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1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速和气候极端化——2024年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速评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气候预测与极端事件等七大挑战。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气候研究交流的桥梁,评选出了2024年十大气候研究进展:东北亚极端增温机制、气溶胶气候效应复杂性、全球降水变率增强、梅雨特征演变、降水系统扁平化、青藏高原水-热-碳耦合、北太平洋海温影响、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深时环流与ENSO、AI气候预测系统等。这些成果突显气候研究的前沿领域、跨学科性与社会价值。未来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聚焦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预测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等方面,以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加速 气候极端化 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 气候预测与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双偏振雷达2020—2022暖季观测极端降雨的对流云宏微观特征
3
作者 王赢 罗亚丽 +2 位作者 刘希 吴翀 任福民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39,共1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升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极端降水的对流云宏微观特征的认识仍然不清晰。利用2020—2022年5—9月南京地区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定义“极端降水对流体”(Extreme Precipitation Feature,EPF),根据雨...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升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极端降水的对流云宏微观特征的认识仍然不清晰。利用2020—2022年5—9月南京地区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定义“极端降水对流体”(Extreme Precipitation Feature,EPF),根据雨强极端程度分为三组EPF(ER1、ER2、ER3),进一步分为强对流、中等强度对流和弱对流EPF,分析其对流云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极端雨强强度增强,EPF的40 dBZ区域水平尺寸增大,20 dBZ区域尺寸变化较小;强对流EPF占比明显上升(11.4%~25.4%),弱对流EPF占比显著下降(36.6%~23.8%);强对流和中等强度对流EPF的液水和冰水含量均显著增加,混合相和液相微物理过程都更加活跃。三种雨强阈值下,强对流EPF的液相微物理过程均以尺度分选、蒸发为主(43.9%~50.8%),弱对流EPF的液相微物理过程以碰并为主(76.9%~75.3%),雨滴谱分布介于海洋性与大陆性之间、但偏向海洋性对流,数浓度与雨滴粒径频次峰值类属海洋性对流,数浓度平均值高于大陆性对流、雨滴直径平均值大于海洋性对流。随雨强极端程度的升高,液相微物理过程中雨滴碰并的占比仅略有减少、破碎的占比略有上升,雨滴平均粒子大小和数浓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对流强度 南京地区 双偏振雷达 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其分类天气系统特征
4
作者 郭志荣 谭桂容 +2 位作者 段玮 杨素雨 姜清华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5,共14页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叠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短时强降水成为云南省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强对流天气,常引发自然灾害。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产品提供的2008—2022年0.0625°×0.0...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叠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短时强降水成为云南省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强对流天气,常引发自然灾害。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产品提供的2008—2022年0.0625°×0.0625°高空间分辨率的逐小时降水和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本研究使用K均值聚类法对91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进行聚类分型,并揭示其三维天气系统配置及热、动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以滇东南发生频率最高,滇东南、滇西南和滇西的部分地区强度最强。日内以20—21时(世界时)强度大,14—15时频次多。年内以7月降水强度最大,6月降水量最多。同时,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极强值年份降水量可达80 mm以上,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维持在26 mm左右。2)区域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可分为西风小槽型、高空长槽型和副高外围型,以高空长槽型发生频次最多、强降水范围最大。3)3类天气系统配置都存在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动力、水汽和热力条件:200 hPa存在强辐散区(如高空急流南侧),500 hPa位于槽前或副高西侧并伴有上升运动,中低层配合有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地面辐合线等;同时,水汽多来自孟加拉湾,水汽随偏西气流至云南上空后辐合,K指数大于38℃。高空长槽型由于中低层切变线和低涡更靠近云南中部,低空锋面及冷空气活动更强,云南区域上空低(高)层辐合(散)最强,且由于其前倾的垂直结构引起的热力不稳定也最强,导致区域上空整层的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最显著、范围最大,故由其引起的短时强降水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短时强降水 客观分型 天气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过程机理模型的长江流域蒸散发及其组分变化机理研究
5
作者 俎千雪 马傲格 +1 位作者 孙善磊 柳艺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466-5480,共15页
