区域OLR变化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诊断850hPa和200hPa的高、低空环流及整层水汽配置,发现1992年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偏高对应着低空风场的反气旋式辐散以及高空风场的气旋式辐合,并且伴随着整层水汽辐散和南亚高压的异常偏弱,而1998年的情况与之相反。说明高原地区对流异常是1992年和1998年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异常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3)显著的整层大气非绝热加热差异也是导致1992年与1998年高原区域对流层顶气压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气压 物理机制 对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Ⅰ:年际变化与遥相关 被引量:8
19
作者 蔡佳熙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11,共13页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CPC(NOAA)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且这3种分...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CPC(NOAA)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且这3种分布型分别是中国同号气温异常变化、南北反号气温异常以及东西反号气温异常分布背景下的局部反映。上述这3种气温异常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在年际尺度上具有2 5年的周期,反映出在年代际背景下的年际变化;在年际尺度上,3种异常型分别对应不同特点的环流型,并且高度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垂直分布均呈准正压结构;3种异常型对应的环流型的维持分别与来自大西洋穿越极区的波列,由地中海沿亚洲急流东传的波列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有关。同时,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与P-J型波列联系紧密,其中南北反相型与该波列联系更为紧密;全区一致型与Nino3海温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超前一季的负相关最大。南北反相型与Nino3海温指数超前2季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东西反相型则与Nino3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超前3季相关最高。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规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气温型 遥相关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110
20
作者 寿绍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8,共10页
位涡是近代天气动力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主要对位涡理论的某些要点,包括位涡的概念、位涡的守恒性、位涡的分析、位涡思想、位涡反演、湿位涡及位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等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位涡 位涡思想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