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主汛期5—8月降水过程延伸期智能预报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玲玲 谭桂容 +3 位作者 赵辉 张祎 黄超 费麒铭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延伸期预报(提前10~30 d的天气预报)是目前尚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预报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5—2022年湖南省97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次季节至季节(subseasonal-to-seasonal,S2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延伸期预报(提前10~30 d的天气预报)是目前尚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预报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5—2022年湖南省97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次季节至季节(subseasonal-to-seasonal,S2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两种模式预报产品,并分别以2005—2018年和2019—2022年为训练验证和独立预测年。基于模式的降水与环流预报产品,首先采用分级累积概率匹配和低频阈值法,对模式降水预报进行订正;然后通过分析大尺度环流特征与降水场的耦合关系,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技术,分别构建基于ECMWF和NCEP动态预报产品的降水预测模型;最后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集成,优化预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订正的两种模式延伸期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均有显著提升,其中NCEP模式预报技巧的改进大于ECMWF模式。具体而言,订正后的NCEP模式单站降水预报TS评分提升38.5%,区域降水评分提升43.9%;ECMWF模式的TS评分提升14.0%,区域降水评分提升24.2%。独立预测表明,ECMWF模式预报的准确性要优于NCEP模式,特别是15 d预报时效前。CNN模型在15~30 d预报中展现出超越单一数值模式的预测能力,基于动力模式和CNN模型优势的集成预测在整个延伸期预报时效内均展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差订正 卷积神经网络 延伸期预报 最优集成方法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灾害时空特征分析与评估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2
作者 汪路 卢莹 赵海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7-194,共8页
基于1993—2016年中国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分析台风灾害及其损失(死亡人数、受淹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特征,并构建定性和定量模型评估台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间三类灾害损失呈下降趋势,且局地受灾程度... 基于1993—2016年中国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分析台风灾害及其损失(死亡人数、受淹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特征,并构建定性和定量模型评估台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间三类灾害损失呈下降趋势,且局地受灾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台风登陆频次密切相关;②沿海地区的登陆台风以中等强度为主,且目前的防台减灾政策有一定成效;③通过构建组合分类模型和BP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直接经济损失,且两个模型的最终预测精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86.08%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直接经济损失 灾害评估 组合预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次的延伸期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邦琪 魏澎 +1 位作者 钱伊恬 游立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频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比较了新构建的动力-统计和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测技巧,并探讨了预报误差来源及改进方向。动力-统计预报模型是基于动力模式预测的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信号及ISO-TC生成的同期统计关系... 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频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比较了新构建的动力-统计和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测技巧,并探讨了预报误差来源及改进方向。动力-统计预报模型是基于动力模式预测的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信号及ISO-TC生成的同期统计关系来进行预报;统计预报模型则是基于TC生成的前兆ISO信号建模预报。预报评估结果显示,动力-统计混合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高于统计预报模型,原因在于影响TC次季节变化的前兆信号并不稳定,且随着预报超前时间迅速消散,无法提供有效且稳定的可预报源;相反地,TC生成与同期的ISO背景场显著相关,动力模式对ISO(预报因子)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因此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为TC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有效途径。虽然目前动力-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可达5~6周,但仍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通过对不同类型TC预报技巧检验和误差分析,研究认为年际和年代际背景场对ISO调控TC活动的影响不可忽略,且热带外ISO信号(如罗斯贝波破碎和西风急流强度等)对TC频次和轨迹也有显著影响,这些因子为TC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潜在可预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季节内振荡 延伸期预报 可预报性来源 热带外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集成的降水空间结构预报改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吉璐莹 智协飞 +2 位作者 季焱 朱寿鹏 罗其祥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78,共22页