作为我国中部和北部的重要水资源供给区,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性以及供给能力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蒸散发(ET)是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的重要因子,因此,厘清ET及其组分土壤蒸发(E)、蒸腾(T)和冠层截留蒸发(Ei)变化的... 作为我国中部和北部的重要水资源供给区,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性以及供给能力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蒸散发(ET)是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的重要因子,因此,厘清ET及其组分土壤蒸发(E)、蒸腾(T)和冠层截留蒸发(Ei)变化的相关物理机制,可以为科学管理长江流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研究基于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模拟分析了2001—2020年长江流域年ET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子联立求解法剥离了气候、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和植被类型转变等对ET及其组分趋势的贡献,开展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ET、T和Ei分别以1.95 mm/a、1.12 mm/a和0.96 mm/a的速率显著增加;空间上,超过35%的地区显示三者显著增加;而流域平均及一半以上地区的E呈减小趋势。2)对比各组分趋势,流域平均和64%的地区显示ET趋势由T的变化决定,而其余地区则由E和Ei的变化控制。3)就流域平均而言,ET、T和Ei的增加及E的减小均可归因于LAI的增大。4)ET、E、T和Ei趋势的主控因子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但主控因子LAI的面积占比始终最大,分别为49%、46%、48%和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 长江流域 蒸散发 蒸散发组分 气候变化 叶面积指数 植被类型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华北沙尘日数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及其近期预估
6
作者 宁淑畅 宋晓蕾 +1 位作者 霍芊伊 尹志聪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沙尘天气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认识其年代际变化并探索其未来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站点资料与再分析数据,研究了调控1961—2020年3—4月华北地区沙尘日数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大气环流,并利用CMIP6和CESM-LE两套模式数... 沙尘天气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认识其年代际变化并探索其未来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站点资料与再分析数据,研究了调控1961—2020年3—4月华北地区沙尘日数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大气环流,并利用CMIP6和CESM-LE两套模式数据预估其近期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沙尘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突变,高发时期(1961—1989年,P1)的沙尘日数大约是低发时期(1992—2020年,P2)的3.5倍。这一变化受到由西欧平原东传至乌拉尔山及蒙古高原的波列系统(西欧低压-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异常,anomaly of geopotential height in Western Europe,Ural Mountains and Mongolia,简称EUM)影响。相较于P2时期,P1时期波列较强,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升高,其东部异常偏北气流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蒙古地区位势高度降低,显著的蒙古气旋异常为华北地区沙尘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沙源地上空水汽辐散,不利于降水。EUM指数具有与华北地区沙尘日数较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后者未来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不同模式对EUM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差异较大。通过筛选能够再现EUM年代际减弱特征的最优模式集合,发现在高排放情境下,未来近期(2021—2050年,P3)EUM显著增强,有利于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日数 年代际变化 影响机制 模式评估 近期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低温事件对亚洲北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7
作者 严旻初 周波涛 +2 位作者 乐旭 辛宁 孙晓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123-7133,共11页
频发的极端低温事件深刻影响着亚洲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能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系统对未来极端低温事件的响应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问题。利用7个CMIP5气候模式驱动的耶鲁互动生物圈(YIBs)模式,在区分二氧化碳施肥效... 频发的极端低温事件深刻影响着亚洲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能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系统对未来极端低温事件的响应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问题。利用7个CMIP5气候模式驱动的耶鲁互动生物圈(YIBs)模式,在区分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有无的情况下开展模拟,研究了RCP2.6和RCP8.5情景下亚洲北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在日尺度和月尺度极端低温事件影响下的变化。分析了地理位置、植被类型、21世纪不同时间段所带来的差异。研究发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未来极端低温事件将给北亚地区GPP带来普遍的损失,且RCP8.5情景下的损失更大。生长季早期(3、4月)的低温会带来比5、9、10月更剧烈的GPP变化。二氧化碳并不会显著改变GPP对低温的响应,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不尽相同,苔原GPP的变化幅度比针叶林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事件 耶鲁互动生物圈(YIBs)模式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亚洲北部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湖南盛夏高温过程延伸期智能预报
