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西南地区电线覆冰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曲巧娜 李栋梁 +2 位作者 杨绚 刘渝 郭跃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1-650,共10页
从四川省二郎山观冰站2002-2008年逐年1月份资料中选取12次覆冰过程和8次无覆冰过程,同时考虑2008年和2005年两个典型覆冰年共有覆冰日期(1月11~19日),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覆冰时,500... 从四川省二郎山观冰站2002-2008年逐年1月份资料中选取12次覆冰过程和8次无覆冰过程,同时考虑2008年和2005年两个典型覆冰年共有覆冰日期(1月11~19日),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覆冰时,500hPa高度场距平合成图上呈"北高南低"的形势,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有一最大的温度负值中心,冷空气强盛且能延伸到西南地区;水汽源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南海的东南暖湿气流。通过分析二郎山地区2008年1月24~29日的风、温、湿廓线可知,750~650hPa均有逆温层,气温的日较差小,逆温层底部的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750hPa有风向突变,低层为东北风,表明地面有冷空气回流;750hPa以上为西南风,即有较深高原槽或高原切变线活动。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甘肃南部—四川中部—云南北部有一露点温度梯度极大值带,此极大值带内有风向的辐合,冷暖空气在此强烈交汇,配合大气环流和大气层结条件,可很好地解释西南地区产生电线覆冰的原因,对于提高此类覆冰过程的预报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电线覆冰 大气环流 垂直廓线 水汽输送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划分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丽烨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2-1301,共10页
利用中国105°E以西地区189个地面气象台站1960—2004年积雪日资料和1981—2004年SMMR、SSM/I反演的逐日雪深资料,使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与积雪日数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结合以上... 利用中国105°E以西地区189个地面气象台站1960—2004年积雪日资料和1981—2004年SMMR、SSM/I反演的逐日雪深资料,使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与积雪日数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结合以上两种要素的综合分类指标。利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和台站资料,将中国西部积雪划分为3类。其中,稳定积雪区主要包括北疆、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山区;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包括南疆和东疆盆地周边、河西走廊、青海北部、青藏高原中西部、藏南谷地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其他积雪区均为非年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气候突变后,积雪日数方法划分的积雪类型变化反映出沙漠和低纬度地区积雪变幅增大,在积雪年际变率方法的结果中体现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趋于稳定的积雪面积在增加。在没有台站记录地区,卫星遥感资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台站观测的缺陷,使用这种资料划分积雪类型时,积雪年际变率方法比积雪日数方法的结果更符合西部积雪的分布特点,反映出积雪分布与地形的密切关系。利用综合分类指标划分西部积雪类型的结果表明,台站资料的划分结果很大程度上受积雪持续时间的影响,而在卫星遥感结果中,积雪年际变率则是影响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积雪类型 积雪日数年际变率 气候突变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新特征及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茜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04-1614,共11页
利用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简称东北)123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的特征和不同空间型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利用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简称东北)123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的特征和不同空间型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分布型。近60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后增温明显,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东北部升温早而西南部晚。东北夏季气温的异常分布型有:(1)全区一致高温型,(2)全区一致低温型,(3)西南部低温、东北部正常或高温型,(4)东北部低温、西南部正常或高温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气温的高低与其上空500hPa位势高度有关,气温偏高对应位势高度正异常,气温偏低对应位势高度负异常。当东北全区处于一致的正(负)异常大气环流形势的控制下,全区气温一致偏高(低);当东北部与西南部分别处于不同位相的位势高度异常控制之下,则两区的气温变化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夏季气温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4
作者 李栋梁 邵鹏程 +1 位作者 王慧 陈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5-314,共10页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作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天气、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定义、边缘带的空间界...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作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天气、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定义、边缘带的空间界定和变化特征以及边缘带内气候变化趋势等不同角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影响夏季风北边缘带变化的可能因子。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是位于东亚大陆性气候系统与海洋性气候系统的交界区,在现代气候上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边缘带内气候变化复杂、自然灾害多以及影响因素多。