分别从“点对点”雨量检验和降水空间结构特征检验两方面对多个数值模式东亚夏季中短期逐日降水集合预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对降水的不同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预报能力。借助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 分别从“点对点”雨量检验和降水空间结构特征检验两方面对多个数值模式东亚夏季中短期逐日降水集合预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对降水的不同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预报能力。借助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简称MODE)提出了基于降水对象的超级集合(Object-based Superensemble,简称OBJSUP)模型,采用观测场和预报场中降水对象空间结构的相似度来分配各个成员模式的权重,有别于利用传统“点对点”误差分析来计算权重的超级集合(Gridpoint-based Superensemble,简称GPSUP)。相比于最优单模式,两种多模式集成预报均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降水预报技巧,且OBJSUP模型整体优于GPSUP模型,主要原因在于OBJSUP模型可以较好地改进降水对象的质心位置预报。为进一步检验多模式集成模型对强降水空间结构特征的预报能力,针对2018年夏季广东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模式集成预报与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动力降尺度预报对比表明,多模式集成对强降水的预报不足,但对广东省逐日大雨量级降水和过程累积降水量空间分布预报较好。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对此个例中粤东地区发生的强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广东省其他地区降水量预报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 多模式集成 动力降尺度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南北支急流协同变化的影响
5
作者 郭彤 黄乾 +1 位作者 许潇锋 姚素香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25-3036,共12页
亚洲高空西风急流在青藏高原分为南北两支,并呈现强烈的协同变化特征.春季,位于南北支急流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活动频繁,而沙尘气溶胶往往通过改变局地热力状况对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究沙尘气溶胶影响春季青藏高原南北两支... 亚洲高空西风急流在青藏高原分为南北两支,并呈现强烈的协同变化特征.春季,位于南北支急流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活动频繁,而沙尘气溶胶往往通过改变局地热力状况对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究沙尘气溶胶影响春季青藏高原南北两支急流协同变化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ERA5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大气再分析数据集MERRA-2,聚焦春季塔克拉玛干沙尘气溶胶的热力效应,分析青藏高原南北两支急流的协同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当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偏强时,往往导致北支急流显著偏北,南支急流强度偏弱,呈现两支急流在位置上的远离和强度上的北强南弱.沙尘气溶胶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热力作用对急流协同变化产生影响.在沙尘偏强年份,其“直接”热力作用表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的辐射效应使对流层的中低层升温,加大(减弱)北侧(南侧)温度经向梯度,使得两支急流在位置上出现远离、强度上出现北强南弱的协同变化;“间接”热力作用则表现为:随着急流位置和强度的改变,使得沙尘关键区及其北部出现异常高压,绝热下沉过程导致其在中高层也呈显著增温,且关键区西部的南风异常输送暖平流,结合非绝热加热,使得沙尘关键区的升温范围在纬向和经向均得以放大,大范围低层到高层一致的升温,进一步促进了两支急流互相远离、北强南弱的协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青藏高原 高空急流 热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云种类地表云短波辐射效应的主控因子及其不确定性研究——以美国南部大平原地区中心观测站为例
6
作者 刘唯佳 韩永翔 +1 位作者 周鑫 李嘉欣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6-751,共16页
地表的云短波辐射效应(shortwave cloud radiative effect,F_(CRE))在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在不同的云种类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其主控因子不明。本文利用美国南部大平原中心站14年15 min分辨率的云种类和同期地表短波辐照度等... 地表的云短波辐射效应(shortwave cloud radiative effect,F_(CRE))在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在不同的云种类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其主控因子不明。