8
作者 张祎 谭桂容 +3 位作者 赵辉 曾玲玲 黄超 费琪铭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7,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提升湖南省盛夏(7、8月)高温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技巧。本文利用1999—2022年湖南省97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以及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 prediction,S2S)模式数据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 本研究旨在提升湖南省盛夏(7、8月)高温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技巧。本文利用1999—2022年湖南省97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以及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 prediction,S2S)模式数据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两种模式预报产品,并基于模式温度与环流预报产品提取物理因子,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构建了湖南省盛夏高温过程的预报模型(high temperature prediction model,HTPM);对订正后的S2S模式和构建的预报模型结果进行集成,以实现对区域高温过程较为稳定的相对高技巧预报。结果表明:S2S模式的原始预报技巧较低,偏差订正能显著提高预报效果,但存在较高的空报率;基于ECMWF的S2S数据训练的高温预报模型(HTPM-ECS2S)和基于NCEP的S2S数据训练的高温预报模型(HTPM-NCEPS2S)能有效捕捉高温事件,在高温预报中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集成方案有效整合了多模型优点,可提升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过程 延伸期预报 卷积神经网络 集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成因研究及展望
9
作者 华文剑 王希 +2 位作者 胡宇涵 冯慧婷 周璐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63,共8页
最近几十年欧亚大陆夏季存在明显的非均匀增暖现象,在欧洲-西亚和东北亚地区增温显著,而中亚的增温幅度较小。欧亚陆面的非均匀增暖,也伴随着该区夏季极端温度事件频发。因此,理解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形成机制,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 最近几十年欧亚大陆夏季存在明显的非均匀增暖现象,在欧洲-西亚和东北亚地区增温显著,而中亚的增温幅度较小。欧亚陆面的非均匀增暖,也伴随着该区夏季极端温度事件频发。因此,理解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形成机制,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该科学问题,分别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外强迫影响两个方面,回顾了有关欧亚夏季非均匀增暖的形成机制和原因,也讨论了欧亚大陆陆面增暖的相关研究要点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非均匀增暖 外强迫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 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 丝绸之路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与路径的次季节预报方法及其性能评估
10
作者 卢莹 赵海坤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33,共14页
基于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至季节尺度预测计划数据集中11个动力模式回算预报试验中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使用正则逻辑回归方程构建了TC生成与路径的统计预报模型,并评估了模型在次季节尺度上TC生成和路... 基于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至季节尺度预测计划数据集中11个动力模式回算预报试验中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使用正则逻辑回归方程构建了TC生成与路径的统计预报模型,并评估了模型在次季节尺度上TC生成和路径的预报技巧,分析了动力模式在气候、年际和次季节尺度上对TC活动的预报能力及其对预报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 TC 活动本身的气候态预报能力对动力模式预报技巧具有关键影响,若动力模式能很好地再现气候和年际 尺度上的 TC 活动、提高大气季节内振荡对 TC 活动调控作用的预报能力,可较好地改进 TC 生成和路径的次季节预报技巧。 (2)在次季节尺度上,动力模式 TC 路径预报技巧普遍高于 TC 生成,较低的 TC 生成预报技巧反映了动力模式对 TC 强度预报能 力的不足,制约了 TC 路径预报技巧的改进。提高动力模式在气候和年际尺度上对 TC 生成的预报能力有助于路径预报技巧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次季节预报 动力模式 逻辑回归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11
作者 尹志聪 张艺佳 许天宝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1011-1019,共9页
“暖北极—冷欧亚”是冬季北极—中高纬气候变异的关键模态之一,呈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2012年后,“北极增暖—欧亚变冷”趋势的减弱引发了关于北极—欧亚之间气候联系是否消失或减弱的热烈讨论。基于多源数据的诊断发现,北极—欧亚气... “暖北极—冷欧亚”是冬季北极—中高纬气候变异的关键模态之一,呈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2012年后,“北极增暖—欧亚变冷”趋势的减弱引发了关于北极—欧亚之间气候联系是否消失或减弱的热烈讨论。基于多源数据的诊断发现,北极—欧亚气候紧密联系的时间尺度从冬季平均向次季节转移,呈现出“暖北极—冷欧亚”前后冬位相反转增多和增强的科学事实。“暖北极—冷欧亚”模态会导致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减弱,形成持续性且大振幅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触发极端寒潮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暖北极—冷欧亚”前后冬位相反转会驱动蒙古地区和我国东部出现极端冷暖转换。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沙源地,前后冬之间快速的冷暖反相变化易造成地面疏松裸露,为华北超级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物质条件。次季节尺度上的“暖北极—冷欧亚”提供了更清晰的前、后冬变化的物理图像。后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对华北霾污染也有显著的影响,并在北极野火的预测中表现出关键作用。未来关于“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研究亟须关注其趋势变化和不确定性,厘清前后冬位相反转的触发机制,改进气候模式对反转模态的模拟和预测性能,以期提升对中低纬冬春季极端气候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增暖 “暖北极—冷欧亚” 极端气候 复合环境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泠羽 陈海山 齐雅静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2,共16页
