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量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被引量:2
1
作者 谢爱根 郭胜利 +1 位作者 李传起 裴元吉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64,共4页
介绍单脉冲电子枪法测量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系统和测量原理,用该测量系统测量出了原电子能量EP高达几十keV时的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结论:所测量的氧化镁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在以前的科... 介绍单脉冲电子枪法测量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系统和测量原理,用该测量系统测量出了原电子能量EP高达几十keV时的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结论:所测量的氧化镁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在以前的科技工作者所测的氧化镁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范围内,表明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的氧化镁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氧化镁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紫外光辐照下改性PE–HD浮体材料的老化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晓蕾 张茂婷 +2 位作者 周峰 张跃文 饶伟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88,109,共6页
根据历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作为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区域的紫外光辐射量,以此评估经过25年户外应用的高密度聚乙烯(PE–HD)浮体材料需要承受的紫外辐射总量;开发了一种能抗大剂量紫外辐射的改性PE–HD浮体材料... 根据历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作为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区域的紫外光辐射量,以此评估经过25年户外应用的高密度聚乙烯(PE–HD)浮体材料需要承受的紫外辐射总量;开发了一种能抗大剂量紫外辐射的改性PE–HD浮体材料,通过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其大剂量紫外辐射后的关键性能变化;并对比市场上的部分浮体材料,指出了针对PE–HD改性设立相关标准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紫外辐照 改性高密度聚乙烯 漂浮式光伏电站 浮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铝基镁铅合金块状固体的物相组成和质量分数标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胜利 靳跃鹏 赵浩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7,74,共5页
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现已渗透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科学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金属合金试样的X射线衍射实验,利用MDIJade软件以及K值法、绝热法、RIR值等理论方法对试样中的各个物相进行了... 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现已渗透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科学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金属合金试样的X射线衍射实验,利用MDIJade软件以及K值法、绝热法、RIR值等理论方法对试样中的各个物相进行了成分鉴定(物相定性分析),计算出了试样中各物相所含质量分数的近似值(物相定量分析),并对实验数据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衍射 择优取向 K值法 物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掺杂有序纳米孔二氧化钛膜的制备及其室温传感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涛 邵绍峰 饶伟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7-1203,1208,共8页
通过一种后置热蒸法制备了具有高结晶度和高度有序Pt-TiO2纳米孔膜。通过HRTEM、FESEM、SAXRD、拉曼光谱和BET表征其纳米结构、结晶度、粒径和孔径分布。通过检测Pt-TiO2纳米孔膜的气敏特性表明,传感膜的掺杂量和孔结构有序性在对苯蒸... 通过一种后置热蒸法制备了具有高结晶度和高度有序Pt-TiO2纳米孔膜。通过HRTEM、FESEM、SAXRD、拉曼光谱和BET表征其纳米结构、结晶度、粒径和孔径分布。通过检测Pt-TiO2纳米孔膜的气敏特性表明,传感膜的掺杂量和孔结构有序性在对苯蒸气的响应灵敏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室温下4%Pt掺杂浓度的Pt-TiO2传感膜对苯的传感灵敏度是已知文献报道值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气敏传感器 VO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模式对针阀疲劳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陈小虎 徐永东 +5 位作者 宋运坤 韩俊刚 吴红艳 曹召勋 邵志文 陈鲜花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柴油机喷油器针阀体座面的磨损严重影响燃油喷雾的形态和喷油特性。针对针阀偶件在高频、高应力撞击循环作用下所引起的损伤问题,用接触疲劳试验、带图像分析系统金相显微镜(OM)和热场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不同应力和加载模式下针阀座面... 柴油机喷油器针阀体座面的磨损严重影响燃油喷雾的形态和喷油特性。针对针阀偶件在高频、高应力撞击循环作用下所引起的损伤问题,用接触疲劳试验、带图像分析系统金相显微镜(OM)和热场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不同应力和加载模式下针阀座面镀膜层的磨损失效及针阀体座面的变形行为,对针阀偶件进行了相关的疲劳损伤分析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载模式下针阀偶件的主要疲劳损伤模式是针阀底座端部涂层发生的接触疲劳损伤。其中,顶端加载时针阀体表面接触应力分布均匀,疲劳极限较高,为228 MPa。而台阶面加载易出现因加载受力不均匀,导致疲劳损伤先集中在某半圈区域,疲劳损伤破坏不均匀,疲劳极限偏小,仅为顶端加载下的7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阀体 接触疲劳 加载模式 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