本文利用美国南部大平原中心站14年15 min分辨率的云种类和同期地表短波辐照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8种云(淡积云Cu、层云St、高积云Ac、高层云As、卷层云Cs、卷云Ci、浓积云Co、深对流云Dc)的F_(CRE)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引入云相对辐射效应(relative F_(CRE),F_(RCRE))参量,结合XGBoost及SHAP模型揭示了不同云种类下两种云辐射效应指标的差异及主控因子,并评估了二者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虽然8种云的F_(CRE)强度总体上与云量、云反照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天顶角呈反相关关系,但其细节却显示不同云种类的云参量与F_(CRE)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2)在95%置信区间内,云量和云反照率双低的Cu、Ac和Ci的F_(CRE)波幅为-350~206 W·m^(-2),云量和反照率双高的Co和Dc为-1172~289 W·m^(-2),其他具有中等云属性的St、Cs和As为-926~371 W·m^(-2),这表明不同云种类的F_(CRE)不确定性很大。F_(CRE)受云参量、辐射参量和天顶角的影响,其主控因子达5~6个,且因子不一是其不确定性大的重要原因。3)引入的F_(RCRE)本质上同F_(CRE)所反映的云辐射特征一致,但其主控因子仅稳定剩下云量、云反照率和直接辐照度3个,分离了天顶角对它的影响。8种云的F_(RCRE)较F_(CRE)的不确定性降低了2.6%~66.0%,平均下降了10.7%,其中强对流性云Co和Dc下降最为显著。4)对于云量和云反照率双高的Co和Dc,云反照率对F_(RCRE)的调制作用更为显著,反之,云量和云反照率双低的Cu、Ac和Ci,云量的调制作用更加显著。该研究为深入理解云-辐射相互作用、降低气候模拟中云辐射效应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云辐射效应 云种类 主控因子 不确定性分析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模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季节预报模型
7
作者 刘菲菲 陶丽 张俊凯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92,共26页
作为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活动对我国降水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有重要影响,但副高季节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采用1979~2022年月平均海气资料和海气指数,基于信息流方法特有的因果... 作为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活动对我国降水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有重要影响,但副高季节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采用1979~2022年月平均海气资料和海气指数,基于信息流方法特有的因果关系来挑选副高主模态变化的预报因子,并建立预报模型。本文首先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得到1979~2020年副高变化的前两个主模态及其对应的主成分(PCs),其分别与El Ni?o衰减和La Ni?a发展关系密切。然后利用信息流和多元逐步回归筛选1980~2015年建模期间PC1和PC2的预报因子。PC1、PC2的预报因子均为7个,PC1的预报因子主要包括了Ni?o 4指数、赤道中太平洋北部海表温度(SST)等。PC2的预报因子主要包括了热带中太平洋北部SST、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指数等,表明由春季PMM(Pacific meridional mode)发展起来的夏季La Ni?a和北大西洋SST对接下来夏季EOF2模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1980~2015年期间预报PCs和实际PCs序列的相关系数达到0.91和0.88,并用该预报模型预报2016~2020年PCs序列,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4和0.85。1980~2022年的预报重构场与实际观测场的区域平均时间相关系数、多年平均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48,均通过99%的信度检验,且预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报上限。我们还通过PCs值进行相似年份预报,以弥补重构场异常较弱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信息流 预报模型 相似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17年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卢莹 赵海坤 +1 位作者 赵丹 李青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61,共17页
本文基于1984−2017年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的时空特征,比较了不同盛行路径下热带气旋灾害的差异,探讨了盛行路径下热带气旋陆上持续时间变化及灾害潜在风险。... 本文基于1984−2017年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的时空特征,比较了不同盛行路径下热带气旋灾害的差异,探讨了盛行路径下热带气旋陆上持续时间变化及灾害潜在风险。结果表明:(1)1984−2017年,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但该损失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和死亡人数则呈下降趋势。(2)3类盛行路径热带气旋直接经济损失具有区域性差别。近海转向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数目少、灾害轻,西行和西北行的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数目多、范围广、灾害重。其中西行热带气旋主要影响广东、广西和海南,西北行热带气旋主要影响广东、福建和浙江。(3)台风潜在风险影响因子—热带气旋陆上平均持续时间,近几十年来增加趋势显著,但不同盛行路径陆上平均持续时间增加原因不一。近海转向的热带气旋陆上平均持续时间增加与陆上平均移速减小有关,西行和西北行的热带气旋陆上平均持续时间增加主要由陆上平均移动距离增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灾害 路径变化 陆上持续时间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新疆10 m风速预报订正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延和 朱寿鹏 +8 位作者 夏平 孔扬 周林义 吕阳 王宇浩 张殷宸 智协飞 霍文 艾力亚尔·艾海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0-2315,共16页
