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层风能参数随高度分布的推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申华羽 吴息 +2 位作者 谢今范 刘聪 江志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60,共7页
应用江苏和吉林的12个测风塔资料,对两个地区的风能参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探讨了一种用10m高度风速资料推算近地层内任意高度上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交互拟合不同高度的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误差4.4%,最大误差13.... 应用江苏和吉林的12个测风塔资料,对两个地区的风能参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探讨了一种用10m高度风速资料推算近地层内任意高度上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交互拟合不同高度的平均风功率密度,平均误差4.4%,最大误差13.3%,优于指数律的平均误差7.8%,最大误差22.0%,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功率密度 风廓线 指数律 形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志伟 花振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87,共4页
利用华北地区29个测站,57年冬季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即存在南北分布差异,又有着... 利用华北地区29个测站,57年冬季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即存在南北分布差异,又有着环渤海湾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异;冬季整个华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降水异常区:黄河中下游区、京津唐区、呼伦贝尔盟区、黄河河套区、冀北山地区;整个华北在70年代末期有明显的降水减少趋势;各区域冬季降水有不同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但基本上都存在着准12~14年、准3~5年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冬季降水 经验函数正交分解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评价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晋红 李丽平 王宏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7期58-60,共3页
利用WMO推荐的气候异常度指标及Z指数,确定太原季、年气候条件的定量评价模式;利用气候要素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建立了夏、秋粮气候年景定量评价模式。这些模式具有较好的定量识别能力,在气候影响评价业务中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气候条件 农业影响 评价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边界层壁面局部脉冲激发大涡结构起因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昌根 曹卫东 +1 位作者 张艳梅 彭金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6,共6页
构建了边界层壁面局部脉冲扰动诱导大涡结构的初始理论模型,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边界层壁面局部脉冲激发大涡结构起因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局部脉冲激发大涡结构成因的许多特点,如幅值演化、雷诺切应力功率、高低速条纹结构... 构建了边界层壁面局部脉冲扰动诱导大涡结构的初始理论模型,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边界层壁面局部脉冲激发大涡结构起因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局部脉冲激发大涡结构成因的许多特点,如幅值演化、雷诺切应力功率、高低速条纹结构、流向涡的产生、上喷和下扫过程、平均速度剖面存在的拐点和严重扭曲以及类似于发卡涡的特征等现象与实验结果和某些数值结果非常相似;另外,壁面局部脉冲的强度、影响区域、加载时间、分布方式对边界层流中大涡结构起因的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壁面脉冲也是边界层流中激发大涡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边界层 局部 脉冲 大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冬季江苏省雷暴异常活动与北极涛动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蓬勃 姜有山 +3 位作者 姜爱军 管兆勇 孙佳丽 刘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90,共9页
运用江苏省冬季雷暴日数统计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30a江苏冬季雷暴异常变化可能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年冬季雷暴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10年冬季江苏省雷暴活动异常偏多,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极涛动环流异常有... 运用江苏省冬季雷暴日数统计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30a江苏冬季雷暴异常变化可能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年冬季雷暴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10年冬季江苏省雷暴活动异常偏多,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极涛动环流异常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AO(ArcticOscillation)指数偏弱时江苏雷暴增多的天气原因主要是:1)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地区气压异常偏高,中纬度地区气压异常偏低,乌拉尔山以西有阻塞高压与之配合,因此东亚冬季风偏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对流层低层30°N附近表现为异常暖中心,低层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强盛,江苏处于水汽辐合中心,这样“上冷下暖”和“上千下湿”的配置不仅有利于引起大气异常上升运动,也易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2)30—50°N北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偏低,引起低层风场异常辐散,对应上空为异常的下沉运动,通过类似于沃克环流圈形式使得东亚同纬度地区低层辐合异常,有利于该地区异常气旋性环流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北极涛动 负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梨释迦低温寒(冻)害指标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丽容 姚素香 +2 位作者 陈福梓 庄文晶 张琳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6-109,共4页
通过3年地理移植试验,调查了近7年的低温资料和风梨释迦寒(冻)害资料,统计分析不同区域凤梨释迦冻害等级与极端最低气温资料。结果表明.凤梨释迦寒(冻)害等级与极端最低气温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初步确定风梨释迦果树的无、轻... 通过3年地理移植试验,调查了近7年的低温资料和风梨释迦寒(冻)害资料,统计分析不同区域凤梨释迦冻害等级与极端最低气温资料。结果表明.凤梨释迦寒(冻)害等级与极端最低气温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初步确定风梨释迦果树的无、轻、中、重寒(冻)害对应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5.5℃、0.3-5.5℃、-2.2-O.3℃、〈-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梨释迦 寒(冻)害 低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中的西极子对西藏高原盛夏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罗布 智海 +1 位作者 索朗塔杰 胡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919,共11页
利用西藏高原地区1987-2016年的逐月夏季降水资料和印度洋偶极子指数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盛夏降水与表征西印度洋异常海温的西极子指数表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在西极子指数正异常年时高原降水偏多10%〜30%,其中高原中... 利用西藏高原地区1987-2016年的逐月夏季降水资料和印度洋偶极子指数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盛夏降水与表征西印度洋异常海温的西极子指数表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在西极子指数正异常年时高原降水偏多10%〜30%,其中高原中部偏多最为显著,而在负异常年时与之相反。分析其机理研究发现,在正西极子异常年,南海和西太暖池区域的深对流加强、西太副高偏西偏南和印度热低压的减弱使得来自热带的水汽更容易深入高原腹地,其次,南亚高压东体异常增强,配合低空异常辐合,都使得高原降水偏多。同时,高原上空局地纬圈环流在高原中部(90°E附近)上空(400 hPa以上)有异常辐合上升区,使得高原中部更容易发展暖湿切变线、高原低涡等中尺度涡旋低值系统,造成更多的降水。本研究从高原气候变化响应海洋年际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区域降水的季节差异,可以为高原气候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盛夏降水 印度洋偶极子 西极子 O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7月我国中东部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泽芸 李丽平 胡振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1期11028-11032,11107,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主要成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北界、南亚高压脊线及中纬度锋区位置相对稳定,长江中下游地区一...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主要成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北界、南亚高压脊线及中纬度锋区位置相对稳定,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处于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侧偏北风与西风槽前偏南风之间的风向开口辐散区中;副高南撤时,强降水主要位于584 dagpm线北侧,副高北抬时,强降水主要位于584 dagpm线南侧;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期,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当西风带低槽频频携带冷空气南下影响,同时低空西南急流反复加强,其出口区左侧较强的风速梯度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干空气的不断侵入,低槽和低涡间的垂直正反环流促使垂直上升运动维持或发展,进而造成持续性强降水;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减弱)超前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减弱)2~5 d,对持续性强降水有超前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形成机制 高、低空急流 冷空气 垂直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