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萌 申双和 +2 位作者 褚荣浩 李楠 沙修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11,共11页
研究结合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特征,主要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加剧的30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其中536个地面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中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的总体特征,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相应耕作... 研究结合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特征,主要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加剧的30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其中536个地面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中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的总体特征,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相应耕作措施和种植制度提供宏观建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热量资源随时间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空间上由东南向东北、西北逐渐减少;其中,无霜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东北、中南大部、西北局部地区水分资源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参考作物蒸散呈现出南部及西北内陆偏多的趋势,水分从东南向西北总体呈现出由盈余到亏缺的分布规律;光能资源呈现出由西南中部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向西北内陆地区增加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倾向率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及夏玉米温度适宜度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萌 申双和 +3 位作者 吕厚荃 韩艳 褚荣浩 沙修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1-399,共9页
利用黄淮海区域90个站点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1B)下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模拟的黄淮海区域1951—2070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温度的需求,构建... 利用黄淮海区域90个站点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1B)下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模拟的黄淮海区域1951—2070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温度的需求,构建了黄淮海区域的温度适宜度和变异系数模型,并对1951—2070年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夏玉米主要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异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海区域≥10℃积温和80%保证率下日平均温度≥10℃的初日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增加的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分别呈增加和提前趋势。2)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播种—出苗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整体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随时间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出苗—抽雄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呈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抽雄—成熟期的温度适宜度空间上呈现2010年前北低南高、未来情景下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趋势,时间上呈2010年前稳定、未来情景下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呈相反变化趋势;3)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异系数从播种—出苗期—出苗—抽雄期—抽雄—成熟期均呈反相位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热量资源 温度适宜度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点积温指标的黄淮海冬麦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萌 申双和 +2 位作者 褚荣浩 李楠 吕厚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5-1224,共10页
为宏观了解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稳定度的变化规律,基于1991-2013年黄淮海冬麦区91个有冬小麦种植的农业气象站点的冬小麦发育期及对应年份100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格点积温指标划分生育期,通过逐步订正法对冬小麦的气候生产潜力及... 为宏观了解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稳定度的变化规律,基于1991-2013年黄淮海冬麦区91个有冬小麦种植的农业气象站点的冬小麦发育期及对应年份100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格点积温指标划分生育期,通过逐步订正法对冬小麦的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异系数进行估算,之后结合国家气候中心RegCM3模式模拟A1B情景下1951-2100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对未来情景下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异系数进行预估。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黄淮海冬麦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且该波动逐渐趋稳;各时段气候生产潜力基本介于6 277~7 044kg·hm^(-2),除2011-2040年有21.94kg·hm^(-2)·10a^(-1)的上升趋势外,其余时段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总体呈北部低、四周高,在时间上主要呈先平稳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变异系数在空间上总体呈北高南低,在时间上呈北部先增后减、南部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光、温、水的匹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点积温 冬小麦 气候生产潜力 未来气候情景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皓 周丽敏 +1 位作者 申双和 黄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微型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为马铃薯生产和肥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微型马铃薯荷兰7号为材料,于2016年3-6月在江苏省南京地区设计6个施钾处理:不施硫酸钾肥(K0,对照);硫酸钾肥施肥量为300kg/hm^2(K1)... 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微型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为马铃薯生产和肥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微型马铃薯荷兰7号为材料,于2016年3-6月在江苏省南京地区设计6个施钾处理:不施硫酸钾肥(K0,对照);硫酸钾肥施肥量为300kg/hm^2(K1)、375kg/hm^2(K2)、450kg/hm^2(K3)、525kg/hm^2(K4)和600kg/hm^2(K5),统计马铃薯产量并测定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以及种植区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及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K3、K2、K3、K3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K4、K3、K2和K5处理。研究认为适量增施钾肥可使马铃薯产量,块茎中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增加;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施钾过量时呈降低趋势。综合马铃薯产量、品质及肥料成本等因素,硫酸钾肥施用量为450kg/hm2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马铃薯 产量 生理指标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