本文以新疆地区1~7 d预报时效的10 m高度处风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ing System,GEFS)新疆地区10 m风再预报资料,构建了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预报订正模型,并以两种传统方... 本文以新疆地区1~7 d预报时效的10 m高度处风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lobal Ensemble Forecasting System,GEFS)新疆地区10 m风再预报资料,构建了基于U-net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预报订正模型,并以两种传统方法递减平均、分位数映射作为参考进行订正技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始GEFS风速预报误差呈不对称分布,表现出更多的正偏差特征,且在天山和昆仑山等海拔较高地区误差较大。与两种传统方法相比,U-net模型提高了整个新疆地区的风速预报技巧,有效改善了原始风速预报的正偏差情况,且对天山和昆仑山等原始预报误差较大区域改善效果尤为显著。此外,采用基于均方误差分解的误差分解方法来分析误差来源,结果表明,预报订正前后,序列误差项始终是主要误差来源,且随预报时效显著增长。三种订正方法对风速预报的偏差项、分布误差项和序列误差项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其中U-net模型相较于两种参考预报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对序列误差项的改进效果。经过U-net模型订正后序列误差项随预报时效增长缓慢,即使在7 d预报时效下,其序列误差项比原始预报减小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10 M 风速 预报订正 U-net 神经网络 误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欧亚中高纬大气ISO与欧洲阻塞频率的联系及其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温昕晟 杨双艳 +1 位作者 高铭祥 李天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3-1058,共16页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10~3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欧洲阻塞频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对欧亚极端高温发生频率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欧亚中高纬10~30天大气ISO表现出东传和西...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10~3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欧洲阻塞频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对欧亚极端高温发生频率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欧亚中高纬10~30天大气ISO表现出东传和西传两种模态。东(西)传模态下,对流层西北—东南向倾斜的四极型(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准正压位势高度异常耦合温度异常同时向东南方向(向西)传播。位相合成表明,在两个模态下,中高纬低频Rossby波列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显著影响欧洲阻塞的发生。东(西)传模态位相6~7(5~6)期间,欧洲阻塞发生最频繁。在东(西)传模态位相6~7(5~6)期间,欧洲西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以及我国东北平原(欧洲和乌拉尔山)地区分别受准正压的+-+-(+-)高度异常控制。有阻塞发生时,东传模态下,欧洲西部的正高度异常强度明显增强,乌拉尔山地区,东欧平原以及我国东北平原地区的高度异常强度均有所减弱。同时,欧洲以南出现负的高度异常;西传模态下,偶极型高度异常强度均增强,欧洲以南和我国东北平原分别出现负的和正的高度异常。可见,在两个模态阻塞频发位相下,阻塞的发生增加了欧洲和我国东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降低了欧洲以南和乌拉尔山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因此,欧洲阻塞活动显著调控了欧亚中高纬地区大气ISO两个传播模态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季节内振荡 欧洲阻塞 极端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复杂地形下边界层抬升型暖区暴雨对流触发条件和可预报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渊 闵锦忠 +2 位作者 庄潇然 王霄 朱利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5-1112,共18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暖区暴雨过程易受复杂下垫面强迫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预报不确定性,尤其是其中的对流触发过程。为探讨此类过程的触发条件及揭示其可预报性受限制程度,本文针对2020年6月23日一次复杂地形包裹下的长江中下游暖区暴雨展开...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暖区暴雨过程易受复杂下垫面强迫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预报不确定性,尤其是其中的对流触发过程。为探讨此类过程的触发条件及揭示其可预报性受限制程度,本文针对2020年6月23日一次复杂地形包裹下的长江中下游暖区暴雨展开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和对流尺度集合模拟,通过Lagrange气块后向轨迹分析、去除地形和关闭热效应的敏感性试验以及集合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此次过程的对流触发阶段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被抬升气块的主要源地为1.5 km以下的边界层,仙霞岭和杉岭在正午时分因热力作用而驱动的出谷风是引发局地辐合抬升的动力源,高低层散度、湿位涡的垂直配置以及偶极型位涡异常对此次对流触发过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此外,该过程对前期近地面2 m高度处温度和模式底层视热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该结果证实下垫面强迫的精确刻画对于提升暖区暴雨的预报效果至关重要。逐步减小初始场误差的初值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此次暖区对流过程的可预报性显著低于北边的锋面过程,表现为锋面对流的偏差总能量能随初始误差的缩小持续性降低,而暖区对流的偏差总能量曲线则仍能增长至与原水平相近,呈现出非线性辐合收缩特征。因此,对于天气尺度强迫显著的锋面对流,或可优先考虑通过加强资料同化能力等手段降低初始场误差来减小预报误差;但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暖区暴雨对流触发过程,则需要更加强调通过集合预报来捕捉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对流触发 复杂地形 对流尺度集合模拟 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合匹配尺度的邻域集合概率法及其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适用性