针对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可能的机制,利用ERA5-Land/GLDASNOAH再分析资料,基于“两步法”陆—气耦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东部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其对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可能机制... 针对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可能的机制,利用ERA5-Land/GLDASNOAH再分析资料,基于“两步法”陆—气耦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东部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其对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显著,且极端高温频次与土壤湿度异常变化的主模态均为南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陆—气耦合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壤湿度通过陆—气耦合对高温事件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地区的高温事件更易受土壤变干导致的感热增加影响,当土壤偏干时,蒸散减弱,伴随着潜热通量减少、感热通量增加,有利于地表增温;同时该地区阻塞高压发展,存在陆面热力异常加热,最终导致东北地区高温事件频发。而在长江中下游,高温事件主要受环流演变伴随的地表能量变化影响,发生高温事件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发展,云量偏少且短波辐射增强,伴随着下沉运动产生的绝热加热,陆面存在异常增暖,地表温度升高,有利于蒸散增强,使得土壤湿度降低,进而维持了地表增温的正反馈,为该地区高温事件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地区 陆—气耦合 区域性差异 土壤湿度 极端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及陆面反馈的可能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祎 陈海山 董寅硕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异常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并结合陆气耦合指数,探讨与土壤湿度...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异常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极端复合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并结合陆气耦合指数,探讨与土壤湿度相关的陆面反馈对此次复合事件的影响及可能机理。结果表明,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复合天数高达20天,为1979年以来最高;西太副高异常西伸,南亚高压异常东伸,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深厚的异常高压控制,局地表现为强烈的辐合下沉运动,下沉绝热增温是导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北移增强,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不利于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少,进而形成此次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此外,同期局地土壤湿度异常偏低,陆气耦合指数异常偏高,说明此时温度异常受到与土壤干燥有关的蒸发和感热加热的影响。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偏干会导致感热通量增加,有利于对流层中上层反气旋环流发展,异常高压在局地形成下沉运动,造成云量减少,入射短波辐射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增温且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量化了长江中下游局地土壤湿度对温度的贡献为65.6%。陆气耦合及陆面反馈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土壤湿度 陆面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研究的海气耦合模式:以对我国三个环流型模式(CGCMs)的评估为例
14
作者 张荣华 尹露莹 +9 位作者 高川 王宏娜 刘思颖 智海 陈林 康贤彪 俞永强 宋振亚 吴统文 吴方华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501,共27页
基于数理方程的海气耦合模式是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有效工具。由于ENSO模拟性能强烈地依赖于模式的构建及海气过程的表征,目前已发展了各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海气耦合模式,包括中间型耦合模式... 基于数理方程的海气耦合模式是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有效工具。由于ENSO模拟性能强烈地依赖于模式的构建及海气过程的表征,目前已发展了各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海气耦合模式,包括中间型耦合模式(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s,ICMs)、混合型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s,HCMs)和完整的环流型耦合模式等。其中最为复杂的是基于原始方程组的海气耦合环流模式(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CGCMs),它们均由描述大气和海水运动的大气环流模式(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AGCMs)和海洋环流模式(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OGCMs)所组成,包含了广泛而尽可能详尽的物理过程及参数化方案;采用全变量(一个状态变量可分为气候态部分和年际异常部分)和海气间的完全耦合。