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业核心课程体验对拔尖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学习性投入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戴薇郦 吴立保 王骥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9,共7页
专业核心课程是影响拔尖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学习性投入的视角,对4所高校958名参与“拔尖计划2.0”的学生展开调查,构建课程体验、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路径模型图。文章建议在“... 专业核心课程是影响拔尖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学习性投入的视角,对4所高校958名参与“拔尖计划2.0”的学生展开调查,构建课程体验、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收获的路径模型图。文章建议在“拔尖计划”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打破固有课程结构局限性,构建个性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利用研讨课程促进拔尖学生高阶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拔尖学生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体验 学习性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明 王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7,I0007,I0008,共12页
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实现了当代哲学的重大转向,其根本旨趣与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密切契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强化大学本科教育内涵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性与核心性地位和作用。植根生活世界理论,从学... 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实现了当代哲学的重大转向,其根本旨趣与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密切契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强化大学本科教育内涵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性与核心性地位和作用。植根生活世界理论,从学科逻辑转向生活实践逻辑,遵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四支柱”原则,结合时代特征及教育原理,从哲学基础、现实问题、理论来源及体系重构四方面,建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四元”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知、如何行”的“四维”,构成“四元四维”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突破西方核心课程体系局限、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理论 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四元四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通识课程体系范式变革:从学科逻辑向生活实践逻辑的转换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明 王骥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31,共8页
在当代哲学已从“科学理性主义”向“生活实践世界”转向背景下,基于“理性主义—学科逻辑”建构的、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面临从理论到现实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基于“生活世界—实践逻辑”建构的通识教... 在当代哲学已从“科学理性主义”向“生活实践世界”转向背景下,基于“理性主义—学科逻辑”建构的、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面临从理论到现实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基于“生活世界—实践逻辑”建构的通识教育“四元四维”课程体系,从哲学基础、建构逻辑、要素结构、宗旨目的等诸多方面对西方经典“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解构和重构,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范式变革。“四元”指人的生存发展的四个主要领域或场域,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研究;“四维”指人的精神发展的四个维度或层次,即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四元”与“四维”之间有着深刻内涵与严密逻辑关联,即:学会做人—追求完美—价值论,学会做事—追求仁义—实践论,学会学习—追求至善—认识论,学会研究—追求真理—本体论,从而形成“四元四维”课程体系的“空间结构圆锥模型”和“逻辑结构矩阵模型”。“四元四维”课程体系,以“形而中”的人的生活世界为中介将“形而下”的物质生产的“科学世界”与“形而上”的人的精神发展的“理念世界”结合、贯通、统一起来,其最终目的、旨归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及“人的自由解放”的社会理想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生活世界 四元四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课程感知对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3P教学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戴薇郦 吴立保 +1 位作者 祝成林 王骥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4,共8页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3P教学模型构建理论模型,对18所高校的2049名研究生展开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课程感知、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总体较为理想,课程内容满意度有待提升;研究...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3P教学模型构建理论模型,对18所高校的2049名研究生展开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课程感知、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总体较为理想,课程内容满意度有待提升;研究生课程感知对其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并对学习结果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建议在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凸显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需求;从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四个维度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引导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推进研究生教育课程治理现代化,重构课程治理空间、落实评课反馈机制、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治理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课程感知 3P教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 被引量:36
5
作者 肖云 王骥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144,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高校在线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和推广,还使高校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建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在评价导向、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面临挑战。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具体个人、强调共同...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高校在线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和推广,还使高校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建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在评价导向、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面临挑战。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具体个人、强调共同建构、强调学生学习、强调及时改进、强调支持服务;在建设策略上,打造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学共同体,构建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评价目标,建立传统数据和大数据相结合的质量保障平台,坚持定期与即时反馈相结合持续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质量评价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时空分布与驱动模式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岩 童国平 王蕾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6,85,共8页
运用灰水足迹效率测算模型对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时空分布研究,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将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分解为农业经济效应、化肥强度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农业环境效应和耕地资源... 运用灰水足迹效率测算模型对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时空分布研究,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将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分解为农业经济效应、化肥强度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农业环境效应和耕地资源效应等5个因素,并对淮河流域各地级市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驱动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2000—2015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从各省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最高,其次是安徽省和江苏省,河南省最低;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中,农业经济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和耕地资源效应为正向效应,化肥强度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为负向效应,其中农业经济效应是提升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最关键的驱动因素;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驱动模式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效应单因素驱动模式I、灰水规模产出效应单因素驱动模式Ⅱ、双因素驱动模式Ⅲ和三因素驱动模式Ⅳ共4类,对于不同驱动模式的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灰水足迹 灰水足迹效率 驱动模式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BCC模型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岩 童国平 王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1-65,81,共6页
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运用灰水足迹理论和DEA-BCC模型,将农业灰水足迹作为模型投入变量,农业产值作为产出变量,研究淮河流域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36个地市农业灰水足迹的效率,并运用投影理论对淮河流域4个省份进行灰水足迹投... 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运用灰水足迹理论和DEA-BCC模型,将农业灰水足迹作为模型投入变量,农业产值作为产出变量,研究淮河流域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36个地市农业灰水足迹的效率,并运用投影理论对淮河流域4个省份进行灰水足迹投入冗余量和冗余率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为0.60左右,总体效率较低;从各省对比看,山东省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最高,其次是江苏省和安徽省,河南省效率最低,即从内陆上游地区向东部下游沿海地区逐渐增大;从投影分析来看,2000—2015年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投入冗余量和冗余率整体呈增大趋势,农业灰水足迹资源投入的无效部分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灰水足迹效率 DEA-BCC 投影分析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行业高校共建体制改革研究
8
作者 李北群 宋齐明 王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26,共7页
共建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对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拓展高校自治空间、提升高校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然而,行业高校共建体制在责任分担、... 共建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对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拓展高校自治空间、提升高校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然而,行业高校共建体制在责任分担、模式推进、院校行动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行业高校共建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的共建任务,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共建体系,提升行业高校内部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 行业高校 共建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治理视野下的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基于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骥 许文静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7,共7页
共同治理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一所典型行业特色高校为案例,基于共同治理建构了分析框架,从治理理念、结构体系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对其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分... 共同治理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一所典型行业特色高校为案例,基于共同治理建构了分析框架,从治理理念、结构体系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对其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并归纳了学科共同治理的基本逻辑:以共同利益为导向建立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和行业的双重牵引作用,高校内部则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科共同治理的理念文化和制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特色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 共同治理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