12
作者 徐渊 闵锦忠 +3 位作者 庄潇然 陈云辉 张璐 田高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5,共13页
概率预报是由集合预报衍生、包含不确定性信息的客观产品,对业务决策服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传统的邻域集合概率法中,邻域半径固定不变,不符合实际天气过程中牵涉甚广的尺度谱。为此引入基于集合匹配尺度的邻域集合概率法(Neighborhood ... 概率预报是由集合预报衍生、包含不确定性信息的客观产品,对业务决策服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传统的邻域集合概率法中,邻域半径固定不变,不符合实际天气过程中牵涉甚广的尺度谱。为此引入基于集合匹配尺度的邻域集合概率法(Neighborhood Ensemble Probability based on Ensemble Agreement Scale,EAS_NEP),并在中国南方典型的梅雨锋暴雨中开展准确性和预报技巧的定量检验评估,以期验证该方法在此类过程中的适用性,并促进其在实际业务中的推广使用。联合扰动初始场、侧边界和物理过程所得到的集合预报能较好地表征实际的预报不确定性,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格点概率法、不同半径的邻域集合概率法以及EAS_NEP的优劣。试验结果表明,EAS_NEP能根据集合成员间的一致性程度,自适应地调整邻域半径,其在集中型降水中所确定的邻域半径通常大于分散型降水。动态调整的邻域半径既避免了半径过大时的过度平滑与关键信息丢失,又消除了半径较小所带来的奇异点,其空间分布呈阶梯型,空间连续性更优。此外,BS(布莱尔评分)、FSS(分数技巧评分)和ROC曲线(相对作用特征曲线)等定量评估结果也体现出EAS_NEP相比传统方法正的预报技巧,尤其是在分散型降水和高阈值检验时优势更明显。以上结果表明,EAS_NEP在梅雨锋暴雨的预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运用在业务中能有效提升概率预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预报 集合预报 集合匹配尺度 邻域集合概率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版NUIST CFS1.1的热带大气季节内信号及其对中国气温降水影响的预测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伍继业 谢欣芮 罗京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9,共16页
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次季节气候预测系统(NUIST CFS1.1),通过调整成员的大气初始化方案并优化了集合预测方案,构建了性能更优、计算成本更低的9成员NUIST CFS1.1 Pro系统。进一步基于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和... 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次季节气候预测系统(NUIST CFS1.1),通过调整成员的大气初始化方案并优化了集合预测方案,构建了性能更优、计算成本更低的9成员NUIST CFS1.1 Pro系统。进一步基于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和两类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指数BSISO1和BSISO2,评估了该预测系统对热带不同季节的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预测技巧。结果表明,NUIST CFS1.1 Pro能分别提前26、17、12 d有效预测(距平相关高于0.5)MJO、BSISO1、BSISO2,对强事件(振幅>1)的有效预测时长能分别延长到30、21、13 d。此预测性能对比国内其他最新次季节动力模式如BCC_CSM2和FGOALS-f2有一定优势,同时在与国际S2S计划的8个主要业务预测系统的技巧对比中,NUIST CFS1.1 Pro在冬季MJO和夏季BSISO1预测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BSISO2的预测则处于中等水平;对不同位相的计算技巧显示,冬季MJO和夏季BSISO1的2、3、6、7位相较其他位相技巧更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UIST CFS1.1 Pro能提前5候准确把握冬季MJO的东传特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其对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尤其是对位相2、3时候的冷异常预测;而在夏季,则能提前4候正确预测BSISO1的北传、西北传特征,尤其能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上的对流和低层环流异常,从而成功预测出BSISO1造成的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空间形态。然而预测的强度较观测偏弱,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次季节预测 中国气温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葵花卫星和机器学习的石家庄对流初生判别研究
14
作者 张立霞 周玉淑 +3 位作者 万秉成 房荣 梁阔 张哲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9-462,共14页
气象卫星通常能够早于天气雷达发现积云发生发展的前兆信号。为了充分挖掘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数据在石家庄短临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本文利用葵花8/9号卫星和天气雷达开展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判别研究,并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客... 气象卫星通常能够早于天气雷达发现积云发生发展的前兆信号。为了充分挖掘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数据在石家庄短临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本文利用葵花8/9号卫星和天气雷达开展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判别研究,并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客观对流初生判别模型。