早期发展的CGCM常常会出现气候漂移现象,对气候平均态和ENSO模拟等会出现较大的模式误差,为此需要采用通量修正(flux corrections)等方法,以减小平均态模拟的系统性误差;这类模式不仅对计算资源有更高的要求,其调试与优化也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当前使用的CGCMs已经能够真实地再现与ENSO相关的海气变量年际异常的时空结构及演变,这些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6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拟中已得到清晰体现上。目前我国不同科研机构和业务单位已发展了CGCMs,其中较为成熟和广泛应用并有大量成果公开发表的CGCMs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等所研发的CGCM系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这些CGCMs无须进行偏差或通量校正已能成功地应用于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等,展现了其对气候平均态和多尺度气候变率等方面数值模拟的良好性能。例如,这些CGCMs对ENSO现象的表征能力已有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已广泛应用于ENSO模拟和预测应用之中。然而,目前基于CGCMs对ENSO的数值模拟和预测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模式间差异性。本文将评估这些CGCMs对ENSO模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CGCMs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这些分析和评估为未来ENSO数值模拟和预测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气相互作用 耦合环流模式(CGCMs) ENSO模拟性能 模拟偏差和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模型“风顺”对中国区域降水技巧检验
15
作者 胡家晖 陆波 +9 位作者 李昊 陈磊 仲晓辉 周辰光 吴捷 冯胤庭 徐邦琪 赵春燕 辛昱杭 赵阳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 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气候多要素集合预测。对2017—2021年中国区域降水的历史回算检验表明,“风顺”在逐候平均降水预测中的表现显著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整体技巧提升18.6%,其中华南地区提升41.2%,东部地区提升26.5%。在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预测方面,“风顺”将技巧保持时间延长至32 d(CRA-40驱动),超过ECMWF的30 d基准。个例分析显示,模型对2024年7月中旬华北强降水过程的落区和强度预测精度更高,提前3~4候捕捉到关键异常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次季节预测 降水预测 “风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Ps情景下华南地区海平面上升淹没风险分析
16
作者 王晨旭 姜彤 +3 位作者 陈思蓉 董志博 黄金龙 苏布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以红树林为特色的华南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考验。依据历史海平面观测数据和基于多个气候模式结果预估的海平面上升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探索低辐射强迫(SSP1-2.6)、中辐射强迫(SSP2-4.5)以及高...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以红树林为特色的华南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考验。依据历史海平面观测数据和基于多个气候模式结果预估的海平面上升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探索低辐射强迫(SSP1-2.6)、中辐射强迫(SSP2-4.5)以及高辐射强迫(SSP5-8.5)情景下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淹没风险,结果如下:(1)1995—2022年,华南沿海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96 mm/a,高于同期全球平均约3.3 mm/a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预计华南地区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不同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80—2100年)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分别上升0.46[0.31~0.58]m、0.54[0.36~0.71]m和0.72[0.55~0.89]m。(2)21世纪末期3种情景下将有23.5万(SSP1-2.6)~36.8万(SSP5-8.5)hm^(2)的海岸带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淹没超过1.0 m水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海南东北部以及广西东南部等地。(3)土地利用维持在2020年水平的情景下,受淹没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4.82万~7.16万hm^(2));红树林受淹比例很高(0.99万~1.43万hm^(2)),占其总面积的39%~57%。研究成果可为制定全面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和针对性土地利用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保护红树林生态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淹没风险 SSPs情景 土地利用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O/AMO对ENSO与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年代际调制
17
作者 钟诗雅 曾刚 +1 位作者 倪东鸿 施健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4-575,共12页