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夏季风北边缘时空分布精细化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季风边缘带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秋季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栋夫 李栋梁 +1 位作者 曲巧娜 赵晓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利用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计算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干湿、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再分析资料探讨其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在1980年代末期出现干旱化趋势,21世纪初干... 利用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计算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干湿、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再分析资料探讨其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在1980年代末期出现干旱化趋势,21世纪初干旱化趋势明显,其中以东部干旱化趋势显著。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变化存在全区域一致和东、西部相反变化两个主要异常模态,而且干湿异常的空间模态主要由降水异常决定,其演变则受气温的影响更明显一些。全区域一致变化的模态与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温以及同期西太平洋副高、东亚大槽、南支槽有关,并且此模态对应的偏干年基本上均是高温和少雨共同作用造成的,而偏湿年则有低温偏湿和多雨偏湿两种类型。东、西部相反变化的模态与垂直运动和东部低层的南、北风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干湿特征 EOF分析 西南地区 环流特征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El Nio海气耦合指数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圣劼 何金海 吴志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5-828,共14页
利用1980~2010年月平均Hadley中心海表温度、美国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GODAS)海洋温度和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个海洋要素(海表温度SST、上层热含量HC)和5个大气要素(海平面气压SLP、850hPa风场、200hPa速度势和对外长... 利用1980~2010年月平均Hadley中心海表温度、美国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GODAS)海洋温度和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个海洋要素(海表温度SST、上层热含量HC)和5个大气要素(海平面气压SLP、850hPa风场、200hPa速度势和对外长波辐射OLR)的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EOF,简称MV-EOF)探讨了热带太平洋的主要海气耦合特征。结果表明,MV-EOF分析的前两个耦合模态分别很好地对应了传统型ElNio和ElNio Modoki的海气耦合特征:传统型ElNio期间,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SST的异常增温,HC、SLP、200hPa速度势等要素总体呈东西反相的"跷跷板"变化,低层850hPa赤道中太平洋出现较强西风距平,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ElNio Modoki期间,SST持续增温和HC正异常中心均显著西移至中太平洋,低层SLP和高空200hPa速度势均呈现纬向三极型异常分布,低层异常强西风向西移至暖池东部,西北太平洋上空呈现气旋性异常环流。两类ElNio的海气耦合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较优的ElNio指数应不仅可以客观描述和区分ElNio现象本身,更要紧密联系两类事件所产生的大气响应。以往定量表征ElNio年际变化的指标大多立足于SST或SLP,本文选取HC作为研究指标,定义了一组新的ElNio指数HCEI和HCEMI。较以往基于SST的ElNio指数,HCEI和HCEMI不仅能更清楚地表征和区分两类ElNio(如1993年的传统型ElNio和2006年的ElNio Modoki),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和区分两类ElNio与大气间的海气耦合特征,为ElNio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特征 热含量指数 MV-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圣劼 李栋梁 何金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9-369,共11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Ⅱ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 利用1979—2008年NCEPⅡ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北亚洲大陆地表在冬季总体为感热冷源,对大气起到强冷却作用。通过定义WSH指数来表征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冷源的强度,该指数值越小,冷源越强;反之,冷源越弱。当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冷源偏强时,夏季梅雨锋北侧的冷空气强度大范围加强,东北冷涡增强,且冷空气向南输送增强;7月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压型;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且该流域上空高层变干、低层变湿,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增加,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梅雨降水,出梅偏晚。冬季地表感热冷源偏弱时,情况则相反。因此,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对汛期江淮梅雨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洲大陆 冬季 地表感热通量 江淮梅雨 东北冷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M-SVD方法的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春学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3-834,共12页
应用中国气象台站积雪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MTM-SVD),分析了近50年来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发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2~3年周期。在准3年周期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 应用中国气象台站积雪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MTM-SVD),分析了近50年来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发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2~3年周期。在准3年周期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青藏高原东部积雪日数有很好的响应,当前冬高原积雪日数以正(负)异常为主时,接下来的夏季黄河流域降水偏少(多)。这种响应存在年代际变化,在1983年之前最为明显,1983~1993年是个调整时期,1993年以后又开始明显。在准2年周期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西太平洋暖池SST有很好的响应,当前冬西太平洋暖池SST偏高(低)时,接下来的夏季黄河流域降水表现为东多(少)西少(多)型。这一响应同样存在年代际变化。前冬高原积雪和西太平洋暖池SST是影响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海表温度 降水 周期 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光宇 李栋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3-521,共9页