通过分析石家庄地区云图特征,建立了适用于石家庄地区的积云目标识别方法,并结合多目标跟踪算法建立了石家庄地区的对流单体数据集。在进行多目标跟踪的过程中,面对直接剔除卷云和晴空后造成的积云云体较破碎、难以跟踪等难题,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以完整云团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实现了积云生命周期样本的完整提取。基于对流单体数据集,结合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寻找出现35 dBZ以上回波的积云单体,记录首次出现35 dBZ回波时刻,将之作为对流初生的发生时刻。通过对多通道亮温变化特征与积云发展过程的对照分析,发现积云发展成为强对流过程中,石家庄地区的10.4μm亮温呈现下降趋势,12.4μm和10.4μm亮温差和三通道亮温差呈现上升趋势。据此特征分析筛选出有效的影响因子,建立了随机森林对流初生判别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实现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预报。该模型在对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过程的测试中,实现了92%的有效命中率,相应的虚警率为31%。该算法能够在天气雷达图上没有任何回波的时刻,有效地找到将要发展成为强对流的积云单体,提升了石家庄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初生 机器学习 多目标跟踪 葵花8/9号卫星 天气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分析资料中土壤温度记忆的对比及观测数据的差异
15
作者 宋耀明 赵勇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土壤温度异常的记忆建立了前期土壤温度异常与后续土壤温度及大气异常的联系,因而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温度异常的记忆在再分析数据中的评估尤其重要。本研究利用1979—2019年ERA-Interim、ERA5和GLDAS土壤温度再分析... 土壤温度异常的记忆建立了前期土壤温度异常与后续土壤温度及大气异常的联系,因而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温度异常的记忆在再分析数据中的评估尤其重要。本研究利用1979—2019年ERA-Interim、ERA5和GLDAS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及中国区域土壤温度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比了我国土壤温度异常在月尺度上的记忆特征。结果显示,ERA-Interim、ERA5和GLDAS数据对浅层土壤温度气候态的空间分布均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对表层土壤温度在表层的持续特征也有很好的再现。在土壤温度记忆的空间分布上,ERA5和ERA-Interim在整个土壤层土壤温度的记忆高值区主要位于400~800 mm的多年平均降水区,约为8~10 mon;GLDAS的空间分布同ERA5、ERA-Interim明显不同,西部显著高于东部。在月际变化上,再分析数据土壤温度记忆在不同月份间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此外,土壤温度异常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向土壤深层传播的特征。ERA-Interim和ERA5的前期整个土壤层的土壤温度异常信号在浅层土壤持续较长的区域主要位于山西、陕西及河南,而GLDAS主要在西部地区。同观测数据的对比显示,GLDAS、ERA5能较好地表达出观测数据中表层土壤温度异常在土壤表层持续的特征,但3种再分析数据对整层土壤温度异常在整个土壤层的持续特征不能很好地体现。再分析数据对土壤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月份及地区差异,因此在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中使用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研究土壤温度异常对后续气候的影响时,应对再分析数据中土壤温度异常的持续性进行评估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记忆 再分析数据 持续性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ENSO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方巍 付海燕 罗京佳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7,共9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异常信号。ENSO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天气和气候异常,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ENSO预测方...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异常信号。ENSO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天气和气候异常,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ENSO预测方法已从传统方法拓展到了深度学习技术。因此,对ENSO预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概述了ENSO相关知识;回顾了传统的预测方法;介绍了深度学习模型在ENSO预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改进方向;基于当前方法面临的挑战,对未来ENSO预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预测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流域降水的多模式BMA概率预报试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祁海霞 彭涛 +4 位作者 林春泽 彭婷 吉璐莹 李兰 孟翠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基于TIGGE资料中的ECMWF、UKMO、JMA、CMA四套模式的2016年6月1至7月31日逐日降水集合预报资料,结合清江流域10个国家基准站观测数据,建立了流域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概率预报模型,开展流域多模式集合BMA技术的概率预报试验与评估。结果... 基于TIGGE资料中的ECMWF、UKMO、JMA、CMA四套模式的2016年6月1至7月31日逐日降水集合预报资料,结合清江流域10个国家基准站观测数据,建立了流域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概率预报模型,开展流域多模式集合BMA技术的概率预报试验与评估。结果表明,在清江流域多模式集合的BMA模型最佳滑动训练期长度为40 d,BMA模型预报比原始集合预报有更高预报技巧,比四个原始集合预报MAE平均值减少近11%左右,而对于CRPS除了CMA中心无订正效果外,较其他三个模式平均值提高近15%左右。多模式集合BMA技术能预报降水全概率PDF曲线和大于某个降水量级的概率,同时能给出确定性降水预报,对于极端强降水(大暴雨一特大暴雨量级),BMA 75~90百分位数预报效果较好,对于强降水(暴雨量级),BMA 50~75百分位数预报效果较好,对于一般性降水(小雨一大雨量级),BMA确定性预报结果或50百分位数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GE 贝叶斯模型平均(BMA) 多模式集合 概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的统计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18