基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前冬(11—12月)和后冬(1—3月)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 基于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前冬(11—12月)和后冬(1—3月)东亚冬季风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对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年代际调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ENSO对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均会产生影响,但厄尔尼诺引起的偏南风异常在前冬时期更加深入到东亚北部地区,对东亚冬季风的削弱作用更强,即ENSO对前冬时期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比后冬更加显著。2)ENSO与前、后冬东亚冬季风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后均发生了年代际减弱。3)由于PDO不同位相阶段正的异常高度场向副热带西太平洋发展及太平洋-北美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n teleconnection,PNA)模态的建立,所以在前冬与后冬时期PDO负位相时ENS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更加显著。4)AMO对ENSO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影响仅在后冬显著,且影响局限于热带地区;相比于AMO正位相,在AMO负位相时,ENSO对后冬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冬 后冬 东亚冬季风 ENSO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冻雨成因和预警模型研究
18
作者 多奕霖 黄艳艳 +2 位作者 张杰 赵钱飞 张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98-1614,共17页
2020年11月18—19日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冻雨,对内蒙古东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地区造成了严重冰冻灾害.本文利用逐日和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天气系统等方面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东北冻雨预警模型.在... 2020年11月18—19日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冻雨,对内蒙古东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地区造成了严重冰冻灾害.本文利用逐日和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天气系统等方面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东北冻雨预警模型.在此次冻雨期间,受南下极涡和短暂停滞在日本海一带的高压脊影响,河套地区上空形成的槽与北上的黄河气旋使东北地区以南的环境风场转为偏南风,显著加强了东北地区暖湿平流的输送.此外,在黄河气旋、蒙古冷高压、地形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冷空气南下至松嫩平原,并堆积形成冷垫.其不仅能使从融化层中下落的液滴过冷却,还能使输送到附近的暖湿空气迅速遇冷凝结,从而为冻雨的持续发生提供大量过冷却水,因此它是冰相机制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以上11月份东北冻雨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选取近地面的地表温度、10 m风速和2 m温度露点差、地表气压和“冷-暖-冷”层判别因子,采用逻辑回归方法,构建了东北冻雨预警模型.利用TIGGE预报数据,对于2010年2月、2021年11月和2023年11月这三次东北的冻雨事件,模型提前两天成功预警了冻雨发生的日期和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温度平流 融化层 锋区 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调制的TC胚胎及其存活率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影响
19
作者 云星娥 余锦华 赵海坤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C胚胎)数和扰动发展为TC的概率的乘积。基于这一理论框架,采用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探究大尺度环境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气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提出的大尺度环境参数化的TC胚胎数与其存活率的乘积能够精细刻画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年循环特征。在整个西北太平洋区域,存活率和TC胚胎数的乘积与TC生成频数序列的相关并不显著。将西北太平洋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两者都有显著的相关,并发现中国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一带(西部)TC生成频数异常由TC胚胎数和存活率共同调制,垂直速度和熵亏是调控二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西北太平洋东部的广阔洋面上,TC生成频数异常主要受TC胚胎数变化的影响,垂直速度和相对涡度控制了TC胚胎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种子-存活率框架 大尺度环境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高频和低频ISO对华北地区地面臭氧浓度影响的对比分析
20
作者 范彦斌 杨双艳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32,共18页
本文基于1979~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5~9月)欧亚中高纬地区两类(高频10~30天和低频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时空演变特,并基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每日最高8小时平均臭氧浓度(MDA8 O3)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IS... 本文基于1979~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5~9月)欧亚中高纬地区两类(高频10~30天和低频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时空演变特,并基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每日最高8小时平均臭氧浓度(MDA8 O3)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ISO对我国华北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频(10~30天)ISO的发生频率要明显高于低频(30–60天)ISO,同时高频ISO的强度也要大于低频ISO。高频ISO的传播特点为随位相由欧亚中高纬地区较为匀速的向东南方向传播;而低频ISO则会在西伯利亚地区加深发展并停滞较长时间,之后才会随位相向南传播并减弱。二者在垂直结构上都呈准正压结构。波活动通量的结果表明Rossby波能东南传播有利于温度异常东南传播,随着高频和低频ISO地面温度异常向南传播到华北地区,对当地的天气气候条件产生影响。地表臭氧浓度异常随位相分布表明,高频与低频ISO在传播过程中都会通过调节降水、相对湿度和总云量的异常,进而影响温度异常来影响华北地区的地表臭氧浓度。由于两类ISO的影响范围略有不同,造成相应的地表臭氧污染异常的区域略有不同。以上结果表明了两类ISO的传播均会对地面臭氧浓度造成影响,为华北地区的污染防治提供了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高频ISO 低频ISO 华北地区 地面臭氧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