利用东北及邻近地区1960—2006年123个地面测站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面积权重、EOF、小波分析和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东北全年及各季节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呈缓慢增... 利用东北及邻近地区1960—2006年123个地面测站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面积权重、EOF、小波分析和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东北全年及各季节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呈缓慢增加趋势,具体到各个季节上,秋季积雪趋势基本稳定,冬季积雪显著增加,春季积雪显著减少,年累积积雪的增加主要由冬季积雪的上升所造成。通过EOF分析,发现累积积雪深度有3个主要的分布型:第一型为全区一致偏多(偏少)型;第二型为南部多(少)北部少(多)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型为中部多(少)、南北少(多)型。小波分析和功率谱方法得出积雪深度变化存在7a的主周期和4a的副周期,且近年来周期有变短的趋势,说明积雪对全球气候变暖存在较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及邻近地区 积雪日数 累积积雪深度 线性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中东急流对中国西南地区覆冰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曲巧娜 李栋梁 +1 位作者 熊海星 金西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5-203,共9页
采用西南地区(25°N~35°N,95°E~110°E)9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同时满足地面日最低气温在-10~1℃、相对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等于2个小时这三个条件,计算1月... 采用西南地区(25°N~35°N,95°E~110°E)9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同时满足地面日最低气温在-10~1℃、相对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等于2个小时这三个条件,计算1月中国西南地区覆冰日数。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强覆冰年时欧亚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为"北高南低"、中高纬地区"西高东低"、中低纬地区"西低东高"的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里海东部低压槽、副热带高压均偏强,有利于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强烈交汇,是西南地区形成覆冰的基本条件;冬季中东急流强,则有利于西南地区覆冰的形成,相关最好的区域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北部与西藏东南部交界处、陕西省西南部以及川西二郎山附近,这些均是最易发生严重覆冰的区域;500hPa中亚低槽活动,将中东急流变化与西南地区覆冰强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前期12月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是1月中东急流异常偏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覆冰 大气环流 中东急流 中亚低槽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绚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1-737,共7页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第一空间模态较好地反映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国一致增温的特征,增温最显著的区域在河套;第二空间模态则表现了冬季变暖过程中的东北区快西南区慢的反位相特点。冬季气温一致偏高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90年代及以后。分析认为,全国大部分冬季气温的升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密切,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整体减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河套地区和东部沿海气温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最敏感;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我国新疆南部、河套大范围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冬季气温的降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呈现变暖的时间迟于全国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气候变化 东亚冬季风 高原加热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瞬变涡动反馈强迫对东亚/太平洋事件演变过程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7-1198,共12页
本文通过位势倾向方程研究了高频瞬变涡动反馈强迫(TEFF)对东亚/太平洋型在低频时间尺度上(8天以上)的演变过程(EAP事件)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无论正位相还是负位相的EAP事件,在对流层中低层上,TEFF对其中、高纬度两个异常中心的... 本文通过位势倾向方程研究了高频瞬变涡动反馈强迫(TEFF)对东亚/太平洋型在低频时间尺度上(8天以上)的演变过程(EAP事件)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无论正位相还是负位相的EAP事件,在对流层中低层上,TEFF对其中、高纬度两个异常中心的演变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纬度中心,在对流层中层,TEFF异常在盛期前可解释其增强部分的50%左右;盛期之后则起着减缓其减弱的作用。TEFF异常可分解为由高频涡动热量通量的辐合辐散引起的TEFFheat异常和高频涡动涡度通量引起的TEFFvor异常。两者在对流层上层相互抵消、下层相互叠加,导致TEFF异常在对流层上层(低层)的作用要弱(强)于对流层中层。就TEFFheat和TEFFvor的相对贡献而言,正位相的EAP事件中,TEFFvor的贡献较大;但在负位相EAP事件中,TEFFheat的贡献则增大至与TEFFvor相当的程度。这种TEFFheat作用在负事件中的增强可能是与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对流层低层上斜压性的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P 高频瞬变涡动 反馈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