作者 王晓红 官元红 +2 位作者 王曰朋 吴香华 李兴钰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利用逐月Hadley Center海表面温度、NCEP/NCAR海表面风场和海平面气压等资料,探讨了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的特征及其与ENSO(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北半球冬季,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异常的EOF(empi... 利用逐月Hadley Center海表面温度、NCEP/NCAR海表面风场和海平面气压等资料,探讨了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的特征及其与ENSO(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北半球冬季,南大西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异常的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第一模态(解释方差为27.82%)呈现东北-西南的反位相分布,即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Atlantic Subtropical Dipole,SASD);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变化引起了表面风的变化,表面风的变化引发了潜热通量东北-西南异常反位相分布,从而导致了海温的变化。2)SASD存在明显的季节锁相特征:9—11月SASD模态开始发生发展,12月—次年2月成熟并达到峰值,次年3—5月减弱。3)1960—2022年SASD主要以4~6 a的时间尺度发生周期变化。4)SASD与ENSO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55,其中正、负SASD分别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相对应。与El Ni1o同时发生的正SASD事件对El Ni1o的强度和范围有增强和扩大的作用,且正SASD与El Ni1o事件同时发生会激发次年La Ni1a事件发生,La Ni1a事件反过来又能加强下一年负SASD事件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副热带偶极子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气候变率 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P和NAO对中国东南部冬季温度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施春华 孙伟佳 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利用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estern Pacific teleconnection,WP)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的不同配置对中国东南部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WP... 利用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estern Pacific teleconnection,WP)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的不同配置对中国东南部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WP正位相年,中低纬太平洋被异常暖性高压控制,其局地作用使得中国东南部温度偏高;NAO正位相年,其遥相关作用通过南、北两支波列,分别调控南、北支槽系统,协同作用使得中国东南部30°N附近温度偏低。考虑这两种遥相关型的共同作用,当WP和NAO同位相时,两者作用部分抵消,中国东南部温度变化不显著;当WP正位相、NAO负位相时,两者同步的加热效应使得中国东南部显著暖异常;当WP负位相、NAO正位相时,两者同步的冷却效应使得中国东南部显著冷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P NAO 中国东南部 冬季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区海温对台风“轩岚诺”快速增强的影响
20
作者 端木雨欣 马静 徐海明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3-856,共14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高分辨率海表温度逐日数据集和最佳路径数据集(the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等资料,采用WRF(weather re...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高分辨率海表温度逐日数据集和最佳路径数据集(the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等资料,采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22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在东海黑潮快速增强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台风快速增强期间其中心处于东海黑潮主轴上,此时台风中心远离高空槽和高空急流,环境风垂直切变在增强时段维持在较高水平,超过8 m·s^(-1),均不利于台风增强,而东海黑潮区海表温度异常达到1~3℃,为台风发展提供大量热通量,同时26℃等温线深度达85~110 m,0~250 m深度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在台风快速增强前达2.5℃左右,表明上层海洋热含量丰富,有助于抑制台风经过引起的冷却作用。因此,东海黑潮区显著的海表温度暖异常和海洋上层热含量正异常对台风的快速增强起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台风“轩岚诺” 